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映潮作文评语50例
余映潮作文评语50例 1.真没想到„„ 【简评】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
”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全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
2.给妈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
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3.美,在我们中间 【简评】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 ”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4.我懂得了父爱 【简评】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
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
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5.这就是生活 【简评】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
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在,语言得体。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简评】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
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们的关系。
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8.由落花生想到的 【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首段直接扣题。
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质
”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
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9.在悲伤的日子里 【简评】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
这是真诚的叙说。10.良师 【简评】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会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简评】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12.难忘的一件事 【简评】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本来,妈妈为了给女儿送语文书,走了10多公里的路,又在寒风中等候多时,这样的事已经
足够让人难忘了,如果进行情景交融的叙写,也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但有意思的是,妈妈辛辛苦苦送来的,竟是一本假语文书!这本假语文书引来一个真实的故
事,这个故事就比送真语文书更为动人。它深深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扉,也学深深地震撼着读
者的心。
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简评】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
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
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 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
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
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14.读书真让我着迷 【简评】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
“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15.说朋友 【简评】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
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
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
善。
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
才是。
16.不能这样做 【简评】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
”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
给人以有力的感觉。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简评】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 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
“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
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18.农人与老虎 【简评】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
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
议论到了“点子”之上。19.扑蝶 【简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
意。
这种新意就是它给读者的层次感与画面感。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先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
境,接着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再就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最后是孩子与蝴蝶的嬉戏。一层接
一层,一层扣一层,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然而此文也给我们以写作上的警示:写扩写、改写类文章,一定不要写出知识性错误。你看,作者限定的时节是“早春二月”,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里有蝴蝶吗?早春二月里有
露水吗?
20.家中小事 【简评】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 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
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
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
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21.男孩也要细心 【简评】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
《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
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简评】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
“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
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
—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
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
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简评】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24.该看什么样的书
