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作者:安 香
学校:焉耆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8秋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目录
一、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平等交流性………………………4-6
1.每门课程都有严密的结构,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4-5
2.把学生首先看作“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5-6
二、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点拨启发性、激励感和情感性………………6-8
1.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6
2.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 6-7
3.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7-8
三、最后,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明显的节奏感…………8-9
1.幽默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8-9
2.教师在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 9 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通过语言为桥梁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哪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组织教学和表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智力的开发程度、能力的激发、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在日常的生活中,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一种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就会有所不同。那么,在教育教学中语言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翻阅了一些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们说在日常教学中“所有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和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1 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习成绩有负相关”。2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高度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3因此,准确而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高度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延续和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通过语言为桥梁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哪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组织教学和表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①《语言教学与研究》 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③《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智力的开发程度、能力的激发、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不是严谨刻板的书面语言,也与日常生活使用的口头语言有所不同,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1多数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所以,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引领者们,都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语言艺术,这必然会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摇曳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知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要创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说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平等交流性
1、每门学科课程都有严密的结构组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的目的性要靠授课的科学性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所谓准确性就是能够正确地理解使用概念,科学理性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化,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使用模棱两可的字句,不说半截子话,不说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话,不带口头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语句,从而使学生准确清楚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所谓精炼性,就是措词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罗嗦,能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所谓逻辑性,就是对每个论点的论据、论证、推导、步骤严谨,理由充分,无懈可击,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所谓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头绪清楚,讲话有条理,层次分明,不紊乱,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含糊不清,造成推理上的自相矛盾,判断错误。这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空间。
记得有次我在上课时说了一句很随意的“我觉得这个遗址大概就在这”。下课后,有关系不错的学生告诉我,听到那句话后,她们觉得,老师是否真的知道到底在哪,④《演讲金口才》 感觉特别茫然。课下,我专门去查阅了资料,下节课时告诉他们准确的方位,学生有一种豁然顿悟的表情。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很注意这点,让自己不说模棱两可的话,教学内容咬字清晰。以身作则,让学生能从我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到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把学生首先看作“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是命令与服从、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教师的讲授时间通常都占授课时间的四分之三左右。这种“奴役式”师生关系会挫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味的被动接受,甚至会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充分发展。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交流现象,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互相合作的朋友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积累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时间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条件上实行合作,共同以平等身份完成教学任务,师生情感思想的碰撞才能合奏出优美的教学旋律来。众所周知,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相处的状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将个体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发展能力,形成人格。”1 为此,教师必须冲破“师道尊严”“灵魂工程师”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抛开“教训式”、“律令式”的语言,而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看法”等,将“无人”教学转化为“有交流者”的探研,通过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共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师生之间既有追求知识的共同想法,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既有教师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讲授,又有学生对教师辛勤耕耘的深刻领悟和信息反馈,从而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求得新的发现。
我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想法,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平等性。我从不以自己是老师而对学生进行命令性的指令,在课堂与他们交流给予一定的自由性。在教学之初,有
①《人的动机理论〉》 些比较胆小的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但在我亲和的态度下,最后总能举起他们胆怯的小手,一直到后来的抢答发言,真切的感受到平等交流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点拨启发性、激励感和情感性
