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器论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FPGA实训报告
乘法器
学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学 号: 091222128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目 录.1、引言……………………………………………………………………
2、摘要……………………………………………………………………
3、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4、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5、乘法器设计原理…………………………………………………………
6、乘法器设计心得体会……………………………………………………
7、谢辞………………………………………………………………………
8、参考文献…………………………………………………………………
9、附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引 言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工艺进入深亚微米阶段,特征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基于工艺水平提高,FPGA的容量变的越来越大,同时也集成了大量功能单元模块,如硬核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乘法器等。在用FPGA作电路设计时,这些模块使得复杂化电路设计变得非常容易。因此,提升FPGA性能的根源在于提升这些专用模块的性能。
乘法器是硬核处理器、DSP、滤波器、高性能微控制器等器件中重要的运算部件之一。它能够提供强大的数学运算以进行实时性信号处理。同时,高性能乘法除了直接用于运算单元外还在图像、语音、加密等信号处理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性能乘法器的结构复杂、延时大、运算周期较长,往往处于系统的关键路径上。特别是在DSP中,乘法累加运算的实现速度几乎完全决定着数字信号处理的速度。而在一般的硬核处理器中完成一次乘法运算所需要的时间也基本上决定了硬核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因此,设计优化乘法器的结构将大大大改善整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摘 要
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中,各类微处理器已经成为了整个芯片系统的核心,人们对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微处理器中的每一个部件的性能都在不断的提升。乘法器作为微处理器中的核心部件,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高性能计算和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指标,它的设计与实现直接影响着微处理器的性能,关于提高乘法器性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提高微处理器性能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微处理器中核心运算部件乘法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算法和逻辑两个方面对乘法器的子模块和乘法器整体进行了优化。在算法方面,提出了重新设计部分积产生电路单元的方法。仔细分析、研究了部分积压缩器阵列结构,发现了其存在结构不规整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减少部分积压缩器级数,降低电路和版图实现复杂度的方法。最终实现了两种不同结构的乘法器,且性能均优于传统结构乘法器,达到了优化设计,提高乘法器性能的目的。
关键词:Booth算法WalIace树加法器并行乘法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Abstract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 field,Various of microprocessors type play avery important role in entire chip.As the day passing,people have increasingly high performance of microprocessor,SO every part of microprocessor should be improved.Multiplier is a core components of microprocessor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modem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Multiplier design andimplementatio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processors.At home and broad,Study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plier is all important issue of high performance microprocessor design.
This paper has a in-depth study on Multiplier which is thecorecom.ponentS of microprocessor·It focuses on tlle optimization of algorithms and logic circuit design of multiplier.In algorithms,Proposed re—design of partial product generating circuit method and show some shortcomings of partial product compressor array.Proposed away to reduction partial product compressor depth and reduce the 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 ofcircuit and layout.Finally achieved two different structure of multiplier.The performance of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ofmultiplier is better than me olds.Reached the purpose of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multiplier performance.
Keyword:Booth algorithm;Wallace Tree algorithm;Adder;Parallel multiplier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者之中,实践能力是基础和根本。这是由于创新基于实践、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实践活动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掌握现代大规模集成数字逻辑电路的应用设计方法,进一步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基本方法。要求:
①、4位共阴数码管显示 ②、采用实验板上固有矩阵键盘
③、在数码管上显示出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其中相乘的两个数的取值都在1-99之间 乘法器的设计原理
乘法器的实质是复杂的加法阵列,定义如下符号:乘数
和被乘数D.可 以由式(2-1)所示·.,则它们的乘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其中Pi:『称为部分积,由此看出任意结构的乘法器都可以分为部分积的产生和部分积的求和两个部分,提高乘法器的速度也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本设计由输入模块,乘法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组成。可实现两个2位数相乘,用7段显示器显示十进制结果。乘数和被乘数分两次由实验箱上的按键输入,同时在数码管显示分别显示乘数与被乘数。输入显示和计算结果显示,采用分时显示方式进行,可参见计算器的显示功能,各模块均由VHDL语言编写,例化成元件后采用原理图法进行连接。可简单清晰地描述各模块之间信号的传递。原理框图:
矩阵键盘 FPGA 数码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学习与实验,完成了乘法器的设计。初步掌握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对Altera公司提供的FPGA/CPLD开发集成环境Max+plusⅡ及VHDL语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FPGA/CPLD的强大(当然,不是本实验所采用的型号)。要对其深入了解,还需进一步的学习。才能从分发挥其作用。
乘法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已在各小结中给出。整个课程设计中也有很多体会。首先就是不能心急,总想着一步完成是不可能的。要思路清晰,先从整体入手,有了整体想法之后,再将其细化分成个小模块,完成个小模块的设计最后将各模块进行连线。也就是对应于由底向上的设计方法。对于小规模设计,此方法简单易于接受。当我们对于自己的设计尚没有清晰地思路时,最好不要参考其他已完成的作品,因为这样再设计自己的作品时,就会很容易走上别人的老路,总是会想着去按照他人的方法进行设计,缺少了创新的地方。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有部分想不明白的时候再去参考他人的作品,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样对比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最后,完成了个模块的设计,每个模块都发现不出太大问题,满怀期待的将各模块连接到一起,却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大家都会比较着急。这种情况,我们只需按照信号的传递过程,从头到到尾一块一块的连接,并一步步的仿真,就会很容易检查到问题所在。
总之,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用心急,这样既可以踏实地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可完成自己理想的设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谢辞
这次FPGA实训进行的很顺利,首先要感谢我身边的同学们,同学对FPGA问题的一些建议提的很好,然后自己通过实践才使得这次实训能够安教学进度顺利完成。同时也要感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老师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文的指导但在开题时提出很多可行性的建议,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在此,本人无限感激。谢谢!
