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1: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

(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a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

设计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关键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b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越是高年级,越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越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与不同追求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教学设计。

c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做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d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当然,“做中学”也并不完全是新东西,人类的技能学习一直是做中学的,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物理、化学实验都是“做中学”。把“做中学”拓展到认识领域,拓展到智能学习领域,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要求。但是,除了“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以外,人们还可以“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中学习”等等。特别是在每位学生都有一册体现着培养要求的教科书,都可以及时上网或到图书室或到家庭藏书中去浏览查阅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事。

其实,多种方式学习并不一定都由教师组织,有条件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让一部分适宜的学生离开课堂,到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校园中去讨论,而留下需要的学生按统一要求在教室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e教学设计实际是教学构想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实际运用时改变的事是常有的。当然,改变教学设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教学设计有时会变化,所以就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为什么要倡导为学生设计教学?这实际上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一个教学系统绝不可能是漫不经心地随意出现的,它应是精心创设的。如同创办企业,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规划和管理,才能保证 产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应该保留选择,应该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实际;教学设计应该允许改变,允许不完成,允许适时调整,所以教学设计应是构想而不是蓝图。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这些标准的要求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应该是清楚的而不应该是模糊的,应该是可检测的而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教学目标可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平时我们看到的教案的设计,网站发布的教学设计,乃至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很多。这说明设计者对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比较模糊。案例展示

[例1]《乡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例2]《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现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例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例4]《孔乙己》教学目标

1.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分析。

2.重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思考:你从以上四例教学目标设计中发现问题了吗? 问题研讨

话题一

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这话听起来可笑,老师上课还能不知道教什么?但从上述的一些例子中确实可以看出,教者并不十分明确教什么。例一,语文教师是要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上下功夫的,但是,这是课程的目标,而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总目标第七条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这一节课教师要做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从教学目标确实看不出来。让学生“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能做得到吗?什么样的评价是“正确评价”?(阶段目标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强调个性化阅读和作品解读的多元化,这就无法保证一定是正确的。)例二,“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这更像思想品德课,不大像语文课,而如果不看课题,怎么会知道这是《醉翁亭记》的教学目标?再说,一节课就能做到“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的话,那真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了。(阶段目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三的“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的目标则更像是地理学科的目标了。例四中的1和2讲的是怎么做,3讲的是做什么,对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基本没提,这恐怕还算不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确定学生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目标的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测是否完成本节的课业。例如,“能找出描写句,并说出好在哪里”的目标,可以使找得到、说得出的学生明确自己成功了,也可以使找不到、说不出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

话题二

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传授,宜用启发式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力培养,宜用默读、讨论和发现法。诗歌宜用朗读法;说明文宜用默读法;小说、童话、戏剧用复述法、分角色朗读法。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如果让学生质疑,宜默读;如果让学生情感体验,宜朗读。那些教学方法不当的教学,常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教学。确定例二那样的教学目标,不仅教什么是模糊的,怎么教也必定是主观的、随意的。“能找出描写句,并说 出好在哪里”这样具体的目标,不仅能使教师明确教什么,还能使教师明确怎么教。

话题三

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有许多标准,但其中最客观、最重要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要想知道学生是否学会本节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检测题,以此了解情况,以便改进教学。领导听课当然也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就要求教学目标是可检测的。上述四个教学目标如何检测? 以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应达到的水平,它相对于教育宗旨是具体的,但是相对于教学目标又是抽象的。(教育宗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不在一个层面上)教学目标是一节或几节课中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它要体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它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是方向目标,是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标准;课程目标体现社会客观要求,教学目标要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是指令性的,教学目标是自主性的;课程目标是稳定的,教学目标是灵活的;课程目标是原则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课程目标对所有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目标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具体的指导作用。怎样理解这一段话呢?具体地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课程目标,理解句义、理解主题是教学目标。提高欣赏、评价能力是课程目标,能识别哪些句子是美的,能说出美的句子美在哪里是教学目标。例

一、例二都是属于以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的问题。一堂课能培养出“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吗?一堂课能“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吗?(不能让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例三“学习(改“掌握”)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和例四(改“在本篇学习过程中”)“学习(会)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中的“学习”就是模糊的,学习了,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要不要学生“会”?怎么知道学生会不会?例四中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思想内涵”,怎么检测?(改“能说出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和小说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和陈述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 案例展示

[例1]《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写景物的写法。[例3]《羚羊木雕》教学目标

1.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上述教学目标的设置都是有问题的。例一,是认知领域中的能力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力是分层级的,能力是通过具体行为表现的,这样表述不仅过于抽象,而且类别单一,这与语文的课程目标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不一致。例二的目标,虽然是三个,但是一个层次,都是学习、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写景物的写法。)例三,混淆目标的分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认知领域的目标,“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是情感领域的目标。情感目标表述也不正确,“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显然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目标不能脱离语文)

问题研讨

话题一

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分类的

当前“目标涵义和用语的‘泛化’成为课程实践中的一大障碍,造成教学行为的‘似是而非’。”确实如此,教学目标中“培养„„能力”的表述比比皆是,而能力是分层级的,每一层级又有不同的项目,培养哪一方面的能力?而能力是通过学生具体行为表现来体现的(要通过学生做什么来提高能力),如果没有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教师心中无数,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主观随意,就谈不上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目标通常分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每一个领域又有细分项目和要求,下面作具体说明。

1、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目标通常分五个层级:认知、理解、分析综合、运用、欣赏评价。

每个层级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认知:字词识记;汉语知识;文章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及文化常识等。(识记能力)

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言文翻译;复述;举例说明等。(理解能力)

分析综合:指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各种表达方式;区别不同文体和不同文学样式;说明写作方法的特点;说明写作意图,概括中心思想;提出疑问等。(分析综合能力)

运用:构造句子;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运用掌握的阅读规律自己读懂课外书籍;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运用已学知识独立作文等。(运用语言的能力)

欣赏评价: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欣赏评价能力)

2、情感领域

教学中情感领域的目标设计比较抽象,往往都是“培养„„感情”之类,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现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如下描述:

反应情况:阅读中能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之中,有进一步体验的愿望,对文章所阐述的思想有同感;能说出从文章中获得美(哲理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的体验;能产生阅读共鸣;朗读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能模仿情节中角色的言行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说话、演讲注意表情和语气,有感染力等。

