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 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教学难点: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
学生:小圆规、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2、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多媒体演示)
师:你看,大自然中有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盛开的向日葵,平静水面激起的波纹„„;精美的工艺品,雄伟建筑物中有圆;就连运动现象中也有圆。看来,生活中随处都有圆。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几何图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画一个?
二、新授:
(一)画圆
1、给你一支粉笔你会画圆吗?谁能到黑板前快速画一个圆。
看来只用一支粉笔,是不太容易把圆画好的。想画好,咱们就得借助工具。
2、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现在就请你利用这些材料,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最多,画的圆最漂亮。
3、点评学生画的圆。
4、真了不起,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这么多的圆,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们为什么不用直尺画圆呢?(揭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
5、我们可以用不同工具画圆,但最常用的还是圆规。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师示范)
6、生利用圆规画一个圆。(师适当点评)
7、刚才我们画的圆大小不一,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我们每个人画的圆都一样大呢?
(我们每个同学将针尖和铅笔之间的距离定得一样长,然后画出来的圆大小是不是就一样了?请将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会定吗?然后也把这个圆画下来。)(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画好的同学同桌互相看看,比比看现在大家画的圆是不是一样大?
(二)圆的半径、圆心、直径的初步认识
1、好!同学们,现在圆有了,要是人家问你这是多大的圆,我们该怎么说呀? ◆(生如能说出半径、直径,师就板书:半径、直径。)
那么到底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我想同学们多少有了点了解,是吗?这样,同学们一会儿可以互相说说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当然也可以查一查资料。在书上94页就有有关它们的描述。现在抓紧时间开始吧!阅读P94 例2)◆(生如不能说出半径、直径。)
在书上94页有一段文字,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段文字后一定会完美的介绍你所画的圆的。
2、好!同学们学完了吗?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说的同时师在黑板圆上板书:O、r、d)
◆(圆心)你能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请你自己标出圆心。师展示不同的圆心,圆的位置也就不同。(圆心确定位置)
◆(半径)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圆上任意一点”在哪? 谁愿意上来画一条?
同学们,我们用圆规为什么全班能画出大小一样的圆呢?
◆(直径)这儿有三条线段,你认为哪一条才是圆的直径。(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片上画出一条直径。
3、P94练一练
1(多媒体)
4、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那么谁能介绍一下你所画的圆呢?(如:我画的是半径为3厘米的圆,或我画的是直径为6厘米的圆)(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三)讨论、发现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老师真的感到很欣慰,这都是同学们努力的结果。只要你肯动脑筋,相信等会儿你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1、师:(手举一圆片)你们课前都准备了一张这样的圆片,不过先别忙拿。你们能找到这张圆片上的圆心?可以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2、学生汇报。
师:谁找到圆心了?你是怎么找的?
生:对折
师:你们同意吗?
师:其实,圆中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利用你手中的圆片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生自主探究,师巡视)
3、谁来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无数条
长度相等
d=2r r=d/2,适当的时候强调:同一个圆)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师:如果更规范一点,我们可以写成)d=2r 或者 r=d/2 师:(指着黑板上的公式问:你们能看懂这个公式的意思吗?表示什么意思?)
师:(手拿一个圆片)那这个圆的半径是黑板上这个圆的一半吗?
师:那说这句话时要加一个什么样的前提。
师:唉!研究数学要讲究严密性。
◆如学生不能说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师要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课件)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还能联想到什么?
2、按照要求画圆(1)半径3厘米。(2)直径3厘米。
3、看图回答
4、你能画出下面的图案吗?
板书设计:
圆
同一个圆
半径(r)d=2r R=d/2 直径(d)
无数条
长度相等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第二篇:圆的认识
课题:圆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画圆。学习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以下三个目标(出示课件)。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画圆。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6—57页的内容,边看书、边动手并思考以下问题:1.圆的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2.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有几条半径、几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怎样用圆规画圆? 三.自学 1.看一看 2.小组交流 3.做一做(反馈卡)四.后教 1.更正 2.讨论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当堂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反馈,互批。七.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2r
第三篇: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备课研讨
李起
李作昕
本专题的备课研讨我们是结合王玫老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进行的,确立的研究主题为 “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个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研究如何借助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确立了课题后,王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基于个人认识的第一稿备课,下面请王老师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本节教学目标的认识。
王玫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完美的图形——圆》,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小学数学中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之前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个人备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
(1)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专家 听了王老师的介绍,我想谈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思考。2011版课标把三维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到这点,也要关注“如何在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研究主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还需要借助多种课堂活动来实现。我认为教学目标应修订如下:[PPT](1)理解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考,培养问题意识。(4)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李作昕
谢谢王老师。您修改后的目标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凸显了我们研究主题。下面请王老师也把您的教学思路简单向老师们介绍一下?
