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讲 扩写《春日偶成》
第二讲 扩写《春日偶成》
春风习习,杨柳依依,走在融融的春光里,无论是天真的孩童,还是龙钟的老人,无不怡然自得,神采飞扬。诗人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偶然成诗。现在请同学们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用你的笔领着读者走进诗人的春日中去。
写作指导
一、理解诗意
将近正午的时候,春光明媚,云淡风轻,我在花丛柳树间穿行,走过了前面的小河,那时候路人并不知道我的心情有多么舒畅,还以为我在偷闲贪玩,学年轻人郊游嬉戏呢!
二、描绘诗境
1、云淡,风轻,花红,柳绿,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就可以呈现出最理想的春景图来。
比如你可以这样想“云淡”:
蓝天上飘着几朵淡淡的云儿,有的像小白兔在采蘑菇,有的像一匹白色的骏马在奔驰着,还有的像绵羊在吃草。
还可以这样写“花红”:
花儿有红的、有蓝的、有紫的„„有含苞待放的、有争相斗艳的、有挤在一起说着悄悄话的„„那月季,正在抹胭脂;那茉莉,正在搽香粉;那海棠,穿上了红色的连衣裙;那凤仙,也带上了花翎。真是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啊!
2、比喻、拟人、排比,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会让你的笔尖流泻出美妙无比的文字,这样呈现出来的春景图是有活力的。
比如你可以这样想“柳绿”:
风婆婆一扭腰,柳树姐姐就开始梳理她那柔美的秀发,让人不由自主地赞叹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红尘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脚下有万紫千红的鲜花,肩上被随风飘荡的柳枝轻轻拍打,穿行其间,真是诗情画意!除了这些之外,诗人还可能看到了什么景致呢?比如: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你能描绘一下吗?
4、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形容吗?
比如: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三、补充诗境:诗中有的我有,诗中没有的我也能想到
1、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如此开心,假如是你,你会做些什么?
比如:编了个柳条帽子戴;捕捉花朵上的蝴蝶了;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2、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时却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诱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可是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他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诗人脸上的表情如何?他为什么笑呀?
第二篇:《春日偶成》读后感
来到郊外,只见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太阳光好似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诗人的脸。
不一会儿,程颢走到了一个果园,他看到桃花、杏花、梨花盛开在枝头,美不胜收。走出果园,放眼远眺,看见远处有一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让程颢赞不绝口。他一会跑到那儿,一会儿跑到这儿,欣赏着娇嫩鲜黄的油菜花。
走着,走着,诗人又到了一条小河边。他看见河岸上长着许许多多的柳树。这些柳树好像一个个小姑娘,在空中翩翩起舞,有时跳累了,又停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小辫子。看到这美丽的景色,程颢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贺知章的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边吟诗,边摘了一根枝条,做成了一顶柳帽,轻轻地戴在头上。接着,他又蹲在河旁,看见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里嬉戏。这时,程颢仿佛也变成了一条小鱼,想在河里自由玩耍。他伸出手打算去抓鱼,可是手还没有碰到水,鱼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哈哈哈…..”诗人不禁开心地大笑起来。
大诗人正玩得开心时,看见旁人对他指指点点,好像在说“这个人不抓住大好春光去种田,却来到这里贪玩,真是不应该。”而诗人看见了,却一点也不生气,心想:你们一点也不知道我有多少快乐,还以为我是学着少年人偷闲贪玩呀。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沉,夕阳西下了,诗人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回味着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即兴吟诵起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三篇: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
作者: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七言绝句 春日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七言绝句 春宵
作者: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七言绝句 城东早春 作者: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七言绝句 春夜
作者: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七言绝句 初春小雨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言绝句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言绝句 上元侍宴
作者: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七言绝句 立春偶成
作者: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七言绝句 宫词
作者:王建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七言绝句 廷试
作者:夏竦
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七言绝句 咏华清宫
作者: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七言绝句 清平调词 作者: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花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七言绝句 题邸间壁
作者:郑会
荼蘼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七言绝句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言绝句 海棠
作者: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七言绝句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言绝句 社日
作者: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七言绝句 打球
作者:晁说之
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
七言绝句 寒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七言绝句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言绝句 上高侍郎
作者: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五
绝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 春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 双双呜玉珂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登鹳鹤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观永乐公主入番 孙 逖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伊州歌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左掖梨花 丘 为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思君恩 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 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辇不曾过 题袁氏别业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送朱大入秦 王 维
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集》与《全唐诗》作孟浩然 长干行 崔 颢
君家在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咏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罢相作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逢侠者 钱 起
燕赵悲歌士 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 前路日将斜 江行望匡庐 前 人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答李瀚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 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 何人最往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日 耿湋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蜀道后期 张 说
客心争日月 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 先至洛阳城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 离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赠乔侍郎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 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 白首为谁雄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婕妤怨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 题竹林寺 朱 放
岁月人间促 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几回过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别卢秦卿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 不及石尤风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五 律
幸蜀回至剑门 玄宗皇帝
剑阁横云峻 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 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 嗟尔勒铭才
和晋陵陆承相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 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回 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 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 长此戴尧天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 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一本作隐高树
长甯公主东庄侍宴 李 峤
别业临青甸 鸣銮降紫霄 长筵鹓鹭集 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 恋赏未还镳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 张 说
东壁图书府 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 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 恩叨醉酒深 载歌春兴曲 情竭为知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沈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苏氏别业 祖 咏
别业居幽处 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 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 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 闲坐听春禽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坷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 甫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真随惠远游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何处宿 隔水问樵夫 登总持阁 岑 参
高阁逼诸天 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 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 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 常愿奉金仙 寄左省杜拾遗 岑 参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薇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登兖州城楼 杜 甫
