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时间:2019-05-12 22: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第一篇: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大课堂,教学 合一。“活到老,学到老。”

关键字: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合一 正文: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动荡,积弱的旧中国,为了谋求富 国强民之道,他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曾被誉为“万世之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代的孔子”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研究中国教育问题,亲自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中国培养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不论是他的教育理论,还是他的教育实践,陶先生始终坚持的一个核心就是他的生活教育。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必需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含义有三:一是教育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二是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是相对应的,教育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才能达到效果;三是教育是一种终身性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教育是终身的。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三)“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三点: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树立经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先生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三、“老师须一面教,一面学”。好的先生必须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生。“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四)、“先扬后抑”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提倡老师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那么,何不将批评寓称赞之中?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大课堂,教学合一。“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文全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立身于中学教育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有的教师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种情绪表现的更为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殊特的矛盾心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结束初中基础教育,多数仍属于末成年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更少,许多学生上职业高中,是出于无奈,一些学生感到自卑失落,例如:我班有几位女生刚入学时低头不说话,不敢看老师,有时找她们谈话总觉得对不起家长,在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她们对别人所说的上职业高中也不错,‘也’字会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在外部表情上却很少暴露;而对于一些男生,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更是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表现上却渴望得到认可,于是在课堂上讲能话、课下的做恶作剧便成为他们的拿手菜。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让他们感受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是座“立交桥”,能为自己铺设多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成才之路。

在担任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双重任务的有利条件下,针对管理和教育两大方面,我采取以下做法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

一、学会尊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打下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解决,积极的尊重学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1、绝对地接纳学生

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作为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人格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可是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把每一个学生视为平等的人。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位男生,上课以来没有正形,爱说话,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引起大家的注意,刚开始,我也很头疼,直到后来一次家长会,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己经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我知道这个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故意引起别人注意,不愿被别人看不起的心理倾向。在一次课任老师把他告到我那里,拉到办公室罚站时,我没有采取粗暴的训斥,而是悄悄的告诉他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给我一个面子,让他在办公室给课任老师认个错,就可以走了。而后当他满怀敌意等待我的“谈话”时,我却把这件事给予冷处理,没再理会,他那充满警惕的心慢慢的放松,当然在课堂上偶尔也犯些小错,但却没有了抵触心理。

2、充分地信任学生

教师必须确立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有信念的,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不仅老师认为,学生自己也都认为自己无可救药的人,混一天是一天。所以做为教师,信任学生意味着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只要为其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现在的问题,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设法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已经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个性正在成熟,所以每个人不仅要管理好自己,而且要共同努力管理好班级。有时,班级干部到办公室找我询问一些问题,我总是先听他们的想法,对班级提出的建议,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都接受他们的办法行使。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充分信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给生病的学生捐款过程中,我班是第一个全部捐款并上交政教处的班级;在班级值日活动中,教室的地面始终保持清洁;在全校的值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觉早起打扫卫生,课间操期间还有人自觉参与保洁。当然学生在反应和处理自身问题时,会有顾虑或出现矛盾,没有暴露实质,对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视为不诚实,而应该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引导和澄清加以解决。

3、无私地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意味着关爱,尊重需要通过关爱来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关键。首先,每个学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评价他的,他希望得到老师理解的目光,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愿望就更强烈,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目光。在我的班级里,没有绝对的差生,没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就像幸运52的那句话“谁都会有机会”,是的,谁都会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谁的进步都会在老师的眼里,谁的困难都会在老师的心里。课堂上一个完整的回答,能得到赞许的目光;宿舍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能得到支持的目光,这样温暖的、安全的氛围,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我们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形成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期望和爱在孩子健康发展中尤为重要,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孩子。

二、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的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

