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曹刿论战授时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的主旨。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重难点1/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的主旨。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一.
预习展示文言文的学习以会读/会背/会翻译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文。1/齐读文2/展示背诵3/解释文书下注解。4/动笔写注解,同桌互改,用红笔订正/中考链接:常见的句子翻译。方法指导:翻译原则:
信
达
雅翻译方法:
留:
留专有名词2
增:将文言文省略语句补充完整3
删:
删除一部分语气助词4
调:
调整倒装句语序
换:
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
夫大国,难测也。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二、朗读指导
人物刻画方法1/关于文内容上的理解还有疑议的吗?那老师问几个问题①
曹刿与谁论战?②
论的是哪一次的战争?③
文三段话照应了战争哪几个阶段?④
那题能否改为“长勺之战”?为什么?2/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指导语速/语调,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让学生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2)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3)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总结两者性格。句式:这是一位()的曹刿。这是一位()的鲁庄公。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四/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作战时抓住了时机。凭借了勇气、智慧。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五/拓展训练我们能否在曹刿的胜利和齐国的战败上汲取训练运用到我们学习,生活中去。我的一点成功:学生积极的展示自己对人物的形象地理解,堂学生参与面广,生生互动的做的比较到位<<曹刿论战>>学案
一资料链接
1、关于左传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说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左传》长于写战争,雄辩地显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语言简练、精严贴切。
2、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前68年齐国发生内战,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的公子小白都抢先赶回了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又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鲁之长勺。
二/给加横线的词注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中考链接
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新标第一
网
(1)
战
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战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
出
两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分)
曹
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
庄
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
有
哪
些?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
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曹刿论战学案
21《曹刿论战》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体)史书。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 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民弗从也。通
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1)牺牲玉帛 古: 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古: 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 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古: 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 古: 今:(6)忠之属也 古: 今:
5、解释下列划线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公问其故()故逐之()故克之()忠之属也()肉食者谋之()
6、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既克 ..(8)望其旗靡 .
7、翻译句子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说出曹刿是靠什么赢得战争的。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21《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二、1、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三、1、首先要重视士气。要“一鼓作气”,因为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是战斗的最佳状态;而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完了,所以进攻要等敌人击完三遍鼓时,我们再进军。
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没有马上要庄公率军追击,而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是否纷乱,登上车前的横木向远处眺望溃退的齐军是否有诈,然后再追击齐军。
通过齐鲁“长勺之战”,说明只要能取得人民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制造并利用有利的战机,弱军也能打败强军,小国也能打败大国。
2、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3、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这样一个平民的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
1.(1)共坐一辆战车(2)于是、就(3)已经(4)充满,此处指士气旺盛。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已经完全没有了。3.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4.曹刿主要靠他的在战争中的谋略。
第三篇:《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二、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四、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曹刿()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公与之乘()
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遂逐()
2.解释加点词语,翻译画线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作战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战略思想?
条件:
(1).凭小恩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凭神灵保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凭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也是曹刿的政治主张。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军事上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人物赏析:找出文中写曹刿或鲁庄公的句子,分析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
望其旗靡:
(2)通假字
小惠未徧。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狱,古义:
今义:
必以情
情,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忠,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间,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鄙,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再,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6.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2)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3)
省略句
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7)成语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第四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五篇:初三下《曹刿论战》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及军事才能;
2、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战机、以弱胜强的道理;
3、理解部分词语的古今差异。
【教学重点】
1、曹刿战略思想;
2、文章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曹刿战略思想分析;
2、创新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以导促读,以读促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围绕战事,分析背景
1、课文选自什么地方?作者是谁?
学生答:本文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战争名称是什么?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名称:长勺之战;战争地点:长勺;战争双方:齐国,鲁国。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4、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以“论”设问,分析战争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学生答: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可知曹刿也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后答: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解释:见、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答: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字词:安、专、牺牲、加、信、狱、情。
掌握省略句式: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解释:鼓、驰、绩。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解释:故、盈、靡、竭。
省略句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而)作(士)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四、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明确: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五、开拓思维,分析人物
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个人物:
1、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鲁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六、写作练习
选取一个下面所给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有自己的创新思维。
1、《论曹刿的远谋》;
2、《我看鲁庄公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