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时间:2019-05-13 00: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第一篇: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机地把三给目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朗读教学达到最优化。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告别“哑巴语文”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贯之,并依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

一、以知识能力为主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在朗读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包括: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声调、节奏,轻重音,把握句读,培养语感。朗读能力上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教学中,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方面来进行训练。指导正确朗读上,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生字词,叫一个学生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注意听,要听出这位同学有没有读错音,然后再纠正读错的音,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师生共同纠正音以后,全班齐读,教师认真听学生读,及时纠正个别学生读错的音,力求达到全班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流利朗读方面,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要他们听清声调、节奏,停顿,重音、轻音,然后再让他们自由朗读,反复地读,然后小组交流朗读的心得,读不对的地方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怎样读比较好,这时教师再放录音,让学生模仿范读的语速和语调放声地读,这样学生就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自由读和仿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感情。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朗读的要求,注意把朗读要求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把书读好、读熟,以达到朗读的要求。

二、朗读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

朗读过程中过程与方法要突出学生在朗读训练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的范读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但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自己朗读,学会朗读。

1、范读

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加强范读。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

第一: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并且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朗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更有兴趣。

第二: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氛围,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绪,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教《乡愁》的时候配上如泣如诉《二泉映月》的音乐,学生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深情朗读,将学生带入那忧郁深沉的思乡忧愁中,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以适当采用齐读,有人认为齐读会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第三: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教《钦差大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把课文里面的人物读得有声有色,市长的卑鄙无耻,道貌岸然,虚伪狡诈;邮政局长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趋炎附势等等,通过语调、语速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感觉,读出情趣。

三、感悟朗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朗读教学中表现为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课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所以可以以研究性朗读、欣赏性朗读等方式,在朗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朗读感悟,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研究性朗读

研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教《寻找时传详》学生先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有疑问不懂的地方,同学可以提出来,教师再整理在课堂上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提出:在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时传祥”精神?全班同学在以课文为依据进行朗读探究,同学踊跃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从中领悟到: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欣赏性朗读

赏读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采用欣赏性阅读,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欣赏课文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理与情。如教《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学生在赏读第2段时,有个同学说他喜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说是因为摇篮能挡住寒风,让里面的婴儿感到温暖,正因为济南如同摇篮里的婴儿,所以冬天是温暖的,四季如春。赏读成为了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不要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地叠加,而应以知识能力为主线,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篇:把三维目标“撑起来

把三维目标“撑起来”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撑起三维目标,实现学生多维度发展?这里,笔者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试着做一些分析,与大家商榷。

跳出来,站在“高处”进行目标预设

[教学设计案例]

我是未来的桥梁设计师

本组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未来的桥》,教材做了如下提示:

1、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分组展示图画,互相讲讲自己的画;

2、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

教学设计:

系列活动之一:“考察现在的桥”

学习《兰兰过桥》之前,给学生读茅以升的故事。然后,布置开展“我是未来桥梁设计师”的活动。先引发学生的兴趣,先对现在的桥梁进行“考察”。

组织学生看电视、看画报、实际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的桥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强调“研究、考查”,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真的是在“做设计师,搞研究”。

考察结束,先组织一次口头交流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所调查了解的桥的种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交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学课文《兰兰过桥》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前期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讲的未来的桥”的特点。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设计打造未来的桥”的兴趣。

系列活动之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未来的桥。

让学生回顾自己前期调查中了解到的“桥的种类”,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一种桥来想象: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根据学生选择的种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他们要设计的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与美术教师结合,利用美术课,每个人画自己想设计的未来的桥。

画完后,课余时间把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功能、特点讲给小组同学听,让他们提出意见;介绍给父母听,让父母指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作出修改。

系列活动之三:“未来桥梁设计图展”

教室内,给每个小组设置一块展区。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简单写上文字——名字、特点、怎么用等等,能写几句写几句,在展区内贴出来。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作者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大家对“未来的桥的设计”(图)和同学的介绍,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建议。活动后,小组同学进一步讨论修改,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介绍者的表述进行评议,通过倾听,发现表述中的问题,然后,给与指正。

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同学做的配文图画收集起来,装订成“未来桥梁设计专辑”。如果具备网络条件,可以给学生发到网上去,然后,组织学生上网,对自己喜欢的设计进行评论。