价值倾向:对课文所描述对象的正误、是非、美丑能鉴别;对课文所显示的真善美能产生某种价值感和认同感;能看出作文中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假恶丑的批判;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写作中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

品格形成:能把课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内化为生活偶像,能把课文中的某个哲理内化为生活的准则。

3、技能领域

技能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查字典、书写、朗读、默读、口语 交际等。

查字典:能熟练地使用字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书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读准轻重、快慢、语调与语气。

默读: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口语交际: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

话题二

教学目标设置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很强。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是必然的。把《皇帝的新装》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一项,是不妥当的。例如,要不要学生讲述或复述故事情节?再如,学生对故事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吧?对其中的人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吧?对文中的表达也会有自己的体验吧?这就有了多样性。多样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发展。再说,学生的程度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如,《谈骨气》教学目标:(过渡教材中的)

1.积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和句子。(认知领域中的理解)

2.回忆过去学过的议论文,找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并能说出本文运用论据的特点。(认知领域中的运用)

3.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阐述这一观点。(情感领域)

教学目标2是主目标或基本目标。目标1是副目标,它是基础,是学习本文的最低目标。目标3是情感领域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硬贴上去的,而是在读课文中,在学习语文中获得的。本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十分清楚的。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案例展示

[例1]《黄河,母亲河》教学目标(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2]《天上的街市》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2.结合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联想和想像的写法。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例3]“话题作文《路》的指导”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例4]作文《给我一片绿》教学目标

1.以本篇作文为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审题、选材、构思。

2.按审题、选材、构思的程序规范学生的作文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3.教育学生写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文章。

上述四例的问题就在于,目标的陈述是抽象的、模糊的,是很难检测的。例

一、例二中的“培养„„能力”,怎么看得出来?例三中的“准确审题”,怎样是“准确审题”?例四中的“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审题、选材、构思”,究竟“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并不明确;“认识到”是模糊的,只要求“认识到”?要不要“会„„”?“写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文章”,这其实是教学要求,而不是教学目标。上述四个例子中的“培养”、“指导”、“教育”都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无法检测。

问题研讨

话题一

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谁?

“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中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陈 述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指导”、“培养”、“教育”等词语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与陈述学生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与没做;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如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词语,那么,教师做了,教学目标就完成了。至于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就无需检测了。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出什么或说出什么。例如,“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或“能说清楚用‘什么’和‘什么’作比较”。

话题二

教学目标怎样陈述才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它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能找出本文的叙述线索”。

常用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生行为的词语有哪些呢?

按照目标的分类,常用的行为动词如下:

认知领域: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等;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应用、使用、质疑、撰写、拟定、总结、证明、评价等。

情感领域:经历、感受、尝试、寻找、讨论、分享、接触、体验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注、重视、采用、采纳、尊重、珍惜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确立、追求等。(相对模糊一些,因不好表述)

技能领域: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临摹、例证、扩展、缩写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尝试等;联系、写出、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不像认知领域的目标那么具体,所以有人主张,可以把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一起表述出来。例如,“积极参加讨论,并能说清楚自己的看法”,“读课文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者认为,这种陈述只能作为教学目标 的一种补充。

(按目标分类可选择使用的行为动词很多,不需要死记硬背,只是在目标设计时,多翻一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话题三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不要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利于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这些条件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等,如“借助工具书„„”、“读课文之后„„”“上网或去图书馆„„”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定了教师的灵活性。其实,是否陈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以根据教师、教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或“一定不要”。因为二者各有利弊。实践拓展

话题一

通过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学目标是如何发挥其“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道新闻的一些知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学生能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创造性复述与有表情朗读。(既有认知领域,又有技能领域。对学生的行为陈述清晰、具体)

2、了解这一则522字新闻报道了震惊世界巨大事件的始末;并以这则新闻为载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侧重于技能领域,因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

3、尝试校园新闻的写作。(认知领域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重点不放在文字解读上。根据教材特点,主要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静态的课堂读书转变为动态的校园活动。教师行为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一个学习预设者转为一个学习合作者。以课文为载体,把教学当做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共同去完成的一个过程。

(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功能;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知道”、“指出”、“划出”等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研究性预习

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分别作研究性预习准备。

①历史组。收集整理百万雄师渡大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一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一组到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一组访问历史老师;还有一组网上搜索。

②地理组。翻阅全国地图与江西、安徽、江苏三省地图。在地理老师指导下,将课本中的作战示意图按比例扩大,制作一张教学挂图。

③诗词组。选出本星期“一周一诗”中全班背诵的一首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在晨读课上,按惯例,为全班同学解释词句,讲解大意,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背诵。

④新闻组。通过查寻资料或访问老师,了解新闻这一表达形式的基本特点,准备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分析。同时,查找1949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则新闻发表前后,新华社还有哪些连贯的新闻报道,以供全班同学比较阅读用。

⑤录制组。在校电教组老师的指导下,从《开国大典》巨片中,截取反映渡江战役的几个片断,加以组合,并刻入光盘中,以供上课时使用。

几点说明:

教学过程中各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明确。为了确保各小组工作的质量,教师可事前分别与历史、地理、电教等各科教师及图书馆管理员取得联系,得到他们大力支持,以“暗中”协助学生活动(国外不少学校,还常常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享受到克服困难之乐趣)。总之,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各门学科共同努力,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战线”的。

对于初中学生,新闻写作特点不必讲得太复杂,完全可以让学生“学做小老师”,自己分析,自己讲解。陶行知十分推崇这种“学生教学生”的做法,认为这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综合性学习,最后的成品有时可能是粗糙的,甚至疏漏百出,但这一切都无所谓。贵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与老师沟通,学会了与同学合作。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

(一)展示522字新闻的广阔背景

1.由“诗词组”学生代表上台带领全班同学背诵毛泽东同志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

2.由“录制组”学生负责放映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几个壮烈的片断(镜头)。

3.全班默读课文,整理下列词语。

溃退

业已

泄气

锐不可当

4.由“历史组”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发言内容略)教学目标二中的“以这则新闻为载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表述或许有商讨的余地,但,毕竟过程极为精彩,这个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正如前面所说“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贵在过程中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与老师沟通,学会了与同学合作。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这一切都做到了。

