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慕课”是近年来全球最火爆的一种线上学习方式
对“慕课”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合理的预期,不断研究、完善、丰富“慕课”课程体系和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保障。
“慕课”是近年来全球最火爆的一种线上学习方式,从2013年开始,我国许多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慕课”课程。但据“2014年慕课学习者大调查”显示,近一年来,“慕课”的用户由13万增加至65万,但“辍学率”仍比较高,注册学生中,至少有一半不会出席,出席的学生中约有一半能最终完成课程。
由此可见,“慕课”的学习成效似乎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乐观。其实,在“慕课”发源地美国,高辍学率也一直是“慕课”发展争议的焦点。据2013年发布的《“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白皮书显示,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大学“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90%。具体到“慕课”平台,Udacity(在线大学)平台注册学生中只有10%左右的成功率,其中一门“程序入门”的课程,尽管有60000学生注册学习,但最后只有14%的通过率;而在Coursera(课程时代)平台学习“软件工程”的50000名学生中,只有7%完成了学习。在欧洲,“慕课”通过率最高的5个国家其实也并不高,比如希腊为13.6%,西班牙为13.1%,斯洛文尼亚为13.0%,德国为12.8%,捷克为10.1%。全球范围内,“慕课”获得证书的平均比率在4.3%。这和我国的调查相比,无论是辍学率,还是完成率或通过率,数据大体相仿。
出现这种情况,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慕课”的价值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毫无疑问,在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等时代背景下,“慕课”对知识的获得、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对未来大学组织的管理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但是,面对如此高的辍学率,笔者以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坚信“慕课”代表了教育的未来方向。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大型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教授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Udacity开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形成了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edX(在线教育平台),三大课程提供商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短时间内有超过1000000人次的学习者加入“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一时席卷全球,盛况空前,许多“慕课”平台建立起来。比如,英国开放大学联合建立的Futurelearn(未来学习),欧洲十一个国家联合推出的OpenupED(开发教育),我国清华大学推出的全球首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等等。这些“慕课”平台的建立,都充分表明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慕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大型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集成概念,表现出很多的类型。大致来看,“慕课”可以分为cMOOCs和xMOOCs两种。第一种cMOOCs出现于2008年,主要基于关联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在网络学习中的联系、关联、建构等。尽管也运用技术手段,但是更侧重于参与者在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先
后出现了多种形式,统称为cMOOCs。第二种xMOOCs出现在2011年,主要基于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媒介,通过教材和视频等开展在线教学。比如时下流行的Udacity、edX、Coursera等,都属于xMOOCs。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这种划分仍然过于简单了。比如有学者把“慕课”分为:转换型、创造性、系统性、同步性、适应性、团体型、联接式和微型MOOCs。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网络开发课程的统称,“慕课”并非局限于某一课程模式或教学方式,而且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修正的过程。
对“慕课”的发展要保持合理预期。且不说高辍学率,其实,就在“慕课”席卷全球的同时,美国就有批评者对“慕课”提出了质疑。2012年是美国“慕课”元年,非常滑稽的是,2013年在美国兴起了“反慕课”的思潮。根源就在于批评者认为目前流行的“慕课”课程实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不过是搬上了网络而已,教育教学方式未能从根本上发生变革。即便从方式上进行修正完善,但是如何监测“慕课”的教学质量,能否大范围地引进学分认证和互认,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此外,“慕课”的免费模式如何为继?如果没有政府或慈善机构的资助,免费模式的实施,只会让更多的高校望而却步或者保持观望。而一旦企业资本投入,那么,“慕课”的课程质量如何保证,又会成为新的问题。
总之,对于“慕课”的发展,既要看到它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合理的预期,不断研究、完善、丰富“慕课”课程体系和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保障,如此,才能使其成为改善我国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
第二篇:寄宿制小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方式
(1)寄宿制小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方式,与初中、高中、大学寄宿制学校相比,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年龄更小、自理能力更低、自我约束能力更差。因此,如何让小小年纪的读书郎在父母的视线外独立地生活、如何对寄宿制小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事物面临许多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加速推进,许多被撤并的学校的学生大量涌进了中心校和规模较大的学校,使得这些学校的校舍一下子紧张起来。德保县东凌乡朴圩中心校校长卢祖象告诉我们,目前朴圩中心校下辖8个村小学,这8个村小学都建立了寄宿制,共有内宿小学生553个,其中内宿生最多的学校达到200多人,但部分学校由于没有宿舍、食堂等原因,无法接纳更多的内宿生,一部分学生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或还是翻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上学。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因为一些学校没有围墙,学校无法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吃完饭后就随意离开校园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此外,寄宿制小学也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卫生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漏洞,一些学校由于宿舍面积不足,只能十几个人集中在同一间宿舍,一旦有学生感染传染病,整个宿舍的学生都被传染。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寄宿制小学里,因为还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值日老师无疑是最辛苦的。德保县马隘中心校黄老师说:“由于没有生活老师,现在学校只能让值日老师兼当保育员,中午管着孩子给他们睡觉,晚上还要巡夜,检查他们是否生病,老师们的负担非常重。特别是晚上巡夜是最辛苦的,等孩子们基本都睡下了,值日老师批改完当天作业备完第二天的课后就得挨个宿舍去查学生人数。为了不影响学生睡眠,我们基本上都是摸黑进屋摸学生的头,得知学生已在床上安然睡去,才放下心来。有的孩子睡着睡着就滚到床边,我们就要把他移到中间,有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横着睡的、趴着睡的、蒙着头睡的,我们都要适当给他们调整一下。值日当天最怕‘丢孩子’的事情发生,有时一些学生外出没有回来或到别的同学床上合铺,我们又得一个个询问别的同学,直到弄清了他们的去向才放心。”德保县足荣镇那亮小学黄老师告诉笔者,学生住校以后,从周一到周五,内宿学生的安全责任由家庭全部转到学校上来,学生私自外出、意外伤害、生病等,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因此学校在防火、防电、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侵害女生、防流行病等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
学校领导建言:夯实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方法
