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2: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问题的情境。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性问题悬念法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教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实现样稿中的模式。如果想改动样稿中的某模式,又如何操作。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二、形象比拟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Windows 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一棵树的结构比拟文件目录结构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要相似,其他方面则未必相似,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否则容易产生误导。

三、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直观演示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感性认识,他们就能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通过演示,还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硬件上应能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保证。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幕,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三是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要重视演示的适时性;四是应选择那些用演示比用语言表达更容易使学生领会的内容,同一内容多次演示是不必要的,演示要注意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操作实践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操作实践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两种形式:

1.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自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

2.上机实践。操作实践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在机房操作练习。因为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1.学生要明确上机要求。上机前,教师必须事先布置上机内容,说明目的要求。学生要作好上机准备,以提高上机效率,充分利用上机时间。2.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需要加以选择。3.指导上机的方法。教师要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表,表上要印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学生要及时填写报告,教师要及时批改。

五、兴趣激励法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中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兴趣,表现在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行为上,还表现在愉快的学习情绪上。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它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视窗Windows98/2000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特别是中文视窗系统更直观,因此,上课时,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对此,若教师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甚至处罚,往往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做法是:宁可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内容,也可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当然,也要告诉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这种实施师生情感的交流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激励的办法,比单纯批评学生要好得多。

六、游戏引路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模块时,其中模块五明确指出:“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适度地让学生玩一些益智性教学游戏性软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并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教师可向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赵子龙的勇猛无敌,讲赤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

2.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实际操作经验,而操作经验实际上就是认识各种类型的软件界面,并熟悉掌握各种组成界面的“界面元素”的操作方法。益智性游戏软件的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不断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比如,世界计算机界的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为玩三连棋,从编写程序开始,相继编出DOS、WINDOWS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软件。

3.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抽象难懂且枯燥无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一些抽象难懂且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不宜长时间采取说教方式,而应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形式教学。游戏软件具有极好的交互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很受少年儿童喜爱。因此,教师可以游戏引路,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键盘,记住DOS命令,理解软件、硬件的结构原理。

一位有名望的艺术家曾经说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演员的素质重于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演员,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断地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与时代的要求,设计出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演练法

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常用教学方法。

1.本过程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呈现任务 示范讲解 操作练习总结提高

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反复操练。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监控或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2.例

修饰图表

师:图表的位置和大小调整好了,但我们对图表的格式还是不满意,如图表中文字的字体字号、背景的颜色、网格线等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如何修饰图表,使图表更加美观、整洁呢?下面老师以‚金牌柱形图‛为例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设置图表中的字体、字号;设置绘图区格式。(具体步骤略)

师:从我们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选定的对象不同,‚格式‛菜单的图表项命令也不同。学生练习:尝试设置‚金牌柱形图‛和‚金牌饼图‛的字体字号和绘图区格式。

师:Office中的每个功能都有多种操作方法,老师演示的是菜单法,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操作习惯使用相应的方法。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打开自己文件夹下的助学课件,也可以使用Excel本身提供的‚帮助‛。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能更改单个图表项(如标题、图例格式)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在选定图表时,单击某个图表项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单击图表边框和绘图区之间的空白区。

教师示范:如何设置图表选项。

学生练习:继续完善‚金牌条形统计图‛和‚金牌饼图‛。

师:请大家继续修改这两个图表,直至你对为止,如位置、大小、图表中文本的字体字号、背景颜色、坐标轴的设置等等。完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在你调整图表区的大小,会发现图表中文字的大小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为什么?如希望文字在大小保持不变,如何解决?

3.演练的基本策略

①动作特点、学生特点,选择或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亦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②注意把示范和讲解、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示范的内容也不宜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示范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力戒“两段式”(教师讲一半,学生练一半)的教学形式,虽然教学秩序很好,但是实际效果不佳。

③练习方式多样化。可采取问答的与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的和创造的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复杂的技能可以先分解为简单的局部的成分,分别掌握简单的局部动作后,再过渡到复杂的、完整的活动。

④教师示范后,学生很难完全记得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如Multimedia Builder)制作一些助学课件,它总是浮动在工作窗口的上面,给学生操作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直是我国中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法: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法: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

讲演法: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1.基本过程

讲授法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①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包括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等。

