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高楼大厦,安全就是这大厦的基础保障。没有安全,生命就受到侵害,生活就不再有幸福。
大家都知道,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对空气、水和食物的需要外,也就是安全了。报纸、电视、新闻的内容越来越让人感到恐惧,如火灾、矿难、洪水、海啸、地震、车祸、战争、恐怖袭击、暴力等等,我们已经确信自己生活的环境不能100%的安全了。由此可见,安全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国家有关部门为此专门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关条例。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同时国家也提出了“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另外,国家又成立了安全总局,负责全国安全工作的管理,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尽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发灾难、未知遭遇常让我们胆战心惊、手足无措。但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若能在灾难和伤害降临的初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80%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势在必行。
一、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生理的发育阶段,心理非常单纯,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而安全意识是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内在的法制教育因素,有意识的渗透法制教育,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得到法制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二、在情境中渗透安全教育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孩子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可以将孩子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玩情景表演《我是小小执法员》时,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孩子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境中,孩子的感情得到升华,既激发了孩子的法制观念,又提高了孩子的安全意识。
三、在游戏中渗透安全教育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积极性。当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中要求孩子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孩子动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孩子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再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孩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四、在安全活动课中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
在安全活动中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规则,遇事要冷静,做事多想想后果,做到三思而后行。还要学会求助他人,学会躲避风险,如:遇到火灾要及时报告大人,或拨打119报警电话,不能贸然只身去救火,因为我们孩子人小无能力;遭遇暴力(以大欺小)一定要想办法及时脱身,报告老师或拨打110电话报案。要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或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很简单,但如果做不到,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就可能受到威胁。同时我还希望孩子们做到“四防”,即:防火--严禁玩火,禁止把火源带入幼儿园,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一旦遭遇火灾,要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教师按要求指导幼儿);防水--严禁私自下河堰洗澡,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而逃离现场;防盗--关好门窗,注意自身财物的保管;防自身安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学校安全常规,严禁课间或户外活动时不听从老师教导、追逐吵闹伤害事故的发生等等。
五、在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孩子的法制意识。在学完诗歌《我家门前小池塘》后,孩子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就可以引导孩子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能吃,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孩子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孩子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在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幼儿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每一个人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把好每一关,关心幼儿胜过关心自己;各个班级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到“四化”--教育经常化、制度科学化、安全措施具体化、幼儿行为规范化,为幼儿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2012.11
第二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文全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立身于中学教育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有的教师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种情绪表现的更为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殊特的矛盾心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结束初中基础教育,多数仍属于末成年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更少,许多学生上职业高中,是出于无奈,一些学生感到自卑失落,例如:我班有几位女生刚入学时低头不说话,不敢看老师,有时找她们谈话总觉得对不起家长,在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她们对别人所说的上职业高中也不错,‘也’字会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在外部表情上却很少暴露;而对于一些男生,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更是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表现上却渴望得到认可,于是在课堂上讲能话、课下的做恶作剧便成为他们的拿手菜。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让他们感受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是座“立交桥”,能为自己铺设多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成才之路。
在担任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双重任务的有利条件下,针对管理和教育两大方面,我采取以下做法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
一、学会尊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打下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解决,积极的尊重学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1、绝对地接纳学生
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作为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人格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可是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把每一个学生视为平等的人。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位男生,上课以来没有正形,爱说话,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引起大家的注意,刚开始,我也很头疼,直到后来一次家长会,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己经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我知道这个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故意引起别人注意,不愿被别人看不起的心理倾向。在一次课任老师把他告到我那里,拉到办公室罚站时,我没有采取粗暴的训斥,而是悄悄的告诉他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给我一个面子,让他在办公室给课任老师认个错,就可以走了。而后当他满怀敌意等待我的“谈话”时,我却把这件事给予冷处理,没再理会,他那充满警惕的心慢慢的放松,当然在课堂上偶尔也犯些小错,但却没有了抵触心理。
2、充分地信任学生
教师必须确立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有信念的,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不仅老师认为,学生自己也都认为自己无可救药的人,混一天是一天。所以做为教师,信任学生意味着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只要为其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现在的问题,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设法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已经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个性正在成熟,所以每个人不仅要管理好自己,而且要共同努力管理好班级。有时,班级干部到办公室找我询问一些问题,我总是先听他们的想法,对班级提出的建议,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都接受他们的办法行使。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充分信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给生病的学生捐款过程中,我班是第一个全部捐款并上交政教处的班级;在班级值日活动中,教室的地面始终保持清洁;在全校的值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觉早起打扫卫生,课间操期间还有人自觉参与保洁。当然学生在反应和处理自身问题时,会有顾虑或出现矛盾,没有暴露实质,对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视为不诚实,而应该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引导和澄清加以解决。