[剖析]这是一次根据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本设计,没有单纯从“口语交际”来设计教学,而是着眼于“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产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学生需要倾听与表达的情境,在完成感兴趣活动——“游戏中”的过程中来学习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练习倾听、表达、书写,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满足自己的需要、感受学习的乐趣”来设计教学。这样的设计本身,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的高度统一。

跳出来,站在高处设计教学,指的是要跳出“知识技能本位的狭隘圈子”,从课内外的联系、知识技能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具体问题解决的情境当中,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立体存在,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找到它们之间相互支撑的点,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他们的立体支撑。

三维目标就像一个三脚架,需要互相支撑。三维目标都达成了,这个三脚架才能撑起来。

走扎实,在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整合

[教学实施案例对照] 案例一 我要培养„„

《我有一个彩笔》教学后半程。

学生读完课文,老师问:“课文后半部分画的是什么?”“理想!”老师追问:“都有什么理想呢?”学生照着书本说出了“我”想画什么,为什么画。老师又问:“他想象得好吗?”学生齐答“很好!”

老师说:“这么多的理想,非常好。你们读想象的时候,心情如何?”——“要是真有这么一致神奇的笔,以前就不会没有饭吃了。”“要是能看到海底,我会很高兴。”“要是有结满面包的大树,我一定会非常高兴。”老师问:“他画这些,是为谁画呢?”——“为吃不上饭的人。”“为穷人。”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说?”——“为了永远消灭饥荒。”“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老师出示了“宝藏”,让学生齐读后,问学生:“宝藏是什么?”学生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有的说是金银财宝,有的说是钱。一位学生干脆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海底寻宝杀人》的故事。

老师把话题引向了“饥荒”,告诉学生,还多地方,还有穷人,他们还吃不上饭。接着,老师问学生:让你们画明天的理想,你们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我画直升飞机,让全班同学都到天上去游玩!”“我画宇宙飞船,让同学们都到宇宙去!”“我画导弹!”“我画超级坦克!”老师插了一句:“画武器干什么?”学生马上说:“打日本鬼子!”没等老师再问,其他学生马上抢过了话题:“我画大房子!”“我画自动的勺子,小妹妹喝水不烫手!”„„

[剖析]:课后,问及教学目标,老师告诉我:“向往美好的未来,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读懂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勇于发言表现自己的意识。”老师是从三维的角度思考的,但是目标没有实现。

第一,学生没有课文中“现实”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还有人受穷,地球资源越来越少,海底有丰富的宝藏等待开发,环境污染也来越严重……也就是说: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的内容,没有进行铺垫,致使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引导。就本节课来讲,实现目标需要课内与课外(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整合。

第二,教学脱离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饥荒、宝藏、美丽的天空”究竟是什么?老师没能针对语言文字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来思考,进而认识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也直接导致了知识技能的教学——语言学习也没能到位,后面学生的想象离奇古怪没能产生预期的情感。

第三,老师的意识中,三维的目标没能整合起来。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是被“以学生读书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任务指向的”主题学习活动贯穿起来的。但本课的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想象训练与内容情感的理解体会相互脱节,老师把他们当成了若干个的目标想分别完成,课堂虽然放得很开,学生们所得却很有限了。

案例二 兵教兵

计算机课上。

“„„我们学习的是用画图软件完成自己的作品,如果你不想自己设计,就完成书上的房子,小组完成后可以自行安排内容”。讲解的时候我看见大家都在点头,错认为都听懂了,结果实际上机操作后,一会儿这组叫我,一会儿那组叫我,都是一些刚讲过的细节问题,把我弄得团团转,满教室里小跑,真是应接不暇。我看到了石立争一组的小房子已经画好了,而且十分地漂亮,何不再增加一个“小老师”和我一起教大家呢?于是,我用幽默的语气和全班同学说:“同学们,石立争他们组的作品已经完成啦,而且很是漂亮呀,我们鼓励一下他们组吧。”(掌声响起)“我有一个小小的提议,我想聘请石老师帮助大家来解决问题,不过呀,如果你们小组有问题,一定要非常有礼貌地叫一声——石老师。”就这样,在一阵欢笑声中,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调皮的学生下座来请“石老师,请你帮帮我吧!”、“石老师,我们有问题”......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轻松自然,效果可想而知了,好像我这个老师倒是被冷落了。这一节课,在十分欢快的节奏下,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课的最后,我鼓励全班同学“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小老师’这一行列中来,帮助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教学,好吗?”,“好!”,声音久久回荡在教室中。

