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时间:2019-05-15 02:1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第一篇: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扶风三小 范芳娟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应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熏陶 感受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一、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我还组织学生缝制香囊,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香囊,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几十首优秀的古诗词。我把黑板的一角开辟为“古诗词天地”,每天让学生将古诗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先让学生自读,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猜读,猜古诗的大致意思;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读词朗朗上口,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学生就会背了,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 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教师只需要用一两句稍加点拨就足矣。

三、在学习成语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成语,我教会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我们还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1日出版)

2、陈建翔《学习审美论——兼论减轻学生负担的内在可能性》(《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李佩英 4

年5月出版

2009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信息技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民族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前途,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已经网络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正在汹涌地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大量的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志淡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减退、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本文就文化融合的理念出发,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以案例剖析的方式探讨在信息教学中如何融入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融合 信息技术教学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和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民族文化反映该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变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模式,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信息技术正是我们在网络文化的最前沿的阵地,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民族精神,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侵蚀,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一直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多融入一些民族文化氛围,重视选用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整体效益,真正使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得以渗透和落实。

1、根据教材内容对比挖掘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天朝大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我们民族方面的内容,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类似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穿插传统文化教育实例,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民族情感的熏陶,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讲到window操作系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国家的红旗操作系统作比较,告诉学生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电脑都是用window的系统,window操作系统可以说是我们电脑赖以依存的系统,由于我们过度依赖于window操作系统,美国通过操作系统就能监控到我们的电脑,比如国家的军事机密文件、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样对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国家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红旗”操作系统,虽然我们国家的操作系统和window相比还很落后,但是我们只要加倍努力,总有一天会赶上window的操作系统。

在硬件基础的教学上,当然离不开Intel、AMD等知名企业,同时我们也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龙芯这几年所取得的进步,在电脑芯片上因为我们的龙芯起步晚,要赶上外国的技术,只有靠我们全中国人的智慧,相信有一天我们会超过他们的。更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联想集团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计算机制造企业,不管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都是很大的,而且电脑性能稳定。在教学过也顺便建议同学们以后尽可能选用我们国家品牌的电脑。在讲到office办公软件时,教师也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的办公软件WPS。通过对比告诉学生它们各自的优点。对于一般的办公来说其实WPS还是很好用的,信息老师在教Office外还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WPS。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在各个信息领域所处在的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为赶超外国先进技术而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2、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比如在教学生学会搜索时,我们就用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词语来搜索。如:“壮族三月三”、炮龙节、芦笙等,这样不仅给学生学会了在网页上搜索资料,又能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

在讲到“制作电子板报”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图片、文字说明来作为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介绍家乡的宣传册。当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时,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自己家乡的素材,有些通过网上查找,有些通过家人、朋友收集,总之想尽办法收集到自己独特的素材,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在制作PPT作品或者制作视频作品时,我们也都可以让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的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来作为素材,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变成介绍家乡优美的景点、风俗习惯等的宣传资料,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民族文化。比如在讲到制作PPT、制作视频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挖掘自己家乡的文化作为题材,有些在宾阳县的学生就以宾阳的“炮龙节”为主题来制作,因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宾阳县都会举行“炮龙节”,他们很多都去看过,甚至都有拍过的图片或视频,再加上其他资料的收集,制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武鸣的学生以三月三对歌为主题来制作,他们在民间找到一些对歌的录像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还有些同学就以家乡的剪纸作为题材,把家乡的剪纸能手的作品都拍下来,制作成PPT作品或视频作品,由于横县每年都有茉莉花节,横县籍的有些学生就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出介绍本地生产的茶叶的PPT,还插入茉莉花这首歌作为PPT的配音。每个县的学生都有几个做得很不错的,然后把好的作品在全班上甚至全校展示出来,这样同学们都能了解到其他地方的民族风俗文化。

3、通过布置课外任务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单靠课堂上所接触的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也就是听说的事情不如亲眼看到的真实,看到的又不如自己亲自参与的印象深刻。况且挖掘民族素材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到的,还需要长时间地用心去体会,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假期学生放假回家,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他们回去后用心去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素材。比如要求学生放假回家多注意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事情,并搜集自己所见所闻的能体现出本民族特点的工作、生活等图片或视频,整理后通过QQ传给老师或者开学后交给老师。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手机,而且手机都有拍照、摄像功能,因此收集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老师就可以制作成一个素材库,这些素材库与学生共享,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马上就能找出来。比如春节回家,家乡都会搞一些活动,壮族家乡的对歌比赛、斗牛比赛、篮球比赛、农村的庙会、农村的喜丧事风俗等。

