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机地渗透素质教育。换句话,语文教学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 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
‚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
‚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
‚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第二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专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专题研究报告
一、专题名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二、专题的提出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教材的变化。
由于从今年开始,我区小学起始年级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课标》)的精神编写的。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难点,而识字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材等。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提出了“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要求。落实在识字教学第一学段上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教学要求。
《课标》要求识字与写字分两条线走,即认写分流,要先认后写、多认少写。“认”和“写”各自有独立的要求。无论是“会认字”还是“会写字”的数量都有增加,尤其是“会认字”大幅度增加,给师生的“教”和“学”极大的挑战。以一年级上册为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学会100个生字。而课标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期要求学生能认400个生字,会写100个生字。课标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要求会认345个生字,会写160个生字。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版本的课标实验教材,识字教学的要求都比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高得多。
3、教学内容。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是单纯的学拼音,而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则是拼音、儿歌、生字、说话融为一体,既增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4、教学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带有较大的灌输式教学倾向,而新教材带有浓厚的启发式特点,它要求学生一开始学母语就要学会观察、揣摩、使用的方法,通过老师的启发,达到认识、实践、拓展的目的。《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倡导在活动和游戏中进行。
5、评价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作业设计和学期考核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新教材在作业设计和学期考核上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侧重于实践性、运用性,重在能力的培养。
6、教材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具有平稳过度、循序而渐进的特点,而新教材具有跳跃性,拓展性、发散性的特点。
要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教学的要求,实现各个学段识字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在识字教学方法与途径上有所研究,有所突破。
(二)芦淞区语文教师和学生的现状。
我区有294名小学语文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从事过课题或者专题研究,更未进行过识字教学专题研究。他们都没有从事过《课标》教材的教学,也没有接受《课标》教材教法方面的系统培训。
我区有23所学校,有城区学校、厂矿学校和农村学校,学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广,差异也比较大。
三、研究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专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验证《课标》所规定的第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出问题或建议。
2、帮助第一批从事课标实验教材的语文教师提高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识字教学的效率,为今后进入课改的教师提供经验。
3、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自主自能识字和尽早进入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全面实现识字教学目标。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调查问卷法。
五、研究成效及原因分析
1、找到了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的一些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和实践,实验人员总结出了识字量大增以后,识字教学的一些有效途径。我们发现,从识字的地点上来分,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两条;从识字的环境上来分,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语言环境中识字和生活中识字两条。
(1)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
《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还是要通过课内识字这条途径,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习得一些有效的识字方法。但是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记忆规律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课外识字对完成识字教学目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采取课内和课外识字并行的办法进行教学。在课内识字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识字过程,对学生在课外识字的做法大加赞赏;我们优化识字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轻松识字;我们重视生字的巩固和复习;我们充分发挥识字教学中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关注学生的课外识字,每周评出“课外识字大王”,并让“课外识字大王”当小老师教同学识字;我们要求学生把课外识的字搜集起来放进成长记录袋中;我们还把课外识字的情况纳入学生成绩,算奖励分。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保证了识字教学目标的完成。
(2)语言环境中识字和生活中识字。
《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突破识字教学重点呢?我们认为找到有效的识字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识字的环境来看,有效的途径主要有语言环境中识字和生活中识字两条。识字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进入阅读,因此,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一种非常好的识字途径。它能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实现识字帮助阅读、阅读巩固识字的良性循环。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识字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让识字教学走向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学生在逛商店、坐车、看电视、吃东西等活动中都可以识字,而且效果很好。
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达到目的。通过我们的摸索找到了适合我区实际的识字途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2、总结出了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过程与方法”,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识字量大增以后,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刚进入课改时,教师拿到全新的教科书傻了眼。因为一年级上册有16个单元,要求认识345个生字,其中160个会写,目标与非课改教材相比翻了几番。而且,在学习拼音之前就有识字任务,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也有识字任务,学习课文时,一课最多要认识16个生字,这些都与非课改教材有天壤之别。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识字,如何优化识字教学是教研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随堂听评课的形式,在全区进行了识字教学的研讨和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慢慢找到了一些有效方法,有看图识字、看实物识字、拼读识字、听读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等。掌握了方法,识字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在新课改中,教师素质决定成败。提高教师素质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呢?那就是在改革中、研究中、实践中来提高。我们认为做专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课改初期,我们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就识字教学的某一问题进行随堂听评课、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然后,我们发现并推出识字教学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展示和交流,成为全区教师共享的资源。一年后,我们要求片组或学校就识字教学专题进行研究,南方公司第三小学、何家坳小学、早禾坪小学、樟树坪小学、贺家土小学等进行了开放识字研究,栗树山小学、龙泉小学、南方公司第一小学、庆云山小学等进行了随文识字教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师李启定、袁峰、彭彩霞、刘玟艳的识字教学课获得国家级特等奖和示范课奖励,张月、刘玟艳的识字教学课获得省一、二等奖,文慧宏、付新春、刘宁洁、彭芳、言格、袁峰、彭彩霞、张月、刘玟艳等承担过市级识字教学示范课或获得市一等奖。专题研究组成员编写学术专著4本,其中包括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新教案》一本,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教学资源库.语文教学案例》一本,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课标实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两本。研究组还编写了大量的学辅资料,正在株洲地区和全国课改实验区使用,受到了广泛好评。实验教师余灿宇、陈文、易健健、胡琼、刘仙桃等人的论文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或公开发表。三年多来,有黄利红、丁丽、彭彩霞等10多位实验教师走上学校校长、主任等管理岗位,有刘仙桃、刘玟艳、董瑾等3位教师成为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4、学生的识字能力大大提高。
