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时间:2019-05-13 00:0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他牢记自己在素描时父亲的叮嘱“你看见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于是,在画杨桃时,作者“如实照画”。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们提示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2、有意渗透,陶冶学生 的审美情操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语句、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语文教学无疑应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

语文课上,教师端正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练、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那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 以美感。特别是课文的内容,字、词、句、篇的训练,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美。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二是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及用词美。文章第2部分先通过对比,接着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把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现出来了。三是细读关键句体会意境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假如你荡舟漓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四是品读体会情感美。在全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配上音乐,渲染气氛,及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丰富情境,让一幅幅美景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他人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他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充分挖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在日常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如:四年级《“病人”》一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那天真的儿童情趣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说说除文中介绍的苦差事之外还有„„尽管有些说法幼稚可笑,但切不可忽视这“创造性的火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认真挖掘,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2、努力抓住能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提出一些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想出来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如:《鸟语》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就总结:人与鸟而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好了。其实在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文中间略地提到“我”和画眉、黄莺、百灵鸟的交谈,能否展开你的想象续编故事呢?”顿时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而且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一下子迸发了„„这样有主见、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其对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来讲,首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主动思维的倾向。其次,是教给学生 一些思维的方法,如:质疑问难、合理想象、举一反

三、标新立异等等,鼓励学生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主动学习与学会学习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字上狠下功夫,争取以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绿毛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时学生势必会发现问题,并自然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疑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掌握方法,突出学习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原来的把知识点的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来传授的做法,即改变“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如:自然段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分析,怎样总结上,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渗透,让学生模仿、实践等,体现一个“教”字;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加以巩固提高,把“学会”与“会学”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因此,读既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通过“读”促进学生深入地体会、想象。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能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从而发展语言。为了抓好读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对读书是否感兴趣,有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某句关键句时,我们不妨先设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朗读时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才能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一来,也许学生的情绪马上活跃起来,都能试着去读一读了。

三是要保证学生 读书的时间。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读实练。要挤出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读要有指导。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朗读水平也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如在听《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王老师富有激情地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小乌鸦多懂事啊”一句,运用指名读,引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接受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目标的途径——那就是课堂教学。只有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好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改精神。

第二篇: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学校发展教育为本,树人第一,那么三维目标制定的重要要求就是教学中体育教材的组织教学。因此三维目标的制定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执行新课程标准已进入关键阶段。通过教学实践,深深地感觉到如何让体育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问题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索中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课题。

教学设计与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地上好体育课,教师无疑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的认知需要服务的;是教师与学生探索创新的可能方案。我认为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动态调节的方案。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制定单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本年级学生认知情况制定每堂课的三维目标。新课标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总目标,对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目标,为了克服目标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特别强调教学目标应具备“可操作性、实效性、可调节性”。

教材是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资料,但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难以考虑地区性差异,存在着内容设计与实际实施背景的矛盾。应是:以教材为范,不依赖教材,创造性开发教材。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知识结构、前后联系以及编者的意图,应认真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编排内容,充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的资源,发挥学校的硬软件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设定三维的目标。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生教育

坝湾中学 徐定欢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实施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主旨是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真育爱”,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因此,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技巧,更主要的是努力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我们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教育的力量,对受教育者全面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重任。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以“认识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主线,生存教育以“了解生存环境、学习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生活教育以“树立正确生活态度、学习基本生活技能、追求幸福生活”为主线。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生存、生活资源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的基点,在新教材所网罗的文海中,处处都能发现闪耀着“三生教育”光泽的作品。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生存、生活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语文教材中渗透的生命教育。语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许多课文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有三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直接写对生命的看法的作品,如:《生命,生命(杏林子)》、《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谈生命(冰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等;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如《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蝉(小思)》、《贝壳(席幕蓉)》、《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等;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如《紫藤萝瀑布(宗璞)》、《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海燕(高尔基)》、《敬畏自然(严春友)》等。许多课文作者的事迹就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还有专题、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我运用这些课文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材中渗透的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具体。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存教育内容的课文有:《斑羚飞渡(沈石溪)》、《三峡(郦道元)》、《与朱元思书(吴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等。《斑羚飞渡》中身处绝境的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使人震撼;《三峡》、《与朱元思书》描绘了祖国山河美景,告诉学生美丽的山河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优美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健康的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环境的热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生存的忧患意识对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总之,语文教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存教内容,语文课堂不仅传授语文知识,而且灌输语文课的人文思想。感受文中的生态美、人性美,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学到不少有关生存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语文教材中渗透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语文是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草长莺飞、山清水秀的妩媚江南;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我们可以从许多课文中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数课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讲述了海伦•凯勒不向命运低头,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通过学习海伦•凯勒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激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的热情与信心。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生命运,告诉学生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朱自清的《春》让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总之,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活教育主题是最多的,在语文课堂渗透生活教育,语文教师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在语文课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二、在阅读教学中播撒“生命、生存、生活”的种子