[剖析] 培养合作学习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将合作学习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完成密切结合在一起——“兵教兵”实现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互帮互助教育、文明礼貌友好交往教育、学生自我展示、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它启示我们: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思考教学手段、途径方法本身的教育目标涵蕴,使这些“手段、途径方法”在为完成任务服务的同时,发挥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即相互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落实。

抓冲突,敏锐把握课堂动态变化,促三维目标不断生成

[教学案例对照] 案例一 分房子

数学课上,一年级学生学完“上下”,做一道“给小动物分房子”的习题。本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感知“上下和谁在谁上、谁在谁下”,在比较中强化对位置关系的认识。学生从教材的附页上剪下了大象、小兔子、小猫儿、小狗儿,分别放在“四层楼房”中。教师按照教师用书的提示,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给动物们分房子。学生动手操作,出现了许多种答案。听课的过程中,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发现了有近一半的学生将“大象”放在了二、三、四层。我低声问几个把大象分在四层的学生:“为什么这样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让他住在四层”;有的说:“四层的房子大呀?”我问为什么这么讲,学生告诉我:四层房子的窗子大。我仔细地看了书上的“楼房”,第一层和第四层,窗子是一样大的。老师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呢?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在巡视、指导。我相信老师一定发现了这个问题,静静地等待着老师对这个现象的处理。

但是,出乎意料的事,老师把一张大挂图挂在了黑板上,指定了部分把大象放在第一层的学生来说出了“分房方案”后,开始让学生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象放在第四层的问题,老师肯定是发现了,但是,没有解决。

[剖析]

我跟数学教研员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们说:教材说了,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一原来分,不要求统一。我提出了发现的问题,他们认为,按理说,这是数学生活化的问题,老师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且认识到,合理的分法是把大象放在第一层。

这是一个典型的“意愿”与生活相冲突的问题。这个冲突解决本身和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强化对“生活数学的兴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冲突却没有抓住和处理这个冲突,教学便仅仅停留在“认识位置”上面,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显然达不到目的了。

案例二 小燕子认真吗?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片段

„„

师:你觉得小燕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燕子特别认真。

生:(立即反驳)它不认真!

生:因为妈妈让它去了好几次,它都不觉得累。

师:它去了几次?

生:它去了三次。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

生:它应该一次把三个理由都看全喽,第一次有点不认真,第二次还有一小点不认真,第三次就认真了。

师:老师听你说,第一次有一点儿不认真,那还是有点认真啊!(生点头)那就完全否定他不认真,你觉得合适吗?

生:它去了三次挺累的,去一次全都看出来不就行了吗?

生:你不应该说他不认真,应该说它是比较认真。

师:我们看,第一次小燕子去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生:(齐答)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师:第一次它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大小,第二次要想和第一次看到的不一样,它必须怎么看?

生:认真看。

是:这一次它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的颜色。第三次要想和前两次看到的不一样,它应该怎么看?

生:特别认真的看。

师:正是因为这样,它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尤其是第三次,冬瓜皮上很细很细的毛,茄子的柄上特别小的刺,小燕子都看到了,大家想一想,当时它可能怎么做?

生:它认真的看。

拿身体去试,蹭一蹭。

用舌头舔一舔。

用翅膀去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燕子除了用眼睛仔细的看以外,还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去感觉。通过我们这样一分析,我们知道了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认真,越来越认真„„

[剖析]教学中,“小燕子认真不认真?”孩子们在认识上产生了冲突。有了冲突,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为了解决这个冲突,老师引导孩子们读书、抓住重点语句想象、讨论理解,在为解决冲突而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当中,“观察要细致认真”、“辩证地看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张扬个性”、“如何细致观察”、“反复读书理解语言文字”、“口语交际表达”、“民主交流”等方面的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是真实的认知冲突,为孩子们这些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敏锐地抓住冲突,正视冲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策略,扎实地经历冲突解决过程,在冲突解决的同时,实现了三维目标不断生成。

(《四川教育》)

第三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者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二、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注重科学。

科学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2、注重明确。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评价只有不流于空洞,不失之泛滥,只有适时、适当、具体、切实,才能起到对学生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注重激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注重导向。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好的评价语言,不仅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

