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项目教学法
摘要:项目教学法能够促进中职语文课与专业的融合,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吏加有效的学习环境,既能让学生真正习得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项目教学法职业能力
一、引言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其教学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以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法制约着老师与学生的发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可将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科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Pr0ject-based Leaming)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项目或任务,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之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任务进行讨论、合作学习与实际操作,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
1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到探讨,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过程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为蓝本,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参与,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学会自学,这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会将知识与技能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或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训练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真实、具体而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围绕项目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还有助于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应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项目教学法使中职语文与专业有效融合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总结,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定。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释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和专业的融合。
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始。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老师仅仅是个协助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要求,需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及探索,初步制订方案,以锻炼思维模式及反应能力。如我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时,是从以下四大项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又和专业融合的。
第一项为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红柳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2.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3.红柳的内在美?4.文中讲了红柳的什么故事?5.为什么说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第二项为研读探究、提出问题:1.作者是怎样刻画人们挖红柳的过程的?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挖红柳的场面?分析“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的深刻含义。3.作者如何描写红柳树的?分析“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的修辞手法及作用。4.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第三项为拓展迁移,提出问题:1.你认识红柳了吗?2.你对高原生存环境担忧吗?3.你对自然的理解?4.如何保护家园?第四项为能力提升:按照导游词的要求,写一篇介绍“红 柳”的导游词。制作课件,并进行讲解。
第二阶段,活动的展开。这一阶段是项目教学的主体,是项目活动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学生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要在此过程中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活动设计开始活动探究,并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同时,不断调整活动,并在调整后重新实施,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教师由主体转变为主导者,成为教学的服务者。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帮助。每一小组由4~8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学生组成,设置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选择时更多地是考虑能力的互补,这样才能体现项目小组的真正价值。在项目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选取擅长部分进行分工合作,这样才能使小组整体实力能到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强又具有领导力的学生可担任组长的职务,统筹整个项目的完成;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担任项目展示阶段的讲解工作;动手能力强、擅长技术制作的学生可主要负责课件的幕后制作。这样的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情境,给组内成员多样化的选择,使他们可以成长为具备不同能力的人才。
第三阶段,活动的总结。项目成果的展示是项目式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方式。展示形式可以是书面报告、课件、表演活动等。项目成果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完善新建构的知识,有利于增进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估意见,对项目实施的得失进行总结,改进自我的学习策略和方式。对于每一组进行展示的项目,学生自己都要进行互相评价,老师也要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一展示和评价过程,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也应在观看其他组的作品时找出自身存在的缺陷,取长补短,并将所有体会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为对这一课题的总结,得到相关的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进步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引起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使二者同时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在项目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是一名协助者、组织者,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完成项目,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与职业活动中的应用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不断地探索、应用与推广项目教学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8,(1),158。
[5]蔡兰珍项目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课程资源
[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4),57。
[4]教育部2000年8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
第二篇:中职学校工民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学校工民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永定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8期
开设工民建专业的中职学校,要在职业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就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使工民建专业的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从事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在此与同行探讨中职学校工民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工程建设类职业学校课程现状
1.专业不细化,课程设置无针对性
工民建类中职学校,都设置有城镇建设或工民建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建筑材料、房屋构造、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房屋设备、建筑设备、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及其他一些辅助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各学校相似,甚至与国家全日制统招学校的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同。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材虽然偏重实用性,但与企业岗位细化不对接。建设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有施工技术员、预算员、监理员、质量检验员、资料员、实验员、测量员等,各具体岗位的工作侧重点不同,专业知识应用侧重点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细化需求不对接,造成学生什么课都学,可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不能胜任。总之,课程设置不明确,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
2.课程设置主次不分、顺序不分
课程设置没有与企业的细化需求对接,导致课程设置主次不分。工民建专业岗位较细,如预算员,核心课程是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制图,辅助课程为建筑材料、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房屋设备、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不少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主次、顺序不分,加大了教学工作量,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造成教学效果差,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不足
