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研组观摩课心得
第二阶段数学观摩课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原州区第十一小学 李亚红
本人通过参加学校教导处安排的第二阶段观摩课听、评课活动,看到各位数学教师都能积极准备、认真备课、本着互相学习、互相找不足的态度认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观摩课听、评课活动。结合这一活动,我个人的有着深刻感受:
一、数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方面:
1、各位教师都能在课前认真备课,深挖教材,做好学情分析和课前预。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
2、各位教师的课件都十分实用,而且较为精美,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各位教师都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教学中,以激情点燃激情。
4、教师们都能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探究解决办法。让学生知道学必有用,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方面:
1、各年级数学教学都存在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2、教师语言不够简明、严谨度还需提高。
3、教师对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够精确,导致教学出现练习不足的问题。
4、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低。
5、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不高。
6、学生的课堂听课纪律、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各位数学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有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相关理论并付诸实践。
2、提高教师语言素养,提高语言严谨性及简洁度。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从细节入手,做到课前准备精细化、活动安排条理化、时间把握合理化、教师语言简洁化、习题设计典型化。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日
第二篇:数学观摩课心得
小学数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
麻江县笔架中心学校:文曦
2012年4月14日至16日,我和刘永崇老师参加了黔东南州小学数学学科示范课教学观摩活动。这两天听了三位老师的课(贲友林、刘震、刘劲苓),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堂课过后,去的老师都说:总体感觉,这次活动,没有以往课堂活跃、师生配合得也不是默契,一句话,200元还真有点还不来。我知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既来这,则安之,相信会有所收获。
我觉得这些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美中不足的是拖堂现象很严重。
一、教学收获 贲友林老师:
2012年4月14日上午:《找规律》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
1、先交流感情——然后课件出示——寻找课件信息。步步深入:发现屏幕上有些什么信息?生回答:老师姓名、老师工作单位、本节课内容。课件制作精美,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抑扬顿挫,能感染学生,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在课下反思时,这个老师说话幽默:各位老师,如果你有事,你可以先走,但是你将会很后悔。其中讲到工作中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举手了,但我只是瞟了她上眼,目光继续扫描,一会儿像发现了猎物似的,请了一位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学生给我回答了,课后该学生用手机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老师,你这样做,深深地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贲友林老师却是这样回答了这位学生:那位同学成绩没有你好,大家既然在一起学习,我们不可能让们班上的同学掉队,这次机会就让给这一位同学,让他和我们一起进步,我们都相信他进步后,他会比你们任何一位同学都高兴,再说你也不会那么小气总是经常帮助同学,在这里我只能顾此失彼了,不会做到绝对的公平的)。
赵震老师:
2012年4月14日下午:《分数的再认识》和《用字母表示数》
课件出示——神奇魔方,完成练习后,用学生们熟悉的童谣——数青蛙来引出《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们自己用最简明、概括的方法去找规律,设计得紧凑,自然过渡:
首先教学设计从感知、理解、归纳、提升、到创新,练习的设计一步一个台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逐步的提高。
再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孩子回答错误时,给孩子鼓
励,亲切自然,不做作,注意孩子的细微表现,处理巧妙。如有学生说错了,他将会让其它同学作补充,这个孩子在等待之后举手,老师把这个机会又给了他,继续让他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们露出了美丽的笑脸,我就想以后可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对孩子要常鼓励,他们是很容易满足的,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不只是课程的问题,教师的人格魅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课后还出了一思考题:小明今年的年龄为X岁,爸爸的年龄比他的3倍小1岁,猜猜:今年小明可能多少?
A、6岁 B、12岁 C、50岁
同学们得出答案后,告诉同学们为什么不能选A和C,并说出个为什么。
反思中,列出了用字母表示数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英国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理解方式:
1、把字母直接赋值;
2、忽略字母的意义;
3、指导字母当作物体;
4、批字母看作特定的未知量;
5、把字母看作是广义的;6;把字母看作是变量。主些可就知道我国教学与英国差距之大。我觉得中国老师都是按步就搬,受“时尚理论”的左右,走不出去也退不出来,才导致中学生是高分低能,才会有美国学生所说的:中国的清华北大是美国大学的预科班。
刘劲苓老师:
2012年4月15日上午:《数的再认识》和《找规律》
课前先提醒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应做到什么:勤脑筋 其中,课堂上穿插了小游戏,让已经学得困了的学生重新打起精神。
监课本堂课结束,总结了一句话:我有一双明亮眼,精神数学在身边。
课后讲述了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点:美国随意,中国讲套路,所以中国的特色成了与众不同。
听取了这几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个人觉得并非完全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没有什么意思,至少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理论,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要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碰撞才能生成超过教师预料之外的效果,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准确把握自己学生的实质和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因势得利,适时调控,更要平时的培养,灵活运用教材,分层制订目标,变枯燥的数学变得多变、复杂,设计多样的练习。正如刘劲苓老师所说的,教学上要采取新方法:
1、欲擒故纵法;
2、顺水推舟法;
3、将错就错法;
4、延误判断法。
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用到以上教学,相信学生将会更喜欢你,你的课堂将会更精彩,学生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篇:观摩课心得
观摩课心得
今上午视频观摩了鲁老师的两节课,第一节听说课,第二节读写课。鲁老师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优美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地道流利的口语,幽默诙谐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法,是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值得我们教师来学习和借鉴。
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参与,积极创新,加强交流与合作,使英语课堂真正互动起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鲁老师的课耐人寻味。
然而,在当前我们学校开展的“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中教师、学生、课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指导学生按照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引领学生完成教学内容。
二、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不再是“听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动的执行者,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教师的指令,小组长的安排,有序的进行学习环节,激烈的竞答,教学活动的开展,语言的不断利用,即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功能的变化;课堂不再是“讲堂”。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的超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获取知识,教室成为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情感宣泄的课堂、高效求知的课堂。