②导入新课。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③讲授新课。这是该方法的中心环节,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精讲少讲。

④巩固新课。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堂所学内容,及时消化和巩固。可采用提问、复述、归纳、练习等方法进行,要尽量重点突出,防止简单地重复学过的东西。

⑤布置作业。这是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作业能力。2.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

第四环节 讨论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1)载体依附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生1:‚思过崖‛山洞的墙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这个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些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能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要追究了。但是,现在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了。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尽管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强调“操作”的特点,出现了演练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在这个案例中,授课教师通过运用生动机智的语言、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令狐冲、魔法书的故事、在课桌上刻写座右铭等行为,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信息的特征。3.讲授的策略

①讲授内容应正确,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避免出现知识性或观点性的错误。

②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既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关键,主次分明地进行论述,做到详略适宜,切忌杂乱松散、平铺直叙。

③讲授的内容要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相衔接,有较强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用来同化新知,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包容水平高于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如果学生难以接受概括水平更高的上位概念,则可以设计具体的模型,寻找与所学新材料极为相似的事物,让学生类推;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不巩固,新旧知识关系不清时,则可以设计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点的“组织者”,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④要教给学生听讲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教学内容,对自己感到困难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就能抓住要点,理清层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再加上大脑的积极工作,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听讲效果。⑤讲授时应讲究语言的艺术。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词汇。

三、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例如,安培通过环形电流的磁场的类比,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类比也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

1.基本过程

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推理。例如,用邮政系统来类比Internet,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协议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层思想:

①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邮政系统借助分层系统保证了邮政业务的顺利进行,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各层子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间、邮局与邮局间、运输部门之间)和上下层之间(如用户和邮局之间)都要进行很好的约定,才能保证信件会被准确的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个分层既是技术(种类)的分层,也是人员分工的分层。

②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样,计算机网络也采用层次性的结构,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与分层状态的延伸。

③应用新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同化。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这种约定就称为协议。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如同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邮局子系统完成用户子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对运输子系统提出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

2.案例

数据交换技术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问题提出

问题:假设有一火箭需通过铁路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现有三种方案:专列专线、专列非专线、非专列非专线,现要求大家一起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

前提条件:假设使用每一线路所需费用均相等。

2、问题分析

甲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并使用专线,其他车次不得占用。

乙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但不使用专线,该火车按照正常的火车时刻表,服从铁路部门的调度。如:现按照正常的车次进入第一个站点停靠,听候调度,有合适的火车头和线路才能继续往下一站点,如此循环,直至将火箭运到目的地。

与甲线相比,使用乙线的优点、缺点有哪些?大家一起来分析。

丙线:不使用专门的火车来运输,而是将火箭进行拆分,拆分之后火箭与普通货物一样进行运输。可见这是在乙线运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由于火箭拆分之后可看成与普通货物同等对待,对火车头的依赖较小,可挂靠在任一火车头上。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输速度,二来可以提高铁路的利用率,与其他货物均担费用,降低了运输火箭的费用。由此可见,相对于乙线,丙线的方式更加灵活。但相比之下它也有个缺点:运输前后需要对火箭进行拆分和组装。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比较这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表格略)

(小结:在这三种方案中是通过提高线路的利用率来有效地降低费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运输货物,同样,在网络中要传输大量的数据。网络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传输的呢?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我们刚才讨论的三种运输方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甲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举例:打电话。

2、报文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说明报文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2)报文与电路进行对比。(3)举例:电报系统。

3、分组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与报文交换技术进行对比(3)举例:IP电话

……

3.类比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①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

②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

③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1.基本过程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共同讨论任务分析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与 评价

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②共同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该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独立或者分组协作去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交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

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4.案例

师生相聚“网上邻居”

提出任务: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陈老师来为大家上这节信息技术课。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师生相聚‘网上邻居’‛,就是让同学们通过网上邻居来认识陈老师,并让陈老师通过网上邻居来了解各位同学,同学们相互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要了解认识老师有很多方法,可以是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是老师将本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印在讲义上发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询问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来侧面了解。我们这节课用到的方法与上面所提到的都不同,同学们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获取老师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传送自己制作的个人介绍。

