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读书、读好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最新)09-5
攀枝花市第一小学
《多读书、读好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自流”状态,“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查显示: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虽然老师有时也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对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直接扼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况且不少学生家长也认为“读书不如做题”,家庭藏书少,缺乏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五年级265名学生拥有各类图书1426册,生均5.4册。并且由于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2005年4月,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多方面论证,提出了《多读书、读好书》这一课题,并申报立项,2005年10月申报攀枝花市教科所正式立项。
为使研究工作严密、有序地进行,我们对我校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对我校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作了客观分析。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缺乏课外阅读:阅读兴趣低、阅读习惯差、阅读时间少、阅读的书籍杂乱等。因而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拿起书本认真读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好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我校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鉴于此,我们认为:加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及方法的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理论借鉴
1、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在小学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建构主义理论。传统教学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倾向于“活动——体验”模式,即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为指导,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学习过程的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
3、建构主义教学观。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4、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为依据,力求使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通过课题的开展,促进师生的学习发展,打造师生亮丽的精神底色,进一步发展师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我们坚信:《多读书、读好书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让素质教育之花在攀枝花市第一小学绚丽绽放!
(二)、研究采取的措施
1、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榜样的。四年多来,我们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在图书室借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图书的推荐与交流,建立起一个好书的交换站。我们规定了每周两个下午课前的师生共读时间,让我们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外阅读的氛围中来,让优秀的学生成为大家可以参照的对象,形成我要读书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同时,充分利用走廊文化墙、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宣传读书的重要性,进行读书方法的介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地对待课外阅读。加强班级中读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味中走进书海,畅游其中。
⑴、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们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在班与班之间,我们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交换、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⑵、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在每周规定的两个课前的阅读时间中翻阅课外的书报,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外,我们还在寒假、暑假期间制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特别指出了阅读的数量。
⑶、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我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的读物注重思想性、文字规范性和知识性兼顾,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领会。同时,推荐的读物,还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内阅读取得某种联系,或选择与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或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文章等,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2、积极开展读书指导活动
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我们规定了每天开设一节40分钟的阅读专课,经过不断反思、完善,在阅读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八种基本指导课型:语文教读课、阅读积累课、阅读交流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展示课、阅读指导课、经典诵读课、阅读表演课。课与课之间相互转化,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以指导课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的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促进阅读的有效性。同时,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促使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⑴、教给阅读的方法。我们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了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根据需要,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①读书与正确的卫生习惯想结合。教育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读书的姿势,注意用眼的卫生;②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只有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的效果;③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从读到写,从模仿到独立的创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
⑵、注重阅读的积累。单纯的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也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使他们的阅读能更为有效。①做好读书笔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在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②、建立阅读反馈表。学生毕竟是孩子,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自觉融入书海中,确实不易。为此我们可以采取“阅读反馈表”的方式以督促学生阅读,具体操作是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橱借阅一本书,就发一张“阅读反馈表”,学生读完后必须填写好反馈表,方可再借一本书。反馈表上要学生填写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百科小知识等,督促学生借了书就认真看,不要借书时兴致勃勃,借完后就不再过问。③撰写好书推荐单。在阅读了一本好书以后,让学生通过好书推荐单的形式将这本好书推荐给自己的同学。在撰写好书推荐单的同时,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对阅读的材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在动笔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增强了归纳、概括的能力。④撰写班级“读书博客”。以网络上很新颖的撰写博客的方式吸引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全班同学中循环交流,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及欣赏、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