(二)了解新闻特点,分析课文内容

1.由“新闻组”两位学生代表上台讲解

我给大家讲新闻写作形式的特点。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三个方面组成。标题要准确、醒目。导语,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的提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报道的事实,让读者一眼就明了这则新闻主要写什么。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分地报道事件的始末,使读者对事件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请大家划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与主体部分。

现在,我提出两个具体问题与大家讨论:

①课文中导语告诉了读者几种情况?三种情况:a、参加战斗部队的数量——百万大军;b.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c、战果——已经冲破敌阵。

②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分三层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与思考。①为什么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最为详细、突出?讨论结果有三个理由: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②请划出东线战斗进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动词: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③为什么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却写得那么简略?(而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重大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新闻组”同学为我们找到了这条消息,请大家比较着去阅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由“地理组”学生展示一张按比例扩大的作战示意图,一位男生头戴帽饰,手执教鞭,俨然一个高级指战员,给战地干部们讲述我军分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的战况。

(三)课文朗读与广播

1.教师提出朗读的要求:

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

3、让学生当一回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推出男女生各一名到校电视直播室分别朗读这则重大新闻。其他同学收看后,就这两位“播音员”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上由学生的讲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学生朗读几个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一——知道新闻的一些知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让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朗读。既有朗读优秀的学生的展示,又有全体学生的朗读——对读与互评。

结束语:

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这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这对于生在和平环境中、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难道不是 一次战斗的洗礼吗?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忘记了过去——(学生齐声)就意味着背叛。”

(学生自主了解了新闻知识,积极参与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前两个目标均落到实处)●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为了迎接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学校举办了由少先队员自己集资,自己动手制作展板,自己学当讲解员的“雷锋精神永恒”大型图片展。雷锋的传人,英模张峻、乔安山等人特从雷锋生前战斗地——抚顺奔赴上海参加学生活动。好八连指导员公举东,全国知名劳动模范包起帆、徐虎也都赶到现场,与学生座谈、合影。这一切都是校园新闻写作极为丰富、生动的素材。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校园新闻一例(略)

(完成教学目标三)

教学资料(略)

教师教后随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是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整个设计与构想比较大气。语文教学需要有三个词:“必须”、“应该”、“可以”。必须有“必须”,应该有“应该”,而大量的是属于“可以”的。可以以知识立意(侧重新闻知识),可以以能力立意(侧重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以情感立意(侧重指导新闻朗读),也可以三者兼顾,要视教材与学生而定。我之所以能比较好地完成预期任务,因为我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顾问,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得到各门学科老师的支持与合作。不过,我再三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也是为了让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同样需要杂交,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以课文为载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点激情,但切勿一哄而起,应列入全年计划中,并与其他各门学科取得协调与平衡,统筹安排。否则,岂不忙坏了学生,急煞了教师?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学习结构的变化。

思考:怎样理解必须有“必须”,应该有“应该”,而大量的是属于“可以”?(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或必须心中有学生,或必须了解学情;应该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可以”则正好是体现教师灵活性、创造性的地方。)

(我们平时有许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走过场的,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的,实际教学与教案上的教学目标不挂钩。还有许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空洞、过于抽象,教学中无法操 作,课堂信马由缰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再对照他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会发现,他的教学活动环环都忠实于教学目标,并无节外生枝。教学目标的功能体现十分明显。教什么:新闻知识;尝试新闻写作。怎么教:学生自己读文章,自己找材料;学生自己写文章,自己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法适应学生,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训练扎实;人文熏陶尽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朗诵、播音、访问、讲解作战示意图,情感领域的要求十分明确,活动十分充分。)

话题二

通过《醉翁亭记》的两个目标设计对比,看教学目标应该如何陈述

[例2]《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从教学目标陈述的角度说,例2的教学目标设计主要的问题是:1.行为的主体有一些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例如“引导”、“让”、“激发”等。2.那些行为主体是学生的,所用词语多含混不清,难于观察,难于检测,例如“理解”、“体会”、“感受”。怎么能看出学生是否“理解”,有没有“体会”和“感受”?3.分类的层次混乱。虽然设计者是按“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等分类的,但是分类不准,例如,“理解„„”、“体会„„作用”和“了解文意”不是“知识点”,而是“能力点”;背诵,属于识记,放在“能力训练点”里也不尽合理(基础知识)。4.后两项目标中的“渗透”是教师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再说,情感的变化 要靠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靠教师去“渗透”是无法奏效的。如果不能“欣赏名言佳句”,不能“对课文作出某种情感反应”,所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也就落空了。

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按照通行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三大类划分好,每一类的项目也还是按照如前文所述的通行的项目划分好。[例3]《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1.看注释后,能解释文中的几个难词(环、壑、辄、暝、觥、筹等)。

2.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也”、“而”的作用。

3.能独立找出“文眼”,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4.学完课文之后,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至少两条)。

5.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造句。

例3的教学目标设计比例2要好得多。言少意丰,十分具体、明确,行为的主体是学生,且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解释”、“说出”、“找出”等。教师据此可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目标的分类十分清楚,1(基础知识)、2(理解)、3(分析综合)项是认知领域的,4是情感领域,5是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三项层次清楚,并不重复,且重点明确。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的叙述是准确的,如“看注释之后”等。4中“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这—目标包涵了前面介绍的情感领域中的“能说出从文章中获得美的体验”,“价值倾向”中的“对课文所显示的真善美能产生某种价值感和认同感”等。话题三

教学目标要不要告诉学生,何时告诉

教学必须设计目标,不然教师讲什么?要不要告诉学生却应因人而异。魏书生老师的课,他是告诉的,常常是将目标工工整整地(有时用不同的字体)写在黑板的一侧。看钱梦龙等老师的教学实录,未见他们把目标告诉给学生。告诉不告诉,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目标,能否围绕目标有放有收地教。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即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不得不研究预设目标以外的目标时(这个目标可能是下一课或下下一课的目标),但还有下一课,甚至于下下一课,到那时再完成这个目标也不是不可以的。

目标如同论点,作者的观点可以隐含在文章之中,教学目标也可以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字词教学,开课时的学生查字典理解字词,结课前的学生练字词,掌握这些字词,这 就是目标了,用得着告诉么?再如能力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某个词用得好,说出来就是有能力了。教学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指向目标了,也用不着告诉。情感领域的目标也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告诉,可能适得其反。综述:

教学目标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设计好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如果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的开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教什么才会心中有数,怎么教心中才会有路。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所陈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行为词语应该是明确、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模糊、抽象的,应该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词语来陈述。