【简评】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
“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
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简评】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 “感受”。
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26.参观日本高能机器人的表演 【简评】
这是一篇供材料式想象作文。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
所谓“背景知识”,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某项内容的课外知识,它们往往有助于文章生动、活泼、深刻地表达。
由于作者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的描写就能“到位”,写出来的机器人的外形、动作、表演过程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
这就告诉我们,为了表现生活,我们还得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日渐丰富起来。
27.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简评】
文章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叙写”的表达角度。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您的声音真好听„„”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之情:“您声音如何变得嘶哑无力了„„”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此刻,请原谅我难以自抑地向您再说一声— —老师好!”
所以,第二人称叙写在此文中发挥了优势,作者直接“面对”老师,先“呼告”,接着用“
您”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全文表达自然,情感丰富。28.读《动脑的结果》有感 【简评】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
这种“引申”有五种类型: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
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9.分数·值日·白眼 【简评】 这是一篇给条件式自由命题作文。文中写的是一次“误会”。
“误会”,是一种铺叙技巧,很多小说、影视中都用“误会”发展和推动情节。本文作者在“误会”上作了周密的思考:
先是铺设背景,班长似乎有骄傲了,“我”是个“成绩差”的人。
然后是设置误会,“我”代替班长打扫教室,老师却认为“我”值日不负责任。最后是解除误会,班长承认了错误,老师肯定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全文“误会”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成绩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30.有意义的一课 【简评】
本文有三“好”。
一是话题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对话,只有“高小文化的人”——“我”的爸爸
是这次对话的主角,而他讲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
二是评议好。爸爸的话,“我”认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课”,“这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极有意义的”。
三是抒情好。作者“真希望做一个勇敢的‘渔夫’,”将工厂的浓烟“收进瓶里”,他梦见环境好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话题好,无疑“有意义”;评议好,突出了“有意义”;抒情好,表现了“有意义的一课”
对“我”的深刻影响。——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41.掌声 【简评】
本文的优点不少。
1.反映了一个好的题材。初看文章,还以为同学们是为考试成绩好而庆功呢,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为自己死擂成绩的作法深感不安,亲自向同学们道歉。这就深刻表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变化。
2.表现出较好的构思技巧。如“掌声”及其造成的气氛描写贯串全文,如开头的倒叙、段中的补叙、老师“不来”的“悬念”及老师道歉的“释念”,如老师思想变化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构思技巧,都用得比较好。
3.语言简明生动。如文中的“滑铁卢”、“夜猫”、“火眼金睛”、“败将”等词语,都是言简意明的“比喻”说法。
42.读书乐 【简评】
“读书乐”,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题目!看到这样的题目,一时真的感到难以下笔。但本文的作者能够把大题化小。其方法在于:
开头点出叙事的中心;第二段用美句抒情,以表现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第三段运用一个例子,从知识熏陶的角度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第四段又运用一个例子,从思想修养的角度,再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第五段呼应第二段,再次抒情、点题。
第三四两段是实写,第二五两段是虚写。
看来,为了表现读书乐,就得大题化小,选用不同角度的实例进行叙写;为了文章的生动感人,就得进行一定的虚写,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3.从课外读物中汲取力量 【简评】 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记叙文的内容,议论文的结构。“记叙文的内容”自不待说,“议论文的结构”倒是比较有趣。请看:
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总提,结尾总说,中间分说。
第二段自成一段,就像一个“分论点”,第三段就用事实来“支撑”这个“分论点”。第四段自成一段,也像一个“分论点”,第五段也用事实来“支撑”这个“分论点”。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这篇文章都显得简洁明快。44.生活的启示 【简评】
《生活的启示》:既要写生活,又要写启示。
文中写生活,运用了“快节奏叙述”的方法;文中写启示,运用了“简捷式议论”的方法。
第二段就是“快节奏叙述”,文中运用短句,写了失落,也写了奋起;写了失败,也写了成功;写了课内的学习,也写了课外的学习;写了小学,也写了初中,写了事,也写了情。段子的容量非常大。
第三四段就是“简捷式议论”,文中既写了启示,又写了联想,还写了号召,语言简明而角度丰富。
45.“我不要冰棍儿” 【简评】
这是一篇看图作文。作者在这里想象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故事中,最妙的是“太阳公公”的“参与”。
天气多热,“太阳公公把浑身的热量都洒向大地”;小佳佳捡到一元钱了,“太阳公公似乎在考验人们,一个劲地把人们烤得直冒汗”;妈妈拿着这一元钱向警察那边走去,“太阳公公似乎也在笑”;妈妈将这一元钱买了冰棍,小佳佳“不要”,“太阳公公也像生气似的收起了笑脸”;妈妈自己掏出一元钱交给警察,“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笑脸”。
“太阳公公”的出现和变化,表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示着对小佳佳好品德的见证和赞赏。一个情感丰富的“太阳公公”出现在文中,它起的作用真够人品味咀嚼。
46.我们的教室 【简评】
《我们的教室》按方位的顺序进行说明,交代十分清楚。语言简洁,基本上是每个句子说明 一个方面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我难忘的一堂班会课》选材的角度真是太美了。
作者避繁趋简,化繁为简,不铺叙情节,不展开矛盾,不穿插议论抒情,把记叙的重点放在某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送给大家的三句话之上,以此三句话领起文中的重要内容并使之形成并列的三个板块,不仅极好地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而且形成“纵中有横”的清晰格局。由于老师的三句话都是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此令人难忘。
47.回报 【简评】
此文很像一篇微型小说。
