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结题 报告
徐小娟
本课题活动从08年开始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次课题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借古讽今”类散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通过探究此类文章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帮助。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先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借古讽今类的文章做一下归总,并且熟读这些文章最好能够成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组成课下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使学生课下有任务可完,这个工作大概进行了两周时间。在熟悉掌握文章之后便带领学生共同来探究借古讽今类文章的意义何在,当然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在此次总结收获时也都很有感触,是真正的读懂了文章。这个活动主要是每周抽取一节课来完成。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提炼理论阶段,有了理论之后就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
所以,在第二阶段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与写作活动,演讲与写作的内容只要是和“借古讽今”有关的都可以。此次活动因为反响不错,当时不仅我们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参与,而且高
一、高二年级也有人积极参加。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善思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项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因为有同学们的准备阶段,比赛阶段,还有最后总结评奖阶段,持续将近有两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就是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在课下上网搜索相关材料,而且鼓励同学们大胆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有些同学还非常大胆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内容挂到论坛之上,还引来了不少的点击率。这些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也使同学们养成了合理使用网络的习惯。
第四阶段,就是交流与总结。许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感触,于是希望能够互相交流一下,这个阶段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促成的。因为各个班都有学习小组并且有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之间也经常见面,有时候争论一些问题还需要找老师当裁判,于是我就想可否将同学们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因为班级人数较多,于是就各班选出代表,其他同学将自己想讨论的问题组织成书面语言交给代表,然后,这些代表在一起讨论,老师们也都参与其中。
以上便是此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此次过程中,同学们也多收获了许多,在结题之时我想做一下总结:
第一,高中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争取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通过再次研习这些古文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从前在他们眼中没有生命的文言文现在也是有血有肉的,并且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兴趣,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在课下查资料,这样在无意之间就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而且诗歌鉴赏能力较之从前也有较大提高。第二,写作能力也相应又提高。其实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就是同学们在课下多练习,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勤加练习都会有所提高。因为此项研究的第二阶段工作便是写作实践,这一项活动给他们专门的时间使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练笔的机会,也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他们写的还是比较认真的,一年下来发现同学们的水平较之从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或许就是练的结果吧。第三,口头表达能力增强。通过演讲,交流,这些形式许多同学从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的敢开口,到最后阶段基本上能做到有条理表达自己观点,这些进步同学们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第四,对同学们日常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较大影响。许多文言文所阐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时候他们就是因为不知道对错而做错事。而在研习古文的过程中,古人的儒雅之气对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并且因为经常思考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之时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
第五,很多同学更自信了,写文章有深度了。总之,通过年的时间,同学们真正收获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此次研究活动的一个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第一,摆正了认识。从前,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通过实践我找到了同学们厌倦学习文言文的原因,那就是单纯的字词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同学的兴趣。而通过实践挖掘文本内容同学们发现文言文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二,更近一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在活动中他们时不时会有很多新的看法,有时候这些看法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的。第三,认识到和同学们交流的重要性。“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活动较从前增多,所以和同学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在此过程中,我对同学们的想法更了解了,沟通起来更容易了,同学们也更爱上语文课了。
当然,活动经验的总结只是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想这才是本次研究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结题人:徐小娟
单
位:获嘉县第三中学
时
间:2010-10-17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2011年2月——2012年2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课题研究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实践新课程的进程中,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科研中努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切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4、开展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自学性。
三、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确定课题难点与重点,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课题组成员积极配合实验班级的班主任,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栏”等方式,以此来为课题研究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3、课题组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课题研究会,主要通报成员组对课题研究的进展,着重研究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4、在集体备课研究的前提下,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公开课,与语文组的全体成员一起研究“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并逐步形成理论。
5、课题组每月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要求有讲座稿的电子文档与幻灯片演示文稿。
四、课题组月活动工作安排
2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提出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申请立项,3月:制订本学年课题研究计划,让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4月:传统文化研究讲座“课题研究具体操作过程”。主讲:樊世霞 5月:课题组公开课。
6月: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成果,总结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8月:
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课题组会议,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让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
9月:
1、课题组成员各自进行自己负责的研究任务。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白耀东
10月:
1、课题组公开课,探讨课堂教学模式。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高森垄
11月:
1、五、六年级举行传统诗歌名句的默写比赛,由语文教研组与课题组负责。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刘欣。
12月:课题组会议,着重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理论,检查课题成员,对论文、反思的撰写和课题研究材料的整理情况。
2012年
1月:
1、课题组会议,检查课题组成员研究落实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报告。写出课题研究的新计划。
靖边六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课题组
2011.2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
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开展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活动安排
2010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文科组全体教师举行了课题《民俗文化与语文》课题研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让语文教学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选题研究意义。
1.初中生研究学习“民俗文化”对于当代教育意义重大。
2.对于研究当地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中国民俗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法,对我们研究这个课题也有很多借鉴作用。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民俗文化》精华,了解《民俗文化》中的思想精神,把《民俗文化》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
3、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民俗,看待民俗的能力,并学会保护文化遗产。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为本校七至九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为:解读民族文化典籍,探究学习“民俗文化”;研究新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结合大华地区文化做专项研究;
