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12:1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第一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写字如何抓起

——姜叶 有人说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写字次之。可我认为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不但与识字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级学生一开始识字,我就培养他们的写字能力,努力使其写的字符合大纲要求。在教学中,我主要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一、根据儿童心理逐步培养写字兴趣

汉字是四方体,从结构上讲它分为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几大类。如左右结构类又分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也有好几种类型。因此,要写好汉字需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写字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教学生写好字,就必须针对少年儿童心理,培养写字兴趣。

二、根据儿童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上课一是缺乏耐心,二是喜欢表扬,三是好奇,有尝试精神。我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1.精讲少写。一年级的课文短,生字少,笔画简单。我采用图片、卡片相结合,帮助学生识字,卡片帮助学生认清字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各笔画的名称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为写字打基础。少学,一节课一般学六个生字。少写,每个生字书写二遍。第一遍是由感性认识到实践,第二遍是巩固练习。写字时老师先讲解写字时的运笔技巧。如:横平竖直,点要斜;写“撇”时落笔重,收笔轻,起顿一下再轻抬笔;写“捺”时落笔轻,顿笔轻轻抬起笔尖。这样做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认识,为学生独立书写打好基础。

2.搞临摹。我把生字书写在纸上,每天让学生按照生字表上的字体临摹50个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班学生书写体大致相同,这个时候,学生就可离开字帖,独立书写。

3.选优表扬,通过天天练习书写,一年级小学生也能写出较好的字。这时候,我就开评比活动,每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每次评出上中下三等,好的表扬,进步的加以鼓励,差的进行个别指导。有时让其他老师帮助选出好的贴在班报上,发给一朵小红花表示鼓励,连续三次者发给奖品,激发学生的写字积极性。

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全班学生对写字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学生家长为孩子买了字帖,家长支持,学生写字劲头就更足了,有的学生每天早晨练字,晚上练字。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刻苦 2 练字的好局面,写字水平提高很快。本班举行写字比赛,很多同学取得了好成绩。

第二篇:论文—— 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提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教学研究”课题成果

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失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 实践探究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008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作文题:借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与哲理,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由评论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入题: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世界„„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这几道作文题,命题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希望考生能够写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哲学思考的优秀文章。

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作文立意低下、肤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毫无可读性可言,更无深刻的理性思考,只是反复咀嚼一些从电视、网络等上得到的可怜的写作素材,无聊且浮浅,幼稚且庸俗,乏味且低下,作文水平与高中生的身份很不相符合。这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和通俗大众文化的流行有关,也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心态密不可分,但笔者更认为与我们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轻视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等高扬文化大旗的高考作文异军突起,它们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之所以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是有它得天独厚的存在环境,它使传统文化大放光彩,让学生学以致用,使文章内容丰富、远离平淡、增添文采等优点,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很有实践的必要。为此,我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确定目标

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的结合是建立在了解、积累历史、文化、人物、典故、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我把教学的总体目标定为: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建立文化文学素材积累手册,能写较好的有传统文化味的作文。

二、经典示例

印发近年高考有传统文化味的作文范文,范文分整篇、片段、开头、结尾等,用两节课进行品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涂”;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005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执子与通子》)

三、揭示内涵

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这类文章大都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刻的文化认知。它在构思上往往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鞭挞假恶丑;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四、专项训练 文化作文类型多样,应作专项指导与训练,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一般情况下,三周安排一个专项(用一节课讲解分析示例,一节课模仿练笔,一节课测试评改)。专项训练内容如下:

1、点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点击历史人物,就如同给作文注入了新的活水,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006年高考安徽佳作《读·感悟》)

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信手拈来,庄子的空灵澄净,李白的潇洒不羁,司马迁的刚直坚韧,犹如一束束生命的花朵,散发着古典的芬芳,沁人读者的肺腑,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

2、采撷诗词名句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采撷一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2006年高考福建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三句诗,三个段首语,构成段落排比,描写了三道各具特色的风景。作者笔下奇丽的“风景”,便是浩瀚悠久的中华文化。构思巧妙,结构整齐,描写生动,引人联想,极富个性和魅力。

3、化用典故传说

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它不但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化用典故传说,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更富有文化底蕴。化用典故传说,是站在透彻文章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领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展。请看下面的文段:

有的人,驾一叶扁舟,凌万物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在,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光俗世,只是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憩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在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履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肩而过,互道一声问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著的争辨,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2006年高考浙江佳作《且息且行》)上文论述了“行”和“息”的辩证关系,语言功力深厚,且颇具特色,除了恰到好处的引用外,化用典故的技巧尤其让人咋舌,王子猷的秉烛夜游,魏晋名士的求仙问道以及古希腊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等典故;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穿插自然,意味深长,显示了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4、走近文化名人

每一个文化名人身上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散发着文化的芳香,高考作文如果选用他们作材料,与他们对话,必将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请读下面的文字: 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移。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2006年高考广东佳作《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

在上面的文段里,一个个文化名人鱼贯而出,古今中外诗人歌手汇聚一堂,很像赴一次文化的盛宴,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样的文章,不说别的,仅是文化味就足够使人醍醐灌顶了。