一个是“小学教师的好材料”同时也确实在农村当过小学老师的年轻姑娘,没有能在农村学校里坚持下来,终于找了一位局长的儿子——人不怎么样,父亲有实权——结婚了,她回到了城里,而且改了行。
作者把视角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观察人物,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实际,写出了能够令人反复回味、从不同角度回味的的故事。很明显,作者思想的深刻,要高于一般的同龄人。文章语言运用熟练,文章的结构更有章法:开头为“起”,叙说“二姐”当老师的故事为“
承”,“二姐”不开心了、回城了为“转”,文章结尾的评议为“合”。48.家中喜事 【简评】
文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场面,这就是“吃饭”。
妈妈是从厨房里走出来的,爸爸是手提二锅头走进屋里的,哥哥回来后,大家都围坐在饭桌旁,吃饭时,大家都各说各的收获„„
“我”买体育彩票中了奖,爸爸评为“高工”,奶奶康复了,哥哥的国画被评为一等奖,这一切一切的好消息都与“吃饭”的场面有关。自然,全家人都喜气洋洋,“喝个痛痛快快”。
原来,作者运用了“辐集”的构思巧,把不同方面的的“喜事”集中在一起,造成一种喜庆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这“家中喜事”,是够热热闹闹的。
这是小作者的大手笔。49.老师,谢谢你 【简评】
本文的结构美。全文共四段,首尾两段抒情,中间两段叙事,文章简洁明了,文面清晰爽朗。
本文的人物形象美。第二段中写的老师,是一个对学生谆谆善诱的好老师,在思想上,给了学生“自信和勇气”。第三段中写的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在生活上,给了学生以“关怀和温暖”。
本文的语言美。第一段中运用了排比、比喻句,尽情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之情,第四段中进行了引用,运用了对称句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文章首尾两次的“老师,谢谢你”形成反复,表现出抒情的力度。
50.一次成功的喜悦 【简评】
文(一)写的是社会生活,表现了一个勇敢的女孩子的“社会实践”的小故事。本来,文中写到“终于递出了第一份”就可以表示“成功”了,就可以“喜悦”了,但作者继续深化,不仅写了“顺利”,还写了“挫折”,大大地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情节性。
文中的描写细腻,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都很到位;全文有叙有议,层次井然。
文(二)写的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争气的孩子吃苦训练的故事。文章先写“ 挫折”,后写成功,内容越写越美,最后定格于一次成功的表演。
文中有较为生动的描写,层次清晰,结尾部分的恰当引用给全文增色不少。
第二篇:余映潮作文评语例选
余映潮作文评语例选
1.真没想到„„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 ”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全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2.给妈妈的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
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
3.美,在我们中间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 ”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4.我懂得了父爱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 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
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5.这就是生活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
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在,语言得体。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
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们的关系。
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8.由落花生想到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首段直接扣题。
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质 ”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
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
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9.在悲伤的日子里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
这是真诚的叙说。
10.良师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会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12.难忘的一件事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本来,妈妈为了给女儿送语文书,走了10多公里的路,又在寒风中等候多时,这样的事已经足够让人难忘了,如果进行情景交融的叙写,也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但有意思的是,妈妈辛辛苦苦送来的,竟是一本假语文书!这本假语文书引来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比送真语文书更为动人。它深深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扉,也学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
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
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
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14.读书真让我着迷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
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15.说朋友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
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
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善。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才是。16.不能这样做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给人以有力的感觉。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我”在想什么。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18.农人与老虎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意。
这种新意就是它给读者的层次感与画面感。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先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接着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再就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最后是孩子与蝴蝶的嬉戏。一层接一层,一层扣一层,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然而此文也给我们以写作上的警示:写扩写、改写类文章,一定不要写出知识性错误。你看,作者限定的时节是“早春二月”,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里有蝴蝶吗?早春二月里有露水吗? 20.家中小事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