对大华地区传统文化做积累、整合探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在七至九年级开展精读“民俗文化”活动,具体形式有课前演讲、学习小结、阶段考试、手抄报比赛、筹办建立“民俗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等。
2.在七至九年级开展专题探究学习活动:
(1)可选择以下专题研究民俗文化:优美的汉字(方言之湟源话);奇妙的对联(湟源名联);湟源话与文化;湟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2)筹办“民俗文化研究网”,包括以下内容:民俗研究、方言文化、文化寻根、收藏文化、曲艺民乐、传统工艺、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栏目。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3—4月):筹备成立课题组,查找材料,研究课题方向,确定课题组成员。
第一阶段(2010年5―6月)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计划,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二阶段(2010年7月―2010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1、七年级开始开展精读“民俗文化”活动。课前开展三分钟诵读活动,开展赏读“民俗文化”的课前演讲及讨论活动,开
展学习月结活动,以及期末举办赏读“民俗文化”的手抄报比赛。
2、八年级课题活动开展分为两阶段:
(1)、2010年9月—2010年10月,开展湟源县特色的民俗文化研究,选择以下专题研究湟源的:优美的语言(方言之湟源话),奇妙的对联(湟源名联),湟源话与文化,湟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2)、2010年11月—2010年12月,筹办“民俗文化研究网”,包括以下内容:民俗研究、方言湟源、文化寻根、收藏文化、曲艺民乐、传统工艺、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栏目。根据收集的资料先办起来。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课题阶段性小结。课题组成员阶段交流、总结,完善课题方案,写阶段性小结、撰写阶段性论文。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完成课题总结报告,接受中心学校课题组审核检验。
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2010年3月13日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报告
本课题组于2009年9月中旬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课题实验班级进行了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本次活动调查范围广,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多,且组织有序,因而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表性,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指向性。现将有关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梳理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四大名著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较为熟练,但重影视轻文本。如35题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传》武松所为,95%同学能答出是“醉打蒋门神”,64题连线题看一看你对名著知多少,87.2%的同学都能准确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情节连准确,51——54题,影视歌曲歌词与哪部名著有关,85.6%的同学能准确答出,但55——58题根据描写猜猜他是谁,能准确答出不过一半的人,这些说明学生对四大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比较了解,但主要是通过影视媒介来了解,能真正阅读名著从文本的角度来了解名著的学生就太少了。
2、对与课文相关的古典诗词的内容掌握得较好。如第9题考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哪一个景区,全部同学都能答对,此外11、15、24题都涉及到对课文相关古诗词内容,学生答对比为98%。62题默写“风花雪月”的诗句,学生均能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到句子作答。
3、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较好。如19——21题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答对比为76.5%。
4、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41——49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仅有12.6%,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归纳与整理。59题涉及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学生无一能答对,说明学生阅读面和视野狭窄。
5、.对文化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知之甚少,缺少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思考。如63题纵观历史的河流,无数明君靠英明的治理得以流芳百世,你能列举出二位并说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结果学生只能列出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但具体列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则很难列准或是张冠李载。
二、课题研究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檑台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文本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高
一、高二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老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名著书目,大力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方法,让学生
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向深入,为我校教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2012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国际上学习汉语热的背景下,作为我们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要让传统美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国学教育的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秉承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完成我校课题《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二阶段计划。
二、目标:
本学重点让学生利用平时积累中华民谣,俗语、谚语、佳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与民俗、节日相关的故事、神话传说、词语名句,让学生记住民俗节日、民俗文化。同时,让这些学习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实施办法:
1、利用每天两操集合时3分钟时间,让学生积累、诵读民谣、谚语、俗语、诗词名句。
2、印发购买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推荐《民俗节日故事》、《传统节日》、《各地民俗》等书目。让学生学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累词语信息。
3、在每种传统节日来临前,利用电子屏、专栏、墙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传统节日,并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积累有关传统节日民俗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知民俗、懂民俗、爱民俗,过传统节日”。
4、利用文学社,校报刊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定期举办谈民俗,议传统,爱中华活动。
5、每节语文课预备时间学生背诵1-2分钟相关民俗的俗语、名言、谚语等基础知识。
6、以语文组为单位,看站故事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
四、任务分工:
1、课题组成员学任务布置、督促、落实
——
张利军
2、课题计划、实施方案、安排、活动记录
——
谢招军
3、名言、谚语、俗语的搜集和诵读安排
——
景
宏
4、各班语文课代表、领诵者的培训和指导
——
柳建香
5、地方民俗、故事的搜集、专题讲座
——
曹瑞宁
6、各类活动方案、实施
——
汪慧玲
7、文学社、报刊材料的编排,征稿,审核
——
边雍蓉
五、各月份工作安排: 1、2月份组织春节故事会、春联比赛,以班为单位举办春节联欢会。3、4月份组织清明节扫墓和谚语、俗语诵读比赛 5、6月份举办传统节日故事会和端午节知识竞赛 7、8月份举办以“乞巧节“为话题的作文竞赛和本学期活动总结 9、10月份下学期课题活动安排和中秋知识竞赛 11、12月份举办腊八节专栏、墙报比赛和本中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课堂》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校课题组工作按计划有效完成,总结如下:
1、传统节日回归校园,民俗文化渗透于生活之中
每月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学校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专栏、条幅等多种方式来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传统文化。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潜移默化的懂得了许多传统习俗、文化,学到了相关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2、谚语、俗语背诵娴熟,名言警句运用得手
利用两操和课前预备时间积累背诵,让许多学生爱上了语文,学活了生活,提升了品味。更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语文课和平时生活中名言警句运用自如。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3、听故事,讲神话,说典故,议传统成为一种习惯
在平时节日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开始关注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知道相关知识学生开始自觉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做积累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素材。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地方文化,民俗知识在课堂上异彩纷呈。
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节日、民俗等,学生利用动手、活动、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利用包粽子、包饺子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利用写对联,诵佳句等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这些活动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立体的弘扬了中华传统,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和语文基础知识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好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开始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开始喜爱自己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更让学生深深的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自身民族精神的源泉。同时,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便主动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总之,通过本学年的活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节日之中。民俗言语积累贯穿于每一天的活动之中。传统习俗、地方文化已嵌入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利于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