1、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绝大数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色,很多人三年都不回答一次问题,从没有机会倒不愿回答:抵触情绪。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对于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希望得到表扬,我给予充分肯定;而对于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要能完整的读出课本上的定义,便给予相当大的肯定;而对于那些在课堂从不回答问题,但却经常恶做剧的男同学,接过他们抛过来的臭球,用3—5分钟的时间解释,并引入正轨,而不是用冷冰冰的方法,造成课堂的严肃气氛。记的有一次,在上课过程中,一个男生突然冒出一句“厕所”,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而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说他的思维新颖,并用几分种的时间,把“神州”六号上天前,为了让两位宇宙员方便入厕,设计人员费尽心思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结果全班同学不再大笑,而且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厕所”也是个大问题。

2、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多数学生或者不了解自己的长处,或者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课本知识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在第四章《职业个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一些心理测试题,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首先我告诉他们心理测试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要你真实的填写自已的情况,就会发现你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在电子班我选择一些电子专业相对应的测试题,如:你想学会使用钳子、扳手、钢据等工具吗?你对收音机、缝纫机、电线开关等一类的器具的构造和性能感兴趣吗?你喜欢自己动手修理收音机、自行车、电线开关、钟表一类的器具吗?在旅游班上课,我选择与音乐美术有关的测试题,如:你对美术舞蹈感兴趣吗?你很想设计一种新的发型或服装吗?你喜欢设计房间,并善于布置的别具一格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看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我们去创造,去发现,去利用。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而现在在校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和谐社会将失去其发展的动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建设者。

第三篇:毕业论文:让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

让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本科函授22号晋江市英林镇龙西小学 黄忆连

【摘要】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语文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渗透语文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十一世纪,无论是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更新。现代社会知识的迅速更新和不断膨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的日趋开放和多样化,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淡薄,导致个体日益孤立和无助,学生在成长发育中不断地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地撞击,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更为坚强的自我、独立性和心理承受力。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和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语文课程的作用。

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把握课堂生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里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些心理教育资源,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这篇课文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我”的严和疼,以及“我”的变化,从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而且,在拓展学习时,我还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谈谈对“我”对待错误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犯了错误还不知悔改,真是一错再错。”有的说:“虽然作者父亲的教育方式过于严格,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但是,他终究还是为了作者好,作者应该改掉错误,按时起床。”有的说:“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面对错误。”有的则是回忆以往对待错误的错误方式。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他们就可以从中明白正确对待错误的方式:人的生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犯下错误,但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我们应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而不应该对自己犯下的错耿耿于怀,使得自己变得自卑,对待生活也不再乐观,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学习生活,最后发展成抑郁症。

二、充分挖掘教材,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语文教材的特性,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只要真正做到树立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一)形成学生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地进行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意志的形成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品德高尚、意志坚定地典型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剖析文章中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从而进行有效地心理教育渗透。例如,在北师大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时,讲述徐霞客爬山涉水、餐风露宿,为的就是要完成心中那个远大的理想,最后终于写成了对现在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徐霞客游记》,描写爱迪生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爱迪生》一文以及与之类似的《做风车的故事》等文章,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训练学生活跃的思维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培养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有位教师在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他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写作思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写作中融入心理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刚接手这个班级,我就让他们写日记,因为日记不仅不受题目、题材、数字等束缚,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刚开始,学生对写日记很热衷,每天都写,虽然内容浅显,但毕竟态度还是很端正的。可过不了一个礼拜,学生们就坚持不了了,字体潦草,内容也成了记流水账了,完全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对此,我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教育,鼓励他们继续认真对待,从小培养意志力,千万不可轻易放弃。后来,很多学生们都坚持了下来,不少学生还受到了深刻的启发,从中体验到了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写完日记的愉悦心情。再后来,我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到日记上去,与我进行交流。我则会在每次阅读完后写上几句贴心、简短的话,给他们指引,给他们鼓励。朋友之间闹矛盾是学生最经常写的事情。我会告诉他们朋友之间要学会互相宽容、互相体谅,把事情弄清真相后再下定论,或者叫

他们一方主动认错。其结果往往是令人欣喜的,很多学生重归于好,而且他们对朋友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在日记本上提到了死亡。我看到后,迅速采取行动,首先帮助她重新理解对死亡的定义,并对其进行了心理健康辅导,后来还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他家长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保证以后不用暴力。不久,那个孩子脸上恢复了天真的微笑。其实,日记还能帮助学生发泄心中的不悦,保持他们心理健康的平衡。