其实,这就是本堂课的两大任务:任务一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并打开观看;任务二是利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将文件存放到教师机‚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自我介绍文件的框架:(略)

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少一些,将重点放在掌握汉字输入方法上。对于已掌握汉字输入的学生,不受上面框架的影响,可将重点放在自我介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内容可写得风趣一些,形式可以活泼一些,做成图文并茂、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在完成任务后观看教师机上‚学生交流‛文件夹中其他学生的自我介绍,选出觉得比较好的一份作品,并说出选择理由。

分析任务:

任务一:先打开‚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机,找到教师自我介绍文件,打开并观看。任务二:利用熟悉的软件(写字板、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制作自我介绍,并用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再把文件提交到教师机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完成任务:

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询问教师或听课者。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辅导,注意发现两头的典型事例,为下面的交流评价做准备。

在学案中给学生提供如下帮助:

帮助一:双击‚网上邻居‛,打开教师机,找到‚教师介绍‛文件夹,找到‚陈老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单击选定,然后选择‚复制‛命令,再定位到自己机器的桌面上,选择‚粘贴‛命令。双击打开,观看介绍,注意记住一些内容,为后面的记录做准备。

帮助二:自我介绍做完后,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机器的桌面上,然后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把该文件存放到教师机中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下。

学习记录:(略)师生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让作者谈谈创作想法,让同学进行互评,教师点评。

归纳总结: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提供的自我介绍,认识自己的老师;利用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存放在指定的地方。

3.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所谓“恰当”包括以下几点: 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作学生的自我介绍。

②任务应当与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结合,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中将“网上邻居”的使用方法较好的嵌入到了任务之中。

③注意任务的分解和任务链的建构,使各个任务体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前后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设计每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大任务是若干个小任务的有机结合。

④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⑤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也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曹恒来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_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演练法

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常用教学方法。

1.本过程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呈现任务 示范讲解 操作练习总结提高

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反复操练。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监控或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2.例

修饰图表

师:图表的位置和大小调整好了,但我们对图表的格式还是不满意,如图表中文字的字体字号、背景的颜色、网格线等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如何修饰图表,使图表更加美观、整洁呢?下面老师以‚金牌柱形图‛为例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设置图表中的字体、字号;设置绘图区格式。(具体步骤略)

师:从我们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选定的对象不同,‚格式‛菜单的图表项命令也不同。学生练习:尝试设置‚金牌柱形图‛和‚金牌饼图‛的字体字号和绘图区格式。

师:Office中的每个功能都有多种操作方法,老师演示的是菜单法,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操作习惯使用相应的方法。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打开自己文件夹下的助学课件,也可以使用Excel本身提供的‚帮助‛。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能更改单个图表项(如标题、图例格式)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在选定图表时,单击某个图表项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单击图表边框和绘图区之间的空白区。

教师示范:如何设置图表选项。

学生练习:继续完善‚金牌条形统计图‛和‚金牌饼图‛。

师:请大家继续修改这两个图表,直至你对为止,如位置、大小、图表中文本的字体字号、背景颜色、坐标轴的设置等等。完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在你调整图表区的大小,会发现图表中文字的大小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为什么?如希望文字在大小保持不变,如何解决?

3.演练的基本策略

①动作特点、学生特点,选择或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亦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②注意把示范和讲解、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示范的内容也不宜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示范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力戒“两段式”(教师讲一半,学生练一半)的教学形式,虽然教学秩序很好,但是实际效果不佳。

③练习方式多样化。可采取问答的与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的和创造的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复杂的技能可以先分解为简单的局部的成分,分别掌握简单的局部动作后,再过渡到复杂的、完整的活动。

④教师示范后,学生很难完全记得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如Multimedia Builder)制作一些助学课件,它总是浮动在工作窗口的上面,给学生操作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直是我国中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法: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法: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

讲演法: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1.基本过程

讲授法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①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包括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等。②导入新课。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③讲授新课。这是该方法的中心环节,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精讲少讲。④巩固新课。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堂所学内容,及时消化和巩固。可采用提问、复述、归纳、练习等方法进行,要尽量重点突出,防止简单地重复学过的东西。

⑤布置作业。这是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作业能力。2.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

