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德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
让德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
双八镇第二初级中学 陈贞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胡总书记殷切寄语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观。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纠正当前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忽视德育因素,德、智脱节的现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引言到例题、习题都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还安排了“帮助家庭记录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集现实生活中你认为非常大的数据的实例,体会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等在实际中的应用”,“从报刊、图书、网络等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某两个时间段前后的某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每个时间段内这项指标的变化率” …… 等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这许许多多的生动例子,加强数学源于现实又能应用于现实的思想教育,增强数学建模意
识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结合有关材料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使学生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新课标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采取“阅读与思考”、“小贴士”等形式介绍我国乃至世界数学史料知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以及“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杨辉三角”与“牛顿二项式定理” …… 大力宣扬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优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应通过展示古今中外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如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 …… 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3.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在已出现自然数、正小数等的基础上,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产生了负数;又如,从只研究具体的数的性质与运算的算术,发展到“用字母表示数”而更具一般性的代数;又如,由实数的分类(实数可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与分数),可以类比推广到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可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而有理式又可分为整式与分式);又如,近几年中考压轴题之热点“动点定值问题”,体现了运动变化中的不变,而其解题关键“动点特殊化”则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又如 …… 我们应结合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这恰好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规范地书写,完整地叙述,正确地计算,严格地论证,并及时进行检查、检验,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应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应加强多题一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总结、归纳普遍规律的良好习惯;应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5.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美。如数学概念言简意赅,数学公式完美和谐,数学定理富于哲理,数学图形生动形象,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模型具有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当前中考的一种重要题型“图形变式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点在某线段上”变为“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上”,“点在某个圆上”变为“点在该圆外”或“点在该圆内”,“点在某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上”变为“点在该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上”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之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这类题目“结论大同小异,证法基本一致”的解题规律之美,并且真正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而有不断发展变化的。
6.新课标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易于理解的市场经济问题,如“商品销售问题”,“储蓄问题”,“股票买卖问题”,“平均增长率问题”,“多方案投资成本最低的问题”,“多方案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 …… 通过这些问题的教学,不仅能较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并结合这些问题的背景材料歌颂我国科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由于经常需要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7.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
之,这样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热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情感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我们要更新育人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德育过程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身体上的疾患是一时的,心灵上的疾患是一生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在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而不仅仅传送了知识,滞留了德育,造成高分低德的“愚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受益无穷。
第二篇:让德育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严光辉
让德育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 严光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成型阶段,此时对他们渗透德育对他们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教材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中进行挖掘和整理,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设计好学生乐于接受的导入情节,让学生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今天的初中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家的主人,理应让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国情有所了解,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客观的进行介绍。例如:可结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节能”等内容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以上介绍使学生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的提高。又如通过:“火箭、核能、超导”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航天技术、核技术、超导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先
进水平。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产生为祖国繁荣,科技进步而努力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
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先于西方几百年的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情况,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成就和研究成果的概况。如: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 ——《墨经》,比欧几里德的光学要早百余年;宋均提出的“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观点,分别比哥白尼早1500年、伽利略早1530年;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具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在声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公元前256年——251年,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工程中,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开山辟岭„„。这样通过对中国这些物理学成就的客观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如: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焦耳、欧姆——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法拉第——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对物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习,培
养学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又如:在“无线电通信常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手机的普遍使用,给人们的通信联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但由于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的伤害;在“摩擦”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摩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教师在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这样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伦理教育
物理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如何面对和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客观要求,这绝不是仅仅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将来如何辨别是非、追求真理、求得生存、争得发展,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的做人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也是物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了解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等诸多问题中像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生物工程„„。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
害。通过此类的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逐步得到培养和增强。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以及伦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保证,也是把单纯的物理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化的可行措施;更能把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人格引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突出教师的创造性和责任感、使命感。最终,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二十一世纪更富有创造性和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刘桂秋
邮编 067250 电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不但“成才”,更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双重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就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革命先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以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才会有不屈服的英雄行为,学生从中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美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情真意切。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把语文课上成枯躁的纯文字训练课。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课文结构美,文学意境美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有些以描写人物为主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更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德育要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将德育注入课堂
创新学校高中部语文组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注重爱心感化法,情感教育法,激励法和诱导启发法,并将这些方法用在我的教学中,我觉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不是很好,学生的基础也相应的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像教一般学生那样灌输给他们知识。记得新学期刚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好多学生不听讲,有吃东西的,有说笑的等等,这种现象存在了好长时间,老师多次的提醒和教育都没有什么效果,致使我很困惑。直到有次看到他们写的周记,我才明白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原来他们几乎被每个老师都批评,批评他们班差,全校闻名等等之类的话,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了,自从知道学生的心里后,我在课堂上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就让其他同学以他为榜样,上课能跟在老师后面说的就表扬,在作文课上多读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读好后,上讲桌拿作文本的同学都是一脸的自豪,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缺少鼓励和关爱,所以我们就该给他们以关爱,我们老师要用爱心和情感去感化和教育。
上面的方法我也用在我的包生工作中,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包生制度,也就是所谓的“温馨小家庭”,每个老师都有十几个学生作为自己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学生层次不一样,有调皮的,有听话的,有学习优秀的,也有学习困难的,对着这些学生我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他们。高一(14)班学生×××,上课不大听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课后找他谈话总是不理不睬的,他总是认为我对他有意见,有时不理不睬,对于这种学生只能用爱心感化法去教育他,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这新心理有些不健全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时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有时候关心关心他的生活,课后多和他交谈,谈谈理想,谈谈目标,谈谈自己的缺点,当把一切问题都摊开来说后,现在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有抵触的情绪了,有时见到我还笑笑问声“老师好”,看到他的这种进步,我很开心,他改变了,在课堂上他很少把头趴在桌上了,也不再爱睡觉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是有的人缺少爱,缺少沟通,致使他们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近人情,对于这些学生还需要我们的老师多多关注关注他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老师的爱和帮助。
上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发现并弥补,我要让德育工作到我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2011年9月
第五篇:让有效情境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可行性报告专题
让有效情境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
—可行性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创设恰当的情境”,把教学情境比喻成学习活动的发动机,其核心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思考、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而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所以,数学教育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把有效地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现本人就本课题的可行性作以下分析。
第一、顺应时代的召唤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以及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逐渐认同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广大初中学生家长对初中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地产生变化,比如从单纯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到重点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无可回避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和追求,因此让有效情境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顺应时代的召唤,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新课程理念的设计为我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我们通过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可得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而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第三、初中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他们有兴趣去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因而我们的教育应投其所好,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给孩子们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自主的发现才更容易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
第四,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接受了来自于社会、家庭、小学以及周围环境的许多信息,已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孩子们不但有能力提出问题,而且有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教师的情境创设合理,要求适当,初中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探究性分析、学习。
让有效情境渗透到数学课堂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情境化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有效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