3、无私地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意味着关爱,尊重需要通过关爱来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关键。首先,每个学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评价他的,他希望得到老师理解的目光,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愿望就更强烈,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目光。在我的班级里,没有绝对的差生,没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就像幸运52的那句话“谁都会有机会”,是的,谁都会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谁的进步都会在老师的眼里,谁的困难都会在老师的心里。课堂上一个完整的回答,能得到赞许的目光;宿舍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能得到支持的目光,这样温暖的、安全的氛围,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我们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形成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期望和爱在孩子健康发展中尤为重要,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孩子。
二、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的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
1、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绝大数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色,很多人三年都不回答一次问题,从没有机会倒不愿回答:抵触情绪。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对于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希望得到表扬,我给予充分肯定;而对于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要能完整的读出课本上的定义,便给予相当大的肯定;而对于那些在课堂从不回答问题,但却经常恶做剧的男同学,接过他们抛过来的臭球,用3—5分钟的时间解释,并引入正轨,而不是用冷冰冰的方法,造成课堂的严肃气氛。记的有一次,在上课过程中,一个男生突然冒出一句“厕所”,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而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说他的思维新颖,并用几分种的时间,把“神州”六号上天前,为了让两位宇宙员方便入厕,设计人员费尽心思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结果全班同学不再大笑,而且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厕所”也是个大问题。
2、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多数学生或者不了解自己的长处,或者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课本知识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在第四章《职业个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一些心理测试题,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首先我告诉他们心理测试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要你真实的填写自已的情况,就会发现你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在电子班我选择一些电子专业相对应的测试题,如:你想学会使用钳子、扳手、钢据等工具吗?你对收音机、缝纫机、电线开关等一类的器具的构造和性能感兴趣吗?你喜欢自己动手修理收音机、自行车、电线开关、钟表一类的器具吗?在旅游班上课,我选择与音乐美术有关的测试题,如:你对美术舞蹈感兴趣吗?你很想设计一种新的发型或服装吗?你喜欢设计房间,并善于布置的别具一格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看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我们去创造,去发现,去利用。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而现在在校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和谐社会将失去其发展的动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建设者。
第三篇:民间童谣说唱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群众的创造,质朴天然,不假雕饰,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最为贴近,在表现儿童情趣上尤为突出,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在自由创作、自由自在的活动中,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
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童谣的教育性、普遍性、易接受性,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性,我们充分挖掘了一些经典童谣,渗透到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领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公主,有的甚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他们在亲人的宠爱下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会形成许多障碍。因此,我们想利用童谣,来影响和改变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促使他们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对象
小班组全体小朋友
小班:
1)喜欢童谣,乐于参与活动。感受童谣的有趣和幽默。
2)初步认识事物、自然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互相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好品质。
四、研究内容
童谣是一种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孩子吟诵的儿童歌谣,充分挖掘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民间童谣,将它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环节中,通过谈话激趣、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现场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初步幼儿认识事物、自然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研究方法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玩玩具、小便、洗手、喝水、游戏、吃饭、午睡、穿衣、穿鞋等。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行为习惯、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间童谣,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在选材时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小班幼儿生性好动,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伴随游戏进行的儿歌,十分符合他们好动、好说、好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学习童谣过程中,不仅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
小班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活动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我们将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积极鼓励幼儿在不同的环节中,边念儿歌,边操作。给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童谣,我们把童谣和形象的肢体动作、感官练习结合起来,通过表演的形式,幼儿掌握起来更加轻松,避免了枯燥的跟念。而且在活动中,一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言语比以前连贯了,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乐趣,受到了教育,充分调动了幼儿对民间童谣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实施计划,研究时间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洗手(拧开龙头冲冲冲,擦擦肥皂搓搓搓,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关上龙头甩三下,小手洗的真干净。)让幼儿在边念边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洗手的方法;喝水(小脚印,踩踩好,不推不挤,排好队,咕咚咕咚喝好水。)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童谣,达成预期的效果。
七、总结阶段
1、将童谣作为教育资源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全面落实子课题任务。逐步完成相关论文
2、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
汇编资料。
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
请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
第四篇:德育论文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张俊英
【摘要】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
【关键字】幼儿德育
渗透
一日活动 【正文】
对3-6岁的幼儿实施德育,其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是什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有机的和谐的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鞭笞变掉饭菜。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小朋友们很投入,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没有耐心了,有的小朋友喊脚酸,有的喊脚痛。通过这次劳动,让幼儿认识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第三,要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时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是幼儿一进活动室就感受到了五爱教育的气息。我们的环境不能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另外,我们除了为诱饵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眼角”,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最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有一次,我在上厕所时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扶起那位小朋友,赶紧跟他赔礼道歉,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十次、二十次要凑笑得多。
第四,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家长是幼儿第一人教师,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小朋友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橡皮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的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
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摘要】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