时间: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参考文献
[1]周立功.EDA实验与实践.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9 [2]王钿, 卓兴旺.基于Verilong HDL的数字系统设计应用设计.第二版.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8 [3]王彦, 基于FPGA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 [4]Howard Johnson, Martin Graham.High-Speed Digital Design.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5 [5]John F.Wakerly.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四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5 [6]Michael D.Ciletti.Verilog HDL高级数字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附录
module CHenfaqi(clk,reset,row,col,decodeout,bit_s,);input clk,reset;input [3:0] row;output [3:0] col;//output [3:0] key_value;
output[7:0] decodeout;
output reg [3:0] bit_s;
wire[3:0] indec;
reg[7:0] decodeout;
reg [3:0] col;reg [3:0] key_value;reg [5:0] count;//delay_20ms reg [2:0] state;//状态标志
reg key_flag;
//按键标志位
reg clk_500khz;//500KHZ时钟信号
reg [3:0] col_reg;//寄存扫描列值
reg [3:0] row_reg;//寄存扫描行值
reg [3:0]decodeout1;//键值
reg [4:0]a;//有按键按下a自加
reg [3:0]b;reg [3:0]c;reg [3:0]d;reg [3:0]e;reg [3:0]q;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eset)
if(!reset)begin a<=0;clk_500khz<=0;count<=0;end
else
begin
if(count>=50)begin clk_500khz<=~clk_500khz;count<=0;end
else count<=count+1;
end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if(key_flag==1'b1)a=a+1;//有键按下
if(a==1)b=decodeout1;//被乘数十位
if(a==2)c=decodeout1;//被乘数个位
if(a==3)d=decodeout1;//乘数十位
if(a==4)e=decodeout1;//乘数个位
end
end
q=(b*10+c)*(d*10+e);while(q<=10)begin i=0;q=q-10;i=i+1;q=f;end while(i<=10)begin j=0;i=i-10;j=j+1;i=g;end while(j<=10)begin k=0;j=j-10;k=k+1;j=g;k=l end always @(posedge clk_500khz or negedge reset)
if(!reset)begin col<=4'b0000;state<=0;end
else
begin
case(state)
0: begin
col[3:0]<=4'b0000;
key_flag<=1'b0;
if(row[3:0]!=4'b1111)begin state<=1;col[3:0]<=4'b1110;end //有键按下,扫描第一行
else state<=0;
end
1: begin
if(row[3:0]!=4'b1111)begin state<=5;end
//判断是否是第一行
else begin state<=2;col[3:0]<=4'b1101;end //扫描第二行
end
2:begin
if(row[3:0]!=4'b1111)begin state<=5;end
//判断是否是第二行
else begin state<=3;col[3:0]<=4'b1011;end //扫描第三行
end
3: begin
if(row[3:0]!=4'b1111)begin state<=5;end
//判断是否是第三一行
else begin state<=4;col[3:0]<=4'b0111;end //扫描第四行
end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4:begin
if(row[3:0]!=4'b1111)begin state<=5;end //判断是否是第一行
else state<=0;
end
5:begin if(row[3:0]!=4'b1111)
begin col_reg<=col;//保存扫描列值 row_reg<=row;//保存扫描行值 state<=5;key_flag<=1'b1;//有键按下 end
else
begin state<=0;end
end
endcase
end
always @(clk_500khz or col_reg or row_reg)
begin if(key_flag==1'b1)
begin
case({col_reg,row_reg})
8'b1110_1110:key_value<=0;
8'b1110_1101:key_value<=1;
8'b1110_1011:key_value<=2;
8'b1110_0111:key_value<=3;
8'b1101_1110:key_value<=4;
8'b1101_1101:key_value<=5;
8'b1101_1011:key_value<=6;
8'b1101_0111:key_value<=7;8'b1011_1110:key_value<=8;
8'b1011_1101:key_value<=9;
endcase
end
end
assign indec=key_value;
always @(indec or rese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begin
if(!reset)begin bit_s=4'b1110;decodeout=8'bz;end
else begin
casex(indec)
4'b0000:begindecodeout1=4'd0001;end//1 * 键盘扫描显示键值
4'b0001:begindecodeout1=4'd0004;end//4 *
4'b0010:begin decodeout1=4'd0007;end//7 *
4'b0100:begin decodeout1=4'd0002;end//2 *
4'b0101:begin decodeout1=4'd0005;end//5 *
4'b0110:begin decodeout1=4'd0008;end//8
4'b0111:begin decodeout1=4'd0000;end//0 *
4'b1000:begin decodeout1=4'd0003;end//3
4'b1001:begin decodeout1=4'd0006;end//6
4'b1010:begindecodeout1=4'd0009;end//9 *
endcase
end
end always @(clk_500khz)begin
case()endmodule
管脚定义
NET “bit_s[0]” LOC = R13;NET “bit_s[1]” LOC = P12;NET “bit_s[2]” LOC = P11;NET “bit_s[3]” LOC = N11;NET “clk” LOC = P9;NET “col[0]” LOC = N12;NET “col[1]” LOC = P13;NET “col[2]” LOC = T13;NET “decodeout[0]” LOC = T11;NET “decodeout[1]” LOC = T10;NET “decodeout[2]” LOC = P1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训报告
NET “decodeout[3]” LOC = N10;NET “decodeout[4]” LOC = M10;NET “decodeout[5]” LOC = R9;NET “decodeout[6]” LOC = T9;NET “decodeout[7]” LOC = N9;NET “reset” LOC = K12;NET “row[0]” LOC = L7;NET “row[1]” LOC = L8;NET “row[2]” LOC = L9;NET “row[3]” LOC = L10;
第二篇:EDA课程设计八位乘法器
EDA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名称:八位乘法器 实验地点:@@@@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一.引言
1.1 EDA技术的概念•• 1.2 EDA技术的特点•• 1.3 EDA设计流程•• 1.4 VHDL介绍••
二. 八位乘法器的设计要求与设计思路••2.1 设计目的••
2.2 设计要求••
三. 八位乘法器的综合设计••
3.1 八位乘法器功能••
3.2 八位乘法器设计方案••
3.3 八位乘法器实体设计••
3.4 八位乘法器VHDL设计••
3.5八位乘法器仿真图形•• 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一、引言
1.1 EDA技术的概念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
1.2 EDA技术的特点
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硬件;② 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转换是由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的;③ 设计过程中可用有关软件进行各种仿真;④ 系统可现场编程,在线升级;⑤ 整个系统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因此,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1.3 EDA设计流程 典型的EDA设计流程如下:
1、文本/原理图编辑与修改。首先利用EDA工具的文本或图形编辑器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用文本或图形方式表达出来。