有时可以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如说“通过„„后,学生能„„”等。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而不是其他途径来达到的;要遵循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分类应该清楚;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多少应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2005年8月《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

(二)一、关注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传统教学的听课评课主要关注“双基”,教师教学基本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只是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而领导和教学研究人员听课评课中的视点在于教师授课知识讲得是否正确,知识点全不全,有无系统性,显然这只是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那么听课的视点就应从单纯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兼顾三个维度,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的发展)

[案例1]以小学数学“圆周率”这个课题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什么叫“圆周率”呢?请大家注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圆周率”。

随着教师的一声“预备齐”,全班一字不差地背诵。

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每个学生用纸板做一个圆,半径自定,第二天带一把尺子。如果所做圆的直径是公制的,就带米尺,是市制的就带市尺。上课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老师先示范说明),量出圆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做完后,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把结果一个一个地报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甲圆:直径1寸,周长3.1寸,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乙圆:直径1寸,周长3.2寸,周长是直径的3.2倍。

丁圆:直径2厘米,周长6.3厘来,周长是直径的3.15倍。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是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接着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传统的教法,基本上是属于一种知识灌输的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而后一种教学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特别是注重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量直径、量周长,计算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得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对“圆 周率”概念的形成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创造的一定条件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经历和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如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提升了情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二、关注三维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体现三维

按新课程观念,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那么应看教师的课有无为突出“双基”而放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做法。

(二)三维教学目标是否整合

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三维教学目标从编制上可分开列举,但实际在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来完成。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既不能外加,也不能拔高。

(三)教学目标是否机械运用

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就能达到的。因此,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高瞻远瞩地从整体看局部,千万防止“贴标签”,使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

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由于教材特点和单元特点不同,每一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教条地套用。如有的课可以明显体现出三维目标,而有的课只能重点体现其中两项目标。教学目标欠缺不好,但教学目标制定多了,条目繁多,犹如天女散花一样多而散,也不是好事。一位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制定了八项教学目标(生字、多音字、近义词、作业题、分段,外表和内心,细节描写、归纳中心),但多个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其结果,必定是东一笤帚,西一扫帚,什么都没学到。(就每一篇文章来说,三维目标都要兼顾,而分类目标——认知、情感、能力,不宜面面俱到,不是越多越好。)

[案例2]《童趣》

(一)定位

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初步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放飞思维,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体验并感动于沈复灵动的情趣童识,促成学生这种意识的觉醒,进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目标,最后一句欠妥,要将教师行为改为学生行为)

教学除了应抓住诵读这个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外,还应侧重于感悟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重点及设计意图)

(二)切入

激活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天上的满月,就是晶莹剔透的白玉盘,它又像是瑶台的明镜,飘荡在白云间。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像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的一篇趣意盎然的回忆性散文《童趣》。(情境导入)

(三)探究

1、译读设趣

①诵读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来读《童趣》呢?只有体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引导学生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通过范读、领读、跟读、默读、齐读、放声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在语气、语调、节奏、语速和情感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并及时评价鼓励。(调动生活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突出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体悟心境、感悟意境,是通过反复读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又有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三维渗透)

②翻译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本文浅显易懂,可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意,做好翻译准备。然后男女生竞赛,接龙翻译。其间,教师通过巧妙插话,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利用注释、查看工具书、加字法、换词法、推 断法等等。(在获取知识和能力时,重过程和方法)

2、品读拾趣

①小组合作探究。挑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处富于童趣的描写,说说在这处描写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它的“趣”在哪里?

②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

(通过探究和交流,破译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由文字引发想像,使阅读走向深入,培养创造力。)

3、情境生趣

①小组合作探究。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探究:

a童年是一幅绚丽的画,充满阳光,充满诗意,请你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b春光杂志社要编辑《童趣》现代版,请你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大家来共同分享你的乐趣吧!c如果人教社编辑来访,请你谈谈对《童趣》的看法,你想说些什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教学设计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完成)

教师以“学长”(而非“师长”)的身份参与小组探究,既要用简短的话作为点拨或回应,又要在巡回中敏锐搜索“反对”的声音,发现持“无趣论”的同学,及时鼓励他们到全班大合作中交流。

②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持“无趣论”的同学向全班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促成争论,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课堂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又有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沈复之所以感到有趣,是因为调动了自己的感官,发挥了丰富的想像。)

(四)拓展

课外可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至7段,《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 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佳作,供学生阅读。

评:本教案教学设计比较有创新。首先形式上的概括比较实用,通过“定位——切入——探究——拓展”四个层面把一节课的设计要素提领出来。“定位”说明的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设计意图,这为一节课的教学方面做了注脚(说明和解释)。“切入”是课前导入和创设情境,而“探究”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也就是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拓展”是对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设计。从本课的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看,比较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一是通篇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二是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三是教师角色定位得当,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教学组织活动有力。

[案例3] “购物——买文具”(一年级数学)本教案突破了传统教案的八股模式,在编写上别具一格。教学内容

预设目标(先看目标设计得怎样,表述?三维?)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运用了教师行为的词语“组织”)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懂得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爱护人民币。

(能将三维目标相互渗透,但个别地方表述欠妥,运用了教师行为的词语“组织”)

设计理念:

以小学生的零花钱为学具,学会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寓知识于活动之中,在玩中学数学,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将学科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体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正教案

预设流程 激趣:(导入)

粗心的陶气到超市购物,又买这又买那,付钱时傻眼了。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吗?你今天带钱了吗?