为了使得每个学生都很用心地去做这事情,干脆就给学生一个主题,比如家乡风貌、家乡奇特的风俗习惯、家乡炮龙节趣事、包粽子,家乡的小吃等等,要求学生回家后注意观察,遇到有趣的事、或能代表自己民族独特的事情拍下来,通过整理制作成一篇PPT作品或用会声会影制作成视频文件。比如包粽子,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亲身体会一下怎么包粽子,粽子里面都用哪些原料来做馅,还有关于粽子的一些习俗。比如有些农村当年有家人去世,则家里一般都不包粽子,这一年春节所吃粽子都是由亲戚朋友送去的,这些都反映出民族的风俗文化。有条件的学生做好就能传给老师,家里没有条件的学生拍好素材开学后做好再上交。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无疑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的最快捷的载体,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的民族文化知识。学生自己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重视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教育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刻不容缓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使学生有民族忧患的意识,为国家的前途发奋图强、尽责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钟柏昌,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研究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2002(3):68-73.[3]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文化与语文教学

白山小学苏秀琼

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不仅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2012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国际上学习汉语热的背景下,作为我们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要让传统美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国学教育的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秉承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完成我校课题《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二阶段计划。

二、目标:

本学重点让学生利用平时积累中华民谣,俗语、谚语、佳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与民俗、节日相关的故事、神话传说、词语名句,让学生记住民俗节日、民俗文化。同时,让这些学习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实施办法:

1、利用每天两操集合时3分钟时间,让学生积累、诵读民谣、谚语、俗语、诗词名句。

2、印发购买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推荐《民俗节日故事》、《传统节日》、《各地民俗》等书目。让学生学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累词语信息。

3、在每种传统节日来临前,利用电子屏、专栏、墙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传统节日,并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积累有关传统节日民俗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知民俗、懂民俗、爱民俗,过传统节日”。

4、利用文学社,校报刊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定期举办谈民俗,议传统,爱中华活动。

5、每节语文课预备时间学生背诵1-2分钟相关民俗的俗语、名言、谚语等基础知识。

6、以语文组为单位,看站故事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

四、任务分工:

1、课题组成员学任务布置、督促、落实

——

张利军

2、课题计划、实施方案、安排、活动记录

——

谢招军

3、名言、谚语、俗语的搜集和诵读安排

——

4、各班语文课代表、领诵者的培训和指导

——

柳建香

5、地方民俗、故事的搜集、专题讲座

——

曹瑞宁

6、各类活动方案、实施

——

汪慧玲

7、文学社、报刊材料的编排,征稿,审核

——

边雍蓉

五、各月份工作安排: 1、2月份组织春节故事会、春联比赛,以班为单位举办春节联欢会。3、4月份组织清明节扫墓和谚语、俗语诵读比赛 5、6月份举办传统节日故事会和端午节知识竞赛 7、8月份举办以“乞巧节“为话题的作文竞赛和本学期活动总结 9、10月份下学期课题活动安排和中秋知识竞赛 11、12月份举办腊八节专栏、墙报比赛和本中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课堂》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校课题组工作按计划有效完成,总结如下:

1、传统节日回归校园,民俗文化渗透于生活之中

每月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学校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专栏、条幅等多种方式来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传统文化。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潜移默化的懂得了许多传统习俗、文化,学到了相关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2、谚语、俗语背诵娴熟,名言警句运用得手

利用两操和课前预备时间积累背诵,让许多学生爱上了语文,学活了生活,提升了品味。更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语文课和平时生活中名言警句运用自如。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3、听故事,讲神话,说典故,议传统成为一种习惯

在平时节日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开始关注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知道相关知识学生开始自觉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做积累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素材。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地方文化,民俗知识在课堂上异彩纷呈。

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节日、民俗等,学生利用动手、活动、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利用包粽子、包饺子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利用写对联,诵佳句等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这些活动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立体的弘扬了中华传统,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和语文基础知识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好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开始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开始喜爱自己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更让学生深深的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自身民族精神的源泉。同时,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便主动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总之,通过本学年的活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节日之中。民俗言语积累贯穿于每一天的活动之中。传统习俗、地方文化已嵌入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利于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海南侨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论题。经市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我们随后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中既有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与常规教学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做到灵活、恰当、充满趣味性与深刻性,争取带给学生反思与进取。力图将课题的实施和推进过程,化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预设目标:提高学生语文修养促使教师树大语文教学观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作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作品的学习设定有这样的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它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依托学生阅读与写作训练,力图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传统、感受传统、理解传统;进而使学生扩展到身边的传统,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当中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品格;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怀,倡导真、善、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品格。

