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政策法规读后感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韩琰 136323
最近我们学校教师对《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政策法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讨,对如何才能强化师德,树立教育新风,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
《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他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爱与责任,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立业之基石、兴业之根本。要从师德建设的领域中做起,着力塑造深切的教师之爱,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爱”,就是要立足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关爱每一个学生;“责任”,就是要着眼于为民族复兴、国家未来、学生终生幸福负责。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应有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因为教师是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专业人员,要有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应鞠躬尽瘁、甘为人梯的精神;对待学生应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同事应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应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工作就是服务”。这句话很有理论深度,高屋建瓴,是对我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态度的高度概括,是本次活动的具体实践,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指南。我们的工作必须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愿望。对学生的全面负责就是全面服务,只有服务到位,学生和家长才能满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从专业上说,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都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要刻苦钻研业务,学习新大纲新理念,使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工作实际中去。
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全体学生,依据学生实际了解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与方案,设计教学程序,开展有趣、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还要与学生打成一片,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沉着、自制、耐心,对艰苦的教育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而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运动,也不是一阵风。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中的每一天,体现在学校各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素质教育不应该是难以作为,只要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去思考如何在一些细节上、在各个学科上下功夫,脚踏实地去研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学校活动设计,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第二篇: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法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和
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的程度制定颁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规定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教育法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
定颁布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才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法律。我们认为,教育法是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
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个称。
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
测作用;强制作用。
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的四个层次: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
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政府教育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基本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原则。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未成年人有以下合法权益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发展权,姓名权,肖像权,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是每个人具有的权利。受保护权,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它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等处于同等法律地位,均属于
国家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处于教育的母法或教育的宪法的地位,起着统领
作用,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是所有其他教育单行法的立
法依据。
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
现为教育法律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
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任何教育法律关系都是其主体间形成的一种权利与义务关
系。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与人身相联系的精
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它智力成果)等。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没有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则无所谓法律关系。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
被管理的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育法律责任主体;违法行为;
行为人有过错;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
有因果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
教育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违法行为的性质,规定了
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三种方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
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
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
度。
《教师法》确立的这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即教师申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
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我国教育改革
与发展走上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制轨道的重大标志。
《教育法》的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邓
小平理论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改革和
发展实践为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实践基础。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
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育1法适用范围:该法的空间适用范围仅限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即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不包括台
湾,香港和澳门。
教育公共性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教育公共性原则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在中国境内举
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二,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
共利益负责;三,教育活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社会的监
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宪法和
法律,不得违背国家的意志,或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
民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均等的学习机会,其包含三层意思:
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也是必须履新的义务。
是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平
等。
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成功
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一
定年限的强迫,普及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它属于基础教
育,我国实行是九年义务教育,采用六三三或五四制或九
年一贯制。
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
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
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怎样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
略的根本保证。
确保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
教师有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普通的公民;另一方面
他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义务:是指依照《教师法》及其他的法律法规,从
事教育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人物。
依法教育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止侵害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健康发展。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
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的特定条件和资格。
