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12年,我校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与理论准备,开始了<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课题组成员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积极地进行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汇报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一)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计算机网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势在必行。我校增加投资,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开通了宽带网;完善了网络教室;购买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力争建立起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题组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在课题立项前后分别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教师;再则就是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课题组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实施管理意见》等规章制度,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目前学校为课题组成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房,以利大家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学校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的工作考核、评职、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之一;
(1)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建立个人主页发布在学校服务器上。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3)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2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CAI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用powerPoint操作平台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获奖,我校有1位老师的录像课参赛。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总之,通过两年多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趋势
根据孟校长提出的学校近三年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把董小建设成“书香校园、数字校园、艺术名园、成长乐园与生命家园”,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新董小、践行新教育、再创新辉煌,”的口号。坚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目标。
目前,学校广大教师继续发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心无旁骛、一心上进”的优良作风,弘扬学校团队精神,使敬业爱生、积极进取、勤勉负责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志向和决心争做一流名师,打造董小品牌,全面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梦想,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内涵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我校在该课题研究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学校一到六年级已经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办公室及专用教室均配有计算机设备,以及有线宽带。目前,学校已有高标准的学生机房,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园网、专题网、资源网;教师、学生拥有自己的网页平台。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校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每年两次的“我的课件最精彩”活动、“语文网络课例”竞赛的系列活动等等,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还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它的这些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这样的语文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条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程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2、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影响程度;(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②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联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作文。
3、研究方法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1)建设课题研究的硬件设备,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培训。
(2)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采用“文献法”搜索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排除干扰,选择有用信息,经过筛选,为师生所用。
(3)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一些现代化的活动教室,开设相关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网络作文课及语文实践课,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每周做到在网络教室上一节语文课,做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4)借助市、区级资源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阅读的兴趣。并结合学校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网络作文、阅读节、语文社团、信息技术社团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结合学校的资源库自主建站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供阅读和作文的平台。
(6)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在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进程中,我校更新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着重进行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跨越式发展资源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百花园内可谓异常艳丽,硕果累累。课题实验促进了我们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深度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无疑是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校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制作课件,促进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虽然可以反映比较广阔的内容,但是儿童看到的都是静止的形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有时难以突出。因此,儿童很难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而利用电影、电视、幻灯等信息技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课活动,引导教师学会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激活学生思维、想象,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2014年6月,我校王翠珍获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2、改变习作模式,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素材小屋”。由于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时就不知该写什么,怎样下笔,尤其是不知怎样把文章写真实、具体。所以,在“素材小屋”中根据习作的要求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媒体系统。学生可以根据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结合自己的选材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例如,指导学生习作《精彩的运动会》,那么“素材小屋”中就可提供此次运动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学生可以自由、反复点击所选的对象进行观看甚至定格,从中获取丰富详实的习作素材。在学生用语言表达之时,借助录像等媒体对关键画面进行慢镜播放,精彩的片断进行反复播放,最精彩的瞬间再来个定格,就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在一次次反复品评,同学老师之间互动修正语言中,得到了锤炼语言的训练。
3、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网络平台,调动内在的学习需求。学校网站建立了“学生家园”、“董小论坛”、“班级博客’等专题网页,突出个性化、开放性,成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的最有效的舞台之一。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到自己撰写的“网络作文”,精心编绘的“语文课堂资料”,可以聆听到来自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在展示专栏中展出,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故事会、歌舞会、经典诵读会、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每个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我们多次开展了学生语文课件比赛、语文小报制作等比赛。在活动中,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在比赛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电脑知识。建设丰富而有趣的网络平台,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4、创立了网络环境下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堂上由老师提供活动背景信息,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阅读相关信息和有关网页,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需要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相互配合,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仍然处于一种 “曲已终,而意犹存”的情绪当中。老师抓住契机抛出了话题:“有人提议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看法如何?”要求展开辩论。学生借助网络上的资料来作为自己辩答的依据。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第二节课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投反对票,以耗费资金大,不利经济建设为由阐述观点,并出示了下载的网上资料(当年建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作为自己的论据;有的则举双手赞成,他们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列举了从网上查到的旅游景点收入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有的则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留下遗址才能“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主张而持反对意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为反驳依据。参与争议的同学,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样的思辩过程升华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多媒体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具备各方面的信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对于网络这一新事物接受起来相当快,但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挖掘的深度不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
建议:
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阅读教学信息,为阅读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学生自己所写的有关作品可以上传,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就语文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划分知识点,并实现超链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
一年级下册《识字8》
一、设计意图:
(一)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识字教学为主体,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识字教学并非简单承担识字任务。在本课的识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读10个生字,还应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认识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以点带面,合作交流。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识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
三、课前准备:谚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找找,认认:请小朋友找找要学的生字中,哪几个你已经认识了,轻轻地读一读,认一认。(出示10个生字)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么认识的?