2、编译。完成设计描述后即可通过编译器进行排错编译,变成特定的文本格式,为下一步的综合做准备。
3、综合。将软件设计与硬件的可实现性挂钩,是将软件转化为硬件电路的关键步骤。
4、行为仿真和功能仿真。利用产生的网表文件进行功能仿真,以便了解设计描述与设计意图的一致性。
5、适配。利用FPGA/CPLD布局布线适配器将综合后的网表文件针对某
一具体的目标器件进行逻辑映射操作,其中包括底层器件配臵、逻辑分割、逻辑优化、布局布线。适配报告指明了芯片内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引脚锁定、设计的布尔方程描述情况。
6、功能仿真和时序仿真。
7、下载。如果以上的所有过程都没有发现问题,就可以将适配器产生的下载文件通过FPGA/CPLD下载电缆载入目标芯片中。
8、硬件仿真与测试。1.4硬件描述语言(VHDL)
VHDL(Very-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主要用于描述数字系统的结构,行为,功能和接口。除了含有许多具有硬件特征的语句外,VHDL的语言形式和描述风格与句法是十分类似于一般的计算机高级语言。VHDL的程序结构特点是将一项工程设计,或称设计实体(可以是一个元件,一个电路模块或一个系统)分成外部(或称可是部分,及端口)和内部(或称不可视部分),既涉及实体的内部功能和算法完成部分。在对一个设计实体定义了外部界面后,一旦其内部开发完成后,其他的设计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个实体。这种将设计实体分成内外部分的概念是VHDL系统设计的基本。
1.用VHDL代码而不是用原理图进行设计,意味着整个电路板的模型及性能可用计算机模拟进行验证。
2.VHDL元件的设计与工艺无关,与工艺独立,方便工艺转换。3.VHDL支持各种设计方法,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或者混合的都可以。4.可以进行从系统级到逻辑级的描述,即混合描述。
5.VHDL区别于其他的HDL,已形成标准,其代码在不同的系统中可交换建模。二、八位乘法器的设计要求与设计思路
2.1 设计目的
本次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深入理解EDA技术并掌握VHDL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方法和思想。通过学习的VHDL语言结合电子电路的设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和基本单元电路的综合设计应用。通过对八位乘法器的设计,巩固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设计能力,提高分析、解决
计算机技术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2.2 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乘法器的模块,接受实验系统上的连续脉冲,当给定启动/清零指令时,能自动发出CLK信号驱动乘法预算,当8个脉冲后自动停止。设计一个纯组合电路的8*8等于16位的乘法器(选择不同的流水线方式),具体说明并比较这几种乘法器的逻辑资源占用情况和运行速度情况。通过独立的设计,能够完整的完成老师分配的课程设计任务。通过对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掌握所学EDA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对VHDL语言的综合设计应用。通过课程设计,提高设计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设计中了解硬件编程的流程和思路,为以后工作和发挥技术打下基础。三、八位乘法器的综合设计
3.1 八位乘法器功能
由8位加法器构成的以时序逻辑方式设计的8位乘法器,此乘法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乘法原理是:乘法通过逐项位移相加原理来实现,从被乘数的最低位开始,若为1,则乘数左移后与上一次和相加;若为0,左移后以全零相加,直至被乘数的最高位。图中,ARICTL是乘法运算控制电路,它的START(可锁定于引脚I/O 49)信号的上跳沿与高电平有两个功能,即16位寄存器清零和被乘数A[7..0]向移位寄存器SREG8B加载:它的低电平则作为乘法使能信号。乘法时钟信号从ARICTL的CLK输入。当被乘数加载于8位右移寄存器SREG8B后,随着每一时钟节拍,最低位在前,由低位至高位逐位移出。当为1时,与门ANDARITH打开,8为乘数B[7..0]在同一节拍进入8位加法器,与上一次锁存在16位锁存器REG16B中的高8位进行相加,其和在下一时钟节拍的上升沿被锁进此锁存器。而当被乘数移出位为0时,与门全零输出。如此往复,直至8个时钟脉冲后,由ARICTL的控制,乘法运算过程自动中止。ARIEND输出高电平,以此可点亮一发光管,以示乘法结束。此时REG16B的输出值即为最后乘积。
3.2 八位乘法器设计方案
方案一:八位直接宽位加法器,它的速度较快,但十分耗费硬件资源,对于工业化设计是不合理的。
方案二:由两个四位加法器组合八位加法器,其中四位加法器是四位二进制并行加法器,它的原理简单,资源利用率和进位速度等方面较好,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
3.3 八位加法器设计思路
纯组合逻辑构成的乘法器虽然工作速度较快,但过于占用硬件资源,难以实现宽位乘法器,由八位加法器构成的以时序逻辑方式设计的八位乘法器,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且由FPGA构成实验系统后,可以很容易的用ASIC大型集成芯片来完成,性价比高,可操作性强。其乘法原理是:乘法通过逐项移位相加原理来完成,从被乘数的最低位开始,若为1,则乘数左移后于上一次的和相加;若为0左移后以全零相加,直至被乘数的最高位。3.5八位乘法器各功能模块VHDL描述
1.library ieee;--四位二进制并行加法器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add4b is port(cin:in std_logic;a,b: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s: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cout:out std_logic);end;architecture one of add4b is signal sint,aa,bb:std_logic_vector(4 downto 0);begin aa<='0' & a;bb<='0' & b;sint<=aa+bb+cin;5
s<=sint(3 downto 0);cout<=sint(4);end;2.library ieee--由两个四位二进制并行加法器级联而成的八位二进制加法器;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adder8b is port(cin:in std_logic;a,b: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s: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cout:out std_logic);end;architecture one of adder8b is component add4b--对要调用的元件add4b的端口进行说明
port(cin:in std_logic;a,b: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s: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cout:out std_logic);end component;signal carryout: std_logic;begin u1:add4b port map(cin,a(3 downto 0),b(3 downto 0),s(3 downto 0),carryout);u2:add4b port map(carryout,a(7 downto 4),b(7 downto 4),s(7 downto 4),cout);end;3.library ieee--一位乘法器;6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andarith is port(abin:in std_logic;din: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dout: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end;architecture one of andarith is begin process(abin,din)begin for i in 0 to 7 loop dout(i)<=din(i)and abin;end loop;end process;end;4.library ieee;--乘法运算控制器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arictl is port(clk,start:in std_logic;clkout,rstall,ariend:out std_logic);end;architecture one of arictl is signal cnt4b: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begin rstall<=start;process(clk,start)begin
if start='1' then cnt4b<=“0000”;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if cnt4b<8 then--小于8则计数,等于8则表明乘法运算已经结束
cnt4b<=cnt4b+1;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lk,cnt4b,start)begin if start='0' then if cnt4b<8 then clkout<=clk;ariend<='0';else clkout<='0';ariend<='1';end if;else clkout<=clk;ariend<='0';end if;end process;end;5.library ieee;--16位锁存器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reg16b is port(clk,clr:in std_logic;d:in std_logic_vector(8 downto 0);q:out 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end;architecture one of reg16b is signal r16s: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