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将本着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
取的原则。
教师招聘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考核内容是政治
思想,业务水品,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四个方面,即德,能,勤,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于2006
年6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
通过,并于2006年9月1日起实行。
义务教育的性质
义务教育具有国家性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义务教育具有社会性
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护等 财产权,指未成年人享有合法继承权。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劳动权利,包括就业安排,报酬取得,劳动成果等方面权利。其他合法权益,如参与权,隐私权,司法保护权等。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保护的核心。问题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思想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保护和尊严主要体现在 要爱护和平等对待每一个未成年人。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 学校和家庭联合 学校要拓展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生伤害事故是当前困扰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适用范围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生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法。学校对学生只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不承担监护职责,因此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过错才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学校应该依法承担相应的监护职责:一,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学校应该承担监护的职责。二,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的监护职责。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学生伤害事故可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两类。意外事故是指无过错方且无法预见的事故。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未来发展的原则:教育部提出实施《行动计划》应当采取“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高教育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则是实现着两大重点任务(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重要保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八项发展任务。明确了六项重点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提出六项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第三篇:《教育政策法规专题》
《教育政策法规专题》教学提纲
一、基本概念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的准则。教育法规: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教育道德:是一些能使教师自觉地为崇高的理想服务,提高工作成绩,增进教学的威信和加强对学生教育影响的生活、工作准则所组成的一个体系,其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依法治教:是指教育管理从依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轨道上来,包括依靠法律、依照法律、依据法律三个方面。
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公共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终身性
原则。
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涉及教师的教育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师与
同事的法律关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他标志着我国有了一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大法,为建立健全教育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法处于“母法”的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权威,其他各项教育法律、法规都要依它为基本依据,不得与其确定的原则和规范相违背。《教育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重要标志,他确立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针和基本原则,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定了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措施,突出强调了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基本的教育制度,并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教育法》共10章84条。
1、《教育法》的重要作用
(1)、制定《教育法》,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制定《教育法》,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制定《教育法》,对于巩固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引导和保障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有重要的作用。
(4)、制定《教育法》,是全面实现依法治教的需要。
2、《教育法》对我国教育制度的规定
(1)、学校教育制度
(2)、招生考试制度和自学考试制度(3)、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4)、终身教育制度(5)、经费筹措制度(6)、教育管理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3、《教育法》对教育法律责任的规定
法律责任:是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1)、行政责任(2)、民事责任(3)、刑事责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旧《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1986年7月1日开始实行,1992年3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2006年9月1日起实行。
1、义务教育的性质
(1)、义务教育具有国家性(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3)、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4)、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5)、义务教育具有社会性
2、《义务教育法》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学生的权利
A、受教育权 B、物质帮助权 C、公正评价权 D、人身权 E、财产权(2)、学生的义务
A、受教育的义务 B、学习义务 C、守纪义务 D、守法义务 E、养成义务
(3)、学生权利和义务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A、年龄特点 B、心理特点 C、生理特点
4、《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1)、政府的职责 a、组织 b、领导 c、保障 d、检查
(2)、社会的职责
a、支持 b、参与 c、维护 d、监督 e、宣传(3)、学校的职责 a、组织 b、管理 c、安排 d、沟通 e、保证
(4)、家庭的职责 a、支持 b、参与 c、保证 d、监督
(5)、法律责任:违反《义务教育法》要承担相当的法律责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
四、关于素质教育
1992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在21世纪来临之时,面对世界环境的深刻变化,教育应作出怎样的调整与深化,落实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1月,国务院又正式批转了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由其是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景做出了规划。
1、建国40多年来中国教育的现状;
2、中国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3、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A、时代的呼唤;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社会发展的需要; D、国际竞争的需要; E、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4、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创新,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5、素质教育的实施(1)、改革办学体制(2)、调整教育结构
(3)、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6、素质教育的保证(1)、加强领导(2)、改善教育立法(3)、改革用人制度
7、和学员共同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略)
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未成年人保护法》原则
(1)、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A、保护权益原则,即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B、尊重人格原则,即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C、适应发展原则,即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D、教保结合原则,即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要求
(1)、学校保护
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 C、身心健康(2)、家庭保护
A、抚养
B、教育(3)、社会保护
A、授权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4)、司法保护
A、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保护: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对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可责令其家长看管或由少管所教养;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对杀人、重伤、放火等8种严重刑事犯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减轻,或免于处罚。另外,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羁押和服刑的处所也与成年人分开。
B、继承法与婚姻法方面的保护
3、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1)、犯罪年龄低龄化
(2)、犯罪手段成人化
(3)、犯罪性质严重化
(4)、犯罪因素多样化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原则
