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2: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第一篇: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有效教学”是在目前高三复习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有效”的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具体来说还包含高效还是低效。在现实的教学一线中,我们看到了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着一些效益偏低的问题。我们看到高三历史教师的疲惫,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高负荷的压力。但在冷静的反思我们自身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大量的“高耗低效”的现象,这是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面对着“高耗低效”,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重新认识“有效”。从百度对“效”基本字义的解释中①摹仿:效法、仿效②功用,成果:效果、成效、功效、效益、效率③尽、致:效力。可见在“效”字的基本含义中我们可以引申理解为包含着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形态);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对教学材料的运用的态度;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等诸多问题。

一、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形态)的反思

现象一:高三历史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看书,而后教师争求学生意见,是否有看不懂的地方,所用时间又为10分钟。这种做法似乎是非常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非常的尊重学生的自然属性,但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于字的读音成为教师的“卖点”。教师确实做了较为充实的准备,不仅准备了历史学科知识,同时还涉猎了地理、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但学生问题的分散与浅层次,及教室内的谈论声与自由欢快的气氛,构成一节“低效”高三历史复习课,是比较典型的“高耗低效”课。

现象二:高三历史教师给学生10分钟做十几道选择题,而后学生对照答案,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游走于课堂,争求学生意见。教师认为通过巡视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收集真实性信息,可以直接掌握试题差错的分布情况。而后由学生集体讨论对试题的意见,如果对试题及答案无质疑的话,则该题通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问题的分析、归纳的过程,缺乏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矫正、回授的措施。本课基本上也是一节“低效”高三历史复习课。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这两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效”基本字义第一种的解释中摹仿(效法、仿效),到底其中的主语与宾语是谁?在对“有效教学”的基本解释中提到:有效教学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在这里,深度挖掘中就存在着“谁”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尤其要注意的是首先得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这才是达到有效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见百度百科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倾听与感受,应该是学生历史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但在高三紧张的复习进程中,竟然出现了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历史教师的“主旋律”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对高三历史复习课中教师教学时间做出了如下的规定:“开课讲述8分钟,临下课讲述8分钟,中间由学生练习”。这是一种完全无视历史学科特点、无视高三历史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强行干扰正常教学的现象。

我们常说备考就是要立足“考情”“学情”,面向考情定方向,针对学情定策略。在这两个“定”中的主语是谁?我们说要实现以“学情”达到“考情”的要求,在二者之间的关键推动者是教师。所以在“有效教学”中对高三历史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正确理会把握教育教学思想、要研究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明确高考考查的目标﹑内容和能力要求,把握好复习的深度和广度、要进行有效的课前准备、要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实施和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这些所有的“有效”中,都明确的告诉我们教师的“有效”,才能引导学生的“摹仿”。

朝阳区十七中学苏学会老师讲述“亚洲民主革命先驱”一课时,开课之际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涉及的考点为“甘地、凯末尔”。从考点表述上仅5个字,而后教师展示相关课标要求:

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在教师的有意引领下,学生开始“效仿”。学生自行将课标要求明确化,通过对行为动词的区分,知道了哪些为罗列历史事件、了解历史现象,哪些是着重的分析理解。对内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具体的了解,学生在对知识掌握、运用上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

朝阳区东方德才学校张泓老师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节中选编的两段材料

材料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被称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材料二? 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这两段材料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按图索骥找到了:电子计算机诞生、互联网的产生;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与冷战的关系;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等相关内容。

随后,教师又给予了充实:“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二十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学生将上述两段材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正确理会把握课标、教师的先期的有效的资源的储备、选择与整合,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摹仿与效法中,达到了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学科特点、学生状况),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中,要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如何开展学生活动,及真正认识何谓学生活动,是指肢体、群体活动次数还是思维活动,是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讨的;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学会了知识、感受了历史,是否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也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学生的充分体验与迫近的高考、历史学科有限的复习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平衡。在朝阳区高三年级的历次全区统考中,几位具有高三教学经验、研究考纲与课标到位、课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的教师的教学效果非常突出。在知识目标与能力测试中,她们取得的成绩远远高于同类校水平。研究这几位高三教师的教学共同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课堂中没有形式性的小组谈论、群体体验,而是以传统的讲述法为主。在讲述中,不断展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的及时的落实。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更有效地达到了效果。在她们的课堂中,我们发现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非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

二、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现象三:高三历史复习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专题,大跨度的推进。基本模式为这一个专题可以涉及到那些事件,或者几个层面;学生分为匆忙记笔记、崇拜、茫然、放弃等几种表现。教师付出辛苦,落实效果不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属于“高耗低效”课。

现象四:教师不断设问,一堂课问题30余个,学生依次逐个作答。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活跃,教师与学生整体状态兴奋,全班似“击鼓传花”,学生“此起彼伏”。

反思:

(1)30多个问题的有效性?或者说,这些问题中值得思考的有几个?如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明显的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使思维活动无法展开。

(2)学生依次逐个作答时,当单个学生个体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的“流失”现象严重。

(3)未能妥善处理整个课堂的活跃与课堂的主体性、整体性的关系,或者最简单的说就是本课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4)下课与学生座谈,问学生还记得课上的几个问题?学生能回忆起的很少。

本课教师设计精心,付出辛苦努力,学生落实效果差,教学效果不佳。属于“高耗低效”课。这两个案例涉及到有效的教学实施的问题,即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仍以东方德才学校张泓老师两段材料的使用为例。教师采用了逐层设问的形式呈现以下问题: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中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增长点是什么? 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成为新增长点的?