3、全班展示:当小老师领读自己已认识的生字。
(二)趣读谚语:
1、出示导语:“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通过拼音自读。
2、自由选读:每小组放有五张不同的谚语卡片,小朋友可自由选择一张朗读。
3、组内互读:将手里的谚语卡片认认真真地读给组里小朋友听。
4、连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并用心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那几个字。
5、再认生字: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再次认读10个生字。当学生认为自己都会读了,让他们在纸上画个月亮奖励自己。
6、检查认读:多媒体展示,将生字放大单个读,放在句中读,个别读,集体读。
(三)导学第一句:
1、为画配句:搜集学生刚才奖励自己的月亮图,并展示作品: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请学生分别为这两幅图配上句子。“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2、字词学习:
娥眉月——多媒体展示夜空下一弯娥眉月,看看图,说说娥眉月什么样,看到这样一弯新月,你知道大概是什么日子?朗读。“眉”扩展词汇——“眉心、眉毛、眉头、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其中“愁眉苦脸、眉开眼笑”两个词语用“演一演、猜一猜”的方式认读。
月团圆——多媒体展示月儿慢慢变化过程,说说看到一轮圆月,你知道大概什么日子。
3、朗读句子:男女分读。
[“娥眉月”一词的教学是独具匠心的,通过画一画,为图配上一句话的方式,让生活体验与学习相联系。根据学生画的弯弯的月亮,配上“初三初四娥眉月”,很直观地理解了“娥眉月”。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形状的月亮,正是月儿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通过画图画,配谚语,让学生在轻松中得以感悟。]
(四)质疑第二句:
1、仔细读读第2句,提提不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全体交流,互学互教。
A、北斗:请知道北斗星的小朋友来介绍,并提供多媒体课件:有关北斗星的辅助资料。
B、朝看太阳辨西东:早晨,当你看见太阳升起,面对初升的太阳,你知道是哪个方向?
C、夜望北斗知北南:夜晚,抬头看见北斗星,你知道面对北斗是哪个方向?
3、朗读。
(五)互学后三句:
1、小结:生活中常见太阳、星星、月亮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只要你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
(1)把自己知道哪句话的意思告诉大家。(2)请教组内同学或老师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汇报得特别优秀的小组奖励他们朗读这句话。
[教师导学第一句,通过质疑扶学第二句,后三句则采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的办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次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通过互补,交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巩固生字:
1、游戏:
(1)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
(2)辨认兄弟:“蝴”“湖”、“扫”“归”、“寒”“赛”(多媒体制成卡通人物形式出现)
(3)字谜:图画出现一件衣服,一把剪刀(猜一个字)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多次巩固,由生到熟,让学生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将生字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拿出来认读,做到生字搬了家也认识。通过“辨认兄弟”游戏,让学生找到汉字的共同点和不同处,通过发现比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能力。]
2、对子歌形式朗读。
3、写字指导。
(七)揭题:
1、揭题:我们读的这5句话,叫谚语,谚语在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呢!