不少中职学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缺乏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缺乏感性认识。讲课时,是理论对理论,不能结合具体工作实例讲解,使专业课听起来枯燥无味,不能帮助学生快速、全面、正确地理解所讲内容。例如,建筑施工技术课讲完后,学生对于混凝土的现场配合比配置、钢筋下料计算、填写工序验收报告单都不能掌握;建筑工程制图讲完后,学生甚至不会读建筑施工图等。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是讲不好专业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
4.实习教学环节条件差
中职学校的实习,是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工民建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不可能与工程建设同步,特别是学校不可能在校园内进行模拟工程建设过程,各种实习教学不能及时开展,即使联系到建设工地,也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严重制约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实习教学条件差,实习教学跟不上,使学生的实践工作技能欠缺,是工民建类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二、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从工民建类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要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摆脱困局,就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围绕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这个中心,办特色专业,使老专业焕发新青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参与工程建设实践、工民建职业教育的体会,以及对工民建类职业学校的调研,从工民建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工民建类中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
1.结合学校实际,细化专业,突出专业特色
全国统招学校的工民建专业,注重的是建筑的设计研究、结构承载性能研究、经济评价模型研究;职业学校注重的是成熟建筑成果的应用,重在技能应用培养。所以,职业学校要根据建筑行业的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标代理、商品混凝土公司、建筑材料实验站(中心)等专业岗位需求,将工业与民用建筑这个大而全的专业细分,以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人才需要,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细分为施工技术、工程造价与管理,培养出技能实用性强的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测量员、实验员、资料员、钢筋工长、模板工长,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2.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
工民建专业细化后,专业的针对性增强。在设置课程时,就要将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辅助课。基础课为核心课做准备,辅助课为核心课起助推作用,核心课实现专业的技能性,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教学目标应要求核心课程达到的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辅助课程的知识点包括哪些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这样,主次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
例如,开设施工与监理专业,核心课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标准等;建设工程监理,基础课程为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预算,辅助课程为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办公自动化、经济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等。这样,针对培养施工员和监理员的设置课程,专项特点和岗位非常清晰,与用人单位专项岗位对口。
3.科学安排课程的开设顺序
细化的专业和课程定下后,要根据专业课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否则,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例如,讲钢筋的下料计算,而工程制图与识图的识图部分未讲、建筑结构未讲,学生分不清什么是架立筋、构造筋、弯起筋,看不懂配图,是难以理解和掌握钢筋的下料计算的。遵循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前后顺序,可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双师型”教师的配置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技能教育,就是应知、应会,培养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专才。这要求从事中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专才。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讲课重点突出,举例贴切,教学生动有趣,能讲清楚专业知识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也易于学生间接感受工程实际,知道学为所用。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实习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工作实践认识和工作经验;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加以针对性解决。工民建类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多数学校把实习时间定为一年。笔者认为,实习教学应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结束后。学校要制定实习指导大纲;召开实习说明会;定期安排实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写出实习指导报告;学生实习完成后按时返校,学校组织实习总结会,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就业前指导。施工技术和管理专业要到工地进行实习;预算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实习。同时,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联系,建立合作机制,组织学生考取专业岗位证书。另外,学校要想方设法拓展社会资源,结成校企联合体,从而有效改善实习教学条件,使学生在真实的建设环境中经受实践的锻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充实。
总之,开设工民建专业的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教学改革、创办专业特色,使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避免笼统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教学质量能得到有效保证。通过教学改革,使工民建专业更具特色,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一致;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专,成为建设工程行业的专项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水利技工学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机地渗透素质教育。换句话,语文教学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 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
‚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
‚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
‚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第四篇:试析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
摘 要:流行音乐是青年学生特别喜欢的,在当代流行音乐中,有不少优秀的音乐。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将流行音乐引入,与教材音乐教学融合,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融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21-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在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所以,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需求之一,逐渐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中职音乐教学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又由于流行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所以现代教育正在考虑如何将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完美地融合。因此,对流行音乐的基本概述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必要性,以及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清楚明白的。
一、流行音乐的概述
1、流行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是随着中国的市场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实质就是商品音乐,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在艺术的造诣上,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戏曲等便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它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整齐、曲调平和、语言简洁等优点,正好符合人们的爱好。基于此,它们会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得到学生们的追捧。
2、流行音乐的特点
一是具有社会性。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音乐才会显现出其作用。比如,紧张工作的白领们在工作之余,欣赏一下轻松的爵士乐,必定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
二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由于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其很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且,它们的曲调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被人们传唱。
三是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由于流行音乐大致上的创作是反映当时的情况,所以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人们遗忘。
四是具有很强的新奇性。由于流行音乐需要不断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流行音乐必须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从而得到大众追捧。
二、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处在青春期,因为流行音乐的大众化、潮流化,这些中职学生对其有很强的追捧欲望。加之流行音乐中含有对于感情的向往等,这些正好是这些中职学生现在的心态,所以很自然的许多中职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所以,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起来,而且也可以提升起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后,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进行培养。