3、以活动促阅读,巩固阅读的成果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需要保持的。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成果,促使学生的兴趣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是促成阅读长效性的一个有利的手段。
四年多来,我们举行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我们以“让好书伴我成长”为口号,开展了“优秀读物推荐会”、“师生同读一本书”、“好书漂流”、“跳蚤书市”、“童话故事创作与表演活动”、“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课本剧创作及表演活动”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获得了更多的收获。特别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开始乐于读书,勤于读书,把读书当作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一次次的活动,总能将读书活动推向一个个的高潮,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通过活动,真正达到了“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我校学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确定阅读范围以便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主张“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深入探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课堂课型、教学模式的生成规律。
3、测评法: 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概括有关阅读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家校联手,深入落实“读书行动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明确具体阅读要求:低年级(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优美词语抄下来;中年级(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高年级(第三学段)可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其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夏洛的网》、《爱的教育》、《杨红樱系列丛书》、《三国演义》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通过阅读现代经典散文、诗歌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们着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的同时,激励广大教师进行经典阅读。首先应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对于中外经典教育名著要广泛涉猎。如《学记》、孔子的《论语》、《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对于阅读的形式,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1、生生共读。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从时间上来说,我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一至四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认真填写学校建立的阅读反馈卡、好书推荐卡;并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五至六年级: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在班级《读书博客》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演讲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平时,教师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亲子共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例如:《淘气包马小跳》、《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现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均为亲子共读的必读书目,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虫”,学校给予评选考核。同时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创生课堂,努力探究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推动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深入开展。我们规定了每天开设一节40分钟的阅读专课,经过不断反思、完善,在阅读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八种基本指导课型:语文教读课、阅读欣赏课、阅读交流课、好书推荐课、读写迁移课、阅读指导课、经典诵读课、成果汇报课。课与课之间相互转化,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以指导课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的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促进阅读的有效性。同时,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促使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现就其中几种特色课型做简要的概述:
阅读指导课:通过教师激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采取“以一篇带一组”的方法进行。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阅读。从总体入手,迅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再按“篇→段→句→篇”的程序训练。
阅读欣赏课: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读写迁移课:在习作之前,教师根据习作要求,选一两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文章,重在表达方法的指导;有时也可以由教者给出文题,学生自选同类课文进行“自学”,强化对此类表达方法的感悟。这种“范文引路”的形式,具有随学随用,立竿见影、省时高效的特点,大大减缓学生习作的坡度,提高习作质量。
好书推荐课: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成果汇报课:主要检查汇报某一阶段学生的阅读情况。基本结构为:明确活动要求→学生专项汇报→评选特长学生。
当然,以上这些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创造性地进行运用。
在低年级,教师能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用口语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在中年级,教师能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高年级,教师重点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三)活化课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孜孜探求语文教育课内外结合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1、“爱心跳蚤书市”:结合学校的一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活动,为推动全体师生读书活动的蓬勃开展而举行的“跳蚤书市”吸引了多方的关注,除了师生参加以外,还会吸引到大量的家长前来,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盛况空前的“跳蚤书市”。在老师的倡议下,学生们纷纷将家中闲置的七八成新的图书拿到“书市”进行交换、出售,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参加交易的图书种类繁多,有故事、童话、小说、寓言、科普等。不少学生交换到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还有很多学生卖掉了自己的旧书,买到了自己需要的课外书。为更好地吸引“顾客”,各个小摊主使出各种手法:有的派促销员推销自己的图书,有的动用了“买一送一”的战略,有的甚至现场抽奖“促销”,同学们把平时在生活当中领略到的商家买卖策略全部活学活用了。每一次“跳蚤书市”活动让学生手头多余图书作了一次大流通,每次书市的书籍流通量都接近2000余册,这对增加学生课余阅读量,提高阅读写作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该学校德育处、大队部的号召下,同学们以个人的名义、中队的名义将卖书所得的部分书款捐献给市福利院、慈善基金会等部门,以彰显他们的爱心,所以从第二届开始,我们就正式命名为“爱心跳蚤书市”。
2、课本剧和自编剧表演。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即使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不例外。他们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和校园生活为载体,有改编有原创,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不错的创新意识。活动主题都能体现时代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培养,普遍有很大提高。