四、课堂上不再是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运用知识自由发挥的活动过程,是语言不断运用和能力拓展的过程。
五、激情洋溢课堂,合作探究成为主旋律。学生团结互助,积极上进,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小组合作,高效学习的探究,是我们教改教研的主课题。
第四篇:观摩课心得
小学语文“阅读课”活力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普安小学 蒋亚聆
我于2015年3月28-29日这两天在重庆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活力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此次学习让我感悟挺多,受益匪浅。听了王崧舟、李玉贵、钱锋、戴建荣等名师的观摩课和讲座,每一堂观摩课都具有学习的意义,每一位名师都精心展示了一节令学生和老师陶醉痴迷的课,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提供了良好借鉴、使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
一、语文课堂简约大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1.简约大气,感悟语文味
以简化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本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得以体现。在两天的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语文课堂就是我们身边的课堂,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每节课堂里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智慧飞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都注重了品词读句,读中感悟文本价值。2.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如李玉贵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打扫”森林》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打扫”一词时,首先让他们说说打扫解释,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护林工人打扫了什么?”引导学生抓关键的语句、抓关键词去重点体会。戴建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寓言《揠苗助长》一文中,教师通过抓关键的词、句,并带上动作演示去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这样既理解了生字词,又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更做到了轻易突破教学难点,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呀!
3.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如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互换角色读等。虽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穿插了课文朗读,但怎样读,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深究。在这一环节上我觉得王崧舟老师做得很好。他执教的五年级的《桃花心木》一文中,在学习14自然段的“道理”时,教师先引出林清玄的道理,让学生朗读后提问,想象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悟出了“不确定”这个道理,然后教师创设朗读情境反复读第4、5、7自然段:“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的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不确定——浇水的天数也不确定——”,再通过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互换角色读等方式,去充分理解“不确定”。还有邓建东执教的五年级的《桥》一文中,对文中“老汉”和“村民”通过对比朗读,去感悟人物的特点。4.写作渗透,追求语文味
本次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高段教学的几位教师都非常注重在阅读课堂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桥》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文中的“老汉”形象和“村民”形象的对比渗透了反衬、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指导;在《桃花心木》的教学中通过作者文中出现的“奇怪——感到奇怪——更奇怪”的层层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揣摩作者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把文章写得生动,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来教会学生写作。
二
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教材,注重了课堂的延伸,由课内教材延伸到课外书。而且每位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他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注重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再根据学情随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就像钱锋老师执教的《所见》这首古诗,他抓住了每个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分别针对一年级和五年级各上了一堂观摩课。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他并没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讲解,只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诗句中画面的美,感悟文本中“蝉”的特点,从而唤醒了学生要保护蝉的欲望;而在教学五年级时则让学生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诠释 “闭口立”,从而引出了中国人的食蝉习俗、蝉的药用价值以及西方蝉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蝉的诗,却没有法布尔这样的的蝉的昆虫研究?为什么西方有法布尔的科学研究蝉,却没有中国这么多写蝉的诗?”来打通学科界限,跨学科概览蝉文化,建立学科通感。
三、每位教师的综合素养比较强,对各班级的学情掌握得比较好,所以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能“游鱼得水”。如何做到快速掌握一个班的学情,这成了我们教师的一个难题。在这个环节上我比较佩服王崧舟老师,他在课前安排了一个小调查,如:选择题(1)《桃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懂了吗?(3)《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透过课前的一个小小的调查充分了解了这个班的学情,为他这节课的成功埋下了伏笔。我想这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教师备课备课,不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好处吧!
每位教师教学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课堂上做到了语言精炼而不失幽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低段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文生字的书空,每位老师都让学生一起书空课题和课文中重点的生字。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好汉字的笔画结构。像钱锋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古诗《所见》一文中,首先对本课难写的生字“蝉”字进行了一个书空,并且老师在书写的时候是边示范边讲解占格位置,接着演示了“蝉”这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加深对这个生字的认识,这样做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汉字的优美,从而爱上汉字,又为写好汉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从而让学生从课文中积累到不少知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充分地认识到:活力课堂靠课外修炼而来,教师只是引导者,至于窗外美景多少,要学生自己去欣赏。同时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文本教材,吃透学生,重新塑造自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第五篇:观摩课心得
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听了了7位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市数学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比多少的解决问题》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的高度,《相遇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