begin process(clk,clr)begin if clr='1' then r16s<=“***0”;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r16s(6 downto 0)<=r16s(7 downto 1);r16s(15 downto 7)<=d;end if;end process;q<=r16s;end;6.library ieee;--8位右移寄存器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sreg8b is port(clk,load:in std_logic;din: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qb:out std_logic);end;architecture one of sreg8b is signal reg8: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begin process(clk,load)begin 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if load='1' then reg8<=din;else reg8(6 downto 0)<=reg8(7 downto 1);end if;end if;
end process;qb<=reg8(0);end;7.library ieee;--8位乘法器顶层设计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mult8x8 is port(clk:in std_logic;start:in std_logic;a,b: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dout:out 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ariend:out std_logic);end;architecture struc of mult8x8 is component adder8b is port(cin:in std_logic;a,b: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s: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cout:out std_logic);end component;component andarith is port(abin:in std_logic;din: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dout: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end component;component arictl is port(clk,start:in std_logic;clkout,rstall,ariend:out std_logic);end component;
component reg16b is port(clk,clr:in std_logic;d:in std_logic_vector(8 downto 0);q:out 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end component;component sreg8b is port(clk,load:in std_logic;din: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qb:out std_logic);end component;signal gndint :std_logic;signal intclk :std_logic;signal rstall :std_logic;signal qb :std_logic;signal andsd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signal dtbin :std_logic_vector(8 downto 0);signal dtbout :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begin dout<=dtbout;gndint<='0';u1:arictl port map(clk,start,intclk,rstall,ariend);u2:sreg8b port map(intclk,rstall,b,qb);u3:andarith port map(qb,a,andsd);u4:adder8b port map(gndint,dtbout(15 downto 8),andsd,dtbin(7 downto 0),dtbin(8));u5:reg16b port map(intclk,rstall,dtbin,dtbout);end;3.5八位乘法器仿真图形 输入波形图
输出波形图
时序RTL电路
心得体会
@@@@@这个自己编去吧。。
参考文献
⑴ 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 ⑵ 黄仁欣.EDA技术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⑶ 曹昕燕,周凤臣,聂春燕.EDA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⑷ 杨亦华,延明.数字电路EDA入门.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⑸ 邹彦,庄严,邹宁,王宇鸿《EDA技术与数字系统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⑹ 潘松 ,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潘松 ,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三篇: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市场调研期末
考试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到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政治,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调查及其应用已成为必需。市场调查方法很多,这里主要说一下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一种被普遍应用的方法,采用此种方法的关键是选择好邮寄调查的对象,一般可以利用各种通讯录、名册等来选择邮寄对象。电脑的应用使信息拥有量大增,一般企业可以在积累的大量的客户资料中,抽选并打印地址和信封寄出。邮寄调查范围大、成本低,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同时在被访问者不愿面谈及其反应可能受访问者影响或曲解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办法。
关键字:邮寄调查
优缺点
适用范围
方式与措施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
文献综述............................................................................................3 第二章
邮寄调查的优点与局限性...................................................................4 2.1邮寄调查的优点.....................................................................................4 2.2 邮寄调查的局限性................................................................................4 第三章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的问题................................................5 3.1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5 3.2 邮寄调查应注意的问题.........................................................................5 第四章 邮寄调查的方式和措施.........................................................................6 结论..................................................................................................................7 参考文献:.......................................................................................................7
邮寄调查在营销调研中的应用
前言
邮寄调查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收集的方式,它不需要对调查员进行挑选和培训,整个调查可以由一家机构完成,难以接近被访者的调查即可采用这种方式。因此,看起来邮寄调查是一种高效、方便和廉价的调查方法。但是,邮寄调查具有突出的弱点,因为调查现场无访问员指导,辅助被访问者回答问题,因此限制了所获信息的类型及该技术的普遍推广。此外,邮寄调查还存在拒访率高和系统误差大的缺陷,因此在现在调查中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同时,当调查的实效性要求不高,调查对象的名单地址都比较清楚,调查经费比较紧缺,而调查的内容又比较多、比较敏感的情况下,采用邮寄调查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2005年9期-魏红刚
邮寄调查是通过邮件或类似方式从被访者处收集信息的方法,也称邮寄问卷调查.调查者通过某种方式将调查表或问卷送至某调查者手中,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将问卷寄回指定收集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信息的传递依赖于问卷。