3、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进一步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进一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语文教科研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四、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这次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以我们使用了相应的多种研究方法探究课题进程。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首先使用了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然后使用定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归类与分析。此外,我们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测验、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以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第一手资料。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我们充分利用问卷分析结果,针对学生基础状况、抓住学生兴趣点、突破学生薄弱面做出对策,寻找恰当切入口,构筑相关知识系统。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利用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了一些讲座,比如“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西游记》的兴趣阅读指导”等等。这些讲座有课题组老师自己准备的,也有的是请组外老师进行的,这些讲座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4、经验总结法。我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三大步骤研究贯穿新课标理念。

1、前期探索阶段(2006.9——2006.11)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构思课题,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1)2006.9——2007.2,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摸清了学生在文言知识方面掌握的程度,并与高中的文言学习进行有效衔接,以保证在高中的文言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2006.9——2006.11,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08届学生中进行“关于中国古典文化学习情况的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这为接下来的课题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题实施阶段(2007.7—2009.7)

在此过程中,我们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1)2007.2——2007.7,对“人教高中选修文言现象及诗歌鉴赏方法”进行整理,以确保在高二选修课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效渗透进去。

(2)2007.9——2007.12,通过两轮语文知识竞赛,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2007.9——2008.7,在高二古文学方面选修课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金庸作品中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李白的月亮‟讲座”,“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讲座”等等,极大调动了学生了解传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2008.9——2008.12,在高考复习的文言文复习环节,继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活跃了高三的学习。同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1.—12)

在这一阶段,我们重在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整理,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开发教学资源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们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点体会,那就是在常规教学中、在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从传统文学阅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开发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1、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实在实施手段上并非难事,课题组认为,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很多都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较随意。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专门安排一课,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我们就尝试过在各节假日前后利用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这些节假日的相关传说与习俗。方法也可以很多样,比如把传统风俗的来历、习俗内容、相关的神话传说进行详细介绍;或者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整个过程;或者让学生回到老家考察家乡习俗,并写出考察报告等等。很多学生反映,原来对一些习俗视而不见,通过老师的引导,他们开始发现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原来是各有窍门的。他们觉得这很有趣,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则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2)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作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有情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3)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种异同,明白了当今文化的源头,甚至于自主去了解一些文化思想的流变。我们承认,学生们并没有形成什么很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这一探究过程还是给了学生很多收获,他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开始懂得从文化层面、历史渊源的角度去寻求答案,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角度进而变得宽广和深远,心胸也变得宽广很多。我们认为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极有好处的。

七、课题研究成绩及反思: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三年来,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并付诸实践,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大赛中,我组的丁僖老师取得了一等奖。由于缺乏经验,三年的实验时间在摸索中度过,很多事情事先设想得很好,但在实施中难免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民俗调查报告时,事先准备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实例加以借鉴,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从何下手。在指导学生总结文学作品中的传统精神与现象时,也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等等。但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这一时实验课题的内容,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这次试验课题的指引下,我们将更奋然而前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七、结论与思考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传统文化与读写教学相结合》即《根植传统文化 落脚语文教学》的研究,养成了师生亲近、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培养了师生阅读、读好书的习惯,锻炼了师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邃,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虽然课题申请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实践永无结束!

下载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结题 报告 徐小娟 本课题活动从08年开始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次课题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借古讽今”类散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通过探究此类文章给......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总结 第三实验学校 赵彩霞 孙双霞 武彩霞 我们围绕课题核心,有序展开系列活动和研究活动,特总结如下 一、调研情况综述 1、动员发动情况。 为搞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律动信息教育的脉搏, 走进小语教学的春天——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我很荣幸参加了今年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培训。这次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

    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融合(2段)(5篇范例)

    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第二阶段第二期(2007——2008学年度)研究工作总结张雯本阶段是该课题研究工作在写作教学方面从课本走向实际生活的拓展深化阶段。 此阶段的课题实验......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按照工作计划,我校语文课题组顺利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