认识人民币

活动1:(设计成四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认识,丰富情感)

1.引导学生掏出自己的零花钱,说说是多少钱?——从字样、颜色、人物等方面认识人民币。(体现自主)

2.同桌合在一起互说一共是多少钱?——学习清点人民币。

3.小组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钱?——学会清点,保持人民币的清洁。(体现合作,又有情感的渗透)

副教案(侧重情感维度)

特别关注

1元硬币“牡丹花”象征祖国繁荣富强;5角硬币“梅花”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教师应在学生观察人物、景物、国徽时,引导学生,并适当简介其内涵。

提醒:小组钱币合在一起前,要求小组长先登记组员钱数。因为不能在人民币上写姓名,因此要防止因混杂在一起而记不清自己的钱数。(设计细致、周密,体察学情)

了解换算关系 活动2:

1.清点班级储蓄罐中零钱,并进行分类。——强化认识和清点人民币。

2.提出数学问题:这么多零钱怎么办?——换算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

3.小组合作:摆一摆、拿一拿、算一算、填一填,组内钱不足的可与别组合作——巩固换算。(体现了做中学)

认识币值 活动3:

1.小朋友,今天带的钱准备买什么?——认识人民币的作用。

2.老师现在有一元钱,能买哪些物品?还能办成什么事?——认识币值,渗透挣钱不易,节约使用的理念。

3.笑笑也有一元钱,她要买文具,她可以买什么?大家帮他参谋一下。

4.根据生活经验,给自己的文具贴价签。(注重调动生活经验)

实践应用

活动4:(办文具店,学以致用)

1.小组上交文具,全班办“蓝猫文具店”。

2.选择售货员,指导购物行为——文明礼貌教育。

3.购物游戏——应用新知。

4.师生评价。

补充教案,以备上课时选用

①(生成——产生、形成)学生在回答“这么多零用钱怎么办时”,不少都说成“换成大储蓄罐”,教师可追问:“除了换成较大一点的储蓄罐外还有什么方法?”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②(强调)联系生活说说一元钱能办成什么事。(如:1.坐公共汽车上学;2.买羊肉串等。)„„(解释)此举的目的是要渗透父母挣钱不易,花钱要节俭的精神。

③努力营造商场氛围,创设购物情境。

评价要素:举止言谈是否文明有礼,自然大方;商品交换是否正确。

整理

这节课玩得高兴吗?在活动中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思考,去总结归纳,就这两问就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

讨论:谈谈本教案设计的优点。

教学设计变以往僵化、呆板的教案为有个性的教案,力求实现“正教案和副教案结合,教案与学案结合,文字教案与思维教案结合,既备好预设,又考虑到生成的目标,使教学设计简洁实用,省时高效。

做到了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眼中有人。在新课程下,备课时“眼中有人”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小额人民币,一年级小学生已经在购买小食品、文具时都有一定的认识,知识与学 生生活相比略显滞后了。教学本课时把教学重点之一放在升华对人民币的认识上。有关人民币版面图案的象征意义,给学生做了提示。虽然上课只是简单地点一下,但教师课前的储备必须充足!将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学生手中的零花钱为学具,让学生观察实物、现场操作。并设计了学生的四个自主活动,将四个知识点(认识人民币、了解换算关系、认识币值、实践应用)分散在四个活动中,四个活动有机串联起来就是教学过程。每个活动又是三维目标的“集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学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小的方面是购物能力,大的方面是生活能力,还提高了认识)

课例4:《水调歌头》教学片段(重点分析)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

师:苏轼原来是在朝庭上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所作,当时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大家想,凭你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1:苦闷

生2:惆怅

生3:忧伤

生4:抑郁

生5:孤独

生6:难过

(点评: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猜测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调动生活体验。)

师:是呀!贬官了,与弟弟又多年不见了,能不苦闷、惆帐吗?于是大醉后面对中秋的圆月,作者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有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他要上天,上美好的月宫中去,但他又怕冷,非常矛盾。

师:(学生边答边问)他为什么要上天?

生:因为月宫非常美,是琼楼玉宇。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心情非常矛盾呢?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高处不胜(shèng统读)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给1-2分钟思考时间),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生

思考、讨论、交流)

(师

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哪个小组愿意把学习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学习结果)

生1:不是,我们认为是他不愿回朝庭做官了,禁(jīn)不住那里的党派相争。“高处不胜寒”是比喻,不是实写。

生2:不是,他讨厌朝庭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生3:不是,他对朝庭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互相倾轧,再度遭挤。

生4:不是,我们认为他禁不住天宫那里的孤单、冷清,因传说中月宫的嫦娥只有玉兔为伴,很孤独寂寞。

生5:不是,我觉得作者是禁不住心灵的寒冷。

生6:不是,作者禁不住朝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透彻了,“高处不胜寒”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起朝庭党派相争,互相排挤和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在人间也不错,还可以自由些,做个地方官,造福一方,同样可以给国家出力。这样就化解了他苦闷、惆怅的心情,于是他就翩翩起舞。(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一个胸襟宽广、为民做主、为国效力的好官形象矗立在了我们面前。)

(点评: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认识,谈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师:作者对待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大起大落,能如此豁达,可见襟怀坦荡,真可谓超凡脱俗。当夜深人静、无眠的时候,作者对骨肉分离这件事又做了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怎样对待骨肉分离这件事的呢?请大家认真讨论。

生(研究讨论)

师(巡视、参与、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作者对这个问题看得也特别开,人不能总团聚,总欢乐,也得有离别、悲伤的时候,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尽如己愿,只要兄弟俩能保重,健康长寿,再远别也没问题。

师: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生: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因为它富有人生哲理。

生2: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因为它表达出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这句,它道出了普天下人的心声,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了深挚的祝愿。因为作者有不羁的才情,超脱、达观的个性,所以才写出了这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点评:欣赏精彩诗句,结合自己的经验、观点,谈人生启示。)畅谈感受:

师: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

生(畅谈)

生1:我在小学时组织过一次班会,我们非常认真,排练很辛苦,节目也很精彩,演出时也搏得了阵阵掌声,我们心里也特别高兴。这次班会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组织得很成功,参加会议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可是,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演出很不满意,当时我的心里特别难过。心想: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班主任对我很冷淡使我很扫兴,我觉得很不公平,老师不应该这样对待我。

师:我明白了,你对老师的做法很不理解,你现在怎么看呢?理解了吗?

生1:我理解了,大千世界对一件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会有不同,我也不是一个完人,也不可能做出尽善尽美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2:去年放寒假快过年时,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我家,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欢欢乐乐、喜气洋洋,节日并不能使我快乐。看到喜庆的春联,美丽的烟花也高兴不起来,妈妈去世不到一年,爷爷又病危了,我简直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悲痛万分。因为 爷爷患了癌症不久将要离开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应该正确对待人的生死,当爷爷离开人间去天堂时,我在人间,爷爷在天堂,我们会彼此牵挂,今天我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爷爷让他放心,最后,我对爷爷说:“我爱你到永远”。

师: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那我们怎样去做呢?我想: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惶;受挫时,莫气馁。同学们,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定会成功!

