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教学反思(含五篇)

时间:2022-04-21 03:3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日偶成》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第一篇:《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8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日偶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

春天是语文老师们最喜欢的作文主题,学完这首诗之后,我觉得应引导学生同家人同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2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乐”字入手:

我因何而乐?这个问题的抛出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诗的第一二句,接着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这里的景是怎样的美,作者是怎样游玩的?几个动词的提出让学生找到了作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愉悦心情。

我又让学生说说我“乐”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充分挖掘诗句所要表达的感情,谈到了:因为乐,我忘记了时间(近午天),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学少年),忘记了别人的闲言闲语(将谓偷闲),乐到了别人都不知道他自己有多快乐。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会了全面分析诗句。

这一节课效果较好!昨天,利用一点时间和学生的谈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举手回答的人明显增多,特别是马佳瑞,石昌弘,高雅婷都举起了手,学生一参与回答问题,上课的气氛就明显不一样了。

一)师: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我喜欢去春游

生:我喜欢在软软的草地上晒暖暖的太阳

生:我喜欢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我喜欢听听小鸟的叫声

(有生插嘴:我讨厌小鸟的叫声,有一次睡觉都被他们吵醒了。师可以这样引导:如果当你在游玩时,听到清脆的鸟叫声,你会讨厌他们吗?)

生:我喜欢在草地上放风筝

学生仿佛真的来到春天在快乐地玩耍!

二)师: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诗人看到美丽的红花,禁不住走到跟前闻了闻花香,抚一抚花瓣,又来到垂柳下,风吹拂柳树,柳枝也翩翩起舞,诗人也在树下跳起舞来,不知不觉来到小河边,看见了蝌蚪在游来游去,仿佛在找妈妈!

三)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作者没写到的景致?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小燕子。

生:我看到了鸭子在河里游泳。

生:我看到了冬眠的动物都醒来了。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在田里播种。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放风筝。

四)师: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时却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诱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可是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他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他们可能会批评他: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贪玩,也不回家好好呆着。

生:他们可能会说:虽然年纪这么大,但还像个小孩喜欢游玩,真是个老顽童啊!

就这样,和学生轻轻松松的谈话中感悟诗的内涵,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致而写下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引导学生正音、断句,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猜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当时的天气情况怎样?诗人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学生兴致高昂,争相发言,都说得有根有据。在诗句中找到了根据,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诵读并达到会背诵、能默写。因为学生学习主动,问题迎刃而解,老师自然而然就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语文,如果能想办法把学习变成类似于猜谜语、讲故事的游戏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老师教起来也事半功倍。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3

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古诗不仅色彩美——云淡、花红、柳绿,景物颜色鲜明,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通过充分的预习,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进行《春日偶成》的扩写,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4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我教此课,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领着孩子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满暖意的大自然中,来一起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是最好不过的了。我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读、背诵,效果非常好。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5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6

《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程颢在春日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诗歌主要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游玩时的快乐心情。诗歌写景清新恬静,抒情自然真切,可谓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描写的美丽春景和使人陶醉其中的那份快乐呢?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朗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以小诗人的身份走入文本。我问同学们:“小诗人们,现在你们来到郊外游玩,天气怎么样啊?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看到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风儿轻轻地吹在我的脸上,真舒服啊!”有的说:“我来到野外,看到四处开满了鲜花,我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还有的说:“我看见一条小河从前面流过,河水哗哗的流淌着,河岸边还种着一排排柳树,那柳枝翠绿翠绿的,风儿一吹,仿佛在跳舞呢!”甚至有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燕子》一课说道:“我还看到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已经走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我马上问道:“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诗人,你的心情如何呀?”“快乐的,兴奋地,兴高采烈的。”我趁机引出诗句中的“乐”字。并问学生:“沉浸在快乐中的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能来表演一下吗?”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当时诗人的那份陶醉。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说:“我会张开双臂,大声高呼:‘春天真是太美了!’”有的说:“我会躺在草地上,一边欣赏天空的云朵,一边听听鸟儿的歌声。”有的说:“我想要扑到大地上,闻闻泥土的芳香。”还有的说:“我会来到小河边,伴着微风,和柳树一起翩翩起舞。”“是啊,看到你如痴如醉的样子,地里的庄稼人会怎么说呢?”我追问道。“这是哪里来的疯老头呀?”“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像个小孩一样贪玩。”“他这是怎么了,不干活,跑这儿来瞎闹!”学生纷纷猜测说。这样一来,对“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句诗的理解就不用我再费口舌了。

