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现场资源”促进有效生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浙江东阳市吴宁二校(322100)金丽环所谓“现场资源”,是指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有一些内容表面上看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没有直接联系,但只要教师用心感受,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闪光点、生成点、转折点、链接点。教师通过挖掘、开发、引申、利用“现场资源”,灵活处理就能使“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捕捉“现场资源”并加以整合、重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教学片断: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师巡视发现有几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12×3=32(元)。于是,师拿着其中的一本作业本问:“12×3=?”一些学生说是36,教师则一本正经地说:“不对,12×3=32。”生1:老师,是你错了。因为2×3=6、10×3=30,所以它们合起来是36。(师板书:10×3=30,2×3=6,30+6=36)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2×3=6,个位上不会是2,所以等于32是错的。生3:32是错的,因为12+12=24、24+12=36,所以12×3=36。(师板书:12+12+12=36)师:你们说得太好了,不仅让我明白了口算方法,还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计算出结果,谢谢你们。师:用加法算出结果的请举手。(经统计用加法思考的只有两人,其他的都是用生1的方法解决问题)师:你们为什么不用连加方法算出得数呢?生4:用加法太麻烦了,加了还得再加。生5:是的,如果再多买几个,就得加很多个12了,太麻烦了。师(竖起大拇指):真棒!请给这种口算方法取个名字。生6:分步。生7:分合。师:为什么这么取呢?生7:因为要先分再合,所以取名分合。师:有道理。它是把大数进行拆分的,是否可取为“大数拆分法”?„„反思:特级教师钟麒生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只有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1.在纠错争议中,宽容学生的错见布鲁纳曾说过:“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12×3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呈现算法多样化呢?是让学生看书自学,还是直接提问?当我看到有学生出现“12×3=32”时,不禁眼前一亮:“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试一试呢?”于是就有了上述教学中师生争辩的过程,学生不仅据理力争,开拓思维空间,而且呈现了不同的算法,自然而然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些都是在巧用“现场资源”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这样既让算错的学生在倾听中明白自己的错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思维得以碰撞,智慧得以提升。2.在改错互说中,尊重学生的异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独特的个性中发现创新的火花,才能做到不把其视为“异类”排斥,从而真正创建平等、信任、民主的教学环境。如上述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和说的形式,即让学生说反对的理由和不用连加方法的原因。学生在各抒己见中,不仅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多样性,而且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结构特征;不仅经历了优化算法多样化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3.在观察比较中,鼓励学生的创见学生的灵感与创造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我们不去发现、挖掘也许就会永远消失,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如上述教学中,学生不仅说出了多种算法,而且从“个位2乘3不可能等于2”入手检查计算结果,多好的想法呀!再加上我“顺水推舟”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用连加的方法算出得数呢?”简简单单的一个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甄选、优化了算法。这样不仅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旧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而且促进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只要教师正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件突发事情,牢牢树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尤其宝贵”的资源观意识,珍惜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现场资源”,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精彩无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得到发展。(责编 杜 华)
第二篇: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
赵建丽
[摘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有利环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利用网络信息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关键词] 英语学科;课程资源;新课程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然,如何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一点体会。
一、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图书室、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多媒体、校园景观等。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有利环境,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
1.校园和教室的布置(1)校园和教室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校园建筑物上的标识和指示语、一些针对学生的通知、告示、标语等都可以用双语书写。(2)美化教室。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印有英文的图片或卡片,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气息;张贴学生自制的英语小报和墙报,使其更多地接触和了解英语;张贴学生的绘画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张贴学生的优秀英语作文,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3)改变教室布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座位由“秧田”型变成马蹄型、口子型、U型等形式。这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密度,缩短他们之间的心理和空间距离,提高学生个体活动的空间和频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室、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施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成立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组织英文歌曲和演讲比赛、举办英语校园广播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量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自主构建。鼓励学生从英语报刊、原著中获取他们需要的养分。具体教学时,我每周安排1课时,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带领他们阅读英语报刊,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原著。
3.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开展英语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环境中,我校已连续举办了多届英语夏令营活动。学生从中体会外籍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风格与我国教师的不同,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夏令营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接触大量的非语言信息。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1.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课程资源来自社会生活。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当地的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英语;再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之中。这加强了英语课程和时代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的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课外活动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竞赛,开展朗读、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汇报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校外英语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应立足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从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及社区课程资源等方面来提高并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效。