可以说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你认为这次革新与前两次相比,其特点是什么?

这一变化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以这一组设问为例,我们与现象四中的一节课30多个设问相对照,看到了教学的有效设问上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适时性与适度性原则。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设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同时设问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要面向全体学生,设问中能够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停留在低层次设问的问题,或者说停留于“已知区”的问题过多。同时也有另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一上来就“评价”“论述”直接升级层次过高,直接步入学生的“未知区”,未给学生以层级铺垫,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既浪费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又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挫败感,是比较典型 “高耗低效”的表现。

从张泓老师的设问来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即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够完成的任务,到“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增长点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成为新增长点的?”利用原有结构进行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到与“前两次革新相比,其特点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演变为“已知区”,学生得到了发展;“这一变化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一设问将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发展到一个新的“未知区”,学生的知识得到落实、思维得到发展。所以,设问原则中有一条具有普遍性的适应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情”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在熟悉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理解判断,得出答案,得到发展。

当然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有效的教学评价。要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注重限时训练、规范训练,不做毫无意义的练习。在学生单位时间的一定数量习题练习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帮助,练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给学生准备的习题要适量、优质,试题要精心选编,甚至对高考成题也不能迷信。

在张泓老师的本课习题训练中的一题为:

美国真正的神奇在于美国能够变革。

——巴拉克·奥巴马胜选感言

试从美国80年来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变化及其作用的角度,谈谈你对“美国真正的神奇在于美国能够变革”的认识。

学生经过审题“美国80年来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变化”,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③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涨④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及本课材料中涉及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问题。个别学生一直谈到美国当今的经济问题与当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表现等。该题有新意、有充足历史依据、有学生思维开放的空间。该题作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的结束,回应了课标中对本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相关要求。

当我们讲到中国传统农业时想到“精耕细作”,讲到商人时想到“精打细算”,讲到军人想到“精兵强将”,讲到我们的高三历史课堂教学呢?当以学生讨论的纷繁热闹取代了教师的讲授、当题海战术使学生产生了疲惫与厌倦、当大专题大跨度复习使学生无从下手、当30多个问题的“疲劳轰炸”使学生顾此失彼…… 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热闹中是否达到了参与度与知识量、思维性的统一?为实现一个以高参与、高认知、高情意为特征的有效课堂,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是艺术,教学也是科学,教学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计量和研究的。在有效教学中,是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是教师帮助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是教师要选择、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的“有效”中占据关键的地位。

只有我们的教学目标清晰、简明,教学内容适量、适度,教学方法灵活、恰当,教学语言准确、简洁,教学反馈限量、规范……我们尽了我们的努力,才实现了对“效”字基本字义的解释。只有我们关注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才能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的现象。

第二篇: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课堂恶搞现象是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对恶搞的危害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平时的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这种现象出现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关键词:历史课堂恶搞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这几年,网络技术的勃兴为支撑这项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课堂与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但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悄然从网络中产生的“网络恶搞”现象逐渐流行于青少年群体,并有了许多“现实版”。“恶搞”本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滑稽的方式来解析,以博众人一笑,或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近来,恶搞“新作不断”,流行歌曲、热门节目、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都被恶搞,甚至连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教材课文都未能幸免。恶搞现象和恶搞的做法不再局限于网络世界,开始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因为深受部分青少年学生推崇而渐渐向课堂教学渗透。笔者认为,课堂上出现的恶搞现象是我们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的一个新问题,应充分认识到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学生健康人格与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对策来防止恶搞向课堂和学生思维领域的侵蚀。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五年来的见闻和思考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历史课堂恶搞现象举例

根据笔者亲身的见闻和与身边同行交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恶搞现象基本有以下三种:

1、对历史教材插图的信笔“涂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恶搞方式,也发生在多数学生身上。笔者曾对自己所教某个班级进行调查,全班50人竟有42人的教材插图均遭此不同程度的“厄运”,比例高达84%。而在被涂鸦的各种插图中,最多的是历史人物的画像或照片。有此行为的学生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臆想对人物插图进行“装扮”,如给历史人物添加发须、眼镜,改换人物服装样式,1或为人物增添某种器具等,更有甚者已将人物改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识原图。笔者所知有这样一个学生,竟对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产生了浓厚兴趣,将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图片几乎都改成了希特勒造型,真是令人吃惊。这些插图的“装饰版”也有少数带有学生的艺术加工成分,但多数是搞怪、滑稽的造型。除此之外,也有在某些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作品的插图上恶搞。各种涂鸦手法多体现出荒诞、戏谑的味道。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随意曲解。如果说涂鸦还带有学生个体很强的主观色彩,则随意地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多是从网络恶搞和市井文化中照搬而来。例如,近两年在网上颇为流行的把雷锋的英年早逝说成是因为帮人帮得太多而累死的、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说成是因为炸药包上粘上了双面胶、把黄继光英勇堵枪眼说成是因为摔了一跤等离谱的玩笑,都被一些初中生接受而“登临”历史课堂。在笔者所教的初2007、2009级两届学生中,讲到这些人物时均有学生引用此类恶搞“经典”而在课堂上或课外大放厥词,甚至还有学生竟信以为真地来向笔者咨询,真是荒谬大焉!看来,以前那种认为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这种思维方式今天还很有市场,只不过今天的恶搞者连史实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都敢“忽悠”了。另外,给历史人物取绰号也较常见,如把施琅叫成“蟑螂”,把尺带珠丹叫成“尺带猪肝”等。