王玫:我的教学设计分为 情境引入、探究特征、生活应用、总结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采用了一些有关圆的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圆的美,以但丁说的圆是最完美的图形这句话为切入点,探究圆的奥秘。第二环节设计了两次画圆和折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第三环节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解释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第四环节通过赏圆总结圆的巨大魅力,与第一环节首尾相应。以上是这节课的大体思路,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针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请大家谈谈个人看法。
张曦文
对于王老师这节课我想先从导入部分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王老师的第一次备课在导入环节是以自然现象的图片和生活中的图片呈现的,究竟想通过这些图片让孩子发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或者能发现它们都是圆形,或者认识到圆形很漂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我认为青岛版教材所提供的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让学生发现并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现实问题,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二、教学环节: 姜欣
我想对王老师教学环节的调整谈一下看法。第一稿的教学环节是以画圆、操作、应用来教学设计的。其中的第二环节操作中又有画圆的内容,感觉有点思路不是很清晰。结合研究的主题,我建议把教学环节调整为画圆、折圆、问圆、赏圆四个环节。特别是通过画圆、折圆,让学生在充分地数学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引导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李作昕:
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王老师设计了三次画圆,但是每次画圆老师所要达成什么的目标,将会生成哪些知识点,感觉层次性,目的性还不够清晰。
郭德燕
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由选择工具自主画圆,二是教师画圆,三是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会利用准备的素材如:杯盖、圆规、毛线等,在合作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来画圆。从而到体会到圆的意义,知道半径、圆心。感受到圆心、半径在画圆过程的重要性。然后在教师时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最后学生再画。这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不但逐渐认识和理解到圆的性质,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姜欣
我很同意郭老师的意见,学生在课前对圆的认识不是空白的,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圆,学生认识到圆是曲线围成的,没有角。有的学生都会知道半径、直径,甚至有的认识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充分把握,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实,学生对圆的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最表层,我们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我想,我们需要很好的把握和组织第一个教学活动。所以说,画圆环节很非常重要。
郭德燕
对,备课首先要备学生。除了画圆环节,在折圆这个环节王老师设计的是让学生找纸片的圆心,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会限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设计改为让学生自由地折,这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会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可以预设,学生会折这样的折痕,通过与直径的比较,来发现“在一个圆里,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李作昕
是啊,这也能较好体现吴正宪老师所提倡的“教师不该只为了知识而教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研究的全过程”。
张曦雯
在探究完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可以回应课堂伊始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继而让学生找到生活中更多的圆,解释其中的原因。最后,本节课的课题是完美的圆。而教师一稿教案所呈现的仅仅是欣赏圆的美,没有从数学的观察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圆的秘密。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再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生活中这些东西是圆的,有的孩子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可能学生是无法解决。那么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姜欣
说得好。在每个环节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发现什么问题,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和解决,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当然,这还要看我们老师的底蕴和能力,游刃有余驾驭课堂的水平了。
王冬梅
大家谈的很深刻。在这里我也对本节教学也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对于这节课,首先教师要科学地认识圆的本质。圆是什么?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它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一个平面。一定要和圆形纸片等学具区分开来。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好好把握。二是教材中“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可以从数学、物理学等不同角度解释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主要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的。
李作昕
谢谢专家的建议。王玫老师,刚才大家谈了对这节课的改进建议,你对这节课一定有了新的认识,你能谈一谈吗?
王玫
刚开始接这项磨课任务的时候感觉还比较轻松,心想着,教青岛版教材已经10年了,自我感觉对青岛版情景串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种理念运用的还比较到位。可是备完第一稿教案,群组成员研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达到吴正宪老师和各位专家、组长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八字真言的理解深度!我们组组长李起争老师说过一段经典:“王老师,在你这个教案设计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大家的影子,但充其量就是个拼盘,不是你的菜!”好吧,撤菜,回厨房再琢磨------现在就把我琢磨后的感想简单归纳几点:
1、创设的情景要便于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问题上。
2、观察操作时也要让学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3、组织教学中要时刻绷紧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追问“为什么”的这种意识,从而能促使学生追出“根问题”,再进行解决。
总之,通过这次磨课我在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作昕
其实这次研讨中受益的不只是王老师,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在这次研讨活动中都在成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讨,为了研究更具可操作性,我们计划用下面三个量表来观测我们研究主题的落实情况。
第一 学生提问观察量表:主要观测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情况。重点关注这些问题的来源,是来自教师的讲解还是演示,是来自学生的观察还是操作、想象?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 进而研究这些问题最终是由谁、通过何种方式解决的?