3、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实验教师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他们能经常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成语接龙”,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等比试成语,争夺冠军;如“我是小诗人”,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精练,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理解力。如“花的联想”,鼓励学生走访园林、深入农村,照顾花草,体验生活,自己查阅、收集有关花的信息并认真整理,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接触自然,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大王擂台”,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中,“爱心跳蚤书市”、“故事大王擂台赛”、“课本剧表演”已成为我校一年一度校园读书节的经典活动,广受社会、家长关注。
(四)读写结合,放飞阅读想象的翅膀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结合法,一般是自然结合,即我们常讲的“熟读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有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教者要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1、利用材料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提高习作能力,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如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围绕第三自然段过渡句“赵州桥不仅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进行仿写,或结合书中的插图,以导游的身份,围绕“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写一段话,注意写具体,或以“赵州桥非常雄伟!” 为中心句展开写。学生颇能乐意习作,较好地运用知识的迁移。
2、利用材料续写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例如,学完了《再见了,克鲁》一文,让学生以《再见了,主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习了《窗边的丁香》之后,让学生阅读表达同一中心的《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并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这样,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也把美好的品格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3、利用材料缩写
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景阳冈》、《草船借箭》等文章。
4、利用材料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村居》,想象春天里儿童在乡野自由自在放风筝的情景;用叙事的方式改写儿童诗《我想》,可以《童年的梦想》为题。
(五)优秀书目,精心推荐
此课题实施以来,我校1996—2001年各学段的学生近1300人参与其中,阅读了近几十万册各类图书。经过学生、教师、家长的推荐、评选、整理,96 年至01年这一学段学生最喜爱阅读的优秀书目、05年—08年最畅销的青少年课外读物书目是本课题中极具价值的成果,它将为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家长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青少年读物提供帮助,并将记载下05至08年最受欢迎的青少年读物,为今后的学生读书推荐作导向。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效益
(一)、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成长
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的引导、指导工作,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提高自己的素养。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益,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获得阅读的成功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增强,从而促进其整体学习水平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年多来,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由课内走向了课外,普遍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同学之间能推荐、传阅看到的好书,对文学作品能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在讨论中形成对作品的欣赏,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磨练,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有较大幅度的加强。对于语文学习,学生不再感到是一件苦恼的事情,而是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地去学习,将探求知识的能量以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上课也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配合默契,情感交流流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习再也不是赶鸭子上架那么累。学生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积累沉淀,丰富了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习作时学生文思泉涌,再也不是提笔忘字,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说。这点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特别明显,他们的写作兴趣变得浓厚,而且创优意识强,作文中敢于提问、敢于运用、敢于创新,而且自我修改的意识强,善于吸收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厚积薄发,支撑教师发展
在课题的开展中,我们教师也掌握了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开辟了课外阅读指导的途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在活动中,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怎样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功能,怎样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方面得到了理解,许多教师在头脑中形成了“大语文观”的教育思想。同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师生们在这一平台上去进行思维与理念的碰撞,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共同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同时,教师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师的自身发展,鼓励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仅组织教师去书店买书,还积极推荐优秀的书籍引导教师阅读,开展读书沙龙等活动。在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中,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丰富善思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提高了自己,更使自己在更高更广的视野中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执教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综合提升,真正建设起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三)科学评估,积极倡导激励性评价
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评价的不协调性凸显出来,突出反映在“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为保持师生的学习和读书热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我们在课题开展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激励性评价,加强调研测试的导向功能,注重平时的训练与考查,适时进行综合评价。不仅重视品行与情感的评价,还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爱护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积累,喜欢做笔记、写日记、背诵等,并且采取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自信来自鼓励,习惯决定人生。”我们定期组织各种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乐在其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比如适时评选一批读书小标兵、故事大王、古诗背诵状元、成语大冠军、办报小编辑等,予以公布表扬,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会逐步学会自学,审美、想象、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题开展四年多来,我们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在各种读书活动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刊登的习作明显地增多,学生的各类优秀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红领巾》、《少年时代》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还荣获全国作文大赛集体一等奖、市读书征文比赛集体一等奖等殊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读书节展示活动”中,学生特长展示的达数百人次;在演讲、朗读、百科知识竞赛方面获奖达300多人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四年来,在市教科所对全市小学的调研检测中,我校均取得优异成绩,稳居全市前列,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验班级,在市、区的各项调研检测中,语文成绩均是名列前茅,实验班级的学生参加各项演讲、征文、知识竞赛屡获殊荣,为学校争得许多的荣誉。