诗人程颢是快乐的,因为他欣赏到了美丽的春景;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我的课堂如此活泼,如此生机盎然;我相信我的学生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受约束的畅所欲言,更因为他们已经陶醉在了诗人所描述的迷人的春景中了。古诗讲究的是一种意境美,如果把古诗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对诗句逐词逐句的解释,那就失去了古诗教学的意义。教学中,我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让生硬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画面,把机械的理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表演,把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现智慧与才华的大舞台。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7

《春日偶成》的作者程颢,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在读这首诗前,我特意查了《宋诗鉴赏词典》。可惜的是,没有收录这首诗。于是只能依据自己的认识,对这首诗进行简单的分析。

编者把这首诗与杜牧的诗《江南春》放在一起,我猜想是有一定的用意。《江南春》对春天的描写,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什么这样说哪?诗的前两句是写晴朗天气下的江南春色,后两句则为雨天的江南春色。前者明丽、色彩鲜明,后者朦胧、迷离、神秘。两种情形下的江南,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由此,江南的春色跃然纸上,学生的理解、感受才愈加全面。至于诗背后隐含的政治因素,我想学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学生在读诗时能够感受江南春色的美,了解诗的叙述手法,才是学习的重点。

而《春日偶成》则有所不同。它是诗人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所以说是春日偶成。诗中景物的'描写清新恬静,没有雕琢的痕迹,浓浓的诗意自然从诗人的笔端流出。前两句写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诗人为什么会来到河边?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要想读懂这两句,我们需要了解程颢的哲学思想。这又是一次知人论世。程颢在中国哲学史上创立了一个学派,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称“心学”。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此点,并且真诚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渐恢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了解此点,再来读这两句,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随着一行垂柳,不知不觉地来到“前川”。那是诗人在明丽的春光中,感觉自己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就像程颢所说,“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就是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这一点,对学生平日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的学生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启示吧。

诗的后两句写了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诗人感到自己与美好的春光,世间的万物融为一体,那种自得其乐,被当时的人(作者眼中的凡夫俗子)所不理解,是必然的。诗人这样写,一是用别人的不理解、别人的议论衬托自己的快乐,二是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丢失的与万物一体的意识,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它是前两句诗意推进的结果,意用自己的与万物合一的感受来唤醒世人麻木的心。

这首诗分析到这儿,才感到作者写作的高明:在看似简单的事件中、现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就是理趣诗的特点吧。学生学习这首诗,重点还是懂得诗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游春的快乐。至于其中的理趣,万不可刻意为之。老师不能在教学时,把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进行合理有效地教学设计。否则,是不能完成本学段课程目标的。如果在学这首诗前,复习一下与它结构、叙述方法相似的《观书有感》,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8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作者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整首诗写景和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赞美春色,热爱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后我通过激发学生“提问质疑”——“百家争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词语的意思,并特别当强调重点(或关键)词语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一、二句。这两句主要写景,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春景?”学生便能从古诗原句中找到“淡云”、“轻风”、“红花”、“绿柳”等意象,通过小结,把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景色,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一、二句。接下来理解古诗的三、四句。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解读时,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先想一想面对美丽的春景,诗人的心情如何?接着通过提问“诗人正在欣赏美丽的景色,但是却有人在议论他呢,人们是怎样议论他的?”引出诗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诗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了解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点出本诗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诗句的意思后,还应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联起来再说一遍。在引导诗句意思时,在理解词义后将词意带入句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二,在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上,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高兴、愉快?”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不足,导致前紧后松的状况,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多学习,多锻炼。

第二篇:《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背景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严寒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温暖的春天。从古至今,描绘春天的诗歌就络绎不绝,让我们赞不绝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句描写春天的诗,你会填空吗?