3、对历史作品和历史作业的恶意搞怪。在笔者讲授李白的诗歌时,要求学生随意地背诵一些名篇,竟有学生随口冒出了改造后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掉进水潭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引来全班哄堂大笑。在笔者再三追问下,该生才说出缘由,他并非不知道这首诗的原文,只是在网上看到这篇“改造版”后觉得很新鲜,才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像此类改造眼下已蔚然成风,有些诗句被篡改后还含有不健康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尤其是历史试卷时,把一些自己没有的掌握的知识节外生枝地填上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把春秋大思想家老子的名字写成自己的名字、在宋代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进手机和MP3等现代产品。

二、历史课堂恶搞原因试析

虽然课堂恶搞目前并非所有学生的普遍行为,但据笔者观察如不加控制则有扩大的趋势,在其背后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作祟:

1、恶搞文化本身的内涵特点具有迷惑性和诱导性。“90后”青少年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以此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青春期。多年来,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而恶搞颠覆传统和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恶搞手法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能较好地释放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中学生正是被恶搞文化的这些特点所吸引,不自觉的从恶搞旁观者变成了其中一员而且乐此不疲。

2、此种行为多发生在平时被教师看作调皮或叛逆性强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学生在教师眼里总是不守规矩,不讲游戏规则,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和挑衅性。他们往往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再加之一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更是把精力放在网络冲浪和过早地深入市井生活诸事上。他们把从外界得到的和自创的恶搞“作品”带进课堂,无非是为了标新立异,彰显自己“博学”、聊博他人一笑而已。

3、多数恶搞“作品”来自互联网却又激活了部分学生的此类思维。2005年,网络青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那时,“恶搞”还只是零星的现象。而后,网络上却掀起了“恶搞”浪潮,直至红色经典和英雄人物也成为“恶搞”对象,使“恶搞”这样一种流行文化时尚逐渐走向浅薄和粗鄙。这种能够给人带来新鲜和刺激感的娱乐手法迅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取向的脆弱和易变很容易让这种不良的时尚文化占领他们的头脑,侵蚀他们的心灵,从而触类旁通,恶搞逐渐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和青少年群体。网络真可谓一把双刃剑,既是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知识载体,又是不良文化滋生的新型温床。网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战场的战略意义日显重要,对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扬长避短也逐渐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4、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和信仰教育的缺位给恶搞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旧有的历史教育体制下,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长期被压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可喜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强调“识记与理解”、“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历史教育新体制,为历史教育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价值观教育和信仰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当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素质教育也非易事,这还需要

我们多加努力和探索。但德育功能一日不到位,课堂的完美就不可能实现,培养出来的人也是有“残疾”的,从而为有毒有害文化的滋长提供了空间。

三、历史课堂恶搞的危害甚巨

不客气的说,恶搞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文化,尤其是向课堂教学渗透的恶搞现象。部分教师在对待一些看似零星的恶搞现象时采取了轻描淡写和付之一笑的态度,殊不知我们对其危害认识不清,任其扩散,势必严重影响到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背离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其一,课堂恶搞颠覆历史科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蔡元培史学论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辩其是非,究其失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它告诉我们,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它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或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的目的是弄清历史真相,并从中找出内在的发展规律。所以从历史学研究对象即完全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历史学的目的即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这两点是体现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的严肃性在于史实不容歪曲、不容臆断、不容胡编乱造和肆意肢解。而恶搞恰逆行其道,以娱乐和戏弄的手法对待历史科学,变神奇为腐朽,让受教育者分不清真假,辨不明是非,占据他们头脑的,是被丑化的历史人物,是虚假的历史事实,是模糊的历史形象,与我们历史教育的真善美完全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二,课堂恶搞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颠覆理想信念。

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感染、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对历史道德的内化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和树立崇高正义的理想信念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育的终极任务和目标。英雄人物之所以高大,就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恶搞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混,甚至变成了反面人物,根本没有理想信念可言,恶搞的结果就是告诉人家不要有理想信念,根本不需要,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一个方面。

四、应对课堂恶搞的对策

课堂恶搞的现象看似平常,也并非严重扰乱教学秩序,师生多数对其采取付之一笑的态度,但笑过之后,恶搞的负面影响却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身上,让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并提早预防,在平时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坚决将恶搞陋习拒之千里之外。

1、加强和突出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以之感染学生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历史课不仅有智育和德育功能,也具有美育功能,而且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美的教育也是可行和必要的。冯一下教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对历史课的美育功能有详尽介绍。历史教育的美蕴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历史人物、历史景象、历史事件、历史作品等无不包含美的因素,教师应通过美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历史美的存在和伟大,使历史课堂成为一种审美活动的过程。用历史和历史课堂的美吸引学生,内化为人格素质的组成部分,并让追求美的事物和理想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2、在历史教育中大力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历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渗透时有自身的优势,有丰富可资利用的资料。每一堂历史课应落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三言两语的说教就能凑效。