(四)科研引领,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学校师生普遍都感受到通过课题研究带来的改变,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也有了可喜的变化。正因为如此,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很高。在这个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其他学科的老师以教研组或个人为单位开展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案例、反思等小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校对老师参与课题研究非常重视,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经常利用每周的理论学习时间对老师进行课题相关知识的培训,选派老师外出培训、学习。提出了“通过教育科研,培养科研型的教师,积累教育科研经验,探索办学特色,实现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通过学校的教育科研培养一支会科研、懂理论、善总结的科研型教师群体,从而为学校优质、高速、持续地向前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制定了学校课题研究的近期和远期计划,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通过学校几年来教育科研实践,增强了我们的校风、学风,使学校办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绿色学校”、“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市级校风示范学校”,这可以说是和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密不可分。
六、实验研究的几点思考
1、研究中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有待于加强个案研究,建立起个案追踪档案。
2、学生积累的课外阅读知识如何合理、灵活地运用?尚需进一步实践。
攀枝花市第一小学《多读书、读好书实践研究》课题组
2009年9月
第二篇:多读书读好书0
多读书,读好书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对全市中小学的要求,与其说是要求,不如说是“读书节”的口号。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写也关于读书的名言: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像这样的名言数不胜数,可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对于中学生来说,一些必读书籍,如:《童年》、《爱的教育》、《昆虫记》、《朝花夕拾》、《鲁滨孙漂流记》等,都能给我们以很大启迪。而我忠情于《爱的教育》,它是以一个小孩子“安利柯”的口吻来叙述整篇文章,又以日记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记叙了从开学第一天到告别的一学期生活,贴近生活,贴近我们的生活。
生活有爱,爱在生活,喧嚣繁华的社会也不乏温暖与真情,“代洛西”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令人佩服,学习总是第一,无论是算术、语法,还是作文,他都是第一。他平时性格开朗活泼,对任何人都很和气,举止也很文雅,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所有的人都很尊敬他,但他的某个做法我不认同: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别人。考试毕竟是考试,它有一定的权威性,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如果代洛西帮助了别人,那么他人的答案便是含有水分的,他人认清不了自己的实力,也就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带来的将会是更大的失败。
代洛西也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待人谦逊,和蔼可亲,举止文雅,宽容大度,不骄傲自满。
《爱的教育》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写照,我们应当远离“自私、调皮、恬不知耻的吴兰蒂”,学习“大方、宽容、谦逊懂事的代洛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该达到145万字,但实际上这样的课外阅读要求往往难以落实,一般学生的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量。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并首次跌破50%,全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为4.5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显示:一年级有61%的小孩在最近一周之内看过课外书,但其中42.9%看的都是漫画、卡通画和连环画。
种种现象表明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原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大声疾呼:“我们要建立一个阅读型的社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阅读成长,走出国民读书率下降的低谷,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知道读书好,真正做到读好书,好读书呢?
一.读书好——阅读是让学生拥有世界的捷径
每年世界上有两个国际性节日是专门为孩子们设立的。一个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另一个对中国的孩子可能还有点陌生,那就是以安徒生的生日——4月2日设立的“四二国际儿童图书节”。能够为孩子设立一个专门的读书的节日,由此可见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其原因就在于大量地阅读。从古至今,大凡中外有成就者无一不是从阅读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和惊世的睿智与韬略。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这是余秋雨在台湾给青年学生演讲时说的。他还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其人生的深度、广度,会有天壤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许多年以来,有的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就是不读书。众所周知学语文在课内,学好语文在课外。不读书就没有底气,更谈不上灵气。
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阅读是让他们拥有世界的捷径。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塑造人格,获得人生经验,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浓厚的阅读兴趣,会陪伴和影响整个求学过程,乃至更加长远。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但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读好书——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读物
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老师可以向孩子推荐好书,家长可以有目的地陪孩子逛书店,让孩子自己去挑选好书,但是要求买来的书必须看完。“好书如挚友,终生不相负”。一本好书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力量,甚至是一生的追求。漫无目的的阅读,或是“人云亦云”的阅读是徒劳无益的。那么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简单地说,一本适合孩子的优秀读物应该有这样的要求:完备充实的主题,生动的情节,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过:“儿童读的东西,还是要稍微经典一些比较好,我不推荐特别时尚的读物。”孩子们需要补充一些有人文内涵的东西,这个大部分要通过阅读。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感动,往往是比较深沉的感动。我相信,能打动孩子的纯净心灵的书,肯定是最了不起的书。那些过去和现在能让孩子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
要“读好书”就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读物。如:5—8岁的孩子适合读童话、神话、民间故事、诗歌。8—12岁的孩子可以理解情感比较细腻的,内蕴较为深厚的文学作品。如《矮子“鼻儿”》、《绿野仙踪》、《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小飞人》三部曲、《一千零一夜》、《快乐王子》、《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最后一片藤叶》、《小妇人》、《爱的教育》、《白轮船》、《鲁滨逊飘流记》、《西游记》、《我为美而死》、《新月集》、《黄鹤楼》、《鸟兽不可与同群》、《寄小读者》、《形象的捕捉者》等。12—15岁的少年读物应该具备更深刻、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内容。
三、好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好读书”。不仅是要 “喜欢读书”,更要“把书读好”,从而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孩子们该如何去亲近书籍,让阅读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呢?