从教学行为角度看,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是学生、文本之间双向互通的对话关系。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通过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阅读又应该是一种生命、生存、生活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辅助这种生命、生存、生活体验。文本仅仅以文字为载体,诉说生命、生存、生活的经历,传递生命、生存、生活的感动。体验能否深刻与每个学生的经历、阅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生活场景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进行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除用适当的手段来营造与文本相适应的阅读氛围外,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生活,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把自己带到文本之中去,让自己成为文本中的一员参加生命、生存、生活的历程。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是课堂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话较多的课文能在朗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角色本身的理解,进而理解全文。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可通过学生以课文为蓝本为课文人物设计对话,加入肢体、表情等设计活动,在活动中体味生命、生存、生活。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可以加入辩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哲学思索。

总之,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明确将“三生教育”精神渗透到语文阅读中。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人生的有限与短暂,体验生命的可贵,珍惜与尊重生命,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认识生存的不易、生活的艰难和生命的可贵,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让短暂的生命焕发出无尽的光彩。

三、让作文成为适合“生命、生存、生活”成长的沃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理念中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而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生存、生活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语文可以看成是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的“营养”,而语文作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吸收语文的“营养”,从而完善自我的历程。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话题,给学生提供的作文题目,能让其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确立深刻的写作立意,体现丰厚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精神,做到既练文也树人。诸如《成长往事》、《——给我的爱》、《生活的启示》、《我战胜了„„》《——,你真了不起!》《美好的日子》《我爱我家》《认识自我》、《我的追求》、《面对挫折》、《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等作文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生、体验生活。学生在写作中实现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我体验和深入思考,就可以促使他们去感受、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生存的探索、生活体验。通过引用、剖析,从而激活生命意识,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保护生存的环境,强化生存的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和“三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和谐向上的生存观和乐观健康的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生教育

坝湾中学 徐定欢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维目标的落实

【摘要】: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的问题。【作者单位】: 凤冈县巡检完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研究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重要启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他牢记自己在素描时父亲的叮嘱“你看见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于是,在画杨桃时,作者“如实照画”。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们提示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2、有意渗透,陶冶学生 的审美情操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语句、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语文教学无疑应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可避开常规提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成功?”而从另一个角度设计问题:“你认为诸葛亮缺少哪一个条件,借箭就不能成功?”这样设计问题,一是让学生抓住一点谈感受,避免了贪大而考虑不周的弊端;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就无所谓与老师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对问题就会生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上,教师端正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练、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那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 以美感。特别是课文的内容,字、词、句、篇的训练,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二是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及用词美。文章第2部分先通过对比,接着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把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现出来了。三是细读关键句体会意境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假如你荡舟漓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四是品读体会情感美。在全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配上音乐,渲染气氛,及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丰富情境,让一幅幅美景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他人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他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充分挖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在日常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如:四年级《“病人”》一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那天真的儿童情趣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说说除文中介绍的苦差事之外还有„„尽管有些说法幼稚可笑,但切不可忽视这“创造性的火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认真挖掘,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2、努力抓住能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提出一些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想出来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如:《鸟语》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就总结:人与鸟而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好了。其实在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文中间略地提到“我”和画眉、黄莺、百灵鸟的交谈,能否展开你的想象续编故事呢?”顿时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而且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一下子迸发了„„这样有主见、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其对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来讲,首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主动思维的倾向。其次,是教给学生 一些思维的方法,如:质疑问难、合理想象、举一反

三、标新立异等等,鼓励学生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主动学习与学会学习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字上狠下功夫,争取以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绿毛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时学生势必会发现问题,并自然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疑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掌握方法,突出学习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原来的把知识点的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来传授的做法,即改变“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如:自然段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分析,怎样总结上,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渗透,让学生模仿、实践等,体现一个“教”字;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加以巩固提高,把“学会”与“会学”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因此,读既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通过“读”促进学生深入地体会、想象。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能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从而发展语言。为了抓好读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对读书是否感兴趣,有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某句关键句时,我们不妨先设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朗读时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才能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一来,也许学生的情绪马上活跃起来,都能试着去读一读了。

三是要保证学生 读书的时间。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读实练。要挤出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读要有指导。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朗读水平也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如在听《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王老师富有激情地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小乌鸦多懂事啊”一句,运用指名读,引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接受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经“过程和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后,进而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故此,“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有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好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改精神。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语文教学目标(合集)

    1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培养学生在玩中仔细观察的习惯 4、学习怎样把事......

    百年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仅为读经讲经、文字、古诗歌的学习) 初等小学堂: 1、读经讲经其要义在授读经文,字数宜少,使儿童易记。讲解经文宜从浅显,使儿童易解,令圣贤正理深入其心,以......

    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定位与落实(五篇)

    基于“三个读懂” 努力落实三维目标 从美国一节课《灰姑娘的故事》一课教学中,对美国的教育观念可窥一斑,本节课的目标从三个维度出发。关注的是人本身和人的发展,注重的是学习......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精选五篇)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a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

    语文教学目标(精选)

    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类: 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于客......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碰壁、不露声色、迥然不同”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通过朗读、想象等途径,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品质。 3、尊重......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浅谈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那么历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