3、尽量做到课堂生活丰富多采。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使之集中注意力,确保学生的思维和言行在教师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和减少恶搞现象出现的频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向往和兴趣,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

4、还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世界。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就有专门关于网络技术应用的介绍,笔者在进行该课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将课文小字中提到的《网络文明公约》制成小卡片赠予每位学生,告诫他们对网络世界要擦亮眼睛,头脑清醒,并组织了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他们的头脑中要立起一道防堵恶搞陋习和思维的铜墙铁壁。

总之,课堂恶搞是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面临的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探索出历史教育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003年

汤翠英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第三篇:对高三语文复习的思考

对高三语文复习的思考

蒋祖霞

一、语文训练的价值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景观,就是学生卖书。他们尽数卖出所有学科的教材和讲义,其时整座楼上气氛热烈,喧声震天。我不知道形容这个场面,用“壮观”好呢,还是“悲壮”更确切。尽管课本和讲义上面有他们的快乐和痛苦,有

他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段成长经历,有我们教师的辛勤汗水的见证。我发呆,他们以后拿什么来回忆这段旅程?但他们不

管这些,高考已经成为历史,这些曾经与他们同患难的朋友的使命也已结束,还要它做什么?每每对此,我就感慨横生,又

是一届学生过去了,我今年的语文训练价值几何?滋养学生生命与浪费学生青春的比值是大还是小?如果我的语文训练也仅

仅是作为他们高考的敲门砖,那我,作为语文教师实在可悲,价值也实在太低了。

我觉得语文训练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为高考的需要(这是很实际的需要),而更应该体现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或者

说人文素质的需要。

高三语文复习离不开做题和讲题,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题海战术,甚至乞求同高考题撞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凡是

送过几届的老师都知道,在高考考场,对语文来说,最可怕的不是题目没有见过,而恰恰是见过的甚至是做过的“熟悉的东

西”。

训练是必要的,不然高考肯定要吃亏。高考是射门,是临门一脚,平时练习是热身赛,如果没有平时的刻苦训练,高考

肯定考不好。所以我常对我的同学们讲,你不要期望在考试中碰巧碰到你做过的题目,如果那样想,你肯定会失望的。那么

平时练习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在热身,在找感觉,找语言的感觉。因此我教育我的学生不要把语文训练看做是一件痛苦的事

情,而要看成是智力测验。

有以上认识,在每一次语文训练之后,我很注重考试后的整理、消化和吸收,及时积累语言素材和作文素材。学生自觉

完成,比较而言,我的评讲就显得简单多了。我只是督促学生,对试卷的题型错误分门别类做好记录。我觉得语文基础知识

本就是靠积累得以厚实,比如字音、字形的辨别、成语运用、病句类型、近义词使用,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生即使说不出所

以然,也能作出正确判断,这就是言语感觉,并不需要我们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语文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其效果可能

比教师讲要好。

二、读什么,怎样读

语文训练不能代替阅读,也代替不了阅读。高三语文需要阅读。

读什么?

读教材上的文言文,读小学、初中、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读《语文报》,读《读者》等,再有时间,还要读读《文化

苦旅》《生命的留言》《相约星期二》等能让人对历史、对生命、对生活思索、回味良久的东西。有时我宁可三堂试卷讲评

课并为一堂,也要留下时间让学生读书。

语文课听不到琅琅的书声,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说:“葛朗台看到金子,就觉得暖和;我是听你们

读书,就觉得暖和。”当早晨的阳光投射到教室,我徜徉于书声浩荡的海洋,便觉得这是一天中最美妙的享受。

但是我们有不少学生虽然上了十多年学,不要读书,不会读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兴趣,让他们了解读书对

人的重要作用。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

质,气质是精神上的,潜在于生命中,是一种精神属性的美。要改变自己的气质,只有多看书,不断增加文化素养,腹有诗

书气才自华。

怎样读?

与作文结合起来读,强调读中思,思中读。强调记笔记,不记笔记不读书。

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潜心揣摩它的几个要点:一是文章的思想,思想永远是文章的第一要义;二是文章的结构;三是开阔的思路、巧妙的联想、丰富的内容;四是富含哲理或者文采斐然的语言,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文是一种积累,其实作文更是一种积累。我们看那些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作文,发现他们都是很巧妙地将自己平时所读

所思发散在自己的文章中,引人思考,引发阅卷人的共鸣。

记得南通市一模考试前有学生问唐神秀偈和慧能偈的内容,偈就是佛教徒的短诗警句。他分别记了去,神秀偈是:“身

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讲评试卷,发现他已经巧妙地将这两首短诗引用进了关于“态度”的话题作文,作文得了高分。在文章的最后他这样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其叶有心,永不老去,就像生生不息的难老泉。正确的人生态度引进了生命的活水,使沙漠变成了绿洲。当信奉“态度决定一切”的米卢圆了国人44年足球梦之

时,我们在欢庆之余是否也该意识到态度对成功的重要?对于我们高三一族来说,学习是艰苦的,目标是遥远的,但只要端

正好学习态度,不为分数所累,只为目标而奋斗,我们就能圆了自己的梦。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在这极平淡的日子里,我们