1、重视老师和家长的作用
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爱仿效于成年人。教师和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要求学生读一本书,教师能读十本书;如果家长能在茶余饭后经常跟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在孩子睡觉前为他朗诵一首诗,讲一个故事;如果发现孩子无意间用上了一个新词,发表了一些新的意见或想法,老师和家长能及时称赞,会给孩子无限的滋养和坚持阅读的动力。学校可以创造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通过活动来促进阅读,培养教师和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些常识性较强的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史记》(少年版)等,开展“知识竞赛”“趣味问答”最有实效;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读物,如《寓言故事》《格林童话》等,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总能令孩子欢呼雀跃;对于《名人传记》等思想性较强的读物,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则更能突现对孩子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家长除了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精典名著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漫画及科学小品文的世界。因为短短的诗歌中充满了无尽的词汇,简洁的漫画中折射出跳跃式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灵感,科学小品文更可激发学生动手试一试的勇气。
2.避免阅读功利化
有了兴趣,一切都显得轻松愉快、游刃有余。
家长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孩子阅读功利化。很多家长的想法,是我给你买书看,你看了,马上就得把作文写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如果孩子阅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写好作文,那真是作家们的悲哀。我希望家长们可以认识到,我们倡导孩子阅读,是为了让孩子对语言产生亲近感,在阅读中体验人类的情感、感受人文关怀的精神,从而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胸襟。要知道,小时候的阅读内容,可能会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人生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孩子阅读的盲点很多,尤其是阅读启蒙上。比起玩耍和看电视,阅读还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先让孩子产生兴趣,他才能看得进去。一个家长向一位著名作家诉苦。说她家的孩子简直没法治了,怎么也不爱看书。这孩子才8岁,作家就问家长都给孩子推荐些什么书,家长说是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作家吓了一跳,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别说是8岁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看得进去!所以,孩子刚开始阅读入门的时候,家长给他的读物,应该比他的阅读程度稍微浅一些,有点趣味性,得让他首先觉得阅读不是难事。养成阅读习惯之后,你再给他逐渐升级,他就会很轻松地接受。引导孩子大量阅读必然会有效果,但如果操之过急反而会招致反效果。教师和家长不能严肃地给孩子安排任务,更不应该以阅读的数量来衡量孩子读书的好坏,让我们以一颗真诚而又温柔的心来静候孩子的进步,让读书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趣事,让孩子们的生活因为读书而变得充实美好。
3.让孩子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获
“眼到、心到、口到、手到”是鲁迅先生最为推崇的阅读之道。现代阅读心理学也证实有效阅读离不开这“四到”。眼到、心到、口到,基本上解决了孩子阅读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效阅读还离不开“手到”,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阅读一边记录要点,写下感想等。
为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获,我们还提倡“创造性阅读”。所谓创造性阅读,就是不停留于文章、书本本身的信息,而要积极调动已有相关知识经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怎么样”,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多角度进行联想,或者对原文大胆质疑、大胆尝试改动,使孩子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读者,而且也是补充新信息的创作者。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当阅读自然地成为老师、父母与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们一定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其中的美妙。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理想和实干,更多的耐心和努力,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因为读书更加充实美好。
关于阅读,你只要用心去做,就会享受到很多很多……因为一个人进学校不一定是接受教育,只有他面对一本好书沉醉不已的时候,那才是意味着他在接受教育了。读书是件快乐的事,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才能多读书,有了兴趣才能好读书,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才算读好书。
让我们共同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选择适合孩子的好书,和孩子一起坚持读书吧!让我们一起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分享孩子阅读的快乐,像小草利用阳光、雨露获得茁壮成长那样,去汲取书籍带给我们的智慧与力量吧!