2、拓展二句:燕子低飞要下雨。星星满天空,明朝太阳红。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谚语除了今天学到的这5句,还有许多其它内 容的谚语,课外搜集谚语,交流。
[课堂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再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作业:
1、积累背诵文中谚语。
2、搜集其它谚语。
第二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比如,很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生缺少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肤浅。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
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
----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
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三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李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 有效策略
摘 要 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四个策略.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指导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活动是他们个性品质发生、发展的基础.在深入备课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拟订富于启发性的阅读提纲或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会掌握阅读方法和思维步骤,在此基础上点拨究疑.使学生的看书由不会抓重点到会抓重点,由没有问题到会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力求实现由按步思维到创造思维的飞跃. 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这一课的预习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1、某公园要建造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花圃,施工人员至少需要哪些数据,才能保证所建花圃符合要求?
这个问题的设计理念是:(1)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最终是用来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都是真实的问题,而在学科课程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多是根据学科逻辑体系而不是围绕问题组织起来的.这不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培养起学生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适应、发展和创新.(2)学生用已有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为新的知识点的展开作铺垫.
2、若使所建的两直角三角形花圃的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则是否符合条件?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抓住看书的重点,并激发他们探求以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热情.
3、用你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书本中的练习.
以上三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尤为热烈,有学生通过勾股定理将条件转化为"边角边公理"来说明;有的通过尺规作图的唯一确定性来说明;有的通过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等腰三角形,用图形的轴対称性来说明.
学生的课前预习组织得好,能充分调动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变换课堂角色,激发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指导、点拨、激励,促使学生主动求知.从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使认知过程的价值追求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去顺利实现.要注意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适时变换课堂角色,顺应他们的志趣、爱好,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让他们发表各自的意见,多给学生“跳摘果实”的尝试,多照顾学生的特长.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展示对知识不同程度的理解.随着问题的提出和探讨,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把握时机,适当引申,在学生眼前打开一扇数学的窗户,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在学习实数这章内容时,师生共同回顾了数的发展,我不失时机地点拨:在人类的各项活动中,实数够用了吗?还有非实数的数吗?有没有虚数的呢?(第二天,生物老师找到我,给我一本有关数学发展史的课外读物,是我班的学生在生物课上研读有关虚数的内容.)在学习七年级数学4.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下图是学生亲手制作的立体图形的实例,有的还给图形加上了装饰图案.)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鼓励学生争做小老师,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当有精彩的方法时,其他学生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在掌声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策略三:革新课外作业观念,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课外数学作业是学生暂时脱离老师的直接指导,进行相对独立状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自我监控系统能否发挥积极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课外数学作业积极培养学生发展自我监控能力,是一条可操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调控,作业的形式和评价体系对能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传统的作业由老师统一布置,并花大量的时间批改.然后学生订正,再批改.这过程较易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效果不明显,同时花费了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实践,我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革新.
1、作业的进度应人而异,自主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当部分同学的自学意识增强了,自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此基础上,作业的进度不统一,可根据学生自学的进度选择作业的进度.我在批改后常与学生交流探讨,特别是进度较快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肯定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学习数学的热情.每周布置八道自选题,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课外题,特别鼓励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原创”.
2、学生参与作业评价.根据作业性质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有一定深度的作业,我先批改程度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并与他们探讨他们作业中的问题,然后由他们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再请他们帮助程度较低的同学.对于基础的作业,我先批改学习较困难的同学的作业,再完成相同的程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每一评价主体都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实现了作业批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拓宽了作业评价的交流、学习、竞争的功能.对每周的自选题,我认真解读,打等第评价,对其中精彩的问题精心选摘. 策略四: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班级文化环境是以班级外在表现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内在群体规范、舆论与心理环境的组合.它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起着导向、凝聚和约束的三大功能,对置身其中的人发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隐性教育的作用.重视班级数学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构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接受教育的机制和氛围,是“自主学习,多元发展”的一个基础.班级的墙、校园网、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知识源,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
1、建立数学园地
在班级的墙上创建一个数学园地,展示学生每周精彩的自选题和原创题.课间休息时,常有一群学生拥在园地前探讨研究.当有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时,张贴在数学园地,其他同学则争相解答.由此,在班级里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氛围.