《市场研究》-2005年3期-王文利,Wenli Wang 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将问卷寄给事先选择好的调查对象.一个典型的邮寄调查包裹,由如下几部分组成:邮出信封、封面信、问卷、回邮信封以及可能附上的小礼品或其他谢礼.被调查者完成问卷之后用回邮信封寄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2008年1期-翟本瑞,ZHAI Ben-rui 3
电子邮寄问卷成本低、方便、迅速,成为调查研究的有力工具.虽然其回复率与拒答题项与传统问卷差异不大,但在涵盖误差、抽样误差、测量误差、非回应误差等项上仍应进一步检视,才不致造成推论时的偏误.本研究采取准实验设计,以检视影响电子邮寄问卷回收率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问卷长短、亲密用语、性别、年龄、是否为学生等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与受访者的亲疏程度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二章
邮寄调查的优点与局限性
2.1邮寄调查的优点(1)扩大调查范围。
邮寄访问可以不受调查对象所在地域的限制,只要是通邮地区都可以被选为调查对象。特别是在需要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抽取样本进行相关民意测验的项目中,那些地区无线通信方式相对落后,电话访问难度很大,入户访问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此时邮寄访问能较好的达到调查的要求。(2)增加样本量。
按随机原则选定的调查样本,可以达到一定数量,同时发放和回收问卷,而且调查时间短。
(3)减少了访问员的劳务费,免除了对访问员的管理。
邮寄访问除了正常的问卷邮寄费用以外,调查实施过程一般不需要支付访问员的劳务费,受访者礼品费也不需要太高,有的调查中甚至不需要准备受访者的礼品费,而且整个调查过程中,由于不需要实地调查人员,从而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因此邮寄访问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收集数据信息。
(4)被访者能避免与陌生人接触而引起的情绪波动。
可以避免面访调查中可能受到的访问员的倾向性意见的影响,方便调查对象从容地考虑,从而提供更为周全的答案。这与电话访问明显不同,电话访问的问题力求简明扼要,受访者不需要太多思考即可做出回答,因此收集信息的深度就会受到限制,而邮寄访问恰好弥补了电话访问这一缺陷。
(5)被访者有充足的时间填答问卷。(6)可以对较敏感或隐私问题进行调查。2.2邮寄调查的局限性
(1)问卷回收率较低。
受访者收到调查邮包后,完全基于受访者自己的兴趣来决定是否回答问卷,因此他们可能并不在意问卷上研究人员对他配合调查的致谢;也可能不在乎调查后可能得到的礼品;还有些人由于距离邮局较远不方便将已经完成的问卷填好寄出;另外,当抽样出现问题又无法改变时,比如抽中的收件人不在,邮件可能被退回。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受访者放弃被调查的概率就会较高。因此在邮寄访问中,问卷的回收率通常较低。
(2)信息反馈周期长,影响收集资料的时效。
(3)要求被访者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4)问卷的内容和题型不能太困难。
(5)难以甄别被访者是否符合条件。
(6)调查内容要求易引起被访者兴趣。
第三章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的问题
3.1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
(1)空间范围大。在一个地区可以邮寄到许多地方甚至是全国、国际市场进行调查。不受调查所在地区的限制,只要通邮的地方,都可选为调查样本;(2)样本数目可以很多,而费用开支少。按随机原则选定的调查样本,可以达到一定数量,同时发放和回收问卷,而且调查时间短;
(3)被调查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考虑回答问卷,并可避免面谈中受调查者倾向性意见,从而得到较为真实可靠情况。
3.2 邮寄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1)抽样问题。邮寄抽样可以是比较好的名单,也可以是不好的名单。邮寄调查的满意度取决于邮寄名单的质量。
(2)应答问题。如果调研人员不知道如何在邮寄调查中获得满意答案,应答率会很低,因此在邮寄访问中问卷设计的通俗化显得非常重要。如,在邮寄访问中经常出现填写问卷不符合设计要求,出现信息遗漏等情况;如受访者可能并非收信人本人,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出现偏差;对于问卷中个别问题,由于没有访问员的现场指导和沟通,受访者很可能会出现曲解原意,从而导致问题回答出现偏差。
第四章 邮寄调查的方式和措施
在市场调查技术中,邮寄调查通常有两种方式:留置问卷调查和固定样本邮寄调查。该调查技术应用范围包括:对时效性要求不高、样本框较齐全、调查内容较多、调查问题较敏感的项目。
(1)留置问卷调查。由调查员按面访方式找到被访者,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后,将问卷留置于被访者处,约定日期登门取回填好的问卷,或附上回邮信封要求被访者直接寄回。
(2)固定样本邮寄调查。事先抽取一个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样本,征得样本中家庭或个人同意后,由调查机构向该固定样本中成员定期邮寄调查问卷,样本中成员将问卷按要求填好后,及时寄送回调查机构,为防止样本老化,应定期调整更新样本。
为了提高邮寄调查的回答率,克服邮寄调查的缺陷,通常采用如下措施:(1)电话提前提醒和相应的解释工作;
(2)庞大的被调查目标人群数据库,准确抽取样本框;(3)适当的奖励措施;
(4)多方位的合作伙伴(电信、银行等)。
结论
目前我国市场调查中极少采用邮寄调查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在欧洲,邮寄调查所占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电话调查和面方调查。原因主要是由于邮寄调查的上述局限性。一般来说,当调查的实效性要求不高,调查对象的名单地址都比较清楚,调查经费比较紧缺,而调查的内容又比较多、比较敏感的情况下,采用邮寄调查是比较合适的。其涉及的内容范围可以是有关日常的消费、日常的购物习惯、日常接触媒介习惯等比较具体的方面;也可以是有关消费观念、生活形态、意识、看法、满意度或态度等比较抽象的方面。此外,邮寄调查能够应付困难的问卷,邮寄问卷可以提供较好的服务。参考文献:
1、柯惠新等主编 《市场调查与分析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2、柯惠新,刘红鹰编,《民意调查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月
3、阿尔文·C·伯恩斯,罗纳德·F·布什著,《营销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1998年8月第二版)
4、樊志育著,《市场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5、王静主编,《现代市场调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点击这里录入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作者信息>5
<作者单位>
摘要:综述文章:以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用途的结构书写,篇幅以150~300字左右为宜,不用第一人称做主语,不与正文语句重复。一般研究性文章:以摘录要点的形式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报道出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字数在200~400字左右为宜,不用第一人称做主语,不与正文语句重复。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3~6个,分号隔开)要能反映文章的基本观点,避免广义词。第一个关键词为该文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图分类号: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10
简要回顾研究工作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一般400~600字,不超过800字。一级标题
1.1 二级标题
1.1.1 三级标题 25 图表的标注:图片标注在下方,表格标注在表格上方,居中,汉字用宋体,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罗马字用Symbol.字号:小五。
表1 名称……(小五号宋体)
Tab.1 英文名称
x/cm 10 12 注:
I/mA 30 34
v/(ms-1)2.5 3.0
h/m 4 5
p/MPa 110 111 30
文献出处标注:以参考文献的序号在正文中以[1]标注出,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五号,上标,颜色:蓝色。例:……年产量居全国之首[1]……
