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人教版新课标
一、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作文内容生活化小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提取和选择恰切材料写入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多数受“静态研究”理论的影响,把研究侧重点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表达技能上。这种研究,以写作活动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价值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写作实践。近年来,很多作文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对人的写作思维活动、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上,这就是“动态研究”理论。技能指导结构化 “技能”这里指的是小学生作文的表达技能。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亦即发现探究的过程。”作文教学旨在让学生发现、探究、获取作文知识与能力。“作文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能力;“技能指导结构化”,主要是指提高学生的表达事物的能力,亦称作文专门能力。所谓“结构化”,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中曾论及:任何事物、知识及转化成的能力,都有自身的本质结构。训练序列网络化 这里的训练序列,是指学生获得作文能力发展的顺序。全国已出现了各种角度的序列,但不少序列与语文教材不一致,教师运用这些序列,必须运用适应这些序列的教材或补充教材,这势必增加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负担。为些,我们认为作文训练的序列,还应依附教材才有普遍意义,这样,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有借鉴运用的可能。在每次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指出训练题的文体能力归类、表达类型和表达结构形式,以让学生的每次训练都和知识网络搭上线,两个学年后,这些“线”自然编织成一张知识网络,中、高年级四个学年,这张知识网络就能清晰地为学生掌握,从而转化为能力。
二、实施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科学理论,这研究最优化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究,应运用系统科学中作为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几个原理,如系统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及反馈性原理的角度,按照小学作文结构及儿童认识规律,来探究小学作文最优化教学过程。
(一)运用系统性原理构成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把作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那未,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一个支系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支系统。用整体性原理来认识,作文教学的整体由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事物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框架结构,应从这个基础考虑。传统作文教学的框架结构,只有表达能力一个支系统的框架结构,即作文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取材料,谋篇构思,运用语言文字下笔成篇和修改辨析等项,这个过程虽也有启发学生认识事物选取材料的指导,但时间太少,教师指导又局限于抽象性指导,较难开拓学生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情感。这是不符合系统性原理的作文教学过程。
(二)运用整体性原理,实现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最优化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与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是融汇相通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应以系统的方法论为基础,用整体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动态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内部因素,外因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把教学过程中各个成分溶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以此理论来实现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优化,体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处理好“双重转换”关系。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小学生写一篇作文,都要经过“双重转换”的过程。学生通过直接的参与体验生活,或间接的触发感受生活。从而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多次的思维和想象活力,确定表达的内容和叙述的顺序,再选择相应的词句,遵循语言的规律把要写的东西写出来,这是整体性原理的具体化。从这个整体性认识出发,学生写作文,先是经历生活(包括直接、间接),即客观事物转换为作者的认识,包括认识产生的观念和情感,形成“情理”,这是第一重转换。然后是在教师的表达技能指导下,这些观念、情感转换为语言文字,即“文辞”,这是第二重转换。这个过程就是“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辞”(语言文字),由“物”到“情”,再由“情”到“辞”,就是作文认识过程整体性原理的“双重转换”。
第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调节指导效果。优化的教学过程,要把师生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因而,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习活动心理这个主体的内部因素与教师教学指导这个对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外部条件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同样,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根据训练要求,运用范文进行的文章结构和写法的技能过渡,也要按照师生双方活动内外因素整体性和谐统一,才能取得指导效果。第三,加强自改能力的培养,完善整体能力的要求。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认识过程,而这两方面应反映在“作”和“改”的两个部分中,才算是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写作要经历“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原来的表达”。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不正确,是属于认识不足所造成,根本办法是补上认识来修改原表达的不足。教师“精批细改”,实质上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跳越了一个认识过程。而学生自改作文往往反复两三次。这个过程就是提高深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改变学生只知“作”不知“改”的弊端,使学生不但学写,而且会改,这才是完善的作文能力的培养。第四,发挥个别教学优势,调劝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实施“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实际优势,弥补集体教学中“顾此顾不了彼”的缺陷。提出个别教学,并不意味着忽视班级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以产生最优化效应。教学中注意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越宽广,实践活动越多,积累越丰富,表达的个性就越强。鉴于数十名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个性专长、认识能力不尽相同,因而对同一作文题,各个学生是有优势和劣势之分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行某一习作时,因受到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限制,而写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部会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内容来。因为,他有这方面的优势。基于这个认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优势,抓住一切可诱发他们表达欲望的时机,因人而异,及时对他们实施个别指导,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写出好作文。这样的指导,克服课堂集体指导的缺陷,改变“要我写的写不出,我能写的却不叫写”的现象。按整体性原理对待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指导,能更加优化作文的教学过程。
(三)运用反馈性原理进行系统控制,保证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实现从作文教学过程和作文训练过程两个框架结构中看,应在三个环节上通过反馈来实现控制,以保证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所谓“控制”,是把它“作为一种特定的作用”,通过这作用中的行为信息反馈诸要素,实现目标控制,让每次作文训练,按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一步步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前准备指导”过程中的选材控制教师通过每次作文训练“作前准备指导”过程,解决学生对每次作文训练的内容问题,就是“选材控制”。教师通过指导中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手段,按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训练要求的作文材料。并根据掌握材料的广度深度,确定课堂作文指导时应采取的相应教学措施(如提供情境,开拓思路,个别指导),尽可能达到“情理”转换的要求,为过渡到“文辞”畅通打下基矗选材控制,目标上是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即学生“有材料可写”的问题。
2.“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 教学过程框架结构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启发选材”环节是在第一个反廓—选材控制基础上,有控制地进行深化的启发和开拓思路的交流,进行选取材料的“恰切”与“典型”的指导。而“作文指导”课,主要是在“选材控制”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教师在“写法指导”和“构思交流”两个环节中,实施第二轮的构思指导和全体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这些环节指导中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手段,优化学生构思,从而达到构思控制,做到“有结构可写”。
3.“作后评改指导”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控制“选材”、“构思”两个控制成功,已解决了作文的“内容”问题和作文的“形式”中的构架问题,剩下的是作文“形式”中的“语言运用”问题。教师通过学生在“构思”基础上写的作文初稿浏览或批改,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编拟评改教学设计,着重在语言运用的准确上,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同时,也通过此反馈与控制,引导学生展开辐射思维、变换角度、多种表达等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综合能力,使学生“有好的办法”。