四、丰富课外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阅读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在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中、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而 阅读对人文素养起着决定作用。正因为此,我大力提倡学生看课外书,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举行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还给学生推荐各种类型的书:童话书、科技书、历史故事、儿童诗歌、小说等等。有时,课前我会跟学生分享一些小故事大道理;有时,则会让学生们根据某一个故事编一个情景剧;有时我特意从图书室借一些书以奖励的方式借给学生读,如:《水浒传》、《一千零一夜》、《鲁滨逊漂流记》、《上下五千年》、《中华五千年》、《中华经典诵读本》等等。这样大大 激起学生看书的热情。我还指导学生尝试着写读后感,记下自己看书后的点滴感想。有写学生在读后感写道:“当我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被保尔·柯察金在十月革命战火纷飞年代的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要时刻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祖国贡献力量。”有的学生写道:“我读完了这情节曲折,连绵起伏的故事时,被它感动了,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佩服鲁滨逊„„ ”

五、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队协作,当今社会关键词之一。当今时代,任何人单枪匹马、孤身作战都很难成功,要靠群体的智慧,联合攻关方能取胜。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式学习,积极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这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二)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学会感动,完善性格特征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能为一些伟大的感情而感动。如学习《麻雀》一课,通过老麻雀的表现,体验到“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失去领袖的悲痛之情;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体会出真挚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有位老师,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样一篇说明文时,她设计的教学居然能让学生和在场的听课老师都震撼和感动,从而发出要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感慨和决心。

六、实施教学评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评价本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因此,教师的评价在告诉学生是非对错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学生的自信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我们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如:朗读的声音真响亮;字写得很端正等等;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往往采用期待性评价,如: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和期待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出发点。

(二)鼓励自我。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语文学习又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正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体验的差异,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就是在老师对其进行评价之后,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感受。自我评价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三)相互评价。在班集体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其成员或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对其接纳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班级评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更深刻、更有效的影响。课堂评价模式如下:

在放手让学生评价的同时,我们通过暗示或正面强化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找同学的优点,以一种寻求学习的眼光去看待同学。

第四篇:让德育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严光辉

让德育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 严光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成型阶段,此时对他们渗透德育对他们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教材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中进行挖掘和整理,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设计好学生乐于接受的导入情节,让学生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今天的初中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家的主人,理应让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国情有所了解,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客观的进行介绍。例如:可结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节能”等内容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以上介绍使学生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的提高。又如通过:“火箭、核能、超导”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航天技术、核技术、超导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先

进水平。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产生为祖国繁荣,科技进步而努力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

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先于西方几百年的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情况,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成就和研究成果的概况。如: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 ——《墨经》,比欧几里德的光学要早百余年;宋均提出的“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观点,分别比哥白尼早1500年、伽利略早1530年;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具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在声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公元前256年——251年,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工程中,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开山辟岭„„。这样通过对中国这些物理学成就的客观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如: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焦耳、欧姆——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法拉第——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对物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习,培

养学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又如:在“无线电通信常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手机的普遍使用,给人们的通信联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但由于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的伤害;在“摩擦”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摩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教师在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这样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伦理教育

物理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如何面对和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客观要求,这绝不是仅仅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将来如何辨别是非、追求真理、求得生存、争得发展,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的做人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也是物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了解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等诸多问题中像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生物工程„„。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

害。通过此类的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逐步得到培养和增强。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以及伦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保证,也是把单纯的物理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化的可行措施;更能把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人格引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突出教师的创造性和责任感、使命感。最终,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二十一世纪更富有创造性和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把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把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贵港市木格高中