(1)、预防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2)、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3)、目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治理与专项斗争相结合的原则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对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要求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A、加强德育工作
B、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C、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举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活动
(2)、对不良行为的预防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共有9种表现(略)
A、加强学校自身法制建设,整顿教师队伍 B、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加强教育、管理 C、制止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不良行为同伙(3)、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A、认清“严重不良行为”,及时制止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有9种表现(略)
B、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
b、奖励和惩罚并用,奖励多于惩罚 c、矫治活动应力求一致性 d、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资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的条件:
A、国籍条件 B、思想条件 C、学历条件 D、能力条件 E、身体条件 F、其他条件(2)、教师的聘任
2、教师的权利
A、教育教学权 B、学术研究权 C、学生管理权 D、报酬待遇权 E、参与管理权 F、进修培训权
3、教师的义务
A、遵纪守法义务 B、教育教学义务 C、思想教育义务
D、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E、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F、提高水平义务
七、班主任的职责
A、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B、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C、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D、关心学生课外生活。E、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F、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G、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
H、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A、对学生全面负责的原则 B、正面教育的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原则 E、以身作则的原则
6、班主任的条件
A、思想道德素养 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 D、心理素养 E、身体素质
八、中小学校教师常见违法行为
1、教学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A、教师超标准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损害 B、教师擅离课堂,随意停课 C、教师偷取、泄漏考题
2、教育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A、教师对学生进行负面宣传
B、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形体罚 C、教师泄漏学生隐私
D、教师对学生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A、教师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 B、教师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 C、教师奸污学生
D、教师对学生进行伤害
E、教师对在校生未尽监护责任
第四篇: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11年)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在对教育机会平等的概念理解上,所谓过程上的平等是指()。(11年)
A.入学过程的平等 B.学业成就过程的平等 C.学习过程的平等
D.就学过程的平等
3.《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11年)
A.公共性原则 B.公办性原则 C.公立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正式施行是从()开始的。(11年)
A.1993年10月3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5月15日 D.1996年9月1日
5.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指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10、11年)
A.教育法规 B.教育法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6.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11年)
A.教育法律规范 B.教育法律文件 C.教育法律规定 D.教育法律文书
7.学校在实施教育法规定的招生权、颁发学业证书权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是()。(11年)
A.事业法人 B.行政相对人
C.公务法人
D.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 8.下列不属于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的是()。(11年)
A.法人 B.教师 C.经费 D.组织机构
9.根据机构性质不同,我国对学校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实行审批制度和()。(11年)
A.报批制度 B.备案制度 C.登记注册制度 D.批准制度
10.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的反映在所有权关系、邻里关系和()上。(A.协作关系
B.合同关系 C.知识产权关系 D.财产关系 11.教师的身份特征是()。(11年)
A.公务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12.将中小学教师列为公务员职务的国家是()。(11年)
A.美、法 B.英、美 C.中、韩 D.德、法
13.根据《教育法》等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11年)A.行政处罚 B.撤销职务 C.没收财产 D.赔礼道歉 14.制裁手段表现在教育法律责任上的形式有()。(11年)A.强制措施 B.精神补救
C.剥夺财产 D.赔偿损失 15.对教师追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11年)
A.扣押教师资格 B.通报批评 C.降职或撤职 D.行政处分或解聘
16.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17.在教育行政复议过程中,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内做出决定,并制作复议决定书。(11年)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两个月 D.三个月
18.我国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11年)11年)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叶
19.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形式和任务作出原则性规定并且规定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是()。(10、11年)A.义务教育法
B.宪法 C.教育法 D.教师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07、08年)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义务 D.权利或义务 21.《教育法》在教育法律渊源中属于()范畴.(07、08、09年)A.单项法律
B.基本法律 C.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22.《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具体()。(10年)
A.机构形式 B.表现形式 C.组成形式 D.来源
23.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07、08、09年)
A.社会实践
B.生产劳动 C.生产力 D.社会活动
24.《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保证贯彻依法治教的()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10年)
A.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C.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D.教育法制相统一原则
25.《教育法》第八条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不仅适用于公立各级各类学校,也适用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体现了()。(10年)
A.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C.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D.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26.《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扶持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教育法的()基本原则。(07、09年)
A.平等性原则 B.方向性原则
C.终身性原则 D.公益性原则
27.我国教育法律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决定的。(10年)
A.教育立法的多元性 B.教育执法的多元性 C.教育行政处罚 D.教育行政许可
28.《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07、09、10年)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29.《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自()起取得法人资格。(07、08、09、10年)
A.申请之日 B.招生之日 C.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 D.建成之日
30.《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终身性原则。A.规范性原则 B.公正性原则
C.公益性原则
D.公平性
31.《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经()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乡镇
32.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
A.教育工作
B.教师教育 C.教育事业 D.学校基本建设
33.《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的法定年龄为()。(08年)A.6周岁 B.5周岁 C.7周岁 D.8周岁
34.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A.国务院负担 B.地方政府负担
C.分级管理,地方负责
D.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
35.《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体现了教育法的()作用。
A.社会作用 B.预测作用
C.强制作用 D.指引作用 36.我国中小学实行()。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教职工民主管理体制 37.在聘任制条件下,学校与教师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
A.民事法律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
C.经济法律关系 D.刑事法律关系