东郡趋庭日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 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 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 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少 秋风古北平扈从登封途中作 宋之问
帐殿郁崔嵬 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 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 山鸣万乘来 扈从良可赋 终乏掞天才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醉后赠张旭 高 适
世上漫相识 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 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 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 能更几回眠 玉台观 高 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彩云萧史驻 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 人传有笙鹤 时过北山头 观李固言 杜 甫
方丈浑连水 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 老去限空闻 范蠡舟偏小 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 何处出尘氛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南旅情 祖 咏
楚山不可极 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 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 无媒寄洛桥 宿龙兴寺 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 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 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 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 处处鸟衔飞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题松汀驿 张 佑
山色远含空 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 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 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 不在五湖中 圣果寺 释处默
路自中峰上 盘回出薜萝 到江吴地尽 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蔼 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野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送别崔著作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 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 之子送佳兵 海气侵南部 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 归邀麟阁名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杜 甫
落日放船好 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 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 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 应是雨催诗 其二 杜 甫
七
雨来沾席上 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 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 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 陂塘五月秋 宿云门寺阁 孙 逖
香阁东山下 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 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 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 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 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 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 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顺** 秦州杂诗 杜 甫
凤林戈未息 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 悬军幕井乾 风连西极动 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 何时议筑坛 禹庙 杜 甫
禹庙空山里 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 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 江深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 疏凿控三巴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 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有客归欤叹 凄其霜露浓 同王徵君洞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 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 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 何日复同游 渡扬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 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 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 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 淅沥度秋声 幽州夜歌 张 说
凉风吹夜雨 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 谁知恩遇深 绝
春日偶成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宵 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 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侍宴 苏 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 一朵红云捧玉皇
立春偶成 张(木+式)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打球图 晁无咎
阊阖千门万户开 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 无复明朝谏疏来
*《宋诗纪事》为晁说之作 宫词 林 洪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 其二 林 洪
殿上衮衣明日月 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 独对丹墀日未斜 咏华清宫 王 建
行尽江南数十程 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 都入长杨作雨声 清平调词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邸间壁 郑 谷
酴醿香梦怯春寒 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 计程应说到常山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海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清明 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社日 张 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上高侍郎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诗纪事》作僧志南 游小园不值 叶 适
应嫌屐齿印苍苔 十扣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诗纪事》作叶绍翁 客中行 李 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题屏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 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 杖藜携酒看芝山 漫兴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玄都观桃花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花影 苏 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漫兴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春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暮 曹 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 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 青草池塘独听蛙 落花 朱淑贞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苔 春暮游小园 王 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莺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 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 多少工夫织得成 暮春即事 叶 李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宋诗纪事》作叶采作 登山 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晚春 韩 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伤春 杨 简
准拟今春乐事浓 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 不是愁中即病中 送春 王逢原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三月晦日送春 贾 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有约 司马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作赵师秀作 初夏睡起 杨 简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一作杨万里作 三衢道中 曾 纡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一作曾几作 即景 朱淑贞
竹摇清影罩幽窗 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 夏日 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晚楼闲坐 王安石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来一味凉 *一作黄庭坚作 山居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庄即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题榴花 朱 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全唐诗》与《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皆作韩愈作 村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檐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送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北榭碑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题淮南寺 程 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 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 一任晚山相对愁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 杜 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江楼有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西湖 林 洪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诗纪事》作林升作 西湖 苏 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说杨万里作 湖上初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入直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 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 月钩初上紫薇花 水亭 蔡 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 数声渔笛在沧浪 禁锁 洪 遵
禁门深锁寂无哗 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 一墀月浸紫薇花
*《宋诗纪事》作洪咨夔作 竹楼 李嘉佑