上面关于优化作文教学过程论述,是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思路的体现,其改革核心是:从单纯重视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转变为同时重视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从单纯重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转变为同时重视课前准备指导研究;从单纯集体教学的指导,转变为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指导。这些转变,都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
第二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进程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当前,我校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虽然有所完善和发展,但是在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忽视语文学科的特殊任务和过分关注学科知识系统等问题。这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始终徘徊不前。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进步,语文课程的发展,还是对于培养个性充分、自由、和谐而又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先进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工作的经验教训,全面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最主要的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近几年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我校积极探索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新路子。不过,这当中也存在着教师对教学评价认识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简单追求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等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评价目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总的说来,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两种目的,一是总结性目的,二是形成性目的。其中,总结性目的在于证明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程度,从而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形成性目的则在于通过分析、诊断来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两种目的当中,后者是根本性的主要目的。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毫不含糊地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是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种本质规律,随意颠倒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两种目的的轻与重,必将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心灵,使很多家长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学校过分重视评价的结果,最终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呢?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深入认识和把握它的主要功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具有诊断、导向、改进、启发和创造的功用。诊断功用就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提示和分析,使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设法纠正和补救。导向功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引导。改进、启发和创造功用主要是调节学生学习的节奏、状态和信念等。
2、不再将它作为筛选淘汰或评等定级的工具,而是作为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3、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并通过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励他们扬长避短。
4、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各学龄段的培养目标。学生只要达到基本标准就是合格。在此基础上,鼓励冒尖,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全面优化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方面,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评价内容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难以形成自己的特长,严重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优化思路是: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1、认知领域的内容,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评价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2)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文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4)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5)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各项能力的测评真正落实并富有实效,我们可以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分项测评。这种测评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发现和发挥其优势,树立信心、产生兴趣、强化动机,进而在优势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
2、非认知领域的内容,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要关注学生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美观。(2)阅读方面。要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
(3)作文方面。要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
(4)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5)综合性学习方面。应着重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落实非认知领域的上述评价内容,必须注意突出对学生主体精神和情感品质的评价,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操作过程中,可以单列态度与习惯、兴趣与特长、情感与意志等评价项目,也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合进认知领域的评价内容进行一并评价。比如,作文评价方面,为了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在评分标准上就要鼓励创造性。对于确有一定新意的作文,即使语言表达上有某些欠缺,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又如阅读,为了突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评价,在评分标准上就要注意鼓励学生表达独到见解。一些问答题,即使学生理解不全面,答案欠缺要点,但只要有比较独到的观点,或者在某一方面理解特别深刻,我们也要给予较高的等级。
三、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离不开评价标准的灵活掌握。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它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一样,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往往把学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之下,用评价者认可的某一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这种评价标准的约束下,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实,各种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拥有它们的个体之间,只有特征的不同,绝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多元主义的观点。坚持这种观点,是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的思想基础,落实这种观点,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领域中不使用一刀切的标准,彻底实现价值取向多元化。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发展上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对学生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利于帮助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2、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评价标准相对确定的时候,要灵活掌握学生达到标准的时间因素。对于能够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基础,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与正常性,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这些学生,尽管在达标时间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显得滞后些,但是他们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功的感受,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一样,总是存在着多种正确的解决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崇尚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题目也是标准化命题。这种模式,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抹杀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个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智力活动丰富多彩。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要在测评题目上加大改革力度,多用开放式的题目,不要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这种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可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能够测评学生非认知领域的素质。