38.辞聘是()A.学校单方要求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B.教师单方要求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C.学校与教师双方协商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D.学校与教师一方协商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39.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A.行为准则 B.法律条文 C.法律文件 D.法律文书
40.()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A.以法制教 B.依法治教
C.校长负责制 D.教职工民主管理体制
41.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
A.平等关系 B.行政管理关系
C.监护关系 D.上下级关系
42.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A.专门的教育法律 B.教育法律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 C.其他法律 D.教育法
43.中小学教师资格由()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A.市级以上 B.县级以上 C.乡级以上 D.省级以上
44.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力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称为()。
A.教育法律条文 B.教育法律关系
C.教育法律规范 D.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45.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A.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B.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C.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D.教育法律条文
46.学校具有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三种不同身份。
A.行政机关 B.行政部门 C.法人
D.事业单位
47.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是()
A.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B.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C.平等的法律关系 D.行政隶属关系
4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许可制度 B.一般要求 C.管理形式 D.基本要求
49.某校教师张某在教学过程中违反《教师法》,未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其法律责任主体为()。
A.学校 B.学校校长 C.教师张某
D.学生
50.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反()、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A.宪法 B.教育法规 C.教师法 D.教育法
51.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的制度称为().A.教育法律救济
B.教育救济 C.教育行政诉讼 D.教育申诉 5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A.制定主体相同 B.表现形式相同 C.本质相同 D.主要任务一致 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
A.在学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B.在教育机构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C.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D.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
54.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A.1年内 B.3年内
C.5年内 D.终身
55.学校()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A.可以
B.不得 C.经批准可以 D.可短期
56.未成年人的()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A.父母或监护人 B.班主任 C.就读学校 D.所在社区或村庄 57.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
A.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B.优先保护未成年人 C.优先救护成年人 D.优先通知监护人
58.()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A.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学前教育
59.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A.14周岁以下 B.14--16周岁 C.16--17周岁 D.16--18周岁 60.依据法律规定,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A.某教育局局长 B.某校校长
C.某市教育局 D.学校
61.王某担任某校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该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是()。(10、11年)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省教育厅 D.学校 62.如果要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
A.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和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B.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C.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D.研究生以上学历
63.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
A.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B.民族语言
C.地方语言和民族语言 D.全国通用普通话和外语
64.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
A.平等的法律地位
B.相等的法律地位 C.同等的法律地位 D.特殊的法律地位
6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A.16周岁的未成年人 B.14周岁的未成年人
C.18周岁的未成年人
D.17周岁的未成年人
66.学校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应对不法侵害。
A.安全保护知识
B.自我保护技能
C.安全知识 D.安全技能
67.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校长 B.学校负责人
C.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责任人 D.直接责任人 68.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学校应当及时()。
A.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B.调查事故原因
C.查清责任 D.报告上级部门
69.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A.16周岁的未成年人
B.14周岁的未成年人 C.18周岁的未成年人 D.17周岁的未成年人 70.各地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得拖欠()。
A.教师工资 B.教师报酬 C.教师奖金 D.绩效工资 71.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
A.动手能力 B.热爱劳动能力 C.热爱生活的习惯 D.活动兴趣
72.1981年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正式实施,拉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依法治教的序幕。(07、09、10年)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73.我国的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决定的。
A.教育立法主体的多元性 B.教育执法主体的多元性 C.教育行政处罚 D.教育行政许可 74.一般认为学校对在校的未成年学生负有()职责。A.教育 B.保育 C.监护
D.教育、管理、保护
75.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A.未成年人进入标志 B.成年人禁入标志 C.出示身份证件标志 D未成年人禁入标志 76.学校要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
A.意外伤害保险B.人身保险 C.财产保险 D.医疗保险
77.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A.吊销办学许可 B.限期改正 C.限期整顿 D.罚款
78.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询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证人、未成年被害人,应当()。
A.通知监护人
B.通知监护人到场 C.通知未成年人 D.通知未成年人到场
79.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依法给予()。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 C.吊销营业执照 D.拘留
80.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己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应依法承但相应责任。
A.学生 B.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C.学校、教师
D.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
1.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关于教育行政部门责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是()。
A.重实体、轻程序 B.轻实体、重程序 C.轻权利、重责任 D.重权利、轻责任
2.根据法作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以及内容不同,教育法具有两个作用,即()。A.保障作用
B.规范作用
C.社会作用
D.引领作用 3.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上的不同。
A.内容体现
B.实施方式
C.根本任务
D.制定主体 4.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
A.规定性 B.操作性 C.规范性 D.概括性 5.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
A.行为准则 B.法律后果
C.法律文书 D.法律文件 6.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表现为()。
A.设立目的不同
B.设立依据不同 C.审批程序不同 D.经费来源不同)
7.下列属于学生基本权利的是()。
A.申诉权 B.人身权
C.参与教育管理权 D.评价教师权
8.按照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应包括()。
A.学位 B.身体素质
C.教育教学能力
D.籍贯
9.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其中过错包括()。
A.失误 B.故意
C.过失
D.损害
10.教育行政诉讼作为诉讼中的法律救济手段,其特点为()。
A.诉权专属 B.原告举证
C.标的明确 D.可以调节 11.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A.教育法的适用B.教育法的执行 C.教育法的遵守 D.教育法的宣传 12.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A.入学
B.升学与就业 C.民主管理 D.获得报酬
1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1.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法 14.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A.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B.实施初级义务教育