思考: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例4中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请具体说明。

课例蕴含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

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要实现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1.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维度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当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语文,逐渐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态度、情感发生变化。可以说积极参与非常重要。课例4中的情感目标是:通过词主旨的揭示,使学生懂得笑处人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在课例中,学生的情感目标是怎样实现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31名同学发言,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态度端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学生的情感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其中有两名同学联系实际畅谈学习感受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生1:大千世界对一件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我也不是一个完人,也不可能做出尽善尽美的事。生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应该正确对待人的生死,当爷爷离开人间去天堂时,我在人间,爷爷在 天堂,我们会彼此牵挂,今天我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爷爷让他放心,最后,我对爷爷说:“我爱你到永远”。这两名同学的发言,说明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才使他们的态度情感发生了变化,生I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变为理解。生2同学由爷爷的病危而造成的愁苦心情,通过学习而得到了排解,能够正确面对人的生死。非常明显,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悄然地变化着。

2.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获取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三者应该是交融的)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在课例4中,教师不是像通常那样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想,不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记结果,就算完事。而是打破常规,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词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当老师提出作者的心情在那种情况下会怎样时,学生便从自己的已有的感受和体会当中,得出了苦闷、惆怅、忧伤、抑郁、孤独、难过。课例中当教师继续追问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时,学生便结合词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经验,很快地回答出他要上天——“我欲乘风归去”,因为月宫非常美丽——“琼楼玉宇”,但又怕冷,心情非常矛盾——“高处不胜寒”,在此,六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会,又对“高处不胜寒”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很深刻。作者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人间,学生弄清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认识到作者豁达的胸襟。可见,有效参与能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分析、欣赏词的能力,完全是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实现的。教师没有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允许不同的认识同时存在。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3.三维融合的境界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课例4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例中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呢?在理解欣赏诗歌时,教师创设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知识。例如:①在作者被贬、与亲人多年不相见的情况下,想像一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答出六种情况。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得出:想上天——怕寒冷——留人间。这样一种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分析过程中,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异有六名同学发言的角度不同。③对待骨肉分离上又是怎样呢?学生结合词的内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自己的生活与经验,认识到作者笑处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认识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上述的一系列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为主线,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欣赏词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了人生有益启示,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的。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使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2006年9月

第二篇: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维目标的落实

【摘要】: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的问题。【作者单位】: 凤冈县巡检完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研究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重要启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他牢记自己在素描时父亲的叮嘱“你看见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于是,在画杨桃时,作者“如实照画”。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们提示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2、有意渗透,陶冶学生 的审美情操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语句、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语文教学无疑应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可避开常规提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成功?”而从另一个角度设计问题:“你认为诸葛亮缺少哪一个条件,借箭就不能成功?”这样设计问题,一是让学生抓住一点谈感受,避免了贪大而考虑不周的弊端;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就无所谓与老师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对问题就会生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上,教师端正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练、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那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 以美感。特别是课文的内容,字、词、句、篇的训练,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二是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及用词美。文章第2部分先通过对比,接着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把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现出来了。三是细读关键句体会意境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假如你荡舟漓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四是品读体会情感美。在全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配上音乐,渲染气氛,及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丰富情境,让一幅幅美景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他人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他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充分挖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在日常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如:四年级《“病人”》一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那天真的儿童情趣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说说除文中介绍的苦差事之外还有„„尽管有些说法幼稚可笑,但切不可忽视这“创造性的火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认真挖掘,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2、努力抓住能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提出一些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想出来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如:《鸟语》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就总结:人与鸟而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好了。其实在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文中间略地提到“我”和画眉、黄莺、百灵鸟的交谈,能否展开你的想象续编故事呢?”顿时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而且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一下子迸发了„„这样有主见、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其对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来讲,首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主动思维的倾向。其次,是教给学生 一些思维的方法,如:质疑问难、合理想象、举一反

三、标新立异等等,鼓励学生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主动学习与学会学习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字上狠下功夫,争取以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绿毛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时学生势必会发现问题,并自然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疑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掌握方法,突出学习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原来的把知识点的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来传授的做法,即改变“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如:自然段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分析,怎样总结上,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渗透,让学生模仿、实践等,体现一个“教”字;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加以巩固提高,把“学会”与“会学”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因此,读既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通过“读”促进学生深入地体会、想象。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能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从而发展语言。为了抓好读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对读书是否感兴趣,有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某句关键句时,我们不妨先设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朗读时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才能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一来,也许学生的情绪马上活跃起来,都能试着去读一读了。

三是要保证学生 读书的时间。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读实练。要挤出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读要有指导。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朗读水平也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如在听《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王老师富有激情地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小乌鸦多懂事啊”一句,运用指名读,引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接受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经“过程和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后,进而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故此,“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有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好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改精神。

第四篇:河北教师资格教案书写之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书写

河北教师资格教案书写之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书写

对于写教案来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算难,但是一旦开始着手去写的时候又发现不好写,也不是不会写,就是感觉不知道如何在短时间内更好的把它书写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对教案比较陌生不知道也不习惯去写,所以会不好下手。

二、不知道书写标准和书写原则所以找不到下手点。所以在这里中公资深讲师张国艳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书写,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一、三维目标的确立 三维目标主要有三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Knowledge and Ability)2.过程与方法目标(Process and method)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二、三维目标的书写(一)、书写规则:

1、学生是主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理解,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就不能用“培养”“发现”学生,或者是“让”学生怎么样,这都是老师为主体的表现,正确的应该是学生“理解”“掌握”“了解”等形式的。

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列举、识别,解释、说明、分类、对比、归纳,检验、证明、尝试、模仿,操作、制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感受、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考察、接触、体验等”——“了解、体验、掌握、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关注、认同、接受、欣赏、称赞、喜欢、感兴趣;尊重、爱护、拥护,帮助;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2、要有行为动词。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些: 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动词:

3、要用行为条件。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能无限制的利用时间,而且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咱们的时间也是被定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例如如果是语文,让学生去朗读、或者背诵,那你就能规划出一段时间,如果是数学课要让学生做练习,那也是要规定多长时间做完,如果是化学课,让学生做实验的话也需要规定出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能完成所有的实验等等。而时间的规划不宜过短,学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这种规划肯定不合理,当然也不宜过长,如果过长的话,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再者当学生完成之后教学秩序也不利于维持,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学