第四环节 讨论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1)载体依附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生1:‚思过崖‛山洞的墙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这个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些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能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要追究了。但是,现在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了。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尽管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强调“操作”的特点,出现了演练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在这个案例中,授课教师通过运用生动机智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令狐冲、魔法书的故事、在课桌上刻写座右铭等行为,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信息的特征。3.讲授的策略

①讲授内容应正确,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避免出现知识性或观点性的错误。

②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既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关键,主次分明地进行论述,做到详略适宜,切忌杂乱松散、平铺直叙。

③讲授的内容要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相衔接,有较强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用来同化新知,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包容水平高于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如果学生难以接受概括水平更高的上位概念,则可以设计具体的模型,寻找与所学新材料极为相似的事物,让学生类推;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不巩固,新旧知识关系不清时,则可以设计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点的“组织者”,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④要教给学生听讲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教学内容,对自己感到困难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就能抓住要点,理清层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再加上大脑的积极工作,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听讲效果。

⑤讲授时应讲究语言的艺术。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词汇。

三、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例如,安培通过环形电流的磁场的类比,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类比也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

1.基本过程

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

推理。例如,用邮政系统来类比Internet,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协议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层思想:

①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邮政系统借助分层系统保证了邮政业务的顺利进行,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各层子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间、邮局与邮局间、运输部门之间)和上下层之间(如用户和邮局之间)都要进行很好的约定,才能保证信件会被准确的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个分层既是技术(种类)的分层,也是人员分工的分层。

②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样,计算机网络也采用层次性的结构,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与分层状态的延伸。③应用新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同化。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这种约定就称为协议。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如同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邮局子系统完成用户子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对运输子系统提出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

2.案例

数据交换技术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问题提出

问题:假设有一火箭需通过铁路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现有三种方案:专列专线、专列非专线、非专列非专线,现要求大家一起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

前提条件:假设使用每一线路所需费用均相等。

2、问题分析

甲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并使用专线,其他车次不得占用。

乙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但不使用专线,该火车按照正常的火车时刻表,服从铁路部门的调度。如:现按照正常的车次进入第一个站点停靠,听候调度,有合适的火车头和线路才能继续往下一站点,如此循环,直至将火箭运到目的地。

与甲线相比,使用乙线的优点、缺点有哪些?大家一起来分析。

丙线:不使用专门的火车来运输,而是将火箭进行拆分,拆分之后火箭与普通货物一样进行运输。可见这是在乙线运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由于火箭拆分之后可看成与普通货物同等对待,对火车头的依赖较小,可挂靠在任一火车头上。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输速度,二来可以提高铁路的利用率,与其他货物均担费用,降低了运输火箭的费用。由此可见,相对于乙线,丙线的方式更加灵活。但相比之下它也有个缺点:运输前后需要对火箭进行拆分和组装。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比较这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表格略)

(小结:在这三种方案中是通过提高线路的利用率来有效地降低费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运输货物,同样,在网络中要传输大量的数据。网络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传输的呢?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我们刚才讨论的三种运输方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甲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举例:打电话。

2、报文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说明报文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2)报文与电路进行对比。(3)举例:电报系统。

3、分组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与报文交换技术进行对比(3)举例:IP电话

……

3.类比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①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

②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

③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1.基本过程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真实的学习情景。

共同讨论任务分析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与 评价

②共同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该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独立或者分组协作去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交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4.案例

师生相聚“网上邻居”

提出任务: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陈老师来为大家上这节信息技术课。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师生相聚‘网上邻居’‛,就是让同学们通过网上邻居来认识陈老师,并让陈老师通过网上邻居来了解各位同学,同学们相互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要了解认识老师有很多方法,可以是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是老师将本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印在讲义上发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询问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来侧面了解。我们这节课用到的方法与上面所提到的都不同,同学们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获取老师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传送自己制作的个人介绍。

其实,这就是本堂课的两大任务:任务一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并打开观看;任务二是利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将文件存放到教师机‚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自我介绍文件的框架:(略)

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少一些,将重点放在掌握汉字输入方法上。

对于已掌握汉字输入的学生,不受上面框架的影响,可将重点放在自我介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内容可写得风趣一些,形式可以活泼一些,做成图文并茂、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在完成任务后观看教师机上‚学生交流‛文件夹中其他学生的自我介绍,选出觉得比较好的一份作品,并说出选择理由。