C.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D.在实施初级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中等义务教育 15.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17.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放在突出地位。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8.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
A.责令赔偿损失 B.赔礼道歉
C.追究刑事责任 D.追究民事法律责任 1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
A.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B.惩罚、教育、挽救的方针
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的原则 20.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2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A.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C.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D.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22.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
A.表彰 B.表扬 C.奖励 D.鼓励 23.任何单位不得占用学校的校园、场地为()。
A本单位修建办公楼 B.本单位修建家属住宅 C.学校修建办公楼奖励 D.学校修建校舍
24.小民在学校发生被开水烫伤的伤害事故,学校应当()。A.查明责任后救助小民 B.查明责任后告知小民父母
C.及时救助小民 D.及时告知小民父母 25.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
A.安全教育 B.自护自救教育 C.安全保护教育 D.自治教育
26.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给予()。A.劝诫 B.制止 C.批评 D.教育
27.因追查犯罪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有权利依法进行检查的机关是()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司法行政部门
28.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体现为()只能由国家机关或有关机构在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A.法律法规的制定权 B.法律法规的执行权
C.法律法规的监督权 D.法律法规的参照权 29.以下的教育法律法规属于教育单行法律的是()。A.义务教育法 B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民办教育促进法 D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30.教育法的特征表现在().A.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B.教育法的平等性
C.教育法的终身性 D.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 31.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两类即()。
A.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B.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C.教育刑事法律关系 D.基本教育法律关系 3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将可能会被()
A.处以罚金
B.行政处分或解聘 C.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D.要求赔礼道歉
3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
A.歧视 B.处分 C.惩戒 D.开除 34.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A.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B.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C.权力或义务 D.教育教学行为
35.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聘任制度、()A.教师资格制度 B.义务教育法 C.带薪休假制度 D.教师职务制度
36.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一般采用警告、()
A.记过
B.留校察看 C.罚款 D.开除学籍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十题,计10分)
(×)1.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物。(对象——包括物、行为以及精神物品等)(×)2.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资料达到极大丰富以后,绝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就可以实现。(绝对平等永远不会存在)(×)3.教育法的多变性特点主要是由于教育执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立法主体多元性所致)(√)4.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
(×)5.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属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种概念。(教育法是种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属概念)(√)6.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享有参与制定教育法规或计划、听证、排除违法行政的请求和行政介入等权利。
(×)7.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以及开除学籍等六种方式,这六种处分方式在所有学校都是适用的。(对义务教育学校不适用)
(√)8.教育法律责任是实施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法律制裁则是实施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
(×)9.无论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还是学校的教育保护职责,其产生的方式有法定和指定两种。(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产生的方式有法定和指定两种)
(×)10.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教育行政机关既具有上诉权,也具有反诉权。(教育行政机关只有上诉权,没有反诉权)(×)11.教育行政法规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由国务院制定)
(×)12.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组成部分及相应关系)(×)13.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和课本费。(不收学费、杂费)(√)14.学校意外事故不是由违法行为引起,所以不具备法律责任的条件。
(×)15.用学生成绩优劣排队的方法,既可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学生成绩及相关情况提供便利条件,又可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侵犯学生隐私权、名誉权)
(×)16.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后,得取消其学籍。(不得开除未成年人学籍)(√)17.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18.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宪法”。(基本法律)
(×)20.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参加者。(教育法律关系中)
(×)22.《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
(×)23.制定《教师法》是为了纠正教师的错误行为。(为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24.依法治教的主体即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教师学生及其监护人等)
(×)2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终身的。(起始于受聘之日,终止于解聘之日)
(×)26.学校的法人资格,使学校享有民事权利,因而学校和企业一样,可以广泛的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学校属于事业法人,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7.以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依法治教)
(×)28.依法治教的依据就是教育法律法规。(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等)
(×)29.教育法的一切规定只有通过国家的强制措施才能得以实现。(由于教育法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般情况下可依靠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的执行)
(√)30.一个教育法律条文并不一定包含全部的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要素。(√)31.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主体。
(√)32.行政行为特别是损益性的行政行为作出前,学校有获得听证的权利。
(×)33.实践上对于某一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只能是一种。(不仅限于一种,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同时,追究其刑事责任或民事法律责任,三种形式也可并处)
(×)34.制裁的实质在于强制违法者履行其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强制的实质在于剥夺违法者的某种权利。(“制裁”与“强制”的位置调换一下即可)
(√)35.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36.教师在教师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始于其获得教师资格,并受聘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教,止于解聘。
(√)37.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38.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9.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40.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41.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灵魂.(×)42.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负有监护职责.(教育保护职责)
(√)43.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44.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诉的十五日内,作出处理.(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三十日内分别就不同情况做出受理、不予受理和重新提交等处理)(√)45.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四、简答题:(以下四题中选作3题,每题6分,共3题,计18分)
1.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答题要点:教育法有着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障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保障教育按规律办事,四是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五是保障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
2.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有哪些?
