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改往常教科书单一枯燥的形式,犹如一位生动活泼的淘气精灵,跳跃于广大师生面前。书本多以色彩缤纷、内容丰富的情境图形式呈现,这些情境图不仅蕴涵着学科本位的有效数学信息,同时也包含着有深刻意义的德育因素,新教材比较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现行的技校数学新版教材中,拓展阅读介绍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此外,笔者在平时讲授时,结合国情,在生产总值、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等国情资料上寻找接合点,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国家经济增长,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二、利用相关的数学问题渗透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
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联系,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想教育。当前,在青少年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颂扬公民美德,渗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需提倡发扬。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编拟这方面的应用题,有助于渗透这种传统美德教育。如为鼓励节约用电,某地对用户用电收费标准做如下规定:如果每月每户用电低于100度(含100度),那么每度电价按0.53元/度收费;如果月用电量在100度—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03元;月用电量超过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10元。某户居民在两个月分别用电98度和280度,他这两个月应分别缴纳电费多少元? 在讲解这个例子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计算以上例中的结果,对照不同的收费标准,会采用哪个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省电的那种情况。然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后要节约水电,提倡低碳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通过对数学规范解题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认真,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在讲授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函数图像的知识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在上课时把教室当做一个平面坐标系,每个学生给定自己的坐标。笔者指出,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发展自己。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技工类人才而努力学习。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技工学校的数学教材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数学教学中可渗透以下观点:(1)运动、发展的观点。在数学中,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归纳、发展、应用的。(2)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3)量变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尽量创造条件,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4)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五、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能较早地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总之,教师应主动琢磨、思考,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多地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蒋初平
德育,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影响大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因此,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容忽视。培根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在教学中竭力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充分利用数学的观点理解和阐述教材;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进取意识,而且可使学生重视自我修养,逐渐形成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观,树立远大理想,真正充实、完善整个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德育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使学生有艰苦创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此就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谈点浅显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挖掘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史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贡献,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提炼,便可达到“寓道于教”的目的。如:在《立体几何》的祖恒原理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原理的内容以其含意和作用,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一重要原理的发现是我们的古代数学家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使用这一原理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七世纪才被意大利的卡发雷利发现,落后了我国一千二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又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用刘微的“割圆术”、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述,介绍中国古代极限的思想,这样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抽象的极限,更重要的是突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介绍具有特殊结构规律的“杨辉三角”,这是我国数学史上又一光辉的成就。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就有记载,要比法国帕斯卡早四百多年,它和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数学成就一样,反映了我国光辉灿烂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我们只要深入教材内容,就能随时随地发现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本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注意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引导学生注意“平面内的这条直线”可以在平面内任意平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诸多关系都可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教学,使同学们逐步认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又如:讲“反证法”证明题目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那些直接难以奏效的问题,为什么可用反证法解?是因为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这实际上是把结论的否命题当作一个新的条件使用,从而解决了问题中“条件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矛盾双方的转化。解题的过程实质是揭示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进而逐步使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和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可见,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和闪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引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
三、突破教材重、难点的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要形式。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理解和习题的解法过程,要求学生养成严谨、周密、扎实和一丝不苟的良好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品质,遇到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启发学生对概念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遇到难题,引导学生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教给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闯难关的学习思想。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同样也要求有较强的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是不容易顺利解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那样,既要有严谨慎密的作风,要有独立思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造就学生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优秀品质。
四、良好的德育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
教师端正的教态、豁达的性格、宽广的心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镜子,做人的示范。教师精炼、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活跃,并能让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有水平和有能力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准确的专业术语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并能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丝不苟,端正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师规范的书写和精心的课堂设计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使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同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融为一体,要从数学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做到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内容所蕴涵的德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以及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目的。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南洋模范中学 范文豪
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以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各学科特别是数学教师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工作的空白区。其实,中小学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1、通过数学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
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
3、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
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例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第四篇: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汪 卫 国
(孝昌二中,湖北
432900)
【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根据数学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德育教育.有人认为学校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事,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概括的自然科学,加之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没必要也不可行。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德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高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它独特的风格,我们要结合学科本身及教学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ab),(nN)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具有时代性,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素材,创设一些新颖的教学情境、选取或自编一些应用题,教育学生关心地方和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晚上9点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再比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自编了这样一道题:2000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当年我国经济增长率8%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1)到2010年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如果能够实现,可以提前大约几年实现?(3)如果按今年2008年经济增长率10%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只需要再过几年就能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结果,同学们算出正确答案后,都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一些数学文娱活动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今一些著名数学家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深挖掘、勤思考、多联系的好习惯,数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题材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n*第1页
共3页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联系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问,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相互联系、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属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揭示普遍联系的规律,突显出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例如,函数关系本身直接而具体地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与三个内角大小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复数与复平面内点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客观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同时,在数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子。如从平面几何上升到立体几何,从指数引入对数,从实数扩展到复数,从角度制到弧度制的发展,等等。由此可知,任何事物都是在永恒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认识,还须回到实践中,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认识,才能反过来指导作用于实践。这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普遍规律。数学中的许多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这一认识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归纳、检验、应用”这样一个认识事物规律的好习惯。例如,通过照相机的三脚架、三轮车的三个车轮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通过电线杆与地面、电灯线与天花板等来概括线面垂直的概念。学完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原理应用于测量、勘察等技术中,学完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践活动。事实证明,这种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而且可以指导作用于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对立统一的观点
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规律之一。一切矛盾着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经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也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原命题与逆命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原命题就没有逆命题,没有逆命题就没有原命题,当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与结论调换时,它们两者之间又可以互相转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等也类似。又如极限思想使有限和无限互相转化。比如球的体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厚度相等的近似于圆柱形状的“薄圆片”的体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高等于半径的近似于“小锥体”的底面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同时,数学中的很多解题思想和方法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它们的转化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4、量质互变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后的必然结果。数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把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F1F2小于绳长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画出的是一个椭圆。当F1F2逐渐增大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扁,而当F1F2增大到
第2页
共3页 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却是一条线段;反过来,当F1F2逐渐减小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圆,而当F1F2减小至零(即F1和F2重合)时,画出的却是一个半径等于绳长一半的圆。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典型例子。再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一个圆面,当这个平面与球心距离增大时,截面圆减小,而当这个距离增大到与球的半径相等时,截面圆变成了一个点,即平面与球相切,再增大时,平面与球相离。又如复数abi的模a2b2,当b变为零时,复数变为实数,模变为实数a的绝对值a2a.这些例子,不仅生动地刻划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而且也揭示了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科学态度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的一些定理、性质、推论、猜想等都要进行严格准确的推理论证,一些文字、符号、图形的使用和表述都要求规范、精炼、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问答、作业考试中,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据理力争、精确无误,决不马虎大意、敷衍塞责,哪怕是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不放弃,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完善过程,养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外,数学也是一门最能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科。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等毕竟有限,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而要通过书本知识的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数学中很多题目的解法灵活多样,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遇到难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怕失败,迎难而上,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寻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顽强毅力。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作为承担高中课程教学主要任务之一的数学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既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赐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我们要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周密、合理的计划安排,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结构,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实效性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共3页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