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具有鲜明个性的,而决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长,但不能替代他们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变“主动”为“被动”,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职责是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和追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有更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与观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活动的体会,实现过去由学生的单一的学适应教师的灌输式的教到让教师的点拨的教适应学生主动的学的观念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因此可以退出教学课堂,让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应在学生最需要时,给予帮助,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方式,“引而不发”,留出空白,让学生当主角,“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1 教师“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可造成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又说不出的状态。“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思维与心理等障碍,运用点睛之笔和排除困难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师,她们的讲授方法无不体现着这一点。我在听了学校开展的观摩课后,看到了怎样才能做到画龙点睛,使整堂课变的精彩。老师精到的点拨,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为学生的再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适时的给予指导,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2.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与人之间,就是要真诚以待。你是怎样对别人的,别人也不是傻子,怎会感觉不到?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一
②朱熹 个孩子的成长状态如何,关键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假使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父母关系和谐融洽,对孩子关爱有加,那么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反之,没有得到关爱的孩子,很少感受,又怎么要求他去关心帮助他人呢?因此,只要有“爱”,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学生的心灵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这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爱学生,首先就应当尊重他。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自尊心,学习就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要保护并发展学生的自尊感,赏识鼓励是最好的阳光雨露。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应忽视。有时老师的一次表扬,一个赞许欣赏的目光,或一次范文表扬,都比考试得100分的心理效果要好。因为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学习劳动的肯定,对自己的人格的肯定。这种鼓励转化为动力,能激发学生更活跃地思维,更积极地探索,更杰出地创造,设定更高的目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2 要根除顽强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更富有生命力更为旺盛的庄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吝于“你能行”、“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很有创新”“我很欣赏你”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的高地,而要从各个方向给予肯定。在学生发现一点点细小的优点时就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能够更加肯定自己,进行更多的努力肯定。学生需要教师的肯定,不应该吝啬自己的鼓励性语言。
3.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同一教师,教自己确有心得或很感兴趣的教材则绘声绘色,很有感情,效果很好;教自己很不喜欢的教材,虽然“教”过了也毫无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进入角色”的时候,也就是给学生印象最深,无意识记最多,① 湘潮(理论版)2007年第2期 ② 苏霍姆林斯基 效果最好的时候。
从某种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时候,往往是教师真情流露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或忧郁。”教师用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营造情绪高涨的气氛,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频共振,同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共同体验教学的愉快,耕耘的喜悦,解开知识之谜。
既然已经是一名教师了,何不做好它。将心比心,真正的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孩子对待,倾注自己的感情,你会发现,原来工作可以使自己这样的快乐。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做好它。
最后,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明显的节奏感
我们的课本,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说的,文字虽然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其抽象思维能力还远不如数学家、哲学家那样发达。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启发,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何使这三者统一起来呢?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切合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生动的比喻,运用有趣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讲授,把难懂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单一无趣的知识趣味化,使课本中躺着的文字站起来、丰满起来,以加强学生的第一次感知。当我还是学生时听物理老师讲“分子是不断在运动着的”时,有这样一段妙语,至今记忆犹新。“在一间不透风的屋子里,空气中有悬浮的尘埃。当阳光射进来时,我们会看到在平静的空气中有闪耀的颗粒作不规则的翻动。为什么尘埃会翻动呢?这是由于它们受空气里各种气体分子不断碰撞的结果。你们知道,尘埃粒子比空气重,如果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子不是在运动着,尘埃粒子,怎么能悬浮不沉而且不断翻动呢?”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不仅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把想象与推理融合起来,自然得出:分子确实在运动着。
1.幽默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幽默的语言,能够增强上课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另外,青少年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幽默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稍有幽默感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收效。课本的文字可能只是展现出来,而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诠释它,才能赋予它灵魂。
2.教师在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在教师讲课时,随着教师授课内容不同,使教师内心的情感发生变化,从而使语速的快慢急缓,语音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调的刚柔抑扬也发生变化,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具体点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当。不要说得太快,以免学生难以反应,无法进行思考;也不要过慢,落后于学生思维的速度,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音量要适中,以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为宜,不过高,以免学生精神紧张,易于疲劳;也不过低,以免学生听起来吃力,或不能完全听清。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等刺激易于大脑皮层兴奋集中、清晰地反映刺激物;刺激过强过弱均易引起兴趣扩散,不能清晰地反映刺激物。所以,音量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讲授的语句不宜过长,据研究,由5至9个意义单位构成的句子,听者大约可在五秒钟内保持有效的记忆。由9个以上意义单位构成的句子,当句子讲完时其开始的声音形象已从听者的有效记忆中消失了,就会对句子的全意不能精确理解。对重要或疑难的句子,讲完后应留给短暂间隙,让学生思索、领会。在语调上,重要的地方,声音应当较高;次要的地方,声音适当降低。这样有起有伏、抑扬顿挫、铿锵自然,学生听来悦耳,就会全神贯注了。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学速度。既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不能让学生有所懈怠而没有学习的兴致。上课具有节奏感,就会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有效率的学习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从而对学习感兴趣。
如上所述,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能力。因此,就要学会善于学习:一是通俗朴实生动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二是汇聚古今中外语言大师们心血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三是适合学生口味易为他们接受的语言;四是自己所教学科的科学 术语。
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不断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有丰富的内涵,有崭新的活力,有神奇的效果……成为真正的艺术,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让我有种豁然顿悟的感觉,这些知识点对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而又有启发性的作用啊!