新课改倡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专题研究也是如此,它的落脚点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年多来,由于优化了识字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在生活中识字、主动识字蔚然成风。教师为了利于学生识字,在学生刚进学校就进行了识字情况检测,了解学生入学前的识字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识字。如把每个学生的情况制成名片,供学生识字;把教室中的每一样物品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实物识字;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把家中的物品贴上字卡,让学生在家中识字;鼓励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动手中识字等。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关注学生识字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采取丰富多彩而且贴近学生年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入学一年后,识字能力快速提高,大多数学生达到了“自能识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的检测中,实验年级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能认识1800个生字,半数以上的学生识字量超过2500个,少部分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了3000个。特别是农村小学——早禾坪小学的学生识字能力丝毫不亚于城区学生。到四年级上册,体育路小学刘玟艳老师班的生字教学完全由学生承担,教学效果非常好。我区识字教学的先进经验多次在株洲市推广,株洲电视台和株洲日报社对此作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反思与困惑
1、识字教学如何与拼音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有机整合。
2、如何优化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识字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如何进一步突破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模式。
第三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专 题 报 告
松柏小学 吴 凌
一、专题名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专题的提出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教材的变化。
由于从今年开始,我区小学起始年级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课标》)的精神编写的。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难点,而识字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材等。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提出了“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要求。落实在识字教学第一学段上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教学要求。
《课标》要求识字与写字分两条线走,即认写分流,要先认后写、多认少写。“认”和“写”各自有独立的要求。无论是“会认字”还是“会写字”的数量都有增加,尤其是“会认字”大幅度增加,给师生的“教”和“学”极大的挑战。以一年级上册为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学会100个生字。而课标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期要求学生能认400个生字,会写100个生字。课标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要求会认345个生字,会写160个生字。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版本的课标实验教材,识字教学的要求都比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高得多。
3、教学内容。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是单纯的学拼音,而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则是拼音、儿歌、生字、说话融为一体,既增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4、教学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带有较大的灌输式教学倾向,而新教材带有浓厚的启发式特点,它要求学生一开始学母语就要学会观察、揣摩、使用的方法,通过老师的启发,达到认识、实践、拓展的目的。《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倡导在活动和游戏中进行。
5、评价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作业设计和学期考核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新教材在作业设计和学期考核上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侧重于实践性、运用性,重在能力的培养。
6、教材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具有平稳过度、循序而渐进的特点,而新教材具有跳跃性,拓展性、发散性的特点。要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教学的要求,实现各个学段识字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在识字教学方法与途径上有所研究,有所突破。
(二)松柏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现状。
我校有10名小学语文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从事过课题或者专题研究,更未进行过识字教学专题研究。他们都没有从事过《课标》教材的教学,也没有接受《课标》教材教法方面的系统培训。学生差异比较大。
三、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专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验证《课标》所规定的第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出问题或建议。
2、帮助第一批从事课标实验教材的语文教师提高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识字教学的效率,为今后进入课改的教师提供经验。
3、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自主自能识字和尽早进入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全面实现识字教学目标。
四、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调查问卷法。
五、成效及原因分析
1、找到了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的一些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和实践,实验人员总结出了识字量大增以后,识字教学的一些有效途径。我们发现,从识字的地点上来分,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两条;从识字的环境上来分,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语言环境中识字和生活中识字两条。
(1)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
《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还是要通过课内识字这条途径,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习得一些有效的识字方法。但是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记忆规律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课外识字对完成识字教学目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采取课内和课外识字并行的办法进行教学。在课内识字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识字过程,对学生在课外识字的做法大加赞赏;我们优化识字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轻松识字;我们重视生字的巩固和复习;我们充分发挥识字教学中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关注学生的课外识字,每周评出“课外识字大王”,并让“课外识字大王”当小老师教同学识字;我们要求学生把课外识的字搜集起来放进成长记录袋中;我们还把课外识字的情况纳入学生成绩,算奖励分。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保证了识字教学目标的完成。
(2)语言环境中识字和生活中识字。