只能用积极的态度来激活我们的心灵,不让心老去。#<

态度决定一切。

读书使他提升了作文的境界。

三、关于作文

1.作文讲评

我不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教师培养的。我觉得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靠

教师讲出来的,因此,我从来不

很认真于作文讲评,到今天为止,没有给我的学生讲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细致分类。作文做出来后,第一步很快看完,将文章优点、缺点一一写出,把文章中那些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语句圈起来。第二步个

别谈话,每次可以谈十多人。第三步指导写作感想,从文章的构思、内容选择、结构、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写作后

感”非常重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品尝到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喜悦。

一段时间后,我还会要求他们自己学着给他人评点,主要抓住这样几点:一是文章的思想在哪里?思想是文章的第一要

旨,要能给阅卷人以思考。你的文章让阅卷人思索了,那你的文章一定错不了。二是文章语言有没有深度,有没有亮点,最

好有能使文章熠熠生辉的绝妙语段。三是文章有无清晰的层次。相互交流,一段时间后,他自然知道一些文章作法。

2.素材积累

平时的素材积累绝不放松,比如写周记,写读书笔记。我强调思想是流动的活水,要经常看书读报,做读书笔记,保持

思想活跃。因为考场作文要求倚马可待,容不得磨蹭,如果你平时思想不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考试时势必思维枯竭,语言无味。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著作,要求他们阅读,如果时间紧张,也要知道个大概,比如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余

秋雨作序的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其他如泰戈尔的《飞鸟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的名篇佳作一定要

烂熟于心。每次考试我都习惯地提醒一句“请带上苏轼、泰戈尔上路”。考场作文如果能“站到巨人的肩上”,那文章肯定

就有了深度和厚度,也有了思想,而有思想的文章从来就是美丽的。

3.联系生活

要让学生作文有丰富的内容,必须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得广博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学生们的阅

读量,内容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也应阅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二是从课本中走出,投入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增

长知识。这其实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如走进实验室做实验、参观博物馆、游览山川等,务必使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头脑里

有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东西,才能激发出他们写作的激情和灵感,写出血肉丰满的好作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

读”“多写”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不二法门。

有一次全县作文阅卷,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美术班级的学生作文水平生动流畅,内容新鲜,原来他们参加专业考试,刚刚出去了一个月。丰富的生活积淀给了他们语文的收获。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4.作文要有“我”

作文是写给自己看的,可又不全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给自己看”强调要有情感,“不全是写给自己看”则是强调不孤

芳自赏。作文自己觉得好不行,要充分考虑读者尤其是阅卷人的心理感受,作文要想感动他

人首先要能感动自己,一篇自己

都不想读下去的文章肯定不是好文章。所以我强调文章一定要有“我的体验”“我的思想”。与往届学生一样,他们卖掉了所有的讲义和课本,惟独留下了小学、初中、高中古诗文诵读教材以及自己的读书笔记、剪报积累本、自己的作文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些可以终身受用”。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无奈中含一丝安慰,他们

毕竟还认识到语文对他们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中学 215007)

第四篇:《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为“温故而知新”的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形式。它不仅有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功能,更有“温故”和“知新”的要求。这里的“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那么,语文复习课如何进行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

一、检测:摸清知识能力现状

要在复习时避免无效信息的重复传授、无效训练的简单重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就必须在复习课前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复习课教学方案。一位二年级老师在第三册教材教学结束后,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编制了一份检测试卷,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对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对声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对韵母的顺序,或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字如何查检,都不大搞得清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这位老师在复习课上边示范边介绍具体的检字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特点的字,让学生现场练习查检,于是全班同学都掌握了音序检字的方法。虽然这位老师讲述的是过去讲授过的内容,但由于训练内容是新的,学生查检字的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贯通:建立系统的知能体系

语文课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课文教学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没能形成大纲所规定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语文期末复习课则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学期已进入作文训练,第五册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训练:有看图

写话,有状物,有叙事,有记人,还有练写通知。每次作前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就该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讲些与本次作文相关的知识,做些必要的引导,满足于把作文写出来就行了,而在复习课上,有人误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可复习的。其实,复习是提高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应居高临下,对本学期八次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回顾本学期作文的特点,重点讲述小学记叙文写作中的“观察——说话—— 写话”的规律,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解析各类作文的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的写作知识和要求。这样,经过融会贯通的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讲授的知识和训练的水平显然会比复习前要提高一步。

三、补缺:弥补过去教学的不足

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学生作业和辅导时教师已知道这些缺漏,因为要赶教学进度,有些也没有或来不及补充讲解。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一位教师在教学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定为比喻。有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认定这两句诗是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的套用。这位老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讲课时的不足。复习课上他特地把两句诗提出来讲解。说来也巧,在期末的语文试卷上还出现了让学生指出这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的试题,显然,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的认识能力肯定比复习前 提高了。