答题要点:《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和法规;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方便;依法接受监督。
3.简要叙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答题要点: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其作用表现为: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标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健康推进。
4.简要回答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答题要点: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5.简要回答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答题要点:《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答题要点:《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的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7.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题要点: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承担教育法律责任须具备的标准或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违法了教育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答题要点:《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具体权利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或其他教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如何处理?
答题要点:《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简要回答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
答题要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基于学校的宗旨和任务以及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必须对学生具有管理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的评价,如果教师不公正,学生有权向学校要求更正。
11.简述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答题要点: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一种法律救济制度。其特征有: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的申诉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12.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题要点: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教育法律则是教育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在内容上的一致性,都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中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还表现在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范,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之间还有重要的区别:一是两者制定主体不同;二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三是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四是两者发挥的作用不同;有时还会发生政策与法律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相抵触的情况。我们应该依照法律程序,在政策的指导下,及时总结经验,对法律适时进行“废”、“改”、“立”,将政策和法律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充
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既不能以政策排斥法律,也不能以法律完全代替政策。13.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及特点。
答题要点: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他与其他社会责任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二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执行;三是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来承担责任;四是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14.简述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答题要点: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最常见的学生伤害事故类型有运动伤害、课余伤害和校外事故伤害等三种类型。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一般有: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设备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体罚或变相体罚;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等。
15.简述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答题要点:推行依法治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障。将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6.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答题要点:《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另外还享有申诉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17.简要说明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题要点: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基本条件为: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是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是否有过错。
18.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是什么(简单解释各特点)?
答题要点: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有:主管恒定——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而不属于其他机关;诉权专属——法律只赋予行政相对人(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诉权,而没有赋予行政机关以诉权,教育行政相对人在教育行政诉讼中都是原告,而教育行政机关恒定为被告;标的明确——是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具体教育行政行为,而非其他;被告举证——作为被告的教育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职责;不得调解——人民法院在审理教育行政诉讼案件时,不得采取调解作为审理程序和结案方式。
19.我国依法治教的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题要点:依法治教的原则是指我国教育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所应遵守的一般原则,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教育法制相统一原则。
20.简要回答我国推进依法治教的措施有哪些?
答题要点:我国推进依法治教的措施包括:一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二是要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教育活动、教育管理要有法可依;三是要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渠道,积极推动、促进和深化教育改革;四是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五是要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五、论述题:(12分)
1.结合教师工作实际,谈谈应当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答题要点:简要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关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阐述在依法治教的意义下,正确的师生关系特征是什么(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阐释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几种途径。2.为什么说《教育法》为全面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答题要点:一是《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已经结束;二是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教育法》为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方针、体制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制度、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规定了教育与社会、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益保护等措施,为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规范 ;四是按照《教育法》的要求,依法治教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性原则以及教育法制统一原则。
4.联系当前中小学生现状,论述如何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答题要点:列举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阐述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以德育为先),一是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渠道营造良好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作氛围;二是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且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且共同参与的学生思想教育网络,营造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思想过硬,业务高强的学生思想教育队伍。