2、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数学杂志的活动
校园图书馆有不少的优秀数学杂志,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杂志进行自主学习.有的杂志上征集学生的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有的征集问题解答.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这类活动.当学生的名字出现在杂志上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3、培养网络数学学习能力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网上资源极为丰富,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将使他们终生授益.所以,在介绍数学知识时,可以给出有关的网站信息,指导中学生限时上网,利用网络去搜寻有用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外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开展网上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也是给学生指明了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学校教育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还是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是教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还是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师应该传给学生的有用的法宝.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才是“教学”的真正涵义.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在摸索中前进,学校先后派教师到山东杜郎口、河南永威中学、邢台威县人才学校、山西新绛中学观摩学习,把课改名校的成功经验同我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到“学案课堂”的逐步渗透与融合中,全校教师努力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价值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效能低下;老师很卖力,学生不买账;方法陈旧,创新不够。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由于跟不上课,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说闲话,搞小动作。作业完不成,整天无所事事,毫无追求地在浪费着大好时光。
鉴于此,我校顺应新课改的浪潮,提倡课堂改革。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它是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的需要;再次,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须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营养。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我们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围坐一起,合作探究,并在教学时适当降低难度,因材施教,让课堂逐渐形成了或主动、或探究、或合作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具体做法
1.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民主和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
教学方法得当。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让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挖掘教材,紧扣住学段目标。围绕阅读课、写作课、练习课、活动课等不同课型,探讨课堂生成的规律与对策,从而为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方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养成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
2.确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坚决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要求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这样一来,就不是“你讲我听”、“你启我发”了,而是“互讲互听”,“互启互发”、“互相欣赏”了,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那种“老师讲得嘴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了。
指导方法,掌握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学习起来更积极主动,更快速高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学初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详细做到课内、课外,在校、在家的具体目标,并请同学家长和老师监督执行情况;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介绍;第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后复习,先回顾当天学习内容,问自己今天我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再下点工夫;第四,课后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学习体会,把我平时在报刊杂志上收集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给学生,启发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五,让学生写考试总结,要求学生分析考试成功与失败之处,重点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解题思路是否正确,答题时间是否安排合理等,通过反思,不断调整,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第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并在合作中逐渐培养克服困难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同伴互助,智慧共享。主要包括集体备课、上课、说课、参与式评课以及经验交流等。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其基本途径就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模范课。采用“滚动式集训”的活动方式,通过展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充分调动各位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借助公开课形式,使老师在实践中体验研究的价值;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通过专家报告形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课改中虽然也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教学进度”与“考试范围”的矛盾,“难度降低”与“高考要求”之间的矛盾,有些老师也因此产生动摇;但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持“生本教育”的课改原则,潜心研究,力求把握课改实质,找到最佳切入点,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会借课程改革的东风,结合我校的校情,坚定不易地推行“自主学习”,做到教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同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放下拐杖,学会独立学习。在我们开始的摸索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时间得到了保障,晚自习、周六、周日都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了,但实际看来,有一大批学生,也包括一些好学生都有些茫然,拿着课本,不知如何下手。因此,这需要老师引领,特别在刚开始的阶段。
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现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已由原来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精讲精练。
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这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使自己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不再满堂灌的课堂,必定有很多师生互动,如果教师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师生可以相互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放手了,但不能放任学生,一定要引导他们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现在规范了课时,规范了作息,规范了课堂,教师讲课的时间少了,但教学质量也得保证,因此,教师只有自我加压,努力提升自己,认真学习,精心备课,制定“导学案”,精讲精练,提高课堂质量。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预备提案。它的作用不可小觑,能引领学生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理清学习的思路,找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制定“导学案”,发挥好它的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慢慢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历练。如化学课堂上,没有了教师讲实验的影子,都是学生用实验桌上的药品,自己试验,自己得出结论;讨论课上,学生各抒己见,全身心投入到“争鸣”中;自修课上,教师或在答疑室,或在办公室,学生随时可以就自己的疑问找老师答疑。
欲速则不达,只要老师不断追求,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一定会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