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时间:2019-05-13 10: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第一篇: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美术如何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美术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但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同样是难以估量的。在语文教学中,将绘画引进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也调动了孩子们的身心,使其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愉快地学习生活。

【关键词】美术

语文

丰富多彩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今昔改变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虽然不是翻天覆地,但也能称得上是涓涓细流,影响甚深……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和以前比有较大变化,因为当前国家教育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教学的美术兼语文教师,我知道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动手画、坐不住,那么对于低年级儿童,如何将他们上课兴趣调动起来呢?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师,在为了提高孩子们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效果,我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各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与孩子们做了以下尝试,让学生和我在课堂上都保持了高度的积极性。

一、绘画走进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不再枯燥。在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我一般是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把教材摸透,针对学生的喜好,画了几幅符合教材的又是他们喜欢的简笔画或是儿童画,在新授课的课题前出示给学生欣赏或是在文中重点段落出示,也可以在课后需要学生复述时再次出示,有时比板书效果更好。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找春天》第一课时,我先出示春天田野的图片让学生仔细看,谁观察的仔细,回答准确,老师有小礼物送给他。我先以描述图画导入,在说的过

程中还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画出了本课的内容。我问了:觉得这些图美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由此引入课文,而且谁学得认真就把这幅图送给他,这节课的学习效果特别好。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主角的形象了解,我将前面学生的画画积极性延伸下去,这时我就适当的引导一下作画的简单易懂的步骤,孩子在自己的画纸上练笔,几分钟就画出了栩栩如生的春天的景象,再在旁边用上文中词语写一写自己对这副图的描述,他们认真极了。这样让绘画融入语文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语言能力,更加丰富了学生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美术和语文教学和睦相处。传统美术教育中,只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儿童个性发展;教材易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教育特点。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目前课程改革重点之一,不管是语文还是美术课都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课程设计之目的。而语文教学和美术一样,不管是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临摹、仿写、默写)还是课文的朗读(初读、再读、悟读),它们的深入步骤都是类似的,步步加深。在视觉文化时代,生活中的视觉信息激增,要求通过语文、美术教育都培养学生形成“视觉读写能力”。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是临摹、写生、速写、默写四个方面,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使儿童绘画表现的得心应手。技能型很强的美术课,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在培养“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技能是不可缺位的重要中介。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美术教学共享经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喜欢动,那就在活动中设计有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是物质奖励的方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办法。还要通过拼

图、讲故事、数字游戏等活动来提高孩子参与教学的兴趣,并加强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训练。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当然,这兴趣不仅仅存在于学生,教师也存在,教师要热爱自己带的课程,更要精心准备自己的课堂。

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契合点

1、先说再画——低段学生绘画的原则

绘画与语言文字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人类的绘画技能几乎是与语言能力同时发展起来的,但绝大多数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入学前就已经基本发展成熟,而绘画技能却严重滞后于语言能力,因此,许多儿童在入学后,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时候,作为美术老师就应当非常注重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使之为美术教学服务。

2、日记画——低中高段学生文字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结合点 日记,是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一种形式。儿童画是儿童用特定的绘画技巧记录某个或多个概念或故事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日记与儿童画都是孩子们的一种语言。

日记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更多时候不是一种需要,而是一种负担,每天重复着做一件相同的事,那也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怎样才能让写日记这件事常做常新呢?那么,不妨让孩子们做一做“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就是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日记画的内容可表达一天当中最深刻的感受或记忆最深的见

闻,也可画当天听到的故事、看到的好书(画下其中一个情节),还可再现早晨醒后还记得的美梦、奇特的联想等。在这过程中,运用启发、引导的教法去辅导学生,什么东西应画出来,那些东西可以不画。有些地方用绘画较难表达的,就配以文字说明,而某些地方用文字较难表达的,就用绘画表达,总而言之,以突出主体,简练明了为主。并且要求他们将日记中能够体现真、善、美的东西,最有感受和认识的东西,在图画中以主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理解了日记画的要求后,都运用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去练习。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使眼手口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

五、从古诗文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兴奋点

1、古诗配画

经典古诗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由于时空、阅历、语言等多重限制,学生领悟诗文的意境已然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积累优美诗句的同时领悟其意境,感受古诗的内涵?