5.什么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答题要点: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应当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没有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则无所谓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义务,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利;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权利人权利的享有依赖于义务人义务的履行;两者还是相一致的,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未履行有关义务,也就丧失了相应的权利。
6.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和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题要点:(结合实例说明)。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型法律后果。其特点包括:一是有法律明文规定,而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三是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承担责任,四是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其构成要件包括:一是有损害事实,二是损害事实违反教育法律,三是行为主观上有过错,四是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六、案例分析:(20分)
1.某中学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借口教室不足,对一些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采取停课或开除的办法,要求他们“立即离校回家”.然而这些学生一离开,该校又接受了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为此事,被责令退学的14名学生家长联名向上级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试分析该校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阐述法律依据.答题要点:该中学“对一些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采取停课或开除的办法,要求他们“立即离校回家””的做法是错误的;此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四条“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二十七条“不得开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对品德有缺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的规定。应当按照《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胁迫或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童失学、辍学的”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有关规定,对该中学予以行政处罚。
2.2000年5月某中学初二班主任李某,怀疑该班一女生与一男生关系亲密,于是将双方家长请到学校,在办公室当着其他人大谈其早恋问题,并当众翻查该女生的书包,强迫她交出日记.第二天,该女生没有到校上课,并离家出走,其家人后来在南京寻回.2000年8月1日,该女生对李某和学校提起诉讼,指控李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2001年12月27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责令李某和学校分别口头向该女生赔礼道歉,并承担交通费,误工费等共计3000余元和精神抚慰金500元.法院为什么判该女生胜诉?法院对此案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
答题要点:教师李某在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责期间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等)的法律规范,并造成损害事实,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且损害结果与违法事实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所以法院判该女生胜诉。其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2000年12月25日,安徽淮南市某小学六.四班班主任张某,认为其班上的9个同学挤进会议室观看演讲比赛,给班级丢了脸,“脸皮太厚”,于是要求这些学生当众用小刀刮脸,直到出血为止.事发后,学校对张某作出了停职检查决定.2001年8月,其中受害的6名学生及其家长向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01年12月淮南中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张某及淮南某小学在全校向6名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淮南某小学赔偿6名原告精神抚慰金各3000元.此案中民事赔偿部分为什么由淮南某小学承担,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题要点:教师张某在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责期间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应是学校和学生,张某代表学校行使职权,应由学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在赔偿后,可责令有故意过失的张某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行政诉讼法》)。
4.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和权利,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再者他是从家里出走的,这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也没有责任。”请问:吴老师的做法和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试述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答题要点:吴老师的做法(私自拆阅学生信件的行为和当众宣读学生信件)是不正确的。其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等)的法律规范。吴老师的解释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虽然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以教育和爱护学生为借口,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谢某是初一女生,一天下午课间,因与学生吵架而私自离开学校,晚自习时班主任检查发现谢某不在教室,同桌报告说谢某与同学吵架,可能回家了,班主任信以为真,未予追查,原想待谢某回校后再予批评教育,第二天上午,班主任上课发现其仍未返校,这才与家长联系,但家长说谢某昨晚并未回家,经家长与亲友联系,仍无下落,无奈中家长报案,但至今仍无其下落,家长最后到法院状告学校,要求学校赔偿10万元。
问题:谢某失踪,学校和谢某班主任是否承担责任?如果承担,学校和谢某班主任可能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题要点:班主任老师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权时没有履行“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的义务,也没有履行“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和“教育保护”职责,所以,对于谢某的失踪,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启示:一是要强化依法治教的法律意识,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力;三是切实履行对学生的教育保护职责,杜绝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以实际行动为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6.2010年6月。某市公立初级中学新校区开始招生报名,当市民李先生来到现场,将户口薄交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却让其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这是现场李先生的疑问,而两位工作人员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并拿出一页纸表示,学校有规定,这上面的单位工作人员子女才可报名。纸上罗列的单位名称包括: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那么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呢?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招四个班,资源有限。问题:
该校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应如何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
答题要点:该校做法是违法的。《宪法》和《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与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属公益事业,应是为国家和人民负责,而不是为某个集团或个人服务。《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学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解受义务教育的权力与义务;义务教育学校应按“免费入学” 和“就近入学”的原则接受适龄儿童、少年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不得拒绝。该校的限招做法,违反了《宪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害了适龄学童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违背了义务教育“免费入学” 和“就近入学”的原则,所以是不合法的。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该市的政府相关部门和该校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依法治教”的意识不强,未能按照相关教育法律办事;二是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不到位,对教育投入不到位,导致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且不足,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只能满足少数人享有;四是政府部门仍然存在“官本位”和“小集团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识,未能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其行为就损害了普通老百姓的在教育方面的合法权益。
要杜绝上述情况再次发生,各相关部门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教”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尽可能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三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四是杜绝“官本位”和“小集团利益至上”的现象以及各种腐败现象,还教育“公益性”的本来面目,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余杭区第四期开放式校长任职资格上岗培训班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就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重视德育原则、继承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3.学校的义务