1.出示几个有关春天的诗句,学生填填空。2.引入本诗《春日偶成》,读课题,理解题意。春日偶成:春天里偶然写成的(一首诗)

二、认识诗人

1.出示本诗作者——程颢(hào),注意读准字音。2.介绍诗人。

三、初读古诗

1.读本诗,做到准确、流利。注意字音,将谓(wèi)。2.读出本诗的节奏感,划分可以停顿的地方。

3.老师示范读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停顿的地方。自己读一读,再请学生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桃花柳绿,到处鸟语花香,你们最想做什么?诗人程颢和大家一样,到了野外踏青春游,他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呢?默读本诗,同桌之间讨论问题。1.理解一二句诗,想象朗读。

(1)诗人什么时候出门?天气如何?体会“云淡风轻”所表现的天气情况。

近:接近午天:中午

(2)诗人春游时看到了什么景色?理解“傍”“随”的含义,体会诗人边走边欣赏时悠闲自在的心情。

(3)他可能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欣赏春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4)想象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2.理解三四句诗,指导朗读。

诗人是一位理学大家,平时肯定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出门游玩,在这样好的天气,欣赏着这美好的春光,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怎么表现在神情动作上?

(1)请自己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说说当时的人怎么看待我的? 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 余:我 将谓:要以为 偷闲:忙里抽空

(2)启发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3)指导朗读。

3.播放春景图,配乐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4.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程颢的其它诗词吗?课下收集积累,了解诗人的生平。

第三篇:《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春日里“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之境,并积累一些描绘春景的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快乐的心情,并号召学生走出教室,回归大自然中,发现春天的脚步。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诗境,积累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诗人心中之乐。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1.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 竹外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2.春回大地,春光无限,在这明媚的日子里,老师想起了曾经的一首儿歌,想听吗?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这首歌,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诗,咱们看看在古人眼中,春天又是怎样的。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

23456-

第四篇: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春 日 偶 成

合肥市包河区第五十六中学 陆广平

课前设计思路:

古诗教学,晓意为下,鉴赏为上。但古诗的鉴赏,有别于浅层的说文解字的解读,是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开拓的视野,从文学、美学等多方面鉴赏其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氛围,意境的深远。古诗词的鉴赏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的教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但其目的都是通过学习鉴赏,促进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古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在这过程中,教师的鉴赏水平也随之提高。

教学《春日偶成》,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是鉴赏这首诗的重要方法,要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要读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诗味。教学时要多作词句的对比,以诗比诗,以诗带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春日里“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之境,并积累一些描绘春景的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快乐的心情,并号召学生走出教室,回归大自然中,发现春天的脚步。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诗境,积累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诗人心中之乐。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以歌曲导入,营造欢快气氛。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光无限,在这明媚的日子里,老师想起了曾经的一首儿歌,想听吗?

2、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3、出示一段歌词,读一读: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这首歌,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诗,咱们看看在古人眼中,春天又是怎样的。

2、学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设问:在这首诗里,你看出春天在哪里了吗?

4、质疑提问,解释诗中不理解的字词意思。余:我 时人:当时的人 谓:说,以为 川:溪水

三:以诗带诗,体会春日的美。

1、指名同学读诗中前两句,说说前两句诗中写到了春日里的什么景物。

(云 风 花 柳)

2、“云淡风轻”,古诗以及其简练的词句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想一想,“云淡风轻”是一种怎样的天气,你能给描绘一番吗?