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
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于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
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21.男孩也要细心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
《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
“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
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 —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
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
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24.该看什么样的书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
“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 “感受”。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
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26.参观日本高能机器人的表演 这是一篇供材料式想象作文。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
所谓“背景知识”,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某项内容的课外知识,它们往往有助于文章生动、活泼、深刻地表达。由于作者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的描写就能“到位”,写出来的机器人的外形、动作、表演过程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
这就告诉我们,为了表现生活,我们还得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日渐丰富起来。
27.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文章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叙写”的表达角度。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您的声音真好听„„”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之情:“您声音如何变得嘶哑无力了„„”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此刻,请原谅我难以自抑地向您再说一声— —老师好!” 所以,第二人称叙写在此文中发挥了优势,作者直接“面对”老师,先“呼告”,接着用“ 您”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全文表达自然,情感丰富。
28.读《动脑的结果》有感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
这种“引申”有五种类型: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9.分数•值日•白眼
这是一篇给条件式自由命题作文。文中写的是一次“误会”。
“误会”,是一种铺叙技巧,很多小说、影视中都用“误会”发展和推动情节。本文作者在“误会”上作了周密的思考:
先是铺设背景,班长似乎有骄傲了,“我”是个“成绩差”的人。
然后是设置误会,“我”代替班长打扫教室,老师却认为“我”值日不负责任。最后是解除误会,班长承认了错误,老师肯定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全文“误会”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成绩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30.有意义的一课 本文有三“好”。
一是话题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对话,只有“高小文化的人”——“我”的爸爸是这次对话的主角,而他讲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
二是评议好。爸爸的话,“我”认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课”,“这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极有意义的”。三是抒情好。作者“真希望做一个勇敢的‘渔夫’,”将工厂的浓烟“收进瓶里”,他梦见环境好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话题好,无疑“有意义”;评议好,突出了“有意义”;抒情好,表现了“有意义的一课”对“我”的深刻影响。——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
31.新华中学新教学楼正式落成
粗看,可以看出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标题、导语、主体一应俱全,这是不用说的了,巧妙之处是作者插入了第二段,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和新教学楼的建设情况。这一段不仅使全文显得更加丰满,而且有很重要的提供背景的作用。
细看,可以看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个性。作者用语庄重、文雅,文章的文气很足。如“落成”、“仪式”、“迄今”、“交付”、“环顾”等,都是常用的书面语汇。
如“喜气洋洋”、“热泪盈眶”、“群情振奋”、“兴高采烈”等,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 仪式”的气氛。如“遂拨款”、“但见”“日暮语未绝”等,都带有文言色彩。32.小事不小 本文的结构严密。
第一段的作用是引叙文题内容。第二段的作用是承接上段内容,总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四段是承接前面“总提”,对“总提”进行分说,第五段引用名言,收束全文。文章不技不蔓,逐层推进,一贯到底。
本文表达灵活。
第三段分说的是“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好坏”,但作者自己先不说,他引用少年英雄赖宁的话,代替自己来“说”,既生动,又新颖。第四段分说的是“小事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本来可以用一般的句式来“说”,但作者采用了一组排比反问句来“问”,气势连贯,奔放有力。
33.起点之美
本文议论的中心是“要把握好起点”,全文呈分总式结构。
第一段引用文题材料,议论运动员在“起点处把握好了,成功就有了50%的把握”。第二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起点把握好了,办事的效果就好些。第三段援引例证谈人生,说明人要在“起点之处用科学的方法,把握正确方向”。第四段总括全文,指出“起点之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综观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文题的处理很灵活,他将“起点之美”这个大题目化小,从中选一个点、选一个方面展开议论,这样就容易多了。
34.**
这是一篇续写,是一篇读“文”作文,是一篇想象作文。
作者写作本文时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读懂了《伞》中妈妈的性格,并在《**》中继续深化妈妈的性格——妈妈是一个比较势利的人,有点儿圆滑。
作者写作本文时又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性格——她是一个真诚、正直、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人。作者在波澜与矛盾中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风貌。文中心理描写、神情描写、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而细腻。将《伞》与《**》联起来读,就像是一篇文章。35.那一次,我做对了
这是一篇以思想内容健康取胜的文章。
这本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遇到的小事,但作者让这件小事放出了光芒——为了诚实,不要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分数。