四、积极改进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行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关于评价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仔细说明。结合这些说明,我们认为积极改进评价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努力。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性评价是某一教学活动后的结果评价,重在评价学习成效。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可以强化评价的反馈和调节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加强平时”的做法,改变传统的依据期末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答问、作业完成、单元测查、分项考核、日常观察等形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且使教学评价成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以评比学生在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定性评价是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既定的学习目标之间有无差距。定量评价容易以集体内他人的情况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从而形成学生名次的排定。定性评价是以某种目标为基准的评价,评价的是目标的达成度或标准的满足度。定量评价容易造成学生内部激烈竞争之后的两极分化,使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焦虑自卑,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持续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定性评价以某种预定的目标为标准,能够将集体内部名次之争的矛盾转化为学生个体与外部学习目标的矛盾,激励全体学生向着学习目标不断迈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定量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分数和名次。定性评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结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分数的,也可以是等级的,可以是评语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其实,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选择是外在因素,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中,如何以定性评价为主还得取决于我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此,不再赘述。
3、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试和作业外,要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4、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评价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应逐步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考评,重视发挥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主体性,可以扭转以往只重考评结果而忽视考评过程的倾向,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在这方面,我学校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评与互评运用到非认知领域,如习惯、兴趣、态度等的评价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深刻的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中进行了主动积极的发展。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自编试卷、互相考查、交换批改、小组评议,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能力,照顾和培养了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建立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毕竟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系统,所以,要想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有一个评价重心的问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轻过程、重结果”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纠正这种严重的错误,《课程批准》明确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不过,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做起来有一定的阻力,这就贡献到考试指挥棒的问题。
为了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我们必须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进行评价方法的深入改革。
1、把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的情况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我们认为,按照该量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又关注了教师教学行为带来的效应和结果──学生“主体地位”、“语文训练”的落实和“整体效果”。从分值上看,这三项内容占了总分的65%,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比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考查学生语文训练和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考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完全依靠自己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主体性的发挥。我们的教学,在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应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激励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点通俗地说,就是一堂课,只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实效,哪怕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也是好课。另外,在活跃课堂气氛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上,我们也应该抓住根本,着重考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情况,不要被课堂上“热闹非凡”的表面形象迷惑。
2、加强随堂课的评价。针对目前过分看重一堂优质课或公开课的情况,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必须大力加强随堂课的评价。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3、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更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必须建立旨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完成这项工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过,其职责主要不在于教师和学生,而是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的语文教学管理人员。鉴于这种原因,我们就不再详细论述这项工作的现状及原理,只是简要地提出几点建议。
1、以转变评价观念为先导,把评价改革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评价改革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2、把评价改革和学校的各项教育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评价改革建立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
3、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学校要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前者目前已落实较好,后者还需积极探索。
4、学校加强教学和评价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不以期末或毕业考试的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学管理的完善,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三个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根本性的终极目标,第二、第三个目标是促使根本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间接性目标。这三个目标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孤立、割裂开来操作,而应统筹安排、数管齐下、突出重点,争取在短期内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优化。
河东学区教学研讨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汪家寨小学
2009.04.10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其次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教师面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情况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提出采取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与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的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多带着表演的形式在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以下通过介绍新课标下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建活跃的教学气氛等教学要求,让我们教师把握好其要求,对自己提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对策有很大的意义。