四、比较:促使认识的深化

在“温故”中“知新”,并不是仅仅靠机械性重复就可以做到的,有些要通过比较来辨别才能达到目的。上复习课不在于老师不停嘴地讲多少,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把旧知识与旧知识、旧知识与新知识、新知识与新知识按教学和复习的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能力。例如六年级基础训练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是两种复杂的句式。对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差别,一般学生都不易分辨清楚,在练习模拟造句时,都不大把握得住。复习课上一位老师把一个连动句和一个兼语句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进行比较,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发现了句中都有两个动作,并且都是有联系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解两个句子中的动作发出者是不一样的特点,着重解析了兼语句中兼语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例句仿造两个句子,一般都不成问题了,而这又是在基础训练教学时不易取得的效果。

五、强化:提高训练的深度

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那些题海战术、“炒冷饭”、机械性重复训练等等,是训练中的弊端。怎样才能在复习课的训练中提高复习效率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段的复习和训练时,除了进行一般的段落层次划分训练外,教者还必须深入讲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诸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或空间位置变换划分、按总分关系划分、按材料性质划分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进行划分段落的训练,然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划分的,还要求学生说出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每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可以克服学生在划分段落时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拓宽:多侧面地讲解相关知识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复习要体现提高的原则,所以这种重温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例如扩句、缩句是小学语文训练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平时训练时有些东西具有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成分,复习课上则必须进行拓宽性讲解。例如作为主语、宾语前面的定语,谓语前面的状语和后面的补语,以及一个中心词前面可以分别加上多个定语或状语的知识,则应结合具体实例,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话进行讲析。待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做扩句和缩句的练习,得出来的答案不是懵出来的。事实上,学生进行扩句和缩句练习的水平也只有在这种拓宽性练习中得到提高。

七、升华:提高原有教学层次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教师还常常就文论文、就知识论知识,学生能正确解答训练题目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复习课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例如在平时的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传授了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并训练了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是因为还没有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学生在实际的阅读理解时往往还只是凭经验。在复习课上教者则有必要结合独立阅读课文、自读课本和练习与测试中的阅读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理解的有关学习方法,像初读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体会思想感情,重读思考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等等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实践。从而使过去的那种阅读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八、分层: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

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对教师所教学的知识的接受程度、训练能力的层次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复习课上对学生要按不同层次要求,分别对待,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例如修改病句是一项语文基本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就有必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病句的类型:

①结构错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重复累赘、语序混乱等),②逻辑错误(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概念划分不当等),③修辞错误(褒贬不当、比喻不贴切、夸张过分等)。然后再在黑板上出示典型的病句:先出示有单一毛病的,再出示有两种以上毛病的病句,然后提出第一部分的题目每人必做,第二部分的题目不会的同学可以不做,成绩好的同学在修改完成后还要指出句中病因。经过分层处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如果再辅以分层辅导,效果会更好。

九、迁移:推动综合能力训练

迁移,是以对过去教学内容和训练能力的复习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迁移,向其他方向扩展。这种复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做法。复习课实践显示,使用迁移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图学文是贯穿于小语整个教材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看图学文课文的复习上来,指导自我复习。实际上,学生完成这种迁移之后,不仅所需复习的知识、思想、内容得到了复习,而且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看图学文的复习还可以向看图说话写话、看图作文迁移,用看图学文中所学得的观察、想象、写作方法去指导看图、说话、写话和作文。这种复习已不是一篇课文或单项知识的复习,而是转向对一个网络知识的复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复习不仅在训练程度,而且在训练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固镇县唐南小学 方伟

2014年3月18日

第五篇:浅析高考英语试卷的分析及对高三英语总复习的思考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高考英语试卷的分析及对高三英语总复习的思考

武钢三中徐正茂

摘要:本文主要讲三大方面的内容:

一、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

二、复习的思路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三、复习备考的具体策略。

关键字:高考;大纲;交际教学;教学法;语篇领悟能力;策略

一、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

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卷体现了“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测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反映了交际教学思想已逐步深入人心。

2008年高考英语试卷从题量看,全卷总分为150分,单纯考英语知识的比分很少,只有10题,即从第21题至30题,共占10分。主要侧重对英语词汇运用的考察。完型填空题现在划分到词汇运用考察的范畴,现在不再在完型中考察语法的内容。语法的考察现在放在在完成句子中检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占65分,考的是对英语的直接运用能力。听力占20分,完型填空占30分,完成句子占15分。由此可见,高考题主要考查考生综合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题型特征有以下主要几点: 1.突出语言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领悟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全卷绝大部分的题都与这两种能力有关。2.表现了语言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3.突出语篇,强调运用与交际功能。4.反映了语言鲜明的文化色彩。5.加强了英语语法和词语运用的语境因素。6.阅读理解选文具有(1)内容现代,反映社会热点,接近学生生活;(2)题材广泛;(3)对阅读速度要求提高;(4)语言具有现实交际性等特点。

二、复习的思路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针对高考英语试卷以上主要特征,我们的复习一定要注意英语的交际性。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只有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才能增强知识的正迁移能力,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课堂为主战场,扩大英语的接触面。充分利用现代教具,创设英语情景,创建愉快、融洽、生动的学习气氛,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交际灵活地贯穿于高三英语复习的全过程。

首先应从听说抓起。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说是口头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我们提倡在复习中大量地听地道的英美人士的英语录音