一个整天为分数担心的学生,毅然舍弃了别人“通报”过来的正确答案,这一次,是肯定“ 做对了”。因为“再好的成绩,再高的分数,都买不来‘诚实’这两个字”!文章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心理描写细腻,议论因事而发、简洁精美。36.爷爷——我心中的星
这篇文章,从选材到表达都堪称优秀。
选材好。作者在生活的积累中淘金,歌颂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的爷爷。
全文的表达风格,是朴实里面见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描写,没有动人的句式;文中只有记实性的叙说,就像那石油河在流淌:一个退休的石油老工人,不顾儿子的反对,不管儿媳的劝阻,坚持数年如一日,在河边捞起十几吨原油。他得到的,仅是一张 “节油模范”的奖状?不,是祖国的下一代的尊敬——爷爷,是孩子心中的星。
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懂”字,由熟悉、了解到“懂”,表明“我”真正受到了爷爷的熏陶,爷爷,真正是“我”心中的“星”。
37.管住自己
本文的作者,力求把自己的这篇文章写得有深度。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一是开头不忙着引述文题中的材料,而是引用了一句名言。这句名言能够有力地支撑文题,能够顺利地引出下文,表现出作者的“策划”比别人“精”一些。
二是在引述了李红同学的材料之后不忙着议,而是在议之前“插”进了第三段的“析”。这一段“析”写得真好,表现出作者的“见解”比别人“深”一些。
三是在引用例证之后不忙着“联”,而是扎实精确地进行了议论。第四段中的议论也写得好,表现出作者“观点”比别人“高”一些。
38.一颗诚挚的心
文章开门见山,提笔就写李大妈在众邻居心目中的印象。按一般写法,下面就可以写李大妈如何如何“好”了。
但作者似乎觉得那样写太俗套,于是他(她)就在文中使用了两次“插笔”。
第一段是“插”进来的。它作了一下铺垫,对李大妈进行了外貌描写,以此表现李大妈的“ 好”。第四段中也“插”进了一笔,作者回忆起李大妈“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片断,更表现了李大妈的“好”。
记叙文中常常出现人物形象浅白的现象。怎样把人物写好,这篇文章的写法可供借鉴。39.真情
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表现在“三”上。
全文三段,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时间三天,三天之中,尽展母女之情。
“泪”洒三次,这是文中最浓的一笔。作者把“真情”“泪”化了,用母女之泪渲染血肉真情。
第一次“泪”,是妈妈见“我”时的伤心“泪”;第二次“泪”,是“我”和妈妈的凄凉“ 泪”,第三次“泪”,是“我”终于深情地喊“妈妈”时的滚滚热“泪”。
这不是“真情”是什么? 40.压岁钱
读这篇文章,可重点欣赏其严密的思路。
第一段是一种“文艺性开头”,它的巧妙之处是设置情景,以便引出话题。果然,第二段顺接前文,在一句简短的评议之后把话题引了出来。
第三段顺着话题展开,进行“例说”,特别有力的论据就是“据报载”所领起的内容。第四段承接上段末“这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一句,分析“压岁钱”现象的危害。第五段呼应第二段,总说全文,再次强调话题。纵观全文,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41.掌声
本文的优点不少。
1.反映了一个好的题材。初看文章,还以为同学们是为考试成绩好而庆功呢,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为自己死擂成绩的作法深感不安,亲自向同学们道歉。这就深刻表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变化。
2.表现出较好的构思技巧。如“掌声”及其造成的气氛描写贯串全文,如开头的倒叙、段中的补叙、老师“不来”的“悬念”及老师道歉的“释念”,如老师思想变化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构思技巧,都用得比较好。
3.语言简明生动。如文中的“滑铁卢”、“夜猫”、“火眼金睛”、“败将”等词语,都是言简意明的“比喻”说法。
42.读书乐
“读书乐”,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题目!看到这样的题目,一时真的感到难以下笔。但本文的作者能够把大题化小。其方法在于:
开头点出叙事的中心;第二段用美句抒情,以表现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第三段运用一个例子,从知识熏陶的角度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第四段又运用一个例子,从思想修养的角度,再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第五段呼应第二段,再次抒情、点题。
第三四两段是实写,第二五两段是虚写。
看来,为了表现读书乐,就得大题化小,选用不同角度的实例进行叙写;为了文章的生动感人,就得进行一定的虚写,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3.从课外读物中汲取力量
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记叙文的内容,议论文的结构。“记叙文的内容”自不待说,“议论文的结构”倒是比较有趣。请看:
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总提,结尾总说,中间分说。
第二段自成一段,就像一个“分论点”,第三段就用事实来“支撑”这个“分论点”。第四段自成一段,也像一个“分论点”,第五段也用事实来“支撑”这个“分论点”。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这篇文章都显得简洁明快。44.生活的启示
《生活的启示》:既要写生活,又要写启示。
文中写生活,运用了“快节奏叙述”的方法;文中写启示,运用了“简捷式议论”的方法。
第二段就是“快节奏叙述”,文中运用短句,写了失落,也写了奋起;写了失败,也写了成功;写了课内的学习,也写了课外的学习;写了小学,也写了初中,写了事,也写了情。段子的容量非常大。
第三四段就是“简捷式议论”,文中既写了启示,又写了联想,还写了号召,语言简明而角度丰富。45.“我不要冰棍儿”
这是一篇看图作文。作者在这里想象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故事中,最妙的是“太阳公公”的“参与”。
天气多热,“太阳公公把浑身的热量都洒向大地”;小佳佳捡到一元钱了,“太阳公公似乎在考验人们,一个劲地把人们烤得直冒汗”;妈妈拿着这一元钱向警察那边走去,“太阳公公似乎也在笑”;妈妈将这一元钱买了冰棍,小佳佳“不要”,“太阳公公也像生气似的收起了笑脸”;妈妈自己掏出一元钱交给警察,“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笑脸”。
“太阳公公”的出现和变化,表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示着对小佳佳好品德的见证和赞赏。一个情感丰富的“太阳公公”出现在文中,它起的作用真够人品味咀嚼。
46.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按方位的顺序进行说明,交代十分清楚。语言简洁,基本上是每个句子说明一个方面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我难忘的一堂班会课》选材的角度真是太美了。
作者避繁趋简,化繁为简,不铺叙情节,不展开矛盾,不穿插议论抒情,把记叙的重点放在某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送给大家的三句话之上,以此三句话领起文中的重要内容并使之形成并列的三个板块,不仅极好地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而且形成“纵中有横”的清晰格局。由于老师的三句话都是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此令人难忘。
47.回报
此文很像一篇微型小说。
一个是“小学教师的好材料”同时也确实在农村当过小学老师的年轻姑娘,没有能在农村学校里坚持下来,终于找了一位局长的儿子——人不怎么样,父亲有实权——结婚了,她回到了城里,而且改了行。
作者把视角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观察人物,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实际,写出了能够令人反复回味、从不同角度回味的的故事。很明显,作者思想的深刻,要高于一般的同龄人。
文章语言运用熟练,文章的结构更有章法:开头为“起”,叙说“二姐”当老师的故事为“承”,“二姐”不开心了、回城了为“转”,文章结尾的评议为“合”。
48.家中喜事
文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场面,这就是“吃饭”。
妈妈是从厨房里走出来的,爸爸是手提二锅头走进屋里的,哥哥回来后,大家都围坐在饭桌旁,吃饭时,大家都各说各的收获„„
“我”买体育彩票中了奖,爸爸评为“高工”,奶奶康复了,哥哥的国画被评为一等奖,这一切一切的好消息都与“吃饭”的场面有关。自然,全家人都喜气洋洋,“喝个痛痛快快”。