5、渲染情境

如一位同学写了《握着自己的长矛和盾牌》的文章,他先以一个精彩的特写镜头展现人们狂欢的情形,设下悬念:

黑暗如同巨手扯裂光明的天空,留下无尽的叹息。炫目的鲜血从我的长矛上缓缓流过,却仿佛沉重的石蜡凝滞在我的面前。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呼喊,仿佛大地落下一阵轰雷。我感到地中海咸湿的海风正拂过我微抖的脸庞,我感到无数人向我潮水般涌来,我感到我被无数炽热的双手有力地托起,高高地抛向天空,然后,溶解在这碧墨的苍穹中„„

接下部分,文章自然引出事情的原委,继而写了两件事:安东尼反叛,国家陷入混乱;凯撒义子屋大维依靠自己的努力复仇,杀死安东尼,将罗马重新推向辉煌。文章结尾再以特写镜头回应开头,并点出文章主旨:

宏伟的古罗马角斗场上的巨石反耀着圣洁的光芒,笼罩着我微抖的脸庞,我感到无数人向我潮水般涌来,我感到我被无数炽热的双手有力地托起,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不能只求助于他人,而应相信自己,求助于自己,应该握紧自己的长矛与盾牌。我还知道,我,屋大维,凯撒的义子,会将这一历史永载于罗马伟大的史册上。

文章大气磅礴,恍惚间将人带入了地一久远的历史,令人感奋,令人称颂。对每一个专项的教学是重中之重,但不必求全求多,可因时因人而异,只要有效就行。

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教学只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或类型,它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与探索。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我还不能说取得了成绩,因为,在教学中贯串的阅读、积累、练笔等,还有许多细节,许多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我所教班级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读文读史读经的多了,摘记练笔感悟多了,思考分析评论历史文化的多了,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作文多了。我想只要坚持,只要实践,只要改进,这种作文教学之路是光明灿烂的。

作者简介:王永,1987年毕业于河北承德师范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联系电话:1***

第三篇:传统文化论文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和的结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自强不息”及“允执厥中”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对加强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 人文素质大学生

为什么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当代大学身的普遍现状1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成教大学生的年龄跨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及能力等不尽相同,其中的一部分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家庭”,并把能拿到毕业文凭作为上学的最高目标。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把 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三)奉献理念淡化,功利色彩浓厚 一些成人高校学生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过于注重实用,重视现实,恪守 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而忽视个人对集体、社会的义务,缺少群体观念,缺乏集体的团队精神。行为上表现出无私奉献少,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如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不是选择到 “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能“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四)文化素质低,文化功底较差,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位较低。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忘恩负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一味放纵自己,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不少成人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积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 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优 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传统文化教育是成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贤哲即使是对自然界的新颖见解,结果也总是要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以告诉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儒家修身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产物,其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世哲学等虽带有封建色彩,但以儒家为主体所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统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被看作是“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的杰出代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帮助其修养“为天下立功,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品格。当今,由于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理想人格失衡,一切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至上追求,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体会。进行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进 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I]成 人教育,2004,(9)

[3]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I].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第四篇:传统文化论文

带入情景,想象画面

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李场小学

郭曾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喜爱。它以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读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也显得尤为关键。

在当前教学中,古诗教学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但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古诗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古诗由于时空跨度较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个人情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很难入情入境,与诗人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再加之,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或重视不够,或觉得无从下手,使得古诗教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仅仅成了试卷上的一个得分点。

那么古诗教学真的让人束手无策;真得因为难教就要停滞不前了吗?除了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外,我们教师就无法有所创新吗?人教出版社专家崔峦老师说:“小学古诗词教学,最要紧的是把学生带入情景,想象画面,做到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感受,最忌讳的是串讲词句,逐句翻译,把活诗(词)教死。”这句话对我有很深的感触。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认为想象是击破古诗难关的一块璞玉。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在这一心理过程的带动下,可以还原再现描绘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因时空跨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可以说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一座桥梁,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二、再现情境,激活想象

根据情境想象是我们惯用的方法,它能使使静态的阅读变成动态的生成。其实所谓“想象”并不意味着想象出实际没有的事物,这是狭义意义上的想象,想象更应包括再现原有的事物。

如《凉州词》的教学,在初读古诗后,我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王之涣在吟出这首诗时,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事物,可最终定格在诗人眼前的却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样的一个画面,既有广度,又有高度,有点有面,接着才会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声音,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不在画面之内。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经验和自己感受的总结,这种经过加工的画面再现,也是一种想象,学生对画面的想象同样是充满智慧的表现。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王之涣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出这首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情景的再现可称为是再现式想象,它来源于学生对生活、对事物深刻的理解,源自于自身感受的一个提炼。学生的头脑中再现了古诗的场景,并能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