我相信:学无止尽,在我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语言艺术所给予我的影响一定会对我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着鞭策和启迪。我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语言艺术发声概论;王 璐,白 龙编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2]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王建平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语言修辞艺术;沈谦编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4]语言应用论丛;姚亚平主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0
第二篇: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良好的教师语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教师的声音既有感染力,能点燃学生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她的声音便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特别是语文教学。过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曾不断地发现这样的现象:因语言不简洁,不能表情达意,或因语言平淡乏味,或因语调低沉,致使学生昏昏欲睡或焦躁烦厌,学习兴趣一扫而光。可见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之大。记得刚毕业踏进讲台那年,我上课的语调没有任何的抑扬顿挫,学生那疲倦和沉闷的表情写在脸上,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着学生疲倦的表情,深深地让我尝到挫败感,我深感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体现。成功的教师能靠一把声音和支粉笔就能让课堂动起来。回想起来失声那段时间,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特别在低年级更显声音的重要性。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无法替代的,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精心锤炼。教学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而实现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精彩、恰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法国·蒙田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有时候听别人讲话是一种享受,记得以前有位教语言学的老师,她的声音犹如出谷黄莺,声音很柔和,每次听她讲课都会很舒服,随着她讲课的思路走。有时候一句幽默的笑话会引起我们的哄堂大笑;一句名人哲理,让我们体会人生百态。老师的一颦一笑都牵引着我们。我发现,课堂语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富有示范性,准确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如果教师表达不清晰,要求不明确,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窥,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啰嗦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有体会,一味地生硬的传授只会事倍功半,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却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吧:在识字教学中,在已经朗读完准备教生字的时候,有的新教师时常会这样说:“小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生字吧”;如果这样,学生只会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同学们,生字宝宝来到课堂上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准确地把它的名字读出来吗”“生字宝宝可淘气了,它把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能把它认出来吗”相信像这样的过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此外,由于小学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新课程教学里设有口语交际这个内容,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习惯,如听者要讲礼貌,学会听,认真听,听清楚;讲者要表达清晰和讲礼貌,在交际过程中我还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不客气等。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使用值得学生仿效的的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二)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生动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讲到学生心坎里的话,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但答案不是理想的,这时,我会对他说:不要紧,老师表扬你勇敢,相信你下次会有更精彩的回答。(三)富有童趣,激发性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要他40分钟规规矩矩坐得端正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富有童趣,语言要简练,清晰。记得我在教《葡萄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时经过的那个地方吗?(火焰山)在这旁边有个美丽的地方——新疆吐鲁番,下面随着音乐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样引人入胜的设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带他们走进课文。
二、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来说这种教育会比不断地说教更具影响力。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沉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乐学的氛围,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发生作用,这便是“无声语言”的独到之处。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把“无声语言”引进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候我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符号来调动学生,如在整理学生的纪律时,我用符号“=”表示坐好,“‖”表示站立,“△”表示爬下静息,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乐于接受,偶尔的训练比以往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神态语
有人说过: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我们顺手的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竖起的一根大拇指……这对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能从我们这一举手一投足间感受我们对他的关爱,而这些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紧张时,我会微笑着向他点点头,以热情、信任的目光让他得到信心和勇气。当课堂纪律松散时,我会用严肃的表情来表达我的不满,学生通过察言观色,感受老师的不满意。这些简单的动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手势语
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关注着,这时候,手势语起到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我会竖起我的大拇指表示我的赞赏,又如上课时,学生在开小差,我会悄悄地走到他身旁敲一敲他的桌子以表示我对他的警告。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模仿,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一旦喜欢上老师,就必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例如我在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地体会狮子的勤奋,于是,我让全班同学起立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可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演示)。《葡萄沟》这篇课文,我在课堂上还让学生尝尝葡萄的味道,通过做一做,尝一尝这样直观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练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玩、学,其乐无穷。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乐学不疲。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要让课堂舞起来,那么,老师就要不断地修炼提高课堂效果。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 1 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语言,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