第五篇:比较学论文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摘 要:中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蹒跚起步的,而真有所发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其萌芽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其成长与初步成熟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是其繁荣与深化期。但从整体层面来看,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在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仍显薄弱、稚嫩,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还是研究内容、对象、视角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现状。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的确立首先应当归功于三位美国报刊研究学者:韦伯·施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奥多·皮特森。其标志就是他们的合作成果———1956年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该书从对社会所有制的观察出发,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新闻体制分成四种形态: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的方式。这使人们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及其归属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观点,由此来看,《报业的四种理论》是西方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而本文所说的比较新闻学也主要是针对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跨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两种以上不同新闻现象之比较或类比的研究。
尽管比较新闻学早在20世纪的西方国家已蔚为壮观,然而它在中土的落地开花,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从国内第一篇具有真正比较新闻学意味的论文《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
1989年刊发,到第一本研究专著《比较新闻学》在1994年出版,至今,比较新闻的学术研究,已在中国大陆历经了整整20个年头。
对我国内地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发展轨迹,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比较新闻学萌动与初曙期,其作用在于为当代比较新闻学的兴起积蓄力量;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比较新闻研究的成长与成熟期,此阶段创立起了比较新闻学的基本内涵与学术研究体系;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学术界与新闻实务界一道,对比较新闻学所涉各类问题展开深入、持久、卓尔不凡的梳理与探讨,最终确保了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水准的不断提升,使得比较新闻学研究持续走向深入。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比较新闻学研究的萌芽。
中国新闻业是在西方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从早年留洋的新闻学者戈公振、徐宝璜等人的著作都能看到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子,尽管那些著作中并没有多少比较新闻学的成分。1931年,杜超彬的《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观》为中国早期比较新闻学著作之一。1949年以后,在东西方阶级、国家、政治、思想的碰撞中,中国大陆新闻学走了自己的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纲领的新闻路线,对西方是批判和拒绝借鉴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新闻学当然不可能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新闻体制改革与新闻观念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突破了中国新闻学学术研究的一个个盲区、禁区。比较新闻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界的。1982年第5期《新闻大学》第34页的补白文章对“比较新闻学”给出了这样的界定:
比较新闻学是对各国新闻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从中引出一些规律性结论的学科。如同“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法学“一样,它是新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外有不少新闻院校的新闻专业设有”比较新闻学“这门必修课。
比较新闻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各国报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按年代排列,也不是简单地对比某一种新闻或评论的文体的差异。比较新闻学是综合性的比较考察,首先要比较各国的新闻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类似点与不同点,然后是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上述类似性与不同点形成的原因,研究不同国家报纸产生前的新闻现象,研究报纸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当代新闻事业的概况,从而分析各国的新闻事业的本质及其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国际范围的影响。
但遗憾的是,理论观念认知与研究行动付诸之间,在中国学界又延迟了数年。到了1987年初夏,在英国牛津大学附近的一个僻静的乡村里,中英两国的一批新闻界代表,就新闻媒介的作用问题,召开了主题为”新闻媒介与公民“研讨会,这在中国比较新闻领域可谓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虽然该研讨会影响有限,并未引起学界的太多瞩目。但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西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毕竟引起了图强思变的中国新闻业界的较大关注,并继而也引来了具备业界经验又身兼新闻学者身份人士的重视。从现在可供查找的资料看,原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周鸿书教授1989年4月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的《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一文,可谓初具比较新闻学研究意蕴的学术论文。本篇文章尽管读起来不够紧凑、严谨,像是作者的出访随笔,但其所着力表陈的中美法新闻教育的现状、特点、短长及对今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启示,可谓零星展现出了比较新闻研究的志趣、底色、视野与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的比较新闻研究似乎只能称得上是萌芽阶段,因为此阶段既没有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出现,更看不到献身于此的专门学术人才的登堂入室。历史的重担留给了下一个十年———20世纪90年代。
二、20世纪90年代,比较新闻研究的成长与初步成熟。
与80年代萌芽状态相比,伴随着新闻宣传领域思想解放运动的日益深化,90年代的比较新闻学研究迅速呈现出持续化、规模化、成熟化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学术成果的有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的一次质的跃进。
1.期刊学术论文逐年增加,研究范畴不断扩大。
本文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依据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从学术期刊论文数量看,80年代研究成果为零,到90年代年均3篇,比较新闻研究日渐升温的情势非常明显从比较研究范畴看,国别从中西到中韩、中澳,再到美日;内容从抽象观念研究到结合具体案例;选材从新闻标题到新闻写作,再到新闻法规,复到灾难报道……几乎涵盖比较新闻学研究的所有方面。
2.研究专著呈井喷现象,学科体系建构走向初步成熟。
经过80年代至90年代最初几年的力量储备与积蓄,至90年代中后期,比较新闻学研究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一批有分量的专著次第问世,宣告了中国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已走向初步成熟: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陶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出版,该书对西方新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作了较系统的简介,就媒介所有权、管理、世界新闻史、新闻法、新闻自由等问题在若干个国家间做了横向对比,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重大影响。1994年,武汉大学樊凡与单波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出版,该著作从多学科多侧面交叉研究法出发,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西不同的新闻现象,摆脱了那种”河对汉,绿对红“的简单类比,引导人们从更深层次来把握不同社会的新闻现象。1997年,江西财经大学刘夏塘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出版,该书以”中外新闻的概念“、”中外新闻的价值观“、”中外新闻的自由观“、”中外新闻的舆论观“、”中外新闻的客观性“为篇章,加以平行异同评析,行文简白朴实,观点鲜明,有很多作者自身体认隐在其中。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童兵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出版,该书详细、周全地对中西新闻的历史、编辑方针、传媒组织架构、传媒的社会调控、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新闻观念作了比较。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本论著以其资料翔实、体例全面、谋篇布局科学有致,堪称比较新闻学走向初步成熟的典范之作。