一首优美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古人对诗、书、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历代人们所称道。从这里可以看出,诗的意境和画是融为一体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来自于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是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一个艺术整体。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对于美术而言,当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便是一种命题绘画技巧提升的过程。例如,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

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描绘这种若有若无的绿色,如同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这是否可以成为学生水墨画的好材料呢?在语文素材为学生创作提供一种绝佳的素材,而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的脑海,来自于学生的感悟,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创作亦能得心应手。

2、成语配画

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的成语、寓言的理解,给它配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有直观的效果,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作者曾经进行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引导学生画成语蜡笔画。为了使配画效果明显,有意让学生把画装裱成电影胶片的样子,学生兴趣盎然。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对牛弹琴……这些成语故事在学生的画笔下一一呈现。为了能更好的表现成语故事,有的学生把成语画成了连环画。比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学生就用了好几幅图画:第一幅一个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庄稼长得异常茂盛;第二幅一只兔子撞死在田间的树桩上;第三幅农夫在捡到兔子后妄想天天都有收获;第四幅农夫躺在树桩上做着美梦而田地意境荒芜。在完成作品后,学生们把这些成语故事画拼贴在走廊上,学生戏称这条走廊为“成语故事画长廊”,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可见,美术和语文教学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如果使用得当,美术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第二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摘要】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第三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刘桂秋

邮编 067250 电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不但“成才”,更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双重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就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革命先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以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才会有不屈服的英雄行为,学生从中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美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情真意切。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把语文课上成枯躁的纯文字训练课。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课文结构美,文学意境美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有些以描写人物为主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更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密州街道卢山中学

黄德胜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

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中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

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中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

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 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因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第五篇:浅谈如何将名家经典作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教学反思|浅谈如何将名家经典作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以《少年闰土》拓展阅读教学设计为例

昨日的中考语文卷,充分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仅要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更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语文和教师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承担了学生文学素养(个人修养)的培养与完善。笔者在以往的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名家作品渗透到教材中,话句话说,课本中的教材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中考语文是检测孩子九年学习语文的一个关键点,在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就《少年闰土》的教学设计思路做几点反思:

一、以点带面,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名家作品。比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就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引入了初三教材《故乡》中的闰土片段。第一环节,激发学生想要知道闰土后来怎么样了?好奇心是阅读的驱动力,那么让学生课后去搜索后来的闰土,于是就有了课后拓展阅读课的设计:

附:<少年闰土>阅读写作拓展课教学设计

设计人:宋梅花

时间:2018.4.25 教学设计:

1.阅读选文《朝花夕拾》里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两个片段 2.比较阅读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3.感悟:从闰土身上看到的。4.习作:老年闰土 5.学生习作讲评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将写作渗透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老年闰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并且从鲁迅塑造的闰土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中,初步理解塑造人物形象对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达成学生通过阅读名家作品后自我反思与成长的效果。在上面《少年闰土》的设计环节中,我特地设计了比较阅读这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少年闰土成长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从两个片段中寻找不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我来找不同

少年闰土 外貌

语言

动作 中年闰土

1、生:我发现少年闰土是圆脸,中年是尖尖的脸

2、生:我发现······

发现学生在这个寻找不同的环节中表现得很活跃(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愿意从表面上的文字探索背后的原因。其中有个学生说:“闰土以前看到鲁迅都是称兄道弟的,但是中年后看到却称呼他是老爷。我感觉到他的自卑,意识到他们之间是有很深的层次差别······”(学生原话)

这个孩子已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开始探索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三、深度挖掘,鼓动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的第四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自由创作。在创作之前,循循善诱让孩子主动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告诉学生,如果你想知道后来的鲁迅与闰土怎么样了?你想知道吗?去这本书里寻找答案。

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人云亦云,不用教条化,灌输式的方法去误导学生。好的文章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创作一个自己心目中的闰土形象。这个就是我设计写作环节的初衷,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探索。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达成最理想的效果是:学生自发的去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不仅仅把这个事情作为一项任务,而是作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附链接:

百度文库《少年闰土》拓展阅读教学设计https://wenku.baidu.com/view/bb7fa48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3 备注:本文同时发表在百度名师计划选拔赛参赛文案。

宋梅花

2018年中考6月17日

下载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文全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立身于中学教育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有的......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职高语文教学中去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职高语文教学中去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当我们有意识地增强文学性人生观对学生的教育时,学生便会从文学中......

    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大课堂,教学 合一。“活到老,学到老。......

    把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共5篇)

    把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的教科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同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做到即灌输知识,提高技能,又培养学生......

    谈谈社会核心价值观如何渗透到政治教学中

    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渗透到政治教学中 郑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

    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

    张锦晶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大班美术活动中

    南通市第八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作者任教学科类:张锦晶 幼儿园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大班美术活动中 张锦晶海门开发区幼儿园***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创美育......

    德育要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将德育注入课堂 创新学校高中部语文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注重爱心感化法,情感教育法,激励法和诱导启发法,并将这些方法用在我的教学中,我觉得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