原来,作者运用了“辐集”的构思巧,把不同方面的的“喜事”集中在一起,造成一种喜庆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这“家中喜事”,是够热热闹闹的。
这是小作者的大手笔。49.老师,谢谢你
本文的结构美。全文共四段,首尾两段抒情,中间两段叙事,文章简洁明了,文面清晰爽朗。
本文的人物形象美。第二段中写的老师,是一个对学生谆谆善诱的好老师,在思想上,给了学生“自信和勇气”。第三段中写的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在生活上,给了学生以“关怀和温暖”。
本文的语言美。第一段中运用了排比、比喻句,尽情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之情,第四段中进行了引用,运用了对称句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文章首尾两次的“老师,谢谢你”形成反复,表现出抒情的力度。
50.一次成功的喜悦
文(一)写的是社会生活,表现了一个勇敢的女孩子的“社会实践”的小故事。本来,文中写到“终于递出了第一份”就可以表示“成功”了,就可以“喜悦”了,但作者继续深化,不仅写了“顺利”,还写了“挫折”,大大地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情节性。
文中的描写细腻,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都很到位;全文有叙有议,层次井然。
文(二)写的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争气的孩子吃苦训练的故事。文章先写“ 挫折”,后写成功,内容越写越美,最后定格于一次成功的表演。
文中有较为生动的描写,层次清晰,结尾部分的恰当引用给全文增色不少。
第三篇:余映潮作文评语50例 ]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余映潮作文评语50例(之一)
1.真没想到„„ 【简评】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 ”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全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
2.给妈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
3.美,在我们中间 【简评】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 ”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4.我懂得了父爱 【简评】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 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5.这就是生活 【简评】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在,语言得体。这封信写得很真实。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简评】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们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
8.由落花生想到的 【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首段直接扣题。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质 ”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9.在悲伤的日子里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简评】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
。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这是真诚的叙说。
10.良师 【简评】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会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简评】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
12.难忘的一件事 【简评】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本来,妈妈为了给女儿送语文书,走了10多公里的路,又在寒风中等候多时,这样的事已经
足够让人难忘了,如果进行情景交融的叙写,也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但有意思的是,妈妈辛辛苦苦送来的,竟是一本假语文书!这本假语文书引来一个真实的故
事,这个故事就比送真语文书更为动人。它深深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扉,也学深深地震撼着读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者的心。
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
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简评】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
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
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
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
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
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
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
14.读书真让我着迷 【简评】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
“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15.说朋友 【简评】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
善。
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
才是。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16.不能这样做 【简评】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
”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
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简评】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
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
“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
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18.农人与老虎 【简评】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
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
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简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
意。
这种新意就是它给读者的层次感与画面感。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先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
境,接着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再就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最后是孩子与蝴蝶的嬉戏。一层接
一层,一层扣一层,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然而此文也给我们以写作上的警示:写扩写、改写类文章,一定不要写出知识性错误。你看,作者限定的时节是“早春二月”,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里有蝴蝶吗?早春二月里有
露水吗?