第三篇:多读书,读好书
国旗下讲话:
老师、同学们: 多读书,读好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多读书,读好书》。
同学们,你们听过《喝墨水》的故事吗?陈毅爷爷小时候由于读书太入神了,竟然拿馅饼蘸墨水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直到妈妈进屋发现他满嘴都是墨水而大声惊叫起来,他才察觉到。陈毅爷爷读书是多么痴迷啊!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大家都知道,书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读书呢?是不是不论拿到什么书都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可读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多,让人很难选择。那么,我们在五花八门的书籍当中,如何才能读到好书呢?只要我们平时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读书,自然就能知道那些书是好书,那些书是废品。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 界文学巨匠。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按时补充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人要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也需要时时处处为精神补充各种“营养”。“精神营养”来自哪儿?如何补充“精神营养”?其实“精神营养”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书世界,吸取“精神营养”的渠道就是孜孜不倦地阅读。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慰籍。经典诗句,让我们充满智慧;童话故事,让我们浮想联翩;历史巨著,让我们博古知今;科普书籍,让我们思维缜密……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读书、求知的黄金阶段。你们知道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利用哪种方式读书最科学吗?首先,要精读课堂 上的书,尤其是语文课本,仔细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认真揣摩文章蕴涵的道理,感同身受文章表达的感情。其次,要泛读课外书。从文学类到科技类,从中国作品到外国作品,从学校阅读室到校外书店……只要是有图书的地方,就要有你们的身影。
读书本身是一种习惯;读书过程中,也伴随着其它习惯的养成。那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比如,要爱护图书,要持之以恒,要做好读书笔记,要保持环境的安静……
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和书籍交朋友吧,读书立志,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的童年!
我今天国旗下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多读书读好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多读书,读好书》。今天,晨辉洒满校园、红旗映红脸庞;今天,我们孜孜以求,辉煌的未来就在不远的明天;今天,也正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新起点。今天,让我们每一个少先队员都来读每一本好书,喜好每一次读书活动,享受每一次读书后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书,它有一张方方正正的脸,它的脸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书,它的肚子里有源源不断的学问,各种各样的故事讲也讲不完。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读书能为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读书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书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读书能使我们获得许多的知识„„总之,读书有许多好处。由此可见,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但是对于读哪些书?我们可一定要擦亮眼睛,分清好坏。因为一本好书胜于任何兵器,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成功,而一本坏书甚至比强盗还要坏,它可以毁坏我们一生的前途。为此,同学们要认真地挑选优秀健康向上的好书籍。挑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好书籍,同时也要把好的书籍推荐给身边的好同学,做到共同阅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好学生吧!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五篇:多读书 读好书
多读书
1书是获取知识最环保的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最环保的方式。无污染,无废料。对人的伤害几乎没有。在我看来,正常情况,读书是不可能把我们的眼睛用成近视的。我的眼睛是近视,凶手当然不是书,是电视。现在我的眼睛已达200度,十米开外,美丑不分。
2能尽信书,要活学活用
解放战争初期,在王明,博古等的左倾错误思想的领导下,一味的猛打猛冲,和国民党正规军正面火拼,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我觉得他们就是犯了尽信书的错误,他们没有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去制定作战策略,盲目指挥,照搬照套苏联那一套。中国在1978年以前,农民总人数占全国人口一直都在80%以上,所以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所以我们要争取大多数人,就要到农村去,农村包围城市。苏联和中国情况不一样。苏联在成立之前是沙俄,是列强之一,有一定基础,农业人口不像中国这么高。不过苏联当时也是非常重视团结农民阶级的。我们不能尽信书,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成功了,王明失败了,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有一个观点,“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无偿占有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我不完全赞同。我们要全面思考,全面了解问题。我认为,资本家不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而是有偿的,因为他们还付出了管理成本。管理也具有劳动价值,而且“管理的劳动价值>体力劳动的劳动价值”
3读好书
人在奋斗是会迷茫,一本好书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现在我就向大家推荐几本好书。
第一本书就是《菊与刀》,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人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人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而且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了解它,很有必要。
第二本《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信》是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早在100多年前所著,是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之一,该书被翻译成世界所有文字,世界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图书。该书推崇了敬业、忠诚、勤奋的思想理念。
该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 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变得快乐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美西战争发生后,美国必须立即跟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在一个油布制的口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那一边出来,已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美利坚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忠诚、敬业、勤奋,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官兵争相阅读《致加西亚的信》
管理心理学课上,别应龙老师。。。。
第三本《人性的弱点》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解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戴尔·卡耐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接受卡耐基教育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护眼睛也是我们要做好的事,是靠人生更是我们的必修课。所以我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