3.研究队伍从无到有,各方贡献精彩纷呈。
20世纪90年代比较新闻研究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批有实力的新闻学研究者长期致力于此。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童兵、单波、张威、秦志希、顾潜等。
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养的童兵教授穷其多年辛劳撰写出体例完备、条分缕析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为中国比较新闻学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可谓比较新闻学的主要开拓著作之一。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青年教师单波凭借自己精深的学术功底,深耕细耙,从政治、文化、哲学观念等诸方面考辨中西新闻思维不同面相及其成因,为比较新闻学的由”器“至”道“的转变与登上大雅堂奥,奉献出了殷实的智力支撑。留澳学者张威,以其对西方新闻业界、学界发展状况的熟稔,不断尝试拓展比较研究的新领地,其在中澳新闻比较、中西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比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2]。另外,武汉大学的秦志希,复旦大学顾潜等学者从文化视角,辨析中西新闻的不同表征,也实属难能可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日益密切,香港新闻传播学者陈韬文的比较新闻研究成果也开始在大陆得到关注与刊发,1997年其发表在《国际新闻界》上的《权力结构、经济发展与新闻体制:香港和新加坡的比较》一文,以其新锐、深刻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取向,为中国比较新闻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助推了大陆比较研究走向”深水区“。
以上专著以及一些论文都对我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问题还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与国际学术研究的规范尚有一定距离,具体地说就是在资料来源的注释方面不够规范化;引用的西方资料相当陈旧,并且多为间接引用;没有文献述评;漠视甚至略去对方法论的介绍;缺乏原创性……一句话,比较新闻学在中国仍然处于有限成熟阶段。
三、21世纪比较新闻研究的繁荣与深化。
进入2000年,比较新闻学研究承接新世纪东风,展示出继往开来、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与上一个十年相比,2000-2009年,比较新闻学研究可谓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从论文、论著数量看,不但数量剧增,而且研究生毕业论文对此选题也时有关注。
2000-2009年,有关比较新闻学的期刊论文展示出稳定、匀速的提升局面,280篇总稿量,使年均篇目接近30,比前一个十年提高了10近倍。
研究专著也大量出版。《比较新闻传播学》(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郝明工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顾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张咏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比较新闻传播学导论》(孔正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美新闻传媒比较:生态·产业·实务》(薛中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外新闻发布制度比较》(徐琴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陈昌凤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高金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大洋两岸中美新闻传媒研究》(康化夷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等10余部专著的陆续出版为比较新闻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日臻完善进一步打下良好根基。
从2002年郑州大学研究生张鸿勋发表第一篇有关比较新闻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中美两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分析比较研究———AHCHOR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从美国到中国》至今,不过短短八年时间,硕士学位论文总数已达50余篇,且比较研究选题之科学、深度之精微都是一般期刊论文难以企及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已有部分博士论文,如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张西明的《张力与限制———新闻法治与自律的比较研究》、2007年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朱清河的《中美新闻报道观念比较研究》,也已开始把比较新闻学作为主修方向。以上数据只是笔者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简单检索所得,实际的硕博论文以比较新闻学为选题的应该比此更多。
2.研究力量不断壮大,研究深度进一步拓宽。
首先是研究实力的不断扩大。从队伍的构成看,新世纪10年比较新闻学研究人员越来越体现出专业化、年轻化、高校化特点。除了童兵、单波、张威、顾潜等老资格比较新闻学领军人物仍然在此领地深耕外,郭可、高金萍、张咏华、陈昌凤、李希光、朱颖、朱清河、庹继光、钟瑛等一批学界新秀逐渐步入比较新闻学研究梯队,为新世界比较新闻学研究的持续繁荣夯实了人力基础。随着比较新闻学学科体系与专业教材的完备、研究队伍及研究水准的提升与优化,比较新闻学专业课程教育也在很多高校新闻院系陆续开设起来,像武汉大学设置了比较新闻学的研究生专业方向。
新世纪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热潮迭起,一个个高质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出来:经过数年的积淀,2002年童兵教授出版了新世纪大陆第一本比较新闻学专著《比较新闻传播学》。该书不但用巨量文字就中西(德、美、英、法、日、俄)新闻传播史、中西新闻传播观念(新闻功能观、性质观、真实观、价值观、宣传观、舆论观、权利观、受众观等)、中西新闻传播体制、中西新闻传播控制、中西新闻传播法制、中西新闻传播实务与中西新闻传播教育等诸方面存在的异同给予了粗细有致、点面结合的科学梳理与逻辑归纳,而且更对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进行了充分、理性的研讨与辨析。因此,本书不失为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最权威、最系统比较新闻学专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郝明工2002年出版的《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分上、中、下三篇对中外新闻事业、新闻理论、新闻传播以及它们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宽领域梳理。同年,华中科技大学姚里军的《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将中美新闻写作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取宏用精地直揭本质,令人豁然开朗。
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顾潜的《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以全球化传播为大背景,透过理论思想视角,从历史和现状对中西方新闻传播作了全面深刻的省察与评比,发人深思。2003年2月,时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的张威出版的《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通过对中西新闻学相对平衡的介绍,尝试对传统的无产阶级新闻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解答,并就比较新闻学的宏观视野、中西新闻理论和实践的趋同与悖逆作了详细的介绍。上海大学张咏华教授以良好外语教育背景与所在院所资源为平台,把比较研究的重点放在最具新媒体代表意义的中外网络新闻业的关照上。2004年8月,她出版的《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一书,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研究中外网络新闻业在与多种社会因素互动背景下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现状与意义、影响;尤其注重考察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新闻业同物质经济运作的最新发展,指出网络新闻业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动力,来自经济运作发展的需要。这一研究成果为比较新闻学研究如何与时俱进,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资鉴。