20.家中小事 【简评】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
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
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
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于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
21.男孩也要细心 【简评】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
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简评】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 —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简评】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
24.该看什么样的书 【简评】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
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简评】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 “感受”。
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26.参观日本高能机器人的表演 【简评】
这是一篇供材料式想象作文。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所谓“背景知识”,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某项内容的课外知识,它们往往有助于文章生动、活泼、深刻地表达。
由于作者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的描写就能“到位”,写出来的机器人的外形、动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作、表演过程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
这就告诉我们,为了表现生活,我们还得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日渐丰富起来。
27.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简评】
文章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叙写”的表达角度。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您的声音真好听„„”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之情:“您声音如何变得嘶哑无力了„„”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此刻,请原谅我难以自抑地向您再说一声— —老师好!” 所以,第二人称叙写在此文中发挥了优势,作者直接“面对”老师,先“呼告”,接着用“ 您”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全文表达自然,情感丰富。
28.读《动脑的结果》有感 【简评】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这种“引申”有五种类型: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
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9.分数·值日·白眼 【简评】
这是一篇给条件式自由命题作文。文中写的是一次“误会”。“误会”,是一种铺叙技巧,很多小说、影视中都用“误会”发展和推动情节。本文作者在“误会”上作了周密的思考: 先是铺设背景,班长似乎有骄傲了,“我”是个“成绩差”的人。然后是设置误会,“我”代替班长打扫教室,老师却认为“我”值日不负责任。最后是解除误会,班长承认了错误,老师肯定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全文“误会”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成绩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
30.有意义的一课 【简评】
本文有三“好”。
一是话题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对话,只有“高小文化的人”——“我”的爸爸 是这次对话的主角,而他讲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二是评议好。爸爸的话,“我”认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课”,“这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极有意义的”。
三是抒情好。作者“真希望做一个勇敢的‘渔夫’,”将工厂的浓烟“收进瓶里”,他梦见环境好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话题好,无疑“有意义”;评议好,突出了“有意义”;抒情好,表现了“有意义的一课” 对“我”的深刻影响。——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本文来源于 语文资源网()
[1]
余映潮-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
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3.积淀丰厚。
与其他名师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被人们发现得较晚,也没有多少媒体对其进行有力度的宣传,这恰恰给映潮以充分的思考与时间,让他能够锲而不舍地有条有理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论的丰富、资料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都非常厚实。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他这种厚实的积淀还表现在:他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他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仅2000年以来,就有《故乡》、《马说》、《回忆我的母亲》、《曹刿论战》、《满井游记》等几十篇的创新教学设计发表。4.勇于创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映潮同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余映潮-科研成果
从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5个方面研究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勤奋地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论文写作艺术,著述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5本专著。
余映潮-主持课题
“板块式教学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余映潮-教育名言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第五篇: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③《狼》——写人必写狼。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助读:做课文赏析笔记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春的教学案例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夏天也是好天气》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七根火柴》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课型设计的艺术
《故乡》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