傲吏身闲笑五侯 西江取竹起高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 纱帽闲眠对水鸥 直中书省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 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泛舟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冷泉亭 林 洪
一泓清可沁诗脾 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
*《宋诗纪事》作林稹作 冬景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霜夜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七
梅 王 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春 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 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 深深笼水浅笼沙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又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井作十分春 答锺弱翁 牧 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秦淮夜泊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归雁 钱 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 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 漫腾腾地暖烘烘 律
早朝大明宫 贾 至
银烛朝天紫陌长 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锁 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 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贾舍人早朝 杜 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 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 池上于今有凤毛 和贾舍人早朝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和贾舍人早朝 岑 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 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乾 独有凤凰池上客 阳春一曲和皆难 上元应制 蔡 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 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 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 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 四十余年惠爱深 上元应制 王 洪
雪消华月满仙台 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 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 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 君王又进紫霞杯 侍宴 沈佺期
皇家贵主好神仙 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 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 舞阁金铺借日悬 侍从乘舆来此地 称觞献寿乐钧天 答丁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插花吟 邵 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 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 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 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 争忍花前不醉归 寓意 晏 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 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寒食 赵元镇
寂寂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 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 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 莫管城头奏暮笳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郊行即事 程 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秋千 洪觉范
画架双裁翠络偏 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 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皮润沾红杏雨 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 疑是蟾宫谪神仙 *《宋诗钞》作僧惠洪作 曲江对酒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与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答李儋 杜 甫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清江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此外更何求 夏日 张文胜
长夏江村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午 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廉邀月影 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 直欲樵渔过此生 辋川夜雨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合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新竹 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 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 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 偶成 程 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 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由达 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 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 愁见河桥酒幔青 游月殿 程 颢
月坡堤上四徘徊 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
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 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 但逢佳节约重陪 秋兴 杜 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 杜 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秋兴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 杜 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 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沈樯影里 梦魂摇拽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 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 断桥垂露滴梧桐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物凄凉拂署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新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 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 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 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 夜深搔首叹飞蓬 中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 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 更待银河澈底清 九日蓝耕会饮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秋思 陆 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 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 梧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 安得元龙百尺楼 与朱山人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闻笛 赵 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 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 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 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 余音嘹亮尚飘空 冬景 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 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 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 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 赏心从此莫相违 冬景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梅花 林 逋
众芳摇落独鲜妍 占断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自咏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 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干戈 王 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 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 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音断人千里 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 酩然直到太平时 归隐 陈 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 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时世行 杜荀鹤
夫因兵乱守蓬茅 麻苎裙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尽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砍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最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送天师 甯献王
霜落芝城柳影疏 殷勤送客出鄱湖 黄金甲锁雷霆印 红锦韬缠日月符 天上晓行骑只鹤 人间夜宿解双凫 匆匆归到神仙府 为问蟠桃熟也无 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 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
第四篇:古诗《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⑴
云淡风轻近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⑶。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⑸。[1]
《春日偶成》是宋代(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 《宋诗钞》。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⑷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1] [2]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3]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4]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3] [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2] [3] 名家评价
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2]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5] 参考资料
