第一篇: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
篇一:最新最全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多套)最新最全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多套)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D、恒常性 E、对比性(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E、课堂教学(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原则
A、客观性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AD)
22、注意具有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篇二: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
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教师来说,学习、反思、成长、发
展是同义词,通过学习,我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要努力摆脱“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
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回忆二十年来的教学工作,在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路
走下来的,很少有自己的东西。通过学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对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观点。
教了几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对知识方法的挖掘、归类、整理。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培养
学生能力也一直是个未知数。通过学习,理清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培养途径。认识到了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其它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重大意义。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
体方向及落实的具体原则,并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实。
二、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转变了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
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
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新的
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
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报告,但对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也
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通过这次理论学习,才加深了对上述教育思想的认识。
三、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
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完善了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
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
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
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
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
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
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次理论学习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今后我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继续
努力,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
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篇二: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刘梅菊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
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
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
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
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
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
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
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
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 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
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就必须学习发达
国家在师资培训方面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要请进来,搞智力引进,还要走出去;
不仅要派教育科研人员走出国门,还要支持和选派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进
修,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资料,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研究国外
教师的素质现状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
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实施教育的能力,教师才不愧为“人类
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篇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冀丽娜 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重要的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
式。素质比智能更重要,一个人很聪明,但不用这些智能来服务社会,那是无益的。教师不
应为智能而教,而是用智能理论来促进教学。学生的多元智能是在他们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
中间接得到发展的。智能本身是中性的,智能不是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而是解
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至少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视。多元智能
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这些智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类
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
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
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如何从不同角度强调同一个概念,好比
让学生从不同的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时你会发现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一是你可以从不同
方面更多地理解学生,二是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
无论如何,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东西去教给他们,而
这些内容却和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很大距离,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即可,别让理论成为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点缀。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
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
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 传统的英语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
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
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
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
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
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篇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教育教学理论大学习,在认真拜读了郑杰老师的《给
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感觉受益匪浅。纵观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极高,对学生的期望值高。而反观学生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
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读了这本
书,里面的很多内容让我沉浸其中,感慨颇多。如在《一名称职的服务者》中,就是说我们
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那么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服务,应
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技能。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
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投桃报李,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
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才会更好地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
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
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
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
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延续着自己的工作之路。徒有可嘉精 神,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
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工作中,我们
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学会团
结协作。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
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
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
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 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
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
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
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如《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学校近年来对教师满意度调查的重视与《提升满意度》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有注重班队合作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理
念措施都可以在书中找到。郑杰老师的文字让人启迪,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说出了许多人感觉到
了却没有想到的话,更说出了许多人压抑在心头却一直得不到发泄的话。总之,这些话说到
了教师们的痒处、痛处、伤心处,把人一下子照亮。于是,边读边怡然自得,边读边拍案击
节,边读边痛苦万状。
掩卷沉思,我终于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
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
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
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
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篇五: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谭瑞贤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
受。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了二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来说,又是一次
新的考验。作为旧课程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在教学中难免会受旧体制影响,而用过去的教
育方式待现在的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我的认识提高了,我觉得首先应该
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
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
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
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
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
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
组讨论、共同探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
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下面我就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变化来简单的谈谈我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
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
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使
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
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
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在
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
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
大提高。我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由独裁者变为协助者以前,在课堂上,我一人说了算,而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某个主题争议不定时,我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会给他一个发
言的机会,解除他心中的恐惧。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物理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
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物理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物理、用物理中渐渐习得物理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任务减轻了,我的担子更重了。课程改革是个新事物,有它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这给我们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了一
个广阔天地,而我也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自己锻炼成为21世纪新型教师。篇三:2015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总分:30分 时间:5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 形成惠及全民的 ;构建体系完备的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4.夸美纽斯“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5.最早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是。6.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级,其中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7.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从2011年7月起,在职中小学教师,周期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 学时。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8分)1.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的活动。
A.1/3B.2/3C.1/2D.1/4 2.布鲁姆倡导的教学方式是()。
A.发现学习B.掌握学习C.接受学习D.模仿学习
3.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4.工具说认为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反应效果最差的是()强化。
A.连续B.可变时距 C.固定比率 D.可变比率
5.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之为()。
A.学习B.发展 C.情绪 D.态度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A.三
B.五C.八D十
7.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D.克伯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92 B.1993 C.1994 D.1995 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 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B.高智力者,创造力也高
C.低智力者,创造力高
D.知识经验与创造力有正相关
14.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B.强调模仿的作用
C.强调强化的作用D.强调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1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D.课本16.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老子
三、是非题(在题干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0.5分,共5分)
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3.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4.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
5.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决定作用。()
6.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民主化。()
7.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学习的教材。()
8.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9.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深化教育体
制改革,核心是更新教育观念,关键是改革人才培训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训水平。()
四、分析题(用二、三句话简要回答每问,每题各3分,共12分。)
1.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从这名言中又衍生出了“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你怎么看这衍生出来的这句评判?
