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伟新扶贫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总结
参训教师:
我幸参加了凉州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通过一周的网络培训,使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 , 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 ,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 ,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 ,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 ,这是一种异常行为 ,包括他自己在内 ,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 ,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 ,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 ,因此 ,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 ,他们要求给予指导 ,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 ,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 ,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因此,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才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清华伟新教育扶贫渭源站初中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清华伟新教育扶贫渭源站初中班主任培训
心得体会
蒲川学区老庄学校
姓名:尉娟
联系电话:***
2013年6月24日——28日,我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专题培训班”,虽然是视频培训,但我还是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重温了学生时光,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听取了清华大学陈纪英几位教授的讲座。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感受颇深,简单谈几点体会:
一、如何加强班级建设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爱我的学生,我愿意为他们的成长与求知铺路,我愿意为他们的进步而疯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却是苦辣酸甜咸交织的五味瓶,有付出后的欣慰,也有付出后的无奈,但是通过培训,让我转变了做班主任的心态,转变了教育学生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班级管理落到实处,改变观念是宗旨,“放手”是前提,“引导”是必须,“活动”是主线,“评价”是促进,让每个学生充分融入班集体,每天都有进步是目的。要想做好班级工作,抓好学生的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尤为重要。教师妄想成为良师,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人不正,虽令不从”。因此,班主任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必须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佩服,也才会产生无形的感染力,班主任的形象才会在学生中逐渐高大。班主任妄想真正和学生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真正做到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对待优等生不偏爱,对学困生、落后生不讽刺打击,一视同仁,加倍呵护后进生。对他们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在感化,巧在引导。生活上照顾,学习上辅导。与学生朝夕相处,活动一起参与,课堂上一起商讨,真正实行民主,集思广益,及时倾听学生的呼声,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这就要求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有阳光的活力与阳光的心态,面对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自我约束、控制、管理、教育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管中学,学中管,管中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品味,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使学生更加茁壮、健康、快乐地成长。表扬,促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的品质;情感激励,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的情感零距离接触,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轨道;榜样激励,利用榜样无穷的感召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当然激励的方式还很多,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适时、适当、适度,这样才能使之为班级管理服务,使班级能按照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集体。
二、如何开展好德育工作
在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校的德育工作:
1、用爱启迪心灵。这一点深受老师的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是爱与责任支撑的职业。有了爱与责任,就不会有爱的荒原;有了爱与责任,就不会有心灵的沙漠,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要用爱启迪心灵,而爱在细节中,要坚持把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小事做好;爱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感恩自然、感恩同学、父母、老师;爱在沟通中,要坚持和学生、家长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
2、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未成年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努力做到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各种生活生存能力,促进他们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在《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从心理学角度的专业讲解,对苦于与家长联系缺少技巧的老师来说真的是非常及时。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得好,管理得好,就必须得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教育。总之,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管多大的困难,多繁琐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把它完成好。所以对我来说,这次培训是一次及时的培训,它将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很重要的帮助和影响。
第三篇:清华伟新扶贫项目培训学习心得
清华伟新扶贫项目培训学习心得 南涧民族中学
吴春香
本周,我有幸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心里特别高兴。此次授课内容有:
唐少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 张渝鸿:《教师的有效沟通》
曹彦彦:北京石景山古城中学校长《教师专业化、做学习型教师》 吴国英: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师兼教研员 《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曾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与评价
杨灵: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高级教师《思想政治教师的关健素质与技能》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在这里,我们每一天都可以聆听到教育专家的报告,听取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应试型人才,他们只懂死知识,却少有创新。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转变过去的重甄别选拔职能,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评价指标。注重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然而,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培训中,每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在言谈之中无不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改变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通过短短5天的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他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升素质的一条捷径就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我们教师平时实践的很多,但却缺乏反思提升的意识,每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课堂的效果也许自己有些想法,但一回办公室就因忙于一些其他事物而不了了之了,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没有任何长进,自己还感到很辛苦。其实,教师真的太需要通过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了。好多时候,挤出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教师却不愿意挤。反思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也就会提升。虽然很简单的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了呢?