1.汤霖.千家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2-3 2.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3.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 4.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74 5.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894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1]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1]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2]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3]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4] 本 名 程颢 别 称 明道先生 字 号 字伯淳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时间 1032年(壬申年)去世时间 1085年(乙丑年)7月9日 主要作品 《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 主要成就 开创新儒学,为宋代理学奠基者 籍 贯 河南洛阳 封 爵 豫国公 封 号 河南伯 谥 号 纯公 人物生平程颢(1)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颢出生[6],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1] 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
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1] 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他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3]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2] 代表作品
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1、《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
2、《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3、《文集》,12卷,为二程的诗文,南宋张栻,朱熹等先后纂辑。
4、《经说》,8卷,是程颐以义理疏解儒家经典的著作,包括《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8种。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颐手著;《粹言》2卷,是杨时根据二程语录撮要文饰而成,后又由张栻重新编次。
5、《易传》又称《程氏易传》《伊川易传》,4卷,是程颐注解《周易》的著作。以上《遗书》《外书》《文集》《经说》4种,在宋代均单独刊行,也有的合在一起刊行,称为《程氏四书》。
明代末年徐必达汇集二程所有著作共6种,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清康熙间吕留良又加校勘,重新刊刻,后涂宗瀛又重校印行,此即为今本《二程集》所据本。其旧本《二程全书》,尚有1920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的四部备要本。《二程集》是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性即理、主敬、体用一源等许多重要哲学概念和命题,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为后来许多哲学家所沿用,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流毒颇深。究其内涵:
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派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
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思想影响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认为“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 程颢(2)程颢(2)
后有万物。“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2、把天理和理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3、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程颢、程颐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张载的思想学说,后者对他们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后人学术承接上,由于二程各人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他们的学说也形成不同的接班者、学派。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
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其中三吕与苏昺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此外,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人物轶闻 程颢妙破讹诈案
传说,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
当时,有一张姓财主得急病死,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有一老者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者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两人一起到县府,请县令程颢判决。老者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事隔多年,怎么还能记得这样详细。老者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并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程颢问知财主的儿子才36岁,而死去的财主已经76岁,于是判定真伪,程颢对老者说:“财主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老者听罢无法狡辩,不得不承认自己冒认儿子,只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的事实。案子遂破。[5]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
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即使是反对变法者,反对的程度和态度也不尽相同。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对新法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宋神宗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王安石对司马光,也是势同水火,不共戴天。而程颢作为反对者阵营中的一员,态度上却温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也对程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比程还年长十一岁。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处,王安石必声色俱厉,暴跳如雷,重者贬人官帽。某次,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听后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所言,又道理俱在,因此“安石为之愧屈”。
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但他反对变法的态度却是一贯的。他任御史期间,多次上书宋神宗,指出不可变法的理由。他认为(变法的)反对者太多,总有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反对者过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倒与其他士大夫或批评王安石的长相或贬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不过程颢这一反对的理由,最终也确实一语成谶。变法的对错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的温柔敦厚,颇具君子之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者,对他也存尊敬。[5] 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纠察百官好说,但规劝皇帝却非易事。因此,很多监察御史履职,或碍于情面,或担心权威,或害怕打击,往往形式重于内容,走走过场,不过让皇帝表现一下纳谏的姿态而已,至于纳不纳、纳什么、怎么纳,不予深究。
程颢任御史,却比较执拗、较真,他常常像以诲人不倦的态度,直言数落宋神宗,不厌其烦。然而他不厌其烦,有些侍从却大厌其烦,某日午餐时间已过,程颢仍旧絮叨述说,宋神宗饥肠辘辘,又不好明言。侍从便正色对程颢说:“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皇帝还没吃午饭呢!程颢这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出来。一时传为美谈[5] 历史评价
《辞海》:程颢,教育家、哲学家。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4]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程颢、程颐经学思想以“经所以载道”和以义理解经为基本纲领,并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哲学,完成了伦理型儒学向哲理型儒学的转化,亦是经学史上的宋学发展为思想史上的理学的重要标志。二程以新儒学的义理来阐释儒家经典,是其与前代儒学的基本区别,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二程创立的天理论哲学代表了宋代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二程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论,由此体现出其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程颢和程颐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可谓宋学(注:一般指称宋代的儒家学术,学界也有指宋代学术总称的)泰斗。[11] 二程创立的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中、正、诚、敬、恕”立身处世原则,“公、德、仁、顺、和”治国理政之道和义利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而广泛。一些经典格言(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天理难容等)已融入人们的思想,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9] 程颢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还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8] 程颢作为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思想家,还是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实干家,心怀天下,政绩卓然。[5]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终年54岁。他逝世后,宰相文彦博为其题写墓碑,送他“明道先生”四个大字。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评价他:“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5] 参考资料
1.《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录旧臣后,以为黄陂尉。久之,知龚州。时宜獠区希范既诛,乡人忽传其神降,言“当为我南海立祠”,于是迎其神以往,至龚,珦使诘之,曰:“比过浔,浔守以为妖,投祠具江中,逆流而上,守惧,乃更致礼。”珦使复投之,顺流去,其妄乃息。徙知磁州,又徙汉州。尝宴客开元僧舍,酒方行,人欢言佛光见,观者相腾践,不可禁,珦安坐不动,顷之遂定。熙宁法行,为守令者奉命唯恐后,珦独抗议,指其未便。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归,旋致仕,累转太中大夫。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2.宋.程颢 程颐 著 .二程集(全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封面 3.《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除判武学,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为异论,罢归故官。又坐狱逸囚,责监汝州盐税。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4.《辞海》编辑出版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4月:233 5.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 .网易转《天津日报》.2013-07-29[引用日期2013-08-14] 6.《明道先生年谱》:明道生于明道元年壬申。
7.晋城程颢书院修复重建方案初定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10-01-27[引用日期2013-08-14] 8.宋代理学家程颢:小官当得很自在 絮絮叨叨地数落皇帝 .人民网-《环球人物》.2013-04-15 [引用日期2013-08-14] 9.兄弟大师安眠地 理学传世近千年 .洛阳日报.2011-07-28[引用日期2013-08-14] 10.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黄陂故居遗址明年将改造(图).新浪网转《楚天都市报》.2012-11-21[引用日期2013-08-14]
第五篇:春日偶成---教案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mèi)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小男孩()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小男孩()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地:“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