《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突破识字教学重点呢?我们认为找到有效的识字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识字的环境来看,有效的途径主要有语言环境中识字和生活中识字两条。识字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进入阅读,因此,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一种非常好的识字途径。它能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实现识字帮助阅读、阅读巩固识字的良性循环。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识字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让识字教学走向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学生在逛商店、坐车、看电视、吃东西等活动中都可以识字,而且效果很好。
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达到目的。通过我们的摸索找到了适合我区实际的识字途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2、总结出了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过程与方法”,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识字量大增以后,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刚进入课改时,教师拿到全新的教科书傻了眼。因为一年级上册有16个单元,要求认识345个生字,其中160个会写,目标与非课改教材相比翻了几番。而且,在学习拼音之前就有识字任务,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也有识字任务,学习课文时,一课最多要认识16个生字,这些都与非课改教材有天壤之别。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识字,如何优化识字教学是教研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随堂听评课的形式,在全区进行了识字教学的研讨和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慢慢找到了一些有效方法,有看图识字、看实物识字、拼读识字、听读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等。掌握了方法,识字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在新课改中,教师素质决定成败。提高教师素质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呢?那就是在改革中、研究中、实践中来提高。我们认为做专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课改初期,我们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就识字教学的某一问题进行随堂听评课、案例分析、交流研讨。
4、学生的识字能力大大提高。
新课改倡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专题研究也是如此,它的落脚点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优化了识字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在生活中识字、主动识字蔚然成风。教师为了利于学生识字,在学生刚进学校就进行了识字情况检测,了解学生入学前的识字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识字。如把每个学生的情况制成名片,供学生识字;把教室中的每一样物品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实物识字;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把家中的物品贴上字卡,让学生在家中识字;鼓励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在动手中识字等。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关注学生识字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采取丰富多彩而且贴近学生年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入学一年后,识字能力快速提高,大多数学生达到了“自能识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的检测中,实验年级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能认识1800个生字,半数以上的学生识字量超过2500个,少部分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了3000个。到四年级上册,体育路小学刘玟艳老师班的生字教学完全由学生承担,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反思与困惑
1、识字教学如何与拼音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有机整合。
2、如何优化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识字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如何进一步突破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模式。
第四篇:浅谈强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强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王艳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719300)
【摘要】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本文从“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三个方面来寻求朗读教学的途径,提高小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途径与策略
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四多两少”: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矫情做作的腔调多;学生潜心读书时间少、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少。致使学生朗读不自然,朗读中没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造成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困难。因此,必须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加强朗读教学,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提高其朗读能力。
如何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要学前读
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由学生不出声地自由朗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应从语言文字到思
想内容的“读懂”。重视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主要做到三读:一要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要读得通顺,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要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让学生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要学中读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深刻、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要学后读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读书训练要从技巧与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和停连的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结合多媒体课堂教学,可试用配乐朗读,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
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总之,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有的老师只会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不少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养成了学生“夸张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调”的习惯,这种矫情做作的朗诵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和克服。
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朗读教学新理念,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育学生感性力量和理性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版版)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班级概况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听课,喜欢玩小东西等,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如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二、教材分析
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 常用字。而后是识字,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 之后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 汉语拼音。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4、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5、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7、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的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8、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9、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10、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则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
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王云华 20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