分析任务:

任务一:先打开‚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机,找到教师自我介绍文件,打开并观看。

任务二:利用熟悉的软件(写字板、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制作自我介绍,并用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再把文件提交到教师机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完成任务:

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询问教师或听课者。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辅导,注意发现两头的典型事例,为下面的交流评价做准备。

在学案中给学生提供如下帮助:

帮助一:双击‚网上邻居‛,打开教师机,找到‚教师介绍‛文件夹,找到‚陈老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单击选定,然后选择‚复制‛命令,再定位到自己机器的桌面上,选择‚粘贴‛命令。双击打开,观看介绍,注意记住一些内容,为后面的记录做准备。

帮助二:自我介绍做完后,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机器的桌面上,然后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把该文件存放到教师机中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下。

学习记录:(略)师生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让作者谈谈创作想法,让同学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提供的自我介绍,认识自己的老师;利用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存放在指定的地方。

3.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所谓“恰当”包括以下几点:

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作学生的自我介绍。

②任务应当与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结合,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中将“网上邻居”的使用方法较好的嵌入到了任务之中。

③注意任务的分解和任务链的建构,使各个任务体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前后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设计每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大任务是若干个小任务的有机结合。

④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

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⑤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也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曹恒来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独特之处,就是人门所熟知的一些传统方式中,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造性地产生了有鲜明学科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为工具和媒介,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些,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合作学习)、自主交互式、社会实践式(包括现场观摩式、研究性学习)、网络广播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本上派生出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此对其中几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集体讲授式

这在传统教学中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本课程却已赋于了新的内涵。首先教学环境一般都与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设备相联系,其次演示内容又往往与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相关,因此,这儿的“集体讲授式”实际上早已是计算机数字化了的电化教学课。

优点: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能同时面对大量学生上课。

缺点: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弥补的办法有:

1、避免“照本宣读”,应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处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识问答或抢答竞赛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目的。

2、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将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系统时,可结合实物展示或现场参观(与现场观摩式结合)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得对所学的知识便于理解,做到与实物对号入座。

3、对新应用软件介绍,可结合对比学习法,注重软件界面组成、功能及一些专业俗语含义的讲解,老师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给出一、二个例子后,任由学生去思考、发挥,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最后作个归纳即可。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正在探索的新方法。任务驱动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

1、任务驱动法的定义与优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求学习的新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建构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的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继续学习知识,但效果常常令人失望,学生记住了又忘记、不会应用、知识零碎、继续学习有新的障碍等。任务驱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培养学习者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具有许多优点:

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成任务的策略、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需要用到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组织,需要的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寻找和筛选,不会完全跟着教师的思想来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利用Photoshop制作一张新年贺卡,虽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究竟用什么素材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各种效果及其程度由学生自己试验、选择,是否用动画、使用怎样的动画由学生自己决定,还有色彩、背景等一系列的问题全有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②有利于学生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之前,学生大多已经听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但他们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即使通过阅读教材或听教师讲解还是对信息技术具有一种神秘感,当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后,其神秘感就会逐步消除。

例如,以往教师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通过画图或幻灯片讲解,学生听了还是云里雾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己对照教材和说明书,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组装一台计算机,通过2课时的学习,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识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了计算机的组装,同时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③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听教师讲解往往无法真正体会知识的真实含义、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应用知识完成任务,不但需要掌握知识的真实含义,而且需要知道应用知识的背景、应用知识产生的效果等,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知识有完整的理解。

例如,在Word中的图文混排,图形的位置有各种式样,究竟采用哪一种与整体的的布局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全了解,真正地掌握。同时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确切的理解和掌握。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既然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生有一种希望做好它的一种冲动,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而且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同学和教师所认可,所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或独到的方法,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力求作品的新颖性。

⑤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完成任务,学生必须分析任务可能的解决方法、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解决、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要让学生完成一个名为“设计并装修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多少钱”的任务,学生需要根据房子的结构自己设计房子的装修平面图(或三维图),估计用多少木料、油漆、瓷砖和地砖、涂料水泥、沙、砖、钉子、玻璃等,以及泥工、水电工、木工、垃圾处理的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获取这些资料等,当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犹如装修了一套房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最大提高