到的知识也少,因此要合理规划。一般建议是3—10分钟即可,当然每个学科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有效的安排。

4、要有结果。当你让学生对一个项目进行操作时,你得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规范和要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定注意要有结果。

例如:让学生背诵全文。

学生能在三分钟内对全班同学背诵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词全文,语气的停顿 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二)书写技巧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指的是课本主要知识知识与本节课需要运用的技能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小组讨论式、发现式、分组竞赛式等。通过过程可以初步掌握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能力:获取、分析信息能力;提出问题、假设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小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三)范例。

案例1【知识与技能】能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能举出三个表现出硫酸强氧化性的实例,并熟练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等,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独立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案例2:小学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探索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在经历探索算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更多河北教师考试公告可关注:http://hb.zgjsks.com/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清徐县马峪乡东梁泉小学 张丽琴

一、课题的提出:

环顾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尽管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近年来以“高品质,高效率的课堂”为宗旨,努力解决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常遇到的教学难题。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四大”难题:落实到位难、教师研读教材难、学生课堂活动(听、说、读、想、做)到位难、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到位难。

有的老师为分数而教,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把关注点和“力气”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满堂灌”和“死记硬背”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忽视过程,没有体现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会创设情境或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背景,但如何通过学习背景让学生探究、发现相关知识的过程,往往被教师忽略。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是“三维目标” 落实到位难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三维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准确、清晰、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因此我校通过对教师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对策,为“高品质,高效率的课堂”提供技术支撑。新课程实验使我们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新理念、新做法,使我们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充满了微型机与活力,但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重情感目标轻技能目标

着力转变过去过于重视传授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偏差,不只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在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使之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对学生施以“促教式”的教育,殊不知,无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载体,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无从谈起。

2.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目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内容凭兴趣由学生决定,形式凭喜好由学生决定。过程凭进度由学生决定。殊不知让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体会、掌握最佳学习数学的规律和方法目标没有了,感受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不加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没有了,学生想学多久就学多久,低耗高效果目标没有了。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也能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教师有了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研究,就有了教学成就感和教学激情,就有了创新欲望与批判精神,就有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竭动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提高认识,理解把握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全面理解把握三维目标体系:“知识技能”是目标又是重要的载体,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所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仍然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过程与方法” 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媒介,学生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要经过数学思考的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它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桥梁和纽带;“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伴随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简而言之: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核心,情感是动力。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又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对此《课标》已明确阐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2.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让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但在目前教师的教案中,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有的甚至将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

(1)目标的制定要全面

学生先明确本节课要学会什么?即知识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感悟什么数学思想,获得何种活动经验;然后考虑学生怎样去学?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必要的数学思考,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再就是要考虑学生怎样积极主动去学,即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目标制定要恰当具体

标制定要恰当具体,避免过于笼统、空泛,难以把握落实。为此,《课标》规范使用了目标行为动词,将结果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理解(认识、会),掌握(能),运用(证明);过程目标划分成三个层次 :经历(感受、尝试),体验(体会),探索;并对各个层次的行为动词进行了界定,教师要认真领会,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把握运用。

3.课堂教学,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落实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夯实知识技能目标

新课程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并不等于可以忽视知识技能目标。新课程之所以这样强调,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目标,忽视其它两个目标的现实而言的,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扎实地落实好双基,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奠基石,所以我们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教”与“学”的重点。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进行理性的总结归纳,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通过应用知识,训练形成技能。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掌握与迁移的过程中,认知结构逐步得以同化或改组,数学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失误,导致在课堂上,追求形而上学的教学方法和哗众取宠的过程与虚假的情感态度,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使教学失去底线,造成数学“根基”不牢,如在计算教学中被所谓的“算法多样化”替代,学生连最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没有掌握,空有热闹的过程,华而不实、无果而终。这种认识和行为要坚决摒弃。

(2)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和方法首次被列为课程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全面超越,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可以说,过程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同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保证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而是要着眼于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过程,重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法。如果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机械练习,忽视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学生就如同被剪开了茧的蝴蝶,虽然省去了挣扎的痛苦,但却失去了练壮翅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堂”为“学堂”,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方法的探究过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探索、想像、质疑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活动经验。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存在的条件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共同特征,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别能力,在应用练习中学习和体会化归等数学思想。

(3)关注情感态度目标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单独提出,这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情感态度”不是附属目标,但由于其是隐性的,有些教师关注不够,有的确定的轰轰烈烈,但落实的无影无踪,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喜欢数学。情感态度不仅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信仰形成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担当好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的角色,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动力,而学生的成功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学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感情的激励,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而又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获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多让学生做一些拓展与创新的练习题。让学生经历困难、挫折的体验,感受成功的艰辛和喜悦。学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喜欢探索,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让三维目标常驻我们的课堂。只有提高认识、合理设定、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四、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选题,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2011.3——2012.3)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3—2013.3)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3.3—2015.4)

对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进行广泛研究,采用实验教学研讨课的形式,并且能依照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不把某些老师的讲课当作艺术来欣赏,而“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这和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即不以教评教,而是以学评教,寻求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合理,确立及其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实验研究法:在“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事的策略研究中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诸多因素,为对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贯穿本科研课题研究的总过程。有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统一起来。

3.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合“前后三维目标的差异性,并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揭示三维目标整合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了解法对子课题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五、研究的成果

课堂教学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落实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我通过听课,看教师的备课笔记,看班级的数学作业。基本上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都能满腔热情地参与到三维目标的落实之中。

教师已经走出了最初的观望、徘徊阶段。我所到之校,教师都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之中。

2.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

从随堂听课中,我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以人的发展为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些新课程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在教学行为上表现出:

----教师有了实用意识。教师能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教材使用合理。数学课的教学设计都逐步重视了“创设情境——数学建模——拓展与运用”模式,普遍重视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兴趣。教师能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不但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而且又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可以说,在我听过的课中,教师都比较追求“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或在课堂的导入,或在新课的进行,或在练习,或在综合应用中,我们的老师都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那么的亲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努力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师有了过程意识。教师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设计体现为学生“学”而设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现了个性化。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课堂互动逐步从追求形式向追求实质、讲求效益转变,使传统“双基”优势体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