第二 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通过观测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从中分析提问的方式和意图,以此判断教师的提问是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判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有价值。
第三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量表。主要观测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以及教师对资源的把握与应用。
以上是我们小组对《圆的认识》这一课例备课研讨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带着思考,结合研究主题,从这几个观察维度走进《圆的认识》这节课。
感谢大家的关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10月11日,我们王打卦镇中心小学数学综合一组的老师们在会议室组织了备课研讨会议,大家集思广益,开诚布公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磨课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宪波: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具的作用得到全面的施展,有如下心得体会:
利用多种感官,充分使用直观教具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我充分借助直观教具,在“(1)实物画圆”及“剪圆,圆的各部分的认识”中我都让学生用身边的实物,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认识圆、了解圆。在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这一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圆,增强了盲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圆反复对折、打开,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在这反复
对折的圆片上有很多折痕,而且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从而明确这一点就叫做圆心,并借助图钉来凸显圆心。因此,在盲生平时的经验积累中,要尤其注意有明确目的的发展触觉。
王现秀: 我认为在“导入”部分,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圆。如: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圆形吗?请你找出来。
生: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圆桌是圆的:篮球是圆的;硬币是圆形的;钟面是圆形的等等„„
在学生回答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自行车轮子的轮廓是圆,圆桌面是圆的;篮球的横切面是圆,硬币的面是圆形等。(课件动画演示出现闪烁的圆后跳出来)。向学生说明:球是立体图形,不是圆形,要是把球破开,它的横截面就是圆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既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又初步感受圆的一些特征。在学生举例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指一指圆形物体,感受圆的与众不同;注意与球的比较,通过这样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圆是平面图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刘静: 《圆的认识》
准备一个纸箱,里面放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和圆形。
师:老师这个纸箱里有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上来帮我把圆形摸出来,谁愿意上来试试?(让几位学生摸,要求学生闭上眼)师:说说你是怎么把圆摸到的呢?
学生可能答:学过的平面图形边是直的,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或边是一条封闭曲线等。(课件出示圆形和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那么圆形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学过的平面图形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课件演示学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的游戏,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感受圆形与其它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为下一步研究圆的周长打下基础。]
第四篇:认识圆教案
认识圆
大板镇大板中心小学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认识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难点: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四.教学具
多媒体,圆的纸片,圆规,直尺。五.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请你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图形课件)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都是
五年级组 由线段围成的。)
2.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出示投影片),如硬币的面、有些钟表的面及有些桌子的面都是什么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圆。)
(二)学习新课
1.借助工具画圆,进一步认识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1)用你准备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沿着它的周边画一圈。)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1)认识圆心。(课件)
①把你剪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可以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②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叫做圆心。板书:圆心O(2)认识半径及半径的特征。
①请学生在圆上找一点。学生动手:以圆心和圆上找的一点为端点画一条线段。
介绍(课件演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半径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②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半径,看谁画得多。还能画吗?这说明了什么? ③用尺子量一量这些半径,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半径r
无数条
相等
(3)认识直径及其特征。
①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讨论。
②我们就把这样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追问:直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③想一想:直径有多少条?你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画出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直径d
无数条
相等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通过刚才的画一画,量一量。你除了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外,还发现了什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②用字母表示上述关系:
2r= d d r = ——
③量一量手中两个大小不同的纸片,它们的半径相等吗?说明了什么?
板书:同一个圆里
(三),课堂练习
课件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圆
同一个圆内同一个圆内
圆心O
半径 r 直径d d = 2r r =——d 2
一个
无数条
相等
无数条
相等 2012.10.15.
第五篇: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评课稿(2012-10-11 14:50:17)转载▼ 标签: 杂谈
讲课教师:六(1)李老师 评课教师:四(1)李老师
总感觉,男老师适合教充满理性的数学课,女老师适合教情感细腻的语文课。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师级的语文老师基本是男老师——张祖庆、张化万、王崧舟„,大师级的数学老师基本是女老师——吴正宪、丁杭缨、袁晓萍„。而今天我的师傅——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欢她充满理性的、数学味的、智慧的课堂。今天又听了她的《圆的认识》一课,再次感受她的“简单的东西往往是它最本质的。”之前我总认为概念课比较难上,因为看不到它的广度,挖不到它的深度,而李老师却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并且作立体式推进,把《圆的认识》上到了极致,彰显了她的课堂风格与品牌。在她《圆的认识》这一课堂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李老师如何没有把学生进行“知识化”,而是怎样把学生“智慧化”这样的一个过程。整节课亮点不断让我大开眼界:
1、首先从学生的预习构图就可以看出李老师在平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在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识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李老师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不仅突破了重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3、注重生活实际和数学的相结合,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等环节的探讨都可以体现出来。
建议:在本节课上若能有点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那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