2.在一节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
3.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
4.有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反映,在孩子5岁时,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该家长想尽了各种办法,孩子都不肯再学习。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教育教学理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普及教育公平教育终身教育
2.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
3.中等强度
4.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加里宁
6.评价
7.360
二、选择题
1.B 2.B 3.D 4.A 5.A 6.B 7.C 8.B 9.A 10.C 11.D 12.C 13.A 14.A 15.B 16.B
三、是非题
1.√
2.×
3.×
4.√
5.×6.× 7.×
8.√
9.×
10.×
四、分析题
1.参考答案要点:不完全赞同。这句话说的太过绝对。造成不合格学生的原因有很多,每位学生自身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出现不合格的学生老师不能完全负责。但是老师对待资质不高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自生自灭。对待此类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落后的原因,平时多关心,多辅导,尽快帮助学生把成绩赶上来。
2.参考答案要点:教师能耐心讲解是正确的,但是,教师的评价是错误的。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
第二篇:教育教学理论
1.数学是研究_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观点是由_恩格斯_首先提出的. 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从数学史上看,有理数的概念传入我国存在着翻译上的错误,其原意是成比例的数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5._古典概型_是概率论发展史上首先被人们研究的概率模型,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_有限性、二是_等可能性_.
6.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提出的解数学题的四个步骤是: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_;他认为“怎样解题表”有两个特点,即普遍性和_常识_性.
7.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之间,古希腊人遇到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尺规作图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古代几何学作图三大难题.请你简述这三大难题分别是什么?
三等分角问题:将任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立方倍积问题:求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使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化圆为方问题:求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和已知圆的面积相等.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阐述.
(1)请写出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名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2)请简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1.马斯洛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师生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专制型、自由型 和 放纵型 三种模式。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 知识。
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 赫尔巴特 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5.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把学习划分为 机械型与意义型;根据学生学习形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型与发现型。
6.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7.《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测量、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
1.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2.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勒奈 笛卡尔被称为解析几何学的创始人。
4.1900年前后,在数学的集合论中出现了三个著名悖论,其中最重要的悖论 罗素悖论
,这些悖论触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5.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卡茨、维果斯基。(填两个)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8、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
课题学习四个领域。
9、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意思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必须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_、_发展性_,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_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__;③_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_。
1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有原来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__组织者__,学生探究发现的_引导者__,与学生共同学习的_合作者__。13.例举三个以上适合课外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___数学手抄报、数学专题报告、数学小调查、数学演讲__ 14.古希腊的三大几何问题是 三等分角、立方倍角、化圆为方
;
15.数学史上三大数学危机是
无理数的发现、无穷小是零、悖论的产生
; 16.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数论中的命题“1+2”,这个命题的具体名称是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 ; 17.把实数表示在数轴上体现了
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二)简答题
18.请你说出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至少三种),并就其中一种思想方法举实例说明。
答:化归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思想、建模思想、算法多样化、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极端化思想……
19.简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什么?
答:(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将问题情境数学化的能力;(3)养成学生关注情境问题的数学本质和数学特性,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视角关注问题、审视世界的思维习惯;(4)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1.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其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所谓“知道什么”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够知道什么”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
21.“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在苏科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八上的《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以及九上的《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都有所出现。请你结合教学实际,简述课本上八上和九上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得到这一结论的,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这样安排的意义。
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两者的区别是:出发点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论的方法不同、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联系是:几何直观、合情推理是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发展。
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螺旋上升
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大全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四篇:教育教学理论发言稿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要尊重孩子自由的天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学。只有民主了、平等了,学生不再担心回答错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了,想象的火花才会得以保护,创造的灵感才会被激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正确的运用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呢?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最基本的科目应该是人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课堂上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可塑性极强的人。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既要允许学生有不足,也要容忍学生有错误,用希望的目光去关注他们,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笑脸和多一些鼓励,同时也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循循善诱。真诚平等的跟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使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心灵。
如:在教学时,我多关注“弱势”学生。班内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自然没有成绩好的学生那样引人注意,经常被冷落。久而久之,连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产生了自卑心理。课堂上,总是担心自己答错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我没有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轻视他们,让他们坐冷板凳,反而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关注他们,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待他们比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更热情、更耐心。在生活上多关心,在学习上多帮助,真诚的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与班级的其他同学是平等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要为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那么教师就应注重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使学生“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学生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转换教师角色,拓展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一种平等、互动、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作为新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正悄然形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友好、和谐的教学资源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而我认为,运用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关键便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需摒弃“教师中心,学生被动”的传统观念,其真正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理解,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四、运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新课程理解下的学生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答案不可能完全正确,教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只要学生思考了,参与了,这就是收获。新课程也要求用激励性的评价观评价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特征能做到心中有数,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点滴闪光之处,正确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语言、眼神、微笑、机会的提供等方式给予学生肯定,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比如,当一个平时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某个问题回答的准确时,我一边用赞许的眼神看着他,一边大肆的夸奖:“你回答得真好!”、“你真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当一个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面带微笑的鼓励他:“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很好,这一次说错了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回答的很好!”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在评价时更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着重表扬学生主动发言的行为本身,而不是要过高地追求发言质量。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确实对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行之有度。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都还没有成熟,如果一味地毫无原则地进行赏识和激励,而忽视必要的批评指正,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运用激励评价与批评指正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通过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
第五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模版]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18.怎样帮助学生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降低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