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如果采用教师统一授课,势必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每堂课设置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以后,可以继续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较高要求的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推动个性的发展,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理论,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⑦有利于突破教材框框的限制

由于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和相对滞后性,所以学生应用的知识往往超过教材所规定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以尝试采用课本以外的知识来解决,实现学以致用、随学随用,同时对新产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教材中的知识做比较,它们究竟有什么差距,既突破了教材的框框,又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

2、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置任务,因为任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最感困难的问题,教师设计任务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①任务设计必须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任务的设计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运用教学内容完成任务应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的应用,同时能突破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按“支架式”结构设计,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子任务,以便于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对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考虑分解子任务,并寻求解决的策略。一般地,一个任务必须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能力。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定制一个屏幕的背景(教学目标),其图案是把屏幕保护程序中的“达芬奇”图片经过编辑,加上艺术字“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任务包括(1)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2)图片的获取;(3)图片和艺术字的编辑(重点和难点);(4)文件的另存为(重点和难点);(5)屏幕背景的设置(通过浏览查找背景图案是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分成5个小任务让他们分别完成,而对水平高的学生可以由他们自己分解任务。

②任务设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完成任务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知识的不足,需要扩充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所需即学”的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师一贯教导的“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考虑什么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其真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前面介绍的“装修房子的任务”,需要学生了解许多信息技术课外的知识,诸如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劳务价格;各种材料的价格和性能、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程度;有关房子设计的美学、生活习惯等。就拿木材来说,还要计算如何裁才能用料最省等数学问题,有些知识可能还没有学过,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

③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具有可扩展的空间,使学习从一个水平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可以设置不同的条件下用若干种不同的方法安装,体现了任务的层次性和扩展性。

条件1:所有的驱动程序所需的文件都在软盘中,系统可以自动找到。安装方法:(1)当计算机启动时自动检测到新的硬件,要求插入驱动程序软盘,系统自动安装;(2)计算机启动时不安装,当计算机启动成功以后,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安装。

条件2:把所需要的驱动程序的文件放在驱动盘的不同位置,系统无法主动找到但会给出找不到什么文件的提示。这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安装,系统都会显示无法找到所

第四个阶段,是纠正错误和进一步优化。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

第五个阶段,评价反馈。学生们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呈现作品,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资源、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等,使学生认识到任务背后所隐藏的关系和机制。

第六个阶段,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②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任务。学习过程大致是:首先,学生要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来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不仅要看到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要看到自己知识的缺陷是什么。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的资源(知识)。第三,形成和执行学习计划,以满足学习需要。这需要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有所了解,知道如何找到各种资源,哪些资源最有用等,当然,学生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最后,学生要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而对于较大的任务,虽然可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很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知识的合理应用、善于评价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等。

③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合作学习(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learning)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个阶段中,通过学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分析任务并能理解任务;在分解任务阶段,小组成员的努力可以有效的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最后的三个阶段,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合作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弥补个体未考虑到的缺陷,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1)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境的限制;(2)理解如何把具体策略应用到新的任务中;(3)理解他们使用过的思维和学习策略。通过反思概括,将相关概念、具体技能、策略与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④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呈现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小组)做一些适当的分析,以引导为主。

针对以上四项原则,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包括:

1.合作一开始,就应该发给学生详细的作业说明书,包含题目内容,进行方式,作品的标准或报告的格式及时间表。在第一时间就发下完整的作业说明,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与严谨,对于往后学习将有很深远的影响。

2.分组。一般而言教师会让学生自行分组,但事实上若能由教师分组则成效较佳,因为合作者必须学习与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相处。每组成员不宜过多,防止使部分学生有机可乘,搭上“顺风车”。“合作学习”小组可依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分组:依学生的特质分组:学生的特质大致可分为学习能力、年龄、性别、族群等,教师可采用同质(特性相同者编为一组)或异质(特质差异者参差编组)作为分组的依据。不过,如果要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还是以异质分组较理想。依主题或兴趣由学生自行选组: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喜好;依交情或友谊由学生自行分组:尊重学生的感觉及人际关系。