以关注美国新闻传媒业为研究志趣的一批学者,21世纪以来开始陆续发力并结出硕果。清华大学新闻史学者陈昌凤2006年2月出版的《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一书,兼重实践性和学术性,作者力图将新闻教育放在新闻业与社会变迁的框架下加以论述,概论其历史传承和走向,探讨其理念与潮流的发展,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包括大陆、港台)的兴起和本土化,对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对于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和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始新闻教育的,而世界主流新闻教育从人文传统起步、逐渐融会多学科背景,正在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中国的新闻教育如何在中外比较中既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又走出自己的特色,是很值得研究的,就此方面而言,这本书是一项重要的开拓性成果。青年学者高金萍2001年曾就《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3],2006年她又以同样的思考视角推出自己比较新闻学专著《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这本专著运用文化结构理论,从新闻文化的表现形式、体制形态、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入手,透视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新闻传媒的发展变迁、态势、前路。
另外,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就”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4]、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孙玮就媒体如何报道暴力事件[5]、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就主流新闻网站报道的”客观性“[6]、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朱清河就新闻报道整体取向及其根源[7]、复旦硕士生李舒就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8]等所作的中美新闻比较研究都从某个方面拓展与丰富了中美(西)比较新闻学的研究范畴与学术积淀。
3.研究取向逐渐由宏观走向中观、微观。
随着传媒技术与跨文化传播的突飞猛进,比较新闻学近年来由过去所探讨与关注的范畴、深度越来越走向细微通幽的境地,其热点与重点追随着时代大势而起伏、呈现出大异既往的新面向。尤其是2007年以来,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最大变化就是开始把研究热点与重点从”宏大叙事“的整体关照逐步转向”精细入微“的具象解构。
通过对近十年280篇有关中外比较新闻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45篇)、2008年(55篇)、2009年(55),三年发稿量占去十年总数的一半以上。更耐人寻味的是,2000到2006年7年所发表的论文做宏观比较研究的超过三分之一,经典论文一半以上都是”宏大叙事“,而2007年以来的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中外新闻传播领域中某个具体现象(事物、案例、理念)而展开,鲜见既往通而化之整体比较选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比较新闻学的研究总体取向越来越趋向局部、具体、细节、精细的微观选题。
与学术研究论文成果不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8年至2009年没见到一本比较新闻学类书籍正式出版,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比较新闻学”宏观学术问题“研究的式微,换句话说,也许是由于比较新闻学学术体系已经完备,学者的兴趣已经从”宏大叙事“建构转向”细枝末节“的修补与完善。
四、比较新闻学研究现存的偏向与问题。
比较新闻学研究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从表面上看,在繁荣的同时,有头绪较乱的现象,譬如简单比附问题,结论草率问题,”视野“窄化问题,方法老套问题,推论模式化问题、资料陈旧问题等。概而言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研究队伍知识储备不够多元,选题涵盖范围渐趋单向度。
比较新闻学的研究重在跨文化、跨制度、跨民族的不同新闻体制、各种新闻现象之间的互订与比对,以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照优劣,扬长补短,这就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人才投身其中,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此类学术成果之所以一路高奏凯歌,也正是得益于很多具有外语教育背景、西方留学访问背景的人的不断加入。
像法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新闻业越来越多的被纳入近年来的研究选题,也是专业人才队伍得到充实、改善的佐证。但只要我们稍微对科研队伍与研究成果的构成做一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即专业人才与研究选项太过于英语化及美国化、欧洲化。很多冠以”中西新闻某某方面比较“的论文、专著,实际上讨论的还是中美之间的问题。
中西新闻比较,因为美国在西方的独特代表性地位,以美国现象为主也不为过,但”为主“不可”唯独“。尤其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博采众家之长,抱着多看、多听、多了解的态度给予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度关照,这是从事比较新闻学研究应有的态度与襟怀。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过于倾向比较研究中平行研究。
比较新闻学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新闻学研究,它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和对话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其目的是推动地球上的多元文化并存,求同存异,互促共进。因此针对它的研究方式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与鲜活的。经过长期学术研究实践磨练,除了传统的分析和综合贯穿其中外,比较新闻学应主要包括以下研究方法与手段:一是影响研究;二是平行研究;三是科际研究;四是阐发研究;五是”模子—寻根“法。对照这些方法度量已有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目前运用最多的是平行研究方法。在少有的用创新方法研究成果中,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孔正毅教授2004年出版的《比较新闻传播学导论》是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作者抓住近代中西新闻传播的几次接触高潮,以中、西两种视角,从传播者、传播载体、传播技术和传播理论著作的译介等几个方面,全面阐释中西新闻传播间的相互影响,有一种试图建构比较新闻传播学科框架体系的努力。
3.学术争鸣不足,学术流派没有形成。
任何一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只有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争局面,才能吐故纳新,不断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高度整齐划一,遏制了学界求新思变的热情,使中国大陆比较新闻学研究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十几年来,比较新闻学研究迅速步入了快车道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所遭遇的发展瓶颈问题,比如研究选题的简单重复、研究方式方法的老套、研究结论的不证自明与模式化等。面对文化全球化、同质化浪潮,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要想推动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持续发展,就需要拿出更大理论创新勇气,不唯书、不唯上、不畏权威,在整个比较新闻界(甚至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展开经久不衰的学术互动活动,形成良好的观念争鸣与商榷氛围,培养一批学有专攻、关注前沿的比较新闻学研究专门人才,定期开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沙龙、论坛、研讨会,让不同观点、理念、意见、建议在阳光下相互碰撞、激荡,让真知灼见在观念交锋中被各方接受,并迅速转化为业界行动与学术实践”增长极“。惟其如此,比较新闻学研究才能在未来发展征途上,枝繁叶茂、前程似锦。
参 考 文 献。
[1]周鸿书。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J].中国记者,1989,(4)。
[2]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1)。
[3]高金萍。从《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的悉尼奥运报道论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4]李希光,BradThompson,于家娣,包丽敏。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1,(1)。
[5]孙玮。媒介是如何反映暴力现象的?———中美暴力新闻报道比较[J].新闻大学,2000,(3)。
[6]孙有中。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2,(2)。
[7]朱清河。报道重点的差异及根源解读[J].新闻界,2006,(1)。
[8]李舒。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评奖形式比较[J].新闻记者,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