心理学家认为好用质问式语气讲话的人,性格多是胸襟狭窄,吹毛求疵,或性情乖戾、自大好胜类型。在许多场合下,诚恳和幽默的话语都会使人愉悦轻松,使本来有点冷漠的环境变得温暖亲切起来。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笑话的幽默令人愉快,往往还是极为有用的。”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模版)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语文课教学中最善于表现的一种形式,是教与学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富于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生动幽默的语言,则如一支“润滑剂”,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实现教学意图,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一、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这就必须运用语言艺术。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马上接着说:“是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学生焕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什么最吸引人?”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我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
二、注重语言艺术,创造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一课。一位学生朗读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应该是“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1 可这位学生朗读到这里声音还挺大,力气很足的样子。于老师便幽默地启发,带着微笑说:“你没有完。是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别强,还是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看来我得给你再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起了喷洒药液的动作。接着,学生喘着气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全班学生都被逗乐了,但这决不是肤浅的一笑了之,而是对抽象的文字符号作真切的情感体验启发,使学生从中悟得了如何正确地理解文句,又如何把句意正确地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再读时便耷拉着脑袋,真有点儿“有气无力”了。这样的教学,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也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只是凭借教师语言艺术,用最简单的朗读这一教学方式,却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善用语言艺术,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如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你真棒!”,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以后害怕上此类课文。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四、营造语言艺术,注重课堂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重要环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航标”,是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所以,教师必须营造语言艺术,精心设问,巧妙发问,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师:人们为什么叫这种鸟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生:翠是绿的意思,它的羽毛是绿色的。师: 2 你从哪儿看出来?生:翠鸟头上和背上的羽毛都是绿色的。师:翠就是绿的,为什么我们不叫它“绿鸟”呢?你们见过柳树和竹子吗?它们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生:绿色的。师:为什么杜甫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不说“绿柳”?为什么人们称竹子为“翠竹”,不说“绿竹”?生:因为竹叶和柳叶都有点亮闪闪的,像翡翠。师;柳叶、竹叶绿得很鲜亮;同样,翠鸟的羽毛也很鲜艳,有点亮闪闪的,很讨人喜欢,所以人们叫它翠鸟。教师把提问重点放在“翠和绿”的辨析上,精心设问,巧妙发问,使得学生很快就悟出“翠”有鲜亮、鲜艳的特点,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释放出来,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还要因文而异,教学讲究语言艺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一片新天地。总而言之,教师注意讲究教学艺术,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虽然现在都在提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但是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掌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特点要求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用精练、准确、完整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熟练驾驭,这就要求教师把语言学家的用言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我认为,一个出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须具有以下特征:
1.思维的逻辑性。即教师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而“任何科学都应用逻辑”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由“逻辑思维的链条”结构起来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
2.用词的精确性。用词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炼。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精练也就是凝练,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否则,一是使问题讲不清,二是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厌烦。
3.阐述的生动性。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个缺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
4.内涵的创造性。教师要以博学取信于学生。那么博学靠什么来反映呢?靠教学内容讲授的独创性,靠讲授所表现的思想高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反映。出类拔萃的教师往往取胜于此。高超的表达形式配上深刻独创的讲课内涵,再加上本身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教学内容处理,就能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表现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个性,陶冶理想和情操。表现在教师能将人生观、世界观天衣无缝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完美实现。
5.语言要有激励性.幽默性。常言道:“忠言逆耳”,我认为也不尽然。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忠”言也同样可以“顺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会对某一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发问草率处理,说他钻牛角尖,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能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课堂中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联系师生感情,又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得以实现的途径有五点:①巧问,就教学内容的展开提出各种问题;②巧点,恰当的点拨;③巧停,在关键的地方故意停顿;④巧示,巧妙的暗示;⑤巧例,精当的举例。
爱因斯坦说:“能培养出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因此,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我们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