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要经过一个发展、成熟、逐渐规范的过程。德保县东凌乡朴圩中心校校长卢祖象认为:首先,每个寄宿制学校都应配备生活老师,生活老师应具有一定的卫生保健、儿童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以校为家,爱校如家,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位学生;二要大力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很多人挤在一间宿舍生活,除了不利于学校管理外,如果发生火灾或传染病,后果将不堪设想;三要有学生食堂和工友,现在国家对寄宿制学生实行补助政策,但是有些学校苦于没有食堂,学生自己开饭,一些家长把钱领回去后,挪做他用,使得学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补助,如果有食堂和工友,学校可以合理配餐,保证学生营养。四是建议学校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内宿学生住校后,未经准假不得随意外出,确实有事需要中途回家的,由班主任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同意后方可离校,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由家长亲自接离学校,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德保县东凌乡达莫小学教导主任李荣屯建议,学校除了完善学生宿舍、食堂、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建立学生参与管理机制。一要组织成立学生自治小组,对内宿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值日老师或学校领导。二要建立学生“一帮一”制度,把新老寄宿生搭配起来住,并给他们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关系,老寄宿生在生活上就可以给新寄宿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三要建立自主评价制度,每周安排一节班会课,让内宿学生相互评价,从而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四要建立激励机制,树立一些在学习、生活、业余爱好方面表现优秀的榜样,号召全体学生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寄宿制小学仅仅管好吃住还不行,德保县隆桑中心校校长陆英群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好学生的吃、住,保障学生的安全上,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有悖于办寄宿制学校的初衷。其实,住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机会,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叠被、收拾床铺、打扫卫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学生住宿,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篇: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我们一般学习东西的方式都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如果没有一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的情况下,是很难让学生很快的把知识学到的,很多学生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而参加过明阳天下拓展训练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很多东西,我们很轻易的就能记住了!
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是一种以灌输中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过程一味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应试的技巧,而缺少了个性、缺少了人文的关怀。
而拓展训练是一种既符合传统教育的规律,但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的学习与教育方式,它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现代的拓展训练课程是由多个针对不同训练目的的项目组成的,这些项目的使用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进行排列组合,将不同类别、不同应用层次的项目穿插使用,在安排项目顺序的时候,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它在项目的组成,课程的设计上充分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所缺失的一些东西,它主要是通过这些设计、实施,达到一个提高和改变的目的。
拓展训练的课程安排上更符合教育学关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也更符合马斯洛的,人的能动性是客观环境不断变化产生新的要求,新的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了物质(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理论;并且也更为灵活。所以拓展训练在课程的安排原理上更能吸引学习者,也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拓展训练根据个人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制定课程,不仅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学习者,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习者良好、健全的个性。比如:一个学习者,他在完成空中抓杠这一项目中,从开始的不敢、害怕到勇敢的跳出这一步,在他完成的同时,他也完成了一次战胜自我、突破自我,也使自己得到了一次提升、一次飞跃;再比如拓展训练的项目里面有着很多的有关于沟通方面的项目、课程,如破译密码,它是在看不见、不能说话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得到的信息与其他的学习者交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项目、课程对学习者在沟通方面、与人交流方面等都得到了提高;拓展训练主要的是培养学习者一种团队的精神、一种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的方式,它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它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通过一种更直观、更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是让学习者学到知识,更是让学习者直观的体验到知识,正如荀子所说:“知之不若行之”,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知就是知识,而行指的就是教育原则、学习的方式。
所以明阳天下拓展训练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充分的符合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为它可以充分的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在项目与课程的安排上它就更个性化,所以它可以培养学习者、参与者良好、健全的个性。它的项目、课程的选择、安排在符合学习者个性、兴趣和教育学、马斯洛需求理论等的同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达到改变、提高的目的。
总之,拓展训练它是一种教育方式、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第五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体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得到提高。它的主题选择宽泛、灵活。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一、依托教材
每册教材都会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我都会合理充分地运用。新书发下来以后,我就会让学生熟悉一下教材,重点介绍这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可以提前做准备,这样到真正开展的时候,学生就会胸有成竹,整个过程也就会做到分工合理、目标明确,收获自然是实实在在的。
二、课后延伸
我们教材所选的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但是有的只节选了几个精彩的片段或是名著的缩写,让学生读起来有意犹未尽之感。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所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名著之旅”来安排的,我会尊重学生的意愿,因势利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选择课文,自由组成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文章,利用班会及阅读课交流阅读心得,结果有的孩子们摘抄了一些和《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有的孩子摘抄了一些外国名著的精彩片段,有的孩子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了下来,等等。在许多的《语文百花园》里,有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提升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各项能力,一举三得。
三、结合生活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一年中的节日甚多,我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日子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来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要想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必须多渠道收集资料,甚至自己动手去写、去画、去采访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也会在这个过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当然了,不管是何种途径,必须围绕一个宗旨,那就是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是为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语文,也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渐成长为高素质、德才兼备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