二、应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教师同授一堂课成为网络时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次信息培训,我学会了以前许多不懂的东西,并促使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总想外出学习,去见识一下先进地区的教学;有时候就一个观点想与更多的老师进行探讨,但总是受现实情况限制,得不到实现。“网络教学”使我先前的想法变成现实,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效率会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三、宏观把握、中观贯通、微观落实
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抓住单元主题和核心知识,再此基础上明确整个模块的逻辑脉络,然后整个教材的体系了然于胸。发掘微小课题,提升专业能力(如预习课如何让学生独立成长)
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每个人都不简单,相信他们,学习他们:每个人都不容易,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命运不是注定,是在选择中一步一个脚印前因后果的连锁反应。求索照亮生活,实干充盈人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观察,去探索,在反思中总结提升,这让我的教学活动更有魅力,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展示课、复习课、练习课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研究。
其实我们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有很多的成功点,失败点、有惊喜、也有迷茫,只有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中发掘出一个个小的研究点,助推我们的教学教研活动。有时候一点小的生活感慨,就能成为一个小的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之一。高考试题和优质高效课堂都非常注重生活情境的选取和设置。深刻的、广博的、富有启发的优质教学应回归真正的生活。一丰富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师生共同探究经济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优质教学的内容是广博的、富有启发性的。社会热点、科技素材、灵活设问,激发学生的责任观、使命感,培养学生认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关注动态生活,增强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
第四篇: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心得
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小学专职兼心理教师专题培训
心得体会
感谢校领导给予我这次参加“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小学专职兼心理教师培训班”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虽然是视频培训,但我还是从中领略了名师的智慧、风采。重温了学生时光,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唐少杰、赵希斌、申玲、周士渊、陈纪英、肖魏、朱晓蔓、王君八位教授就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究、课堂中的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做以讲解。培训时间是5月7日至5月11日,共计5天,其中5月9日这一天停电没有学习。在这里,我想把以上内容以及我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5月7日早由周士渊教授培训,他主讲的主题是“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幸福是快乐有意义的生活。还推销了一本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幸福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积极主动、明确目标、集思广益、综合平衡、设身处地、利人利己掌握重点这二十八字。还强调“训练养成习惯、习惯体验素质,习惯是中华民族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同时还博古论今引用《论语》、《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来强调习惯的重要性。性格决定命运还不如习惯决定命运,要达到知而必行、行而必恒的目的。最后强调幸福的百分之六十取决于自己、百分之十五遗传、百分之十社会、百分之八医疗、百分之七自然。所以作为学生从小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为幸福的人生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学习,给我们讲课的第二位教授是唐少杰教授,57年出生,已经53岁了(课件照片),他给我们讲解了清华的校史,(清华的来历,清华的伟人,清华的建筑)其实这与我们所学的
心理培训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让我们对清华校园有个了解,但3个小时的讲座,唐教授没喝一口水,没有一句停顿,他引古论今,娓娓道来,听课的老师全都聚精会神,会场肃然无声,我们被他的精神吸引了,被他的学识折服了。
5月8日上午陈纪英教授讲授的课题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到了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心为本”。作为教师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想法,与学生心心相同,教书----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育人----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新时期对教师的四点希望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漠名利、志存高远。同时还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作以讲解与归纳。其中申玲教授就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究,提出了心理实施原则:温(温暖)、文(科学)、稳(谨慎)、问。讲了小熊的故事从中能看出友情对孩子的重要性,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朋友说一句话,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渴望友情;还分析了所有的礼仪都是建立在以他人为中心的基础上,就小学阶段高、中、低段学生加以分析,举证如何加以引导的方法。通过“我的烦恼树”让学生找到认知的节点: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法律,目的是保护自己。遇事一定要懂得变通,量力而行,坚持不一定都是好事,并提出了什么样的话家长爱听,听得懂。并对孩子的语言心理作以分析。当孩子说:我再也不游泳了,说明他遇到了困难;说我讨厌爸爸,是渴望得到关心;说是因为我想做而不是你让我做,这是在父母老道的情况下孩子的说辞;说是的我刷牙了,说明家长唠叨了;说我把书整理好了,还擦了桌子,希望得到表扬。所以家长老师都要做一个心灵的捕手,了解孩子的心,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5月10日上午赵希斌教授就课堂中的教育心理学作以讲解。从三个大方面去讲:
一、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决定学习动力的直接因素;
二、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影响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其中讲了十大点,分别从内动力因素、外因对学习动力的影响来分析。得出教育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文化和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智商、个体差异与多元智能,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用心理学原理与相关学科心理理论与技巧,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教育,因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就要求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师是学生道德上、心理行为上的指路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一个人要为人师表,就应该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当学生对教师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才愿意与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课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上好每一堂课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帮助他们寻找自身潜在的一些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人的道德规范最基础的素质。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给学生带来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并让他们在此之中自由的翱翔。也因而会迫使我们这些在职教