三、联系生活、引发想像

感悟古诗,不仅是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蓄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种味?即所谓感悟诗情。实践证明,紧紧抓住“想象”,这个中介,就可以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如学习《十五从军征》,当学生读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我启发学生想象:同学们,六十五年是人生的大部分岁月,我们的主人公把自己的青年、壮年、老年都留在了沙场上,那么这些年他是如何度过的呢?三十岁时、四十岁时、五十岁时„„直至八十岁才得以返乡。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一个空间,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之久,进而感受此时老人回到家乡后的心情。学生再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诗句,马上就能领悟出全诗的主旨了。

四、展开想像,训练写话

传统诗歌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歌习作。而现在古典诗歌的教学往往重视赏析,忽视写作,古典诗歌成了仅供学生赏析的古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的同时,适时加入一定说话训练、写话练习。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

如教学《十五从军征》,当学生读到“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老人在哭泣什么呢?随后我让学生以“我在哭泣”为开头,写写老兵的心声。此时再配之以恰当的音乐,学生个个奋笔疾书、展开想象,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们写下的不仅是老兵的心声,更是那字字带血的控书。用文字表达的东西永远比随口说出的更具逻辑性、更具文学性,而学生能写出这些,都离不开想象的辅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课堂写话训练,从而使古诗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的习作夯下了基石,也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想像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想像使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在古诗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想象这一媒介,可以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活力四射,增添古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了学生对古诗感悟。有了想像这块敲门砖,古诗教学定能散发它独特的魅力。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2012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国际上学习汉语热的背景下,作为我们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要让传统美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国学教育的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秉承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完成我校课题《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二阶段计划。

二、目标:

本学重点让学生利用平时积累中华民谣,俗语、谚语、佳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与民俗、节日相关的故事、神话传说、词语名句,让学生记住民俗节日、民俗文化。同时,让这些学习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实施办法:

1、利用每天两操集合时3分钟时间,让学生积累、诵读民谣、谚语、俗语、诗词名句。

2、印发购买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推荐《民俗节日故事》、《传统节日》、《各地民俗》等书目。让学生学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累词语信息。

3、在每种传统节日来临前,利用电子屏、专栏、墙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传统节日,并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积累有关传统节日民俗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知民俗、懂民俗、爱民俗,过传统节日”。

4、利用文学社,校报刊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定期举办谈民俗,议传统,爱中华活动。

5、每节语文课预备时间学生背诵1-2分钟相关民俗的俗语、名言、谚语等基础知识。

6、以语文组为单位,看站故事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

四、任务分工:

1、课题组成员学任务布置、督促、落实

——

张利军

2、课题计划、实施方案、安排、活动记录

——

谢招军

3、名言、谚语、俗语的搜集和诵读安排

——

4、各班语文课代表、领诵者的培训和指导

——

柳建香

5、地方民俗、故事的搜集、专题讲座

——

曹瑞宁

6、各类活动方案、实施

——

汪慧玲

7、文学社、报刊材料的编排,征稿,审核

——

边雍蓉

五、各月份工作安排: 1、2月份组织春节故事会、春联比赛,以班为单位举办春节联欢会。3、4月份组织清明节扫墓和谚语、俗语诵读比赛 5、6月份举办传统节日故事会和端午节知识竞赛 7、8月份举办以“乞巧节“为话题的作文竞赛和本学期活动总结 9、10月份下学期课题活动安排和中秋知识竞赛 11、12月份举办腊八节专栏、墙报比赛和本中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课堂》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校课题组工作按计划有效完成,总结如下:

1、传统节日回归校园,民俗文化渗透于生活之中

每月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学校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专栏、条幅等多种方式来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传统文化。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潜移默化的懂得了许多传统习俗、文化,学到了相关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2、谚语、俗语背诵娴熟,名言警句运用得手

利用两操和课前预备时间积累背诵,让许多学生爱上了语文,学活了生活,提升了品味。更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语文课和平时生活中名言警句运用自如。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3、听故事,讲神话,说典故,议传统成为一种习惯

在平时节日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开始关注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知道相关知识学生开始自觉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做积累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素材。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地方文化,民俗知识在课堂上异彩纷呈。

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节日、民俗等,学生利用动手、活动、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利用包粽子、包饺子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利用写对联,诵佳句等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这些活动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立体的弘扬了中华传统,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和语文基础知识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好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开始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开始喜爱自己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更让学生深深的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自身民族精神的源泉。同时,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便主动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总之,通过本学年的活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节日之中。民俗言语积累贯穿于每一天的活动之中。传统习俗、地方文化已嵌入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利于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下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文化与语文教学 白山小学苏秀琼 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不仅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才能在语......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结题 报告 徐小娟 本课题活动从08年开始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次课题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借古讽今”类散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通过探究此类文章给......

    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发布者: 邵强文发布时间: 2012-10-29 19:48:39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总结 第三实验学校 赵彩霞 孙双霞 武彩霞 我们围绕课题核心,有序展开系列活动和研究活动,特总结如下 一、调研情况综述 1、动员发动情况。 为搞好......

    让传统文化充溢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充溢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五篇)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海南侨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全文5篇)

    毕业论文 题 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学 号:200907564349 姓 名:于雪华 指导老师:陈鸿 摘 要 在当代语文教育发展中,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恢复传统,传承文化”的呼声越发......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灵魂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诗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