守法义务:遵守法律与法规、教育教学义务: 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义务: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及家长知情权义务: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公开收费项目义务: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4.教师的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学生的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论述题
1.试论教育法确立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1、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二条) 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2、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起点平等(物质条件、师资条件)
过程平等 结果平等
3、扶持和帮助特殊受教育群体 (1)少数民族
(2)边远贫困地区 (3)残疾人教育事业
(4)保障民工子女上学的权利
2.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法律责任
《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行为分析
所谓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指教师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结果,还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对于过失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不属于此款规定的范围。
这里所说的教育教学任务,是依照教育法的规定,教师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是按照聘任合同的约定以及岗位职责所明确的教师应当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
这里所说的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损失,是指教育质量低下、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学生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以及对学校声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等。
2、处理
(1)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按现行教师管理权限,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2)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严重损失的,可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解聘包括解除岗位职务聘任合同,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另行安排其他工作;也包括解除教师聘任合同,被解聘者另谋职业。
(3)对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还应当依照《民法由则》的有关规定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三、案例分析
1.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龙。一天下午,第一节的英语课直到第二节数学课上课铃响后老师才宣布下课。时间紧张,小龙和同学们不得不跑步上厕所。从厕所出来回教室的途中,在走廊过道上,小龙赶超同学时不慎摔了一跤,当时他就感到手很疼,但仍坚持上完了数学课。第二节课下了,数学老师得知这一情况,便让他通知家里。家人赶到后,把小龙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治疗。经诊断,小龙左手左侧尺桡骨骨折。为此小龙先后三次住院治疗,19天里共花去医疗费人民币8617.62元。住院期间小龙一直由父亲护理。
事后,小龙认为自己的手受伤是学校老师拖课所致,因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学校赔偿自己的相关损失。法院判决认定:学校应承担小龙损失总额30%较为合理。本案中,小龙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项损失合计人民币13402.62元。故判令某小学赔偿小龙合计人民币4020.7元。
请问:
A、法院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
本案是一起比较少见的因教师拖课而导致学生跑步如厕途中摔倒受伤而将学校告上法庭的学生伤害事故。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小龙受伤与学校教师的拖课行为是否具有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
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的规定,在校园伤害事故中,应当按过错责任原则确定学校责任。即:学校有过错,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学校无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学校来说,是否存在过错,应从学校的职责分析。如果学校在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且这种不当行为是造成损害后果的原因或原因之一,学校就应承担过错责任。
本案中,该校教师违反教育活动的有关规定,占用小龙的休息时间拖课至下一节上课铃响。拖课行为虽然与小龙摔跤受伤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但其行为是导致小龙跑步上厕所的原因。这就说明该校在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瑕疵。教师的拖课行为是小龙摔伤的间接原因,这种原因并不要求其对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综上所述:学校对该起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过错;由此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B、作为校长您受到哪些启示?
2.学生孙某,平时不注意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课经常迟到。一天上午,孙某还象平常一样背起书包去上学。在上学的路上他一会东看看,一会西瞧瞧,看到什么都非常新鲜,甚至走到跟前自己亲自用手摸一摸,等他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第一节课快要结束了,由于老师正在上课他没敢走进教室,而是在操场自己随便溜达起来。正好被教导主任赵某遇见,于是赵某就对其迟到一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并罚他把办公室前面的院子打扫干净,还规定孙某什么时候把院子打扫干净了,什么时候再回去上课。如果院子打扫不干净就别回教室上课。结果孙某打扫了一上午卫生。
请问:A.用罚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纠正学生迟到行为的作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
(1)罚迟到的学生打扫卫生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体罚是指采取造成学生肉体痛苦的手段以达到教育学生目的的惩罚措施。体罚可分为直接体罚,如殴打,也包括变相体罚。变相体罚的种类繁多,如罚站、罚冻、罚饿等。也有一些变相体罚不易为人们识别,往往以为是对的,错而不知,本案中的情况就是如此。孙某上课迟到而被罚打扫院子,实际上就是对孙某的一种变相体罚行为。赵某让孙某打扫卫生,就是对孙某迟到而进行的惩罚,所以赵某已经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罚迟到的学生打扫卫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赵某叫孙某因上课迟到而去打扫卫生,这种惩罚是让学生孙某付出一定的体
力,实质上就是对孙某的一种体罚。赵某的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3)从更深层次来分析,让迟到的学生在上课时间去打扫卫生,也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在义务教育的学校里,受教育权是每个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学生有权参加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包括有权按照课程表听老师的课。如果无正当理由不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或一部分学生听课,就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在该案中,赵某不让学生上课,而让他去打扫卫生,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孙某的学习时间,而把这时间用来叫孙某去打扫卫生,应该认为孙某的受教育权已经受到侵犯。(4)体罚学生的行为是违法的行为,对责任者应当给予制裁。根据后果的不同,责任者应当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一般来说,对那些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人应当给予相应惩罚,以严肃法纪,纠正体罚现象。在本案中,教导主任赵某的行为属于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这是确定无疑的。他的这种行为后果尚不严重,可以给予批评教育。
3.某校初中学生马超,学习成绩不佳,守纪情况亦差。一天,他在教学楼内玩球,故意将一个价值300元的吊灯打坏。学校在查明事实经过后,依据学校有关“损坏公物要赔偿和罚款”的规章制度,对马超作出三点处理决定:(1)给予警告处分;(2)照价赔偿吊灯;(3)罚款300元。对此,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没有感到不妥。该校校长还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以此事为案例,大谈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的重要性。
请问:A.学校是否有罚款权?
实际上,学校对马超的处理意见并不都是合法的.给予警告处分和要 求照价赔偿吊灯是合法的,而对学生处以罚款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因为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个方面,学校有对学生予以处分(纪律处分)的权力,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罚款是行政处 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对学生予以罚 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1996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 罚法》明确规定: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而且还规定,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可以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在该案例中,学 校对学生予以罚款的依据,以“法”治校的依据是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 而这些规章制度中有些内容本身就是违法的.学校管理者如果把 “违法治校” 当成是“依法治校” ,将会造成更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