3、学生想象写,交流,评议。

4、“傍花随柳过前川”,花是什么花呢? 桃花 课件:

杏花 课件:

梨花 课件:

迎春花 课件:

“柳”是怎样的柳呀?

课件:

5、总结:齐读前两句古诗。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有最想做些什么呢?

四、引入《村居》,体会诗人心中的“乐”。

1、课件:

2、设问

(一):这首诗中,“儿童”快不快乐?为什么快乐?诗人程颢可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 设问

(二):如果你是“时人”,你会怎么说诗人程颢? 设问

(三):如果你是程颢,对众人的议论,你是怎么看待的?

五、总结全文,拓展结课。

1、诗人程颢看到这春日里阳光明媚、花红柳绿,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暖暖的阳光照耀着,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于是诗兴发了,随即口占一绝——

学生齐诵古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既然是偶然间写成的,于是诗的题目就叫:——春日偶成

2、同学们,让我们也学着诗人,走出教室,回归大自然中,去发现探索春天的足迹吧。

六、作业

1、画一期《春天来了》手抄报。

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古诗究竟该怎么教?有人说,古诗要教“透”,要从一首古诗中寻隙找到一个诗人的情怀,不仅要学会古诗,懂得诗意,更要去走近诗人,理解诗人,与诗人共鸣。也有人说,古诗教学要“不求甚解”,要“浅尝辄止”,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阅历短浅,理解力不丰富,应把古诗中的深层内涵留待他们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品嚼,如一味拔高,势必造成学生对古诗望而却步,水至清则无鱼啊。

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我觉得,对古诗而言,无论是“教透”也好,“不求甚解”也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实实在在的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酣畅痛快的感受了一次言语的洗礼,并积淀了形象,积累了语言,激发了情感,便是古诗教学的好方法。

在课伊始,一首轻松愉快的儿歌《春天在哪里》很快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文本的兴趣,带着这样的问题“古诗中,春天在哪里?”,接下来的学生自主读诗文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与文本作了第一次交流,有学生说:“‘云淡风轻’便是春天。”有学生说:“‘傍花随柳’便是春天。”

接下来,带领学生一路以诗译诗,读了大量描写春天的古诗,图文并茂,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诗中“春日”的印象。学生一开始对这些诗读得还不够流畅,但渐渐的,后面的几首诗就流畅多了,也许,读诗也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吧。

当最后的《村居》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更高了,读也开始出现摇头晃脑了,正因为有了这首诗,激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一方面感受到了诗人程颢游春时的快乐心情,另一方面,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当时的人会不理解,说诗人是‘偷闲学少年’呢?”对于这样一个涉及诗人理学范畴的问题,我一时语塞,说诗人是一位理学家,倡导“天、人、物合一”之境,学生未必能理解,我只是说一句:“因为那些说‘我’偷闲学少年的人不懂得欣赏春天的魅力吧。”有点搪塞之感啊。

也许,古诗教学也似程颢赏春,自得其乐吧,古诗语言美,意境更美,贵在学生自得,得之则乐,而未得之则只会“偷闲”学些意思罢了。

第五篇:《春日偶成》教学3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

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

(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

“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4、和家人一起春游。[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

下载《春日偶成》教学反思(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日偶成》教学反思(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春日偶成 上课 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 板书课题——春日偶成 (要求生书空) 齐读课题 同学们,课题当中啊,有一个字,很有情调,......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春日偶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日偶成》,背诵这首古诗。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1)《江南春》......

    《春日偶成》教案

    《春日偶成》教案 《春日偶成》教案1 教学准备: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在1000......

    春日偶成---教案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 作者: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七言绝句 春日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

    古诗《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⑴ 云淡风轻近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⑶。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⑸。[1] 《春日偶成》是宋代(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 《宋诗钞》。作者用白描......

    《春日偶成》读后感

    来到郊外,只见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太阳光好似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诗人的脸。不一会儿,程颢走到了一个果园,他看到桃花、杏花、梨花盛开在枝头,美不胜收。走出果园,放眼远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