1、注重整合。

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将三者分开的。好的评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有效整合,落实三维目标。

2、各有侧重。

在实践中,要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是存在很大的难度的。正如有的老师说,从课堂的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我倒认为,允许存在“这个体现不足,那个有所忽略”的情况,因为受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对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平均用力,应该是各有侧重的。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第四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刘桂秋

邮编 067250 电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不但“成才”,更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双重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就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革命先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以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才会有不屈服的英雄行为,学生从中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美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情真意切。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把语文课上成枯躁的纯文字训练课。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课文结构美,文学意境美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有些以描写人物为主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更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把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把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的教科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同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做到即灌输知识,提高技能,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应当怎样将德育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呢?

利用英雄形象,进行正面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一系列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这是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的好材料,应该充分利用。例如,毛泽东的形象,周恩来的形象,彭德怀的形象,鲁迅,刘和珍,方志敏的形象。此外,课文中还有一大批历史人物形象,如:宁死不屈的苏武,慷慨就义的谭嗣同,刚正不阿的海瑞,谈笑而死的五壮士,以身殉国的史可法,忠心报国的文天祥,勇赴国难的林觉民,大胆自荐的毛遂,忠贞爱国的屈原,身为人镜的魏征,在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周团长,等等。这些永载史册的人物,都是用来教育、影响学生的绝好材料我在讲授有关课文时总是有意而又很自然地将这些人物摆出来,大加赞扬,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慕之情,鼓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草》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周恩来,我问:“当年,在沈阳余关镇模范小学读书时,有一句表明他的志向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顺口而出。我又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人物象周恩来一样在少年时就树立了远大志 向?”同学们纷纷讨论,举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及事例。接着,我又这样启发学生:“看来伟大的人物都是年青时就立下了远大志向,他们后来之所以能够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与这分不开的。同学们,想在将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吗?请年轻立壮志,并且为实现这壮志而付出努力。”一番话,说得同学们劲头十足,跃跃欲试。

一篇课文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结,这是我也是特别强调英雄人物的总结,总是水到渠成地问一句:“同学们,我们的英雄人物最感人的语言或行动是什么?”这句话引起同学们的回忆和思索,于是,对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总结概括。周团长最感人的语言是:“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去„„,”沉吟片刻之后,突然把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仍到战士面前,依然从担架上爬下,艰难地向水塘爬去。文天祥最感人的语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刘胡兰的感人行为是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徐洪刚的动人行径是面对歹徒,毫不畏惧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的影响是深远的,正面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像战鼓擂动,紧紧扣击着每个学生的心扉,像雷鸣电闪,有力地激荡着每一个学生的感情浪潮,令人兴奋,催人向上。

山川景物,激发爱国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绘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展现出万紫千红的大自然景物。也有不少课文在写山川景物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学习这样的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教育者,应当在主观上加以适当引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爱 国之情。

教材中的游记,作者在描绘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满腔激情寓于字里行间。在教学中,教师适当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作者饱满的爱国情感。然后教师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作者描绘的基础上再加描绘,描绘得更加细致、更美好,这样就把课文中的视觉形象转化为生动悦耳的听觉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学完中学语文教材,就等于游览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这种游览中,既能欣赏梅雨潭的迷人绿色,也能畅游长江三峡的惊涛巨浪,既能包览雨中的泰山美景,又能领略天下独绝的黄山风光,既能驰苊于“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塞外高原,又能攀登“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巍峨天山。如此壮丽的河山,这般优美的景象,具有神奇的魅力,能令每一个人流连忘返,能让每一个游览者赏心悦目。借此启发“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山川河流,有这些奇异的景物,你们爱不爱她?”进而引起同学们的沉思与痴恋。

总之,每节语文课,都可以将德育寓于其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作者

单位

郝念朋 卢医初中

下载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维教学目标

    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

    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一、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1.从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我怎样教到学生怎样学的转变,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变革,是直接影响备课方向......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单单有知识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情感、态度、价......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

    如何表述三维目标?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三维目标是怎样提出的?

    三维目标是怎样提出的? 第一篇 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定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

    体育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的直接的短期的目标,体现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理念中新修订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中职的特征,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部分。具体如下: 识记: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 运用:怎么做? 与布卢姆教学目标对应层次 认知 动作技能 情感 识 记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