3.任务的设计须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和挑战性,也就是要学生能动动脑,发挥创意,而非只是抄抄写写。教师还须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4.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合作成员之间须有相当的依赖性,每一位合作者应尽责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要求合作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干什么。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5.合作互补。在合作集体内,合作者在知识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时,成员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合作成员间应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团结是培养成员合作精神的基础,也是成员实现目标的保障。

6.激发竞争。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7.定期检查作业进度,如此要求可避免合作者在最后阶段草草完成作业。8.合作者之间发生人际冲突时,教师应把握机会教育,适时予以辅导,提供解决建议。

9.作业的学期成绩宜多方面加以评价,除了小组综合成绩外,应考虑组员个别的贡献。而为确保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制作过程,教师可以指定由某一位学生做心得报告。至于组员的个别贡献可以学生互评来获得。

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们能取长补短,达到正确理解老师的课堂要求,并互相提携强化各自的学习效果,而老师却有时间作课堂巡视,能及时发现各小组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通过对组长或组员的鼓励(与欣赏式结合)或动作纠正(与启发式结合),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芜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编 [3]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陆宏,冯学斌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重庆市涪陵第一中学校408000蒲凤粼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渐渐被普及起来,而且要参加各种考试,目前,教材不统一,也没有教学参考书供教学参考,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中学必修课程之中。但随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又由原来的以计算机编程为重点的学习,转向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课程承接过来的学科,既有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

这一改变使计算机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普及,教材不统一,师资配备也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就有所差异,这就增加了我们高中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从课程指导纲要中获得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供参考,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我是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六年多来,就这门课的教法和学法做了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与同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一、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有课堂任务,只不过看老师怎么组织、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罢了。高中学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所以这个“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只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一种能力:自学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把握好“度”,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即放手。尤其现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上一些贴近时代又比较简单的内容时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作过多的讲解。比如:在讲到收发电子邮件一节时,就只给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先仔细看书。(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做第二步和第三步);

2.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

3.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同学和老师。

布置完任务后,全班同学就行动起来了,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在机器上开始操作-1-

了,不会的就努力地看书,害怕落后于别人,老师这时的任务就是寻视,必要时画龙点睛,时间留给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一节课,学生觉得有事做,很充实,并且也体现了自己的能力: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老师帮助下完成的同学会觉得自己还需努力。反过来,老师也觉得轻松,往日讲得口干舌燥的也没人理你。

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落实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虽然有优势,但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施。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还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学生特长相并重的目的。例如在讲解Windows系统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indows与DOS有哪些不同,然后给出一份Windows水平测试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采用动态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Windows入门与提高”,让学生利用课件学习,教师随堂指导疑难。这样既落实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及时纠正。

再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有专长的学生来讲授。这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但要注意的是,请学生讲课,教师要做出适当补充,因为学生虽然能通过讲课有所收获,但往往缺乏经验,知其然却不能及时解释其所以然,他们只注重对操作步骤的讲解。例如讲幻灯片效果时,只是讲第一步选定对象,第二步添加效果,第三步修改效果,第四步放映……。大多数听课的学生虽然很配合,但听完后只会模仿而不能利用以上制作幻灯片效果的方法变通。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讲解做出补充,告诉学生各操作步骤的作用所在,其原理是什么。

三、确立不同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学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课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分层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

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多局限于上网和游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上网和游戏引导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是高一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大多要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作探讨性训练。经了解,高中学生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较感兴趣,但没有基础,只是看到别人的作品很羡慕。如何利用这一切口,引导学生的学习呢?如果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我曾经这样做: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上教学的地址,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其次再演示网上优秀的作品,对所展示的作品点评,讲解作品中采用的技术关键点所在,指导学生如何借鉴,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在网上搜索资料,如何在BBS上求助等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学生通过

自己的努力在网上学完了Flash MX,并在我区第三届科技节参加的高中组Flash动画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说明学生兴趣引发的潜能是巨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在同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定夺。为了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黄旭明,2005、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苗逢春,2003、9,《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钟启泉,2002、6,《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武凤平,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 要: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1

    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当有其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教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合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教师根据中小学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讲授一些相关的知识性内容,让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

    中小学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学方法—“开放式学习”、“合作学习”与 “过程学习”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ing method - “open style study”, “cooperation study” and “pr......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论文班级学号姓名 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计科一班李晶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今年我市提出了“学校教育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要在学校教育文化这个大环境下开展进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