师自然而然的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切合当前的教育标准。在不断完善自身水准的过程中就会循序渐进的发现一些以往在书本中熟记却又没能在现实中使用过的知识点以及新的心得感悟。一些往往被忽略的问题也是很值得我们斟酌的。比如,在课堂上或面对面的谈话过程中语言的心理效能,亲切、自然的语言不仅可以曾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便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打消无关的顾虑,从而更好的相互做到敞开心扉,开诚布公的说出心里话,相互推心置腹的解决问题。而那种讽刺、挖苦的言辞不仅会降低语言的说服力,更尤甚的是会大大的降低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逐渐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与对立情绪,这就会对我们的教学带来无形的障碍。
下午申玲教授又讲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见心理问题”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从高、中、低三段来讲。低段:入学适应问题(分离焦虑);中段: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心里导向课)指出交往秘籍---用心体会爱,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相处,尽力帮助他人(真诚、热情、快乐、阳光、善良);高段: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卫生保健。
心理教师工作就象电脑,千头万绪,所以心理工作要井然有序,指哪儿打哪儿,老师的思路要清晰,工作要讲艺术。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我国目前共有 5800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十四岁以下约4000多万,近三成的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5年以上。2008年调查发现时2000年的三倍。集中在四川、安徽。留守儿童的类型有:双留守---双亲流动;单留守----父母中一方流动;与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在一起,这占留守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
接着就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的原因、调整情绪有高招几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这些留守花朵,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习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大隐忧,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问题。如何有效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这是构建学校和谐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更迫切需要学校用爱开启那孤独的心扉。我们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在生活上是父母,在学习上是老师,在心灵上是朋友的关系,让亲情无限延伸。一是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去,在集体中快乐生活。二是在学习上,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是在心理上,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教育由于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的主渠道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其实,在留守儿童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自觉性强,自立能力突出,在道德品质和学业上出类拔萃。我们要发现了这些苗子,就树为标兵,以榜样带动全体,以个体促进整体,让留守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
留守孩子中普遍存在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让学生感知父母养育之恩,感知教师教诲之恩,感知同伴帮助之恩,感知社会关爱之恩。
学校要充分发挥留守学生自主管理作用,让他们从单一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让学生用各种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将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延伸工作手臂,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健康老师。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素材和经验。
第五篇:清华伟新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推荐)
清华伟新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陈志平
这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远程在线培训”,心里特别高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在这里,我们每一天都可以聆听到教育专家的报告,听取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随时代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应试型人才,他们只懂死知识,却少有创新。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转变过去的重甄别选拔职能,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评价指标。注重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然而,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培训中,每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在言谈之中无不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改变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通过短短十天的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二、不断学习进取、提高个人素质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他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升素质的一条捷径就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我们教师平时实践的很多,但却缺乏反思提升的意识,每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课堂的效果也许自己有些想法,但一回办公室就因忙于一些其他事而不了了之了,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没有任何长进,自己还感到很辛苦。其实,教师真的太需要通过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了。好多时候,挤出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教师却不愿意挤。反思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也就会提升。虽然很简单的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了呢?
三、应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教师同授一堂课成为网络时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次信息培训,我学会了以前许多不懂的东西,并促使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总想外出学习,去见识一下先进地区的教学;有时候就一个观点想与更多的老师进行探讨,但总是受现实情况限制,得不到实现。“网络教学”使我先前的想法变成现实,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效率会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