摘 要:随着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改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它已影响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中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哲学知识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受此影响,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已不鲜见,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学科教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及其内容特点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笔者从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十几年,认为把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会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他们被视为家中的“小皇帝“,从小父母长辈就关爱有加,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大的思想,比较任性。在学校里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希望别人都尊重自己,但也想要别人都服从自己。一但遇到同类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对立,发 生口角,甚至有更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遇到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就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前提就是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同学,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如果以伤害同学的自尊来获得所谓的尊重,不仅会破坏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情谊,成为孤家寡人,而且最终自己伤害自己。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道理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也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也相对拨尖,但却不愿意与同学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他们害怕这样做会流会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害怕由于自己的帮助,其他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超过自己。他们比较善于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却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参加,害怕集体活动挤占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对同学、对集体、对周围事物的冷漠。

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道理进行教育。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达成学习目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表现,是正当的。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对个人是一种荣誉,也是对集体荣誉的贡献。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集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学习生活离不开集体、同学的帮助,有了良好的集体氛围,有良好的同学关系,个人就可以从集体的智慧中获得对自己学习有益的东西,给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形 成一种个人与集体的良性互动。

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道理

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以某个偶像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比如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给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果在努力过程中遇到某些困难,让他们觉得在预期的时间内实现不了,又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他们想实现目标,但不良的情绪又让他们觉得困难越来越多,既定的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甚至成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选择了放弃。

遇到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实现目标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个飞跃就必须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开始进行积累。具体做法当然是制定好学习计划,把要实现的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的去完成,当一个个小目标实现之后,离自己的最终目标也就不远了。

四、“因果联系、内外因关系”的道理

毕业班学习紧张,老师学生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在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他们不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努力,但测试或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就把原因归咎于老师或同学,认为老师教得有问题或是老师出的题目有问题,或者是周围环境对他们产生了干扰导致他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他们一般不会从自身查找原因,面对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他们又会表现出偏激逆反 的情绪。

遇到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因果联系、内外因关系”的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一定原因会引起一定结果的产生,一定结果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考试成绩不理想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固然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它可能来自老师的教学,也可能来自同学的干扰,还可能来自自已对知识的掌握或是心理因素。如果是因为老师或同学的原因,我们可以向学校或老师反映,相信老师会在工作中加以改进,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是自已的原因造成的,就要进行反思,看看是知识掌握得不到位还是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总结好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老师的教学,同学、环境的干扰,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根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把知识学细学透了,并熟练掌握了知识的运用技巧,不管什么样的题目,不管同学或环境如何干扰,我们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五、“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道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生理发育上趋于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男女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生活上的事情是很正常 的,但有一些学生在交往过程又会对对方产生好感,在心理上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陷于早恋的漩涡之中,影响了学习。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劝说,一部分同学会有所醒悟,可一旦分开,他(她)们又会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一部分同学会觉得老师、家长是在干涉他们的自由,用“我就恋爱了,你能奈我何”的想法来跟老师、家长对抗,甚至出现了在学生阶段不该有的苦果。

对这些学生我们可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道理来进行教育。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应以学习为重。过早的恋爱无异于采拾树上未成熟苹果,味道肯定是酸的。这样做不仅对学习不好,对身心健康发展无益,而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将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很多行为表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不同的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既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心理障碍,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的心理将为中学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

下载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浅谈如何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会同一完小 欧丽萍 “若无国防,则国难屡起,民将不得安其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

    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美术如何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美术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但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同样是难以估量的。在语文教学中,将绘画引进课堂,不仅活跃......

    让德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合集五篇)

    让德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 双八镇第二初级中学 陈贞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胡总书记殷切寄语广大教师:“静......

    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密州街道卢山中学黄德胜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

    教育笔记-让孩子走进生活中科学(最终五篇)

    教育笔记-让孩子走进生活中科学现在的儿童类药物多带有香甜的水果味,易误导孩子超量服用,孩子们在学会看量尺后,对刻度也很感兴趣,有时还会在吃药时说:“我吃15毫升。”因此我从......

    让正能量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方案

    让正能量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方案 ——韶关市万豪英文中学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让爱在教育中成长

    让爱在教育中成长 在很小的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后来长大了,理想变成现实,我却没有太多的欣慰和惊喜。上岗前好长时间,甚至不敢去斟酌、去思忖、去想像。如果说,在幼儿......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本站推荐)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周旻红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周旻红 论文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