----教师有了主导意识。每节课,教师几乎都注重从创设情境入手,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已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多起来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几乎所有老师在课堂中不只一次地使用,虽然,有时用得并非十分恰当与合理,但是,从老师的重视程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师对新理念是接受的、重视的、并且愿意尝试的;虽然,老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有许多的困惑或失败,但是,他们走出的这一步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经验或问题。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环节安排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以往的“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的五环节教学组织法,现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的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的课堂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基本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教师讲授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积极的大胆的实践课标理念。

(1)新课导入转向→情景创设。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天然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2)被动听讲转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于合作学习的提倡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教师广泛采用,积极尝试.(3)束薄手脚转向→放手去做。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充满了活动化,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

5.积极探讨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形式。

《标准》解读指出,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老师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老师课前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讨有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拓展运用。数学活动课,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理性思维提供了支柱。

备课情况分析:

从备课方式上从关注“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的问题,“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能认真进行课时教材简析,教学目标制定明确,重点能突出,难点能找准,能寻求合理对策。能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有安排,确保课堂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作业情况分析:

作业总量有负担,但不过重。作业布置天天有,天天都练。作业完成重独立,准确率高。作业坚持当天批改,反馈及时。作业设计开始被教师重视起来了,初步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作业”、“操作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自主式作业”、等等。

下面是本校较成功案例: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目标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 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

1.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有所提高。4.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本节课教师和学生以上述三维目标为基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有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本节课在教学时,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尝试采用“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标准》对数与代数教学的实施建议。本节课,教师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的,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先认真地观察、思考,在进行操作、表述。在活动中既有小组的合作,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生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数学活动化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此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探索。所以在课中我们设计了“整理钱包”、“猜价格”等活动。学生一看非常感兴趣,课中“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就这样形成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把分类这一环节改为“整理钱包”的活动,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又不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和区分能力。人民币的兑换实施的是一个“猜价格”的活动,并用学具摆价格,增加真实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感受元与角之间的兑换知识,归纳总结出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得知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理念。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去真体验、真经历、真操作、真交流,才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知灼见。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1.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

3.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和养成了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计算的练习课在我看来是总是单调、枯燥、乏味,不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面对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的低年级学生,练习课就更要精心设计、巧妙组织,把单调乏味的练习课上出去新意、上出趣味来。这节课我看了感觉耳目一新,通过创设情境,营造了一个生练习得其乐融融的氛围,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乐学的情绪,而且把练习渗透在其中,步步提高,层层加大难度,学生的计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巩固和锻炼。我认为:“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氛围”是我们数学教师该努力的一个大方向,让我们和学生一同进步。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此三维目标采取了让孩子根据导学题纲先自学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展开教学。课堂中孩子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个个充满了自信。在检查自学的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面积时,孩子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说:老师的脸的面积比同学的脸的面积大。一边说还一边来摸我和他同桌的脸,让孩子们哈哈大笑;还有的孩子指着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说:“老师,我觉得图4没有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教师马上抓住孩子的精彩发言追问:“你从哪知道的?”孩子指着课本中的面积定义说:“课本中告诉我们封闭图形。”好家伙,多会读书的孩子啊!他的发言让全班孩子受益,明白了怎样阅读数学书,也让当老师的相信:孩子有巨大的学习潜力。面积的概念教学教师并没有进行讲授,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学然后举例交流,这样的课堂孩子们都像春天苏醒的大地,充满了生机!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1.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有以下特点: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解决玻璃被打碎这个实际问题时,同桌讨论这块玻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就是在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自发地产生合作的需求,并在合作中,使原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也学会了解决。同时,在合作中,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得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小组合作得不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这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得好的同桌,很快就填完了表格,合作得不好的小组,别人都填完了,他们才刚开始。

(三)正确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教师这节课中,两次运用了迁移。第一次是利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知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进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二次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四)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先通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估算,再进行精确计算,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又设计了花坛的练习题,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了一个比较的过程,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和周长。为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设计了开放性练习。如在这节课中,教师以打碎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为例,让学生算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其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明白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有多种情况,但应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以使台玻璃的大小美观、实用;二是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条边,如何求另一条边,通过逆向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这样一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在实际上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只让学生明白了当面积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有多种情况,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使台玻璃的大小美观、实用。第二个设计意图则没有实现,这是我的失误,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这道习题。

这种设计,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技能的形成,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维目标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

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学生产生了统计的需要,然后自发地组织合作,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学生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落实:能绘制出每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并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其中: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培养;感受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合作意识得到提升,在合作中感受到了无以伦比的快乐;生动、有趣、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在对某班同学喜欢吃的蔬菜统计表的分析时,让学生对这些孩子说一句话,短短的一句忠告、一个建议,无不闪烁着孩子情感的火花。

整个教学活动,三维目标水乳交融,实现了成功的整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方格纸数方格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注重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也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提高、情感和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我们理清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构建过程。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关注学习的过程,也看重学习的结果,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化育。我们的教育教学,承担起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

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及其认知特点出发,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成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知识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时,在创设问题“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想办法举例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不同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一亿有多大,还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的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这样的数学课堂既能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又能分享到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途径,还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思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又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适时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抓紧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脉络,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既重“知识”又重“结果”,“过程”和“结果”并重。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认识到如果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自主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牢固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渗透了无极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使学生享受到数学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与自信。

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立意义,而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主要起着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思维等作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剪、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自主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得出结论时,不但学习了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总之,我们只有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学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数学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反映,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确实很先进,自己也能够接受,但就是到了课堂上不知道如何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问题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问题二: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而忽视了数学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学科特点。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

问题三:教学只求“表面活跃”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学生那种“正中下怀”的提问或回答。“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四:简陋的教学设施,匮乏的教学资源。

教师上课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软件“跟不上”的情况。不少教师认为数学教材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光靠教师制作的教具和嘴巴讲与学生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教师除《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和教科书外,没有任何资料。没有订阅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报刊杂志。

2.今后的设想

(一)明确小学数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数学老师必须补好“小学数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理念”这一课,没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我们的课将会失去我们应有的“数学味”!

(二)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和专业培训。

新教材加入了几何、集合,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等新的学习内容,很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从内容处理看,要求恢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天然联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三)继续重视教师基本功的提升。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四)注重实效开展教研活动。

每学期的教研活动把学习新理念和剖析教材作为重点内容。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以剖析个案、纠正错误为重点,让老师明确,什么是该学习的,什么是该避免的。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的第二篇(109~276页),(其中122~171页为精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三维目标”》浙江省舟山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钱金铎

下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