1.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学好语文,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深入分析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有利于提出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措施。以下简要的介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三个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和比较主观的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的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且语文是更好的掌握母语有关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以下粗略的论述了为提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等几项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屏,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
开放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相信学生的能力
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情感也会不同,学生在描述各自的感受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如讲解《春天来啦》时,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山鸟清脆的鸣叫声等后,让学生描述他们的感受。
总而言之,按照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标准来实施教学,通过采用各种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只要我们对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充满希望,困难终会被克服的。
参考文献
【1】许建中,赵晓龙.语文新课程实施策略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2】周崇启.对中学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和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赵乔翔.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个人感觉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尊崇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程度及语文素养体现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尚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求实。
佟沟九年一贯制学校
马会
第五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定稿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在日常教学中,教作文却成了目前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谈作文色变”,习作让学生望而生畏,茫然失措,才思枯竭。究其原因,客观方面,农村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学生走出山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感受新刺激,开拓思维,积累作文素材的程度;主观方面,我觉得也与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法有着必然的关系。因此,我觉得教师要把作文教好,学生要把作文写好,师生必须同心协力。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日常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难,学生写作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学生内心没有写作的欲望、没有表达的冲动和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腐朽为神奇。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就算勉强为之,也是赶鸭子上架,写出的文章也是死水一滩,毫无生趣。其次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脑中空空,没有素材,下笔无神。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活动的乐趣。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美,活动中并不缺乏乐趣,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是缺少探寻乐趣的心.天空俯瞰大地,阳光沐浴峰峦,春雨滋润万物,小溪缠绕村庄,这都是自然之美;野外郊游的期待,足球比赛的竞争,文艺汇演的投入,这些都是活动的乐趣,只有发自内心地发现美,感悟活动的乐趣,才能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悟的美和乐趣诉诸笔下,作文才能具有美,充满乐趣。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兴趣,有了体验,有了素材,写作时才能变得积极主动,迸发写作的欲望与激情。
二、指引学生阐述真实想法,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打动人,必先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日常写作文时,有的学生会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有的学生会闭口不言,眉头深锁;有的学生则会冥思苦想,继而信手拈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学源于生活,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写作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只有具有一定量的生活积淀,文章才能饱含激情。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学生感情麻木,“无米下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哪里能真情涌动?即使勉强应付,写出来的文章也是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毫无生机与活力;把真情实感述之于笔上,诉之于文字上,倾注笔端,融入描述的字里行间,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有个正确的认识
许多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写作文仅仅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使得一些学生写作时空发议论,无病呻吟,胡诌乱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文的根本目的是要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与你一起感动。
2、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灵活自由发挥的作文题材
例如“选择一份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采访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然后写出一份报告。”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间可以协作完成,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们都觉得很新奇,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都会遵照要求去做,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套,而且会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三、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写作的素材。通过平常的点滴积累,就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写作文时就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比如:在教完《秋天的雨》这课后,就为学生以后写秋天的景色作了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日记把每天所有的活动和喜怒哀乐,所见、所想、所感象拍照和摄像一样,忠实地记录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俗话说的好:“笔不用就生锈了”。长期不动笔的人,话说不清楚,文章就写不顺达,常读书,常写文章,就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外,写日记有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所写的文字,不断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克服弊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每参加完一次演出比赛,每读完一本好书,都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扩充视野,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苏轼曾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如果总是闷在学校的教材里,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才会厌学,才会大脑可用的写作资源匮乏,没有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佳作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及时进行思维充电,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四、善于评价学生的作文,指导学生自评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评价不当,则挫伤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失去写作的信心,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棒打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更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对学生予以及时地,积极地肯定。同时,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能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学生的文字评头论足,吹毛求疵。
其次,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者,也只能是引导者,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这样养成了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因此小学生习作的评价首先应提倡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总是由老师引领者,牵着鼻子走,会抹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评自改,教师一方面能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情况、自改情况,然后选择恰当合适的契机,针对此次作文总体情况进行一个分析评价,对作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和修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平等的互动交流中,通过比较,了解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与差距,共同商讨如何将作文改得更通顺、更生动,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有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为学生作文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