3.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创设地方或学校的英语课程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我在教英语《Plant trees》一课,先结合本地山区的绿化及学生参加义务植树的情况。再讲植树节,为什么植树和森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最后分析理解单词、语法,既完成了英语教学目标,又渗透了环保知识。这也是开发地方或校本课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信息课程资源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1.单元网络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实践证明,单元网络课件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生利用网络课件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网络课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Unit5 Have a good time》时,在网页上只要点击海南岛,就会身临其境地了解和学习海南岛的热带风光、风俗习惯、人文景观、历史地理,就如同到了海南岛,边“旅游”,边学英语。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积极探索。
2.文本文件的利用因特网储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均可在网络上找到它的背景资料或相关的文本材料。教师可通过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输入每单元的关键词,就可获得大量相关的信息,再根据需要制作成课件呈现给学生。以《Unit8 Merry Christmas》为例,通过搜索,可以获取许多有关东西方节日的英语文章。使学生了解到各种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学到东西方的不同风俗与文化,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选择的素材。
3.图片及音、视频文件的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为学生创设各种真实语言环境尤其重要,这能提高理解所学英语的能力,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多媒体教室里可以向学生展示从图片、声音到影片等各种多媒体视听材料,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多源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此外,Internet上有许多可供学生课内外使用的训练学英语听力的音、视频文件,如:《Step by Step》, 《New Concept English》、英语新闻以及许多英文歌曲、电影等等。
总之,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英语教师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能的研究与实验” 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DHA060124—010)
第三篇: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案例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组织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而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一成不变地上演“教案剧”,而是师生、学生之间不断互动而生成的精彩华章,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英语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平时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以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关注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英语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一
在讲授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Topic2 Section C时,其中阅读文章“Healthy Eating Habits”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涉及到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对这方面了解的其实很多,假如直接进入正题学生很可能缺乏兴趣,我想起电视上中医养生的节目,于是就截取了其中一段视频:由著名中医通过中医知识讲解,妙趣横生地解释了饮食不能偏阴或偏阳,讲究的是一个“中”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课文段落的好奇心。
T:We need a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o be healthy, what will you be if you have too much yin? S:We’ll be weak and tired.T:What should we do? S:We should eat hot yang foods like beef.Eating DangShen and Huangqi herbs is also good for this.T:So it’s easy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it’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教学反思: 1.取材于现实生活实际素材,以轻松的话题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该案例注重课堂的导入,这也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由于充分考虑“源于生活”这一点,用我们熟悉的话题,熟悉的身边事来联系教学。
二、巧设任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可见,好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活动的开展是运用或理解语言的结果。这就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有效性: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in doing.案例二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We a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这个单元是一个很生活化的话题。为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的快乐,我以上海世博会这个热门话题为切入点,设计本小组成员暑假期间世博游的计划。
教学片段
StepⅡ:Present the sign Expo Shanghai and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it.T:I am going toShanghaifor vacation.Expo is holding inShanghaifrom May1, 2010 to October 31 2010.Do you want to go toShanghaito visit the Expo?(两个月的暑假是学生十分期待的假期,暑假世博游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StepⅢ:Offer the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show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Shanghai Expo.(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对世博会各场馆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活动做铺垫。)StepⅣ: Group work :make a plan for your group.And let each group prepare for the task.(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带有明确的目的使用语言。)教学反思:
1.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然而做事离不开生活,即任务的选定是真实的,作为教师要很好地把握主题与生活的结合,显然任务的选定是非常有效的。
2.教师在善于创设情境的同时还要巧妙地设计任务,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任务型教学旨在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任务驱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运用中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本环节的设计,离不开生活,任务的设定是真实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真实化。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开发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要设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需求的任务型活动,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三
在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Topic 2 中主要的任务是talk about jobs,它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的名称,并掌握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除了课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还有一些课外相关职业拓展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信息目标分层。如A 层学生即学习较差的学生目标定为能理解短文的内容含义,看图说出其中的职业名称。B 层学生即中等生要求在了解短文的基础上,能使用句子what does she do? Where does she work?”进行交流和描述;而优等生要求在描述课文的同时,拓展自己对职业的看法。“Why do you like the job?”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目标分层,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信息目标。2.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性,实现有效教学。
3.分层教学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实现任务的目标,还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只有各要素有机融合,才能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入和课堂内的切合实际的任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使课堂教学真正能达到老师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继续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第四篇:《5以内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算法有其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性。学生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的方法,这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了5以内减法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现介绍如下:
一、背景
5以内减法是学生学习减法意义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省编义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这样的: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老师问:5-2=?怎样算?然后师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5可以分成2和3,得出5-2=3。相对来说,由于省却了课堂讨论和多次指名的时间,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多了,再经过不同层次的口算练习,达到正确口算的教学目的。但学生在计算时是按老师的方法完成运算,老师向学生提供只有一种可能或一种答案,一题一解,拉着学生按单一的思路进行算法的探索,长期这样训练则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材关于5以内减法的教学是另一种形式,当学生列出算式5-2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倒数法,5的组成知识和数数法,虽比省编的教学思路有所发散,但我觉得还是没有完全放开。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新编数学教材,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性和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案例
5以内减法是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5以内减法计算。从整体上说,课文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算法,教师可以引入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也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为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留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是这样进行例题教学的:
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我问5-2等于几?
学生齐说:5-2等于3
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出现了以下算法),再派代表回答:
甲:看图数数1,2,3
乙:倒数法:4,3
丙:因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为2+3=5,所以5-2=3
戊: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有几种连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的。)
然后,老师不点明哪种算法好,或要求学生用那种算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复、不遗漏地把5以内减法全说出来,并看板书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这样教学,最后练习时我只进行了一个基本练习,即看算式说得数(开火车口算)和综合游戏:帮小鸽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数)。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发现个别优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编排又是新课,那么上一节课没有彻底解决拖下来的问题怎么办呢?毫无疑问肯定要到课后去补,要给学生开小灶。而学生由于当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做起作业来,也肯定质量不高,交上来批改后又要订正,又要开小灶,引起恶性循环。
三、反思
上面片断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平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创设了购物的情境,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有15支铅笔,售出9支,还有几支?学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连减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 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减,还有一根一根地数数法等,方法多样化,人人动脑参与学习过程。接着我出示同类问题,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再次,以教材为主线,充分吸取教材的优点,如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等,撇开它们有时教学思路单
一、死板的缺点,所以平时备课时,根据需要把教材的内容补充进去,新授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深度与广度。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再上一节练习课,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有时,新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有些困难,就分两教时教学。
或许同仁们会有更好的办好,我只想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以期抛砖引玉。
第五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富裕二中
杨丽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也促使我们教师不断自己的教学方式已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往往会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有一个导入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时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如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时,如果直接把求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容易记忆这些公式,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设定了播放“嫦娥二号发射场景”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来,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借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有许多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对于有些问题难于理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直观、动态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行四边形性质》这节课,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出示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运用FLASH制作出动画并演示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过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突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何克抗教授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当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检索等功能,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做为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分类与比较》一课,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动物分类介绍,有生活中的图形的分类与比较,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颜色、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分类与比较的真谛,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给出的大量图形中,用鼠标圈一圈点一点,把给出的图形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比较,观察分类比较之后,用手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进行分类,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实现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枯燥地讲解,却事倍功半的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数学教材由于其版面、地域的局限性,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书本上的知识以理论为主,与“身边的数学”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新知识的汲取,阻碍了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书本补充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借助于因特网还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编制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自然的生活化的工具,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系列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数学课堂训练。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也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数学课堂向有效教学的课堂慢慢转变。我们在以后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的优化整合,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富裕二中 杨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