(如课文朗读带、听力带),收看英语节目,最后一段时间配以适当的NMET听力练习题。有条件的时候可聘请外籍教师,提高听说能力。

读写一定要抓紧。新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主要测试考生读的能力。高三英语上、下册每单元第1、2课课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用它们作为阅读理解材料是比较合适的。完成阅读后,精讲文中的语言点。讲解时注意讲练结合。同时更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做到整--分--整的有机统一。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上的理解,又有细节上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课文梗概、读后感或改写课文。还可召开读书会,让学生用英语讲读后感或介绍所读故事梗概,做到高三复习听说读写一条龙。这些方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英语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总之,我们要改革教法,改革陈腐的高三英语课堂复习模式,树立“交际”的思想,侧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只有这样,才得以顺应新高考的要求,获得高三英语总复习的全面丰收。

因此高三英语总复习,要兼顾英语知识循环与巩固,着力优化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运用有关教学理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时,我们认为要采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探索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能够收到好的效果,争取在高考中有一个好的成绩。具体设想如下:

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要求,优化能力培养

这一措施主要目的是: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条件,保证学生逐步、稳固地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全面提高素质。安排进度,调整要求的原则是:对基础性的连续性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到困难较大的地方应该适当放慢进度放低起点。实施这一措施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惯例,我在高二年级结束时就已经把全部高中阶段的语法讲完。高三全学年全部用于复习。

第一阶段,在上新课的同时,用5周复习语法。英语语法是英语的纲,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构成英语句子就有了基本框架,为以后的复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这一阶段要坚持循序渐进,实行知识与能力兼顾,能力略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增加知识的纵横比较,高中英语第三册前几课的教材正是照此原则处理的,它们大多选材于英文原文,知识面广、语言材料丰富,特别适合于作为阅读理解教学课文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时,要穿插一些重要的.有必要掌握的知识点的讲课。

第二阶段,用十二周的时间重温高中教材。重点放在第一、二册课文中。课义集语言、词汇、语法于一体,是各类知识的综合体现,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综合复习各种知识很有帮助。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充分熟悉典型课文。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对每课课文都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进行缩写,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给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每一课的教学要求,精选每课(或每单元、若干单元)一练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一一阶段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力争让全班每一个学生在某些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

第三阶段,用十二周左右时间,以高考题型为中心采取重点项目训练与综合题训练穿插进行的办法,着重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应试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巩固和深化了听力技能。

重点项目训练练习一般选取五个专项。

(一)、语音单项专题练习。主要是进行听力练习。

(二)、完型填空练习。重点掌握大纲要求的固定短语,惯用法的运用及怎样很好的利用排除方法来做好此类题。

(三)、阅读理解。这是历年高考比分最高的一项。平时练习时最好注意要求先阅读全篇文章,再解答问题,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单词,要尽量少翻字典,多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字义,重点培养其阅读能力。

(四)、完成句子。由句到义的综合练习,首先是做一些句子翻译,让学生接触一些句式句型,特别是高中的一些重点语法。

(五)、书面表达。采取限时表达训练,要求正确使用时态,语态、标点符号,遵守英文书写规范,合理把握文章的长度,并做到卷面整洁(这一点不容忽视)。

套题训练一定要注意套题的优化选择,要注意套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历年的会考、高考的考试题,各省区的一些模拟题以及一些著名中学的练习题都在可选之列。这段时间是高三学生冲刺阶段,要重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实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经验来看,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是成功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只有不断的摸索和研究并且始终和第一线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欢迎,起到较好的作用。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生源,教学的起点不能高。要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能很好地发生衔接。如在书面表达中给学生规定一些低起点的简单句“l am „;I have„;There be„;”句型.“want,don't know,hope”等单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表达得清清楚楚,老师改卷也容易得多了。坚持“低起点”原则,对培养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次渐进,逐步达到较高水平。不论是词汇语法还是阅读性练习都要遵循一定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好高务远,不切实际地想一步登天。

考虑到有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结合英语知识结构的特点,改变以往讲授课文时老师大段讲授的做法。代之以充满趣味的课堂练习,如课堂提问、综合填充、单词发音等,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发展能力和积累知识也在这一过程中同步产生。

高三的教学务必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的反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既有老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更要有老师的“查”。“查”就是反馈过程;只有“查”了之后,老师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在“查”了之后,才能把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及时反馈给学生,使之受鼓舞,乐于更进一步学习。只有“查”了之后,才可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调整教学方案和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我们复习备考的具体策略

1.把握好知识复习的度。知识复习不应过分追求其系统性,切忌过细过偏,根据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的放矢地复习巩固语言基础知识,不要长时间以知识为中心进行复习,因为过多进行语言分析会在头脑中形成高效能的警觉点(warning point)。这种过度警觉将极大地压抑正常语言体验,得体的语义领悟、敏锐的语境观察和分析,从根本上破坏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重点应放在如何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上来。

2.加强对语篇语境的领悟水平。从高考试题的特点来看,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理解语篇语境语义,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无论是在知识复习,还是在综合训练中,都应该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着力训练提高自己对语篇语境意义的领悟和理解,贯彻语法问题是具体语境中的具体问题的原则,把精力放到具体语境的具体语言项目的具体运用上(包括常用词汇、词组在各种具体语境中的灵活把握)。使自己在具体语境中体察和感悟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3.加强语篇阅读,提高语篇分析理解能力。语篇定位是当今英语教学的主导趋势,也是英语测试的基本思路。以语篇为中心就意味着学习的基本单位和复习训练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落实在语篇上。为此,我们应当改变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语篇的复习方法,加强语篇阅读,重视思维训练,养成在语篇所设定的具体情境中准确领会词义,句义,段义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大量的语篇实践,尽快掌握和强化阅读的九项微技能,即