三、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1、将音乐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有效地转变
虽然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缺点,但是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排斥它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会变得更加严格。如果教师不能摒弃对流行音乐的偏见,必将会与时代脱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从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此外,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对流行音乐有进一步的接触,从而培养共同的灵感。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对其进行引导性培养,在课外教学中不断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对音乐理论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方面的比赛,让其压力变为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更加认真的学习音乐,从而有进一步的提高。
2、将流行音乐的潮流结合起来,对其内涵进行深刻地挖掘
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哼唱几句,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仅仅是表面上的喜欢,对于流行音乐深层次的理论、精髓没有基本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流行音乐的讲解更加深入透彻,对其创作背景更是要了如指掌。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流行音乐,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教给他们一些学习音乐的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分辨能力,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轻松地学习音乐。
3、将社会热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给音乐赋予时代背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当下的一些热点结合起来,同学生关注的话题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音乐交融起来讲解给学生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学习。
4、不断地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流行音乐中
由于当代学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程度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在教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时,还要教育学生在和平时代如何爱国、怎样爱国等,从而让学生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5、不断将励志精神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励志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从而在音乐中不断的影响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上时,教学生们唱励志歌曲,如《怒放的生命》等,给学生以自信与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篇:语文与美育相融合助力中职教育发展
语文与美育相融合助力中职教育发展
一、语文教学对中职生的作用
语文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基础,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突出职教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很多企业聘用人才时一再表示“有才无德不可用,有德无才可用”,这表明“德”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德”首先要学好语文,语文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有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还有世代沿用的经世哲学。教授语文时要把这些精髓传承给学生,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做有文化思想的人。而学校是塑造人的理想之地,有相对纯净的校园和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他们处于思想的急速增长时期,教师传授给他们怎样的知识、塑造怎样的灵魂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助于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大部分选用了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蕴含着或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能将这些情感充分挖掘出来,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中职生肯吃苦,不怕累,动手能力很强,但是综合素质明显欠缺,在语言素质、应变能力、与人交际等方面有些偏颇、固执,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只会挑别人的毛病等。因此,对中职生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上,还应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学会做人。虽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经典文章渗透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达到“其言若出于吾口,其意皆出于吾心”的境界。只要牢牢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就能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认知、思考、分析、比较,并深刻体会到范文作品内容所蕴涵的感召力量,学习做人的道理,并受益终生。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环境下,语文教学应该担当重任,教师应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为中职生的德才兼备做出相应贡献。
二、美学教学对中职生的作用
“生命美学”即为美学,在美学前面加上“生命”二字,只是对它的现代视界加以强调而已。生命美学要追问的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即生命的存在与超越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换言之,所谓“生命美学”,意味着它是一种以探索生命的存在与超越自我的美学。
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条件好,在读学生基本上温饱不成问题,但学生的审美好像颇有偏差,沾染了不少社会上的恶习,如抽烟、早恋等,这与注重技能学习的在校学生格格不入。笔者认为,作为培养人才的中职学校,应从美的综合感觉能力、审美感觉转换言行等方面引导中职教育的美学教育。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激发审美主体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对象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从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对美综合感觉,课堂一定要互动。
与学生接触或教学时应尽量不要限制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挥想象,如家乡的环境美、校园的风景美,以后所参加工作的日子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审美观念恰当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启发学生“勾联”、“嫁接”和“回忆、联系”。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联想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例如,吟诵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在头脑中闪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例如,《荷塘月色》课后练习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锻炼。
又如,读苏东坡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失落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以及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此时,还可要求学生转换思维,三国的大将都是英雄豪杰,智勇双全,并非匹夫之勇。今天的学子不努力掌握技能与知识,而后如何立足社会,何从谈美?因此,一定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将心里美比作不断追求的目标,将技能美比作我们的追求。
三、重新转变学生对美的认识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如惧怕贫穷、疾病、年老、失去自由、失去爱、死亡,等等。人活着,时刻都在与这些恐惧进行斗争,一生都在为摆脱这些恐惧进行努力。如果把人的恐惧比作黑暗,美就好比光明,是用来对抗黑暗的。例如,人们都喜欢长相漂亮的人,这是生活中很正常的现象。古今中外,公认的俊男靓女都有相似的特征――眼睛大而亮、鼻梁挺而直、嘴唇丰满红润、皮肤白皙光滑,所谓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明眸皓齿。男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女人身材修长、细腰丰臂,等等。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都认为英俊漂亮,这个观点没有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人们对美丑的评价往往注重外表,出众的外貌、新潮的服饰,潇洒倜傥、风度翩翩,着实令人倾倒。倘若不好好学习,无法用知识改变命运,又何从谈美。
四、语文和美学结合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要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其艺术化,即审美化的途径。通过审美途径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在艺术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美学的引入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语文教学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学知识的运用实质上为教学提供新的参照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如果能教会学生运用美学中的某种理论去解释课文,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使之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审美价值。这一价值体现在,当学生得知教师通过格式塔美学理论的解释和指导,对作者的情感就会有明晰的理解;学生对文言字词的学习通过审美解析,可以获得美育效果。因此,美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职教育的专业课、实习课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语文课程并不是主要的地位。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应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语文教学和美学教育融合,在服务学生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享受语文的美,净化学生的思维,改变中职学校的学风、校风,使学生的言行举止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