(1)理解句法。能够通过对语句形态的解悟(这里不仅仅涉及传统形式的语法分析)准确理解语篇中的语句意义,特别是长句和难句的意义。

(2)确认和解悟句间逻辑符号。能够在特定语篇中识别语句之间相互关联的那些表达手段,如了解it/this/that/these/those/they/one/ones/so等的所指,又如了解已被省略的部分的意义等。

(3)解悟语篇逻辑符号。能够了解语篇之中的逻辑关联符号和其他起连接作用的逻辑关联手段,并借助这种理解来探寻语篇意思。

(4)确认服务于交际需求的表意功能。在清楚了解语篇意思之前应当能够确认写作者在表述语篇中各种具体意思时的功能定位。

(5)追踪并领悟修辞组织结构。在清楚了解语篇意思之前应当能够有效地追踪句内、句间和段落间的修辞手段或修辞关联,如应当明白在特定语篇中Although Mary is kind,she is not pretty.和Although Mary is not pretty,she is kind.两种修辞之间的区别。

(6)确定作者的预先设定。作者在构思语篇之前总要进行预先设定: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读者可能与自己共同拥有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读者可能与自己共同拥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欲望,等等。这些预先设定将影响作者对语篇的建构、剪裁、增删、修改和最后成篇。而学生则应当推想到这些隐藏在语篇深层的“潜台词”,从而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全篇意思。

(7)确认暗示,进行推测。学生应当能够透过语句表层注意到并准确地把握作者为了表达意思所给出的各种暗示以及暗示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此全面理解语篇的含义。

(8)预测。应当能够从阅读活动一开始,就坚持依据已读的信息去不断推测后续行文的表达定向、表述重点、时空走向以及隐藏在语篇深层的逻辑线索,同时还应当能够在信息累积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推测。

(9)整体综合与应用。应当能够将上述微技能所获得的解悟成果综合运用到

语篇的全篇整合上,其中包括分辨主要信息点、分辨事实与意见、发现因果联系、确认可能性、确定性或必要性、概括全篇主要意思、总结作者态度和意图等。进而发展较为高级的解悟能力,即在复杂的语境条件下,把握作者整体思路的能力;在较为复杂的上下文中,推断陌生词汇的较为陌生意思的能力;探查语篇的背景条件的能力;在读懂语言的基础上了解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借助熟悉的东西去理解语言的能力。

4.扩大语言信息的输入,确保语言经验的有效积累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具有普遍现象的问题,即高考考生在很多考项上的失误往往与他们的语言经验不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造成学生语言经验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中学英语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应当改变目前以知识为中心的复习方式,要进行大量的听读训练,以确保充分的语言输入量,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本教材的范围内,否则将影响语言能力的自主发展。应该多进行语言体验,有计划地接触包含陌生词语的阅读材料,锻炼依据语境猜测词语意义的能力,使自己在猜测词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信心,从而在高考阅读中消除生词“恐惧症”。总之,应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吸收有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以便对词汇、结构和语篇等不断形成感知积累,并由此构成语言经验。

5.复习备考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上,近年的NMET测试强调的是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即任何语言规则都必须在“运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高三英语总复习中不宜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背单词、记语法规则上,而应在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着力培养和提高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种只注意单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的学生是很难胜任复杂的“综合运用”型的解题活动的。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写作是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考写作虽然难度不高,但一直是考生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写作训练。写作训练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基本词汇的运用着手,强化五个基本句型的训练,力求表达地道、通顺、平易、得体;在此基础上应训练运用较难词汇和语法结构,如:复合句、倒装句、强调句和分词结构等,以提高文章的档次;还应重视训练运用语句间的逻辑关联用语,以使短文连贯、紧凑。

7.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由于高考阅读理解的难度在逐年增加,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阅读恐惧症”。其实我们应该坚信:(1)生词或不常用的词语,并不一定成为阅读的障碍,你可以从上下文中领悟到文章所传递的信息;(2)试题既是“成心找茬”,也是阅读的“指南”和“提示”;(3)最复杂的句子都可以简化为主系表或主谓宾结构;

(4)再深奥的内容都必须依附于固定的语篇结构。

因此,及时科学地调整好自己的复习心态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我们知道阅读是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理不断地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你所具备的知识会帮助你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各种猜测。你拥有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你在阅读中的猜测就越准确,你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其次不要抱侥幸心理,不要片面希望文章的难度啦、理解深度啦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好适合你的胃口。要以不变应万变。要充分依赖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文章,以求最佳的发挥。另外,要注意阅读的各项技巧,在实际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样对你的信心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以上仅为我个人针对近年来高考的特点,对高三英语复习的一点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好的复习方法可以给我们以启发,拓宽我们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共同为英语教学作出新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①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2000年

③孙玉、谢宇编《亦步亦趋学写作》世界图书出版社,1994年12月 ④《如何复习、备考英语》江苏如东高级中学:缪庭

下载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