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的数学课怎么上?随着教学改革的继续和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大体趋向是:一言堂被群言堂取代;灌输被启发探索取代;单向传递进化成双向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逐渐的改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产生很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成为怎样的一个角色才更合理,才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的定位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展示如下。
一、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
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不只是使用教材,而应对教材深入研究。对课本的例题和习题的功能和作用要深挖掘。使其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一个新的视角——圆的新定义
例:已知一曲线是与两个定点O0,01A3,0的距离的比为的点的轨迹,求这个曲线的方程,并
2画出曲线。(高中数学第二册(上)P78例5)
学生利用求动点轨迹的一般方法,得出曲线方程为
x2y22x30 即 x1y24
2所以曲线是以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教师设疑:如果改变定点的坐标,或改变距离的比值,曲线是否是圆吗?(学生反映不一)问题1 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是常数0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解:设F1a,0,F2a,0,动点Mx,y,则
MF1MF2 两边平方整理得:
1x1y22222a12xa2120。
22122xa0(这轨迹一定是圆么?)因⑴当10,即1时,原方程为 xy2a212242222122为DE4F4a124a4a12所以此时动点M的轨迹是圆。
22>0 结论: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比是常数0,1的点的轨迹是圆。
(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教师:上述结论可否作为圆的一个新定义?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这是圆的新定义,尽管形式上比原定义复杂,但其定义方式上与椭圆相似,从而揭示了两种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从比较中引出新问题
教师提问:圆的这一新定义与椭圆的定义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由此可获得什么启发?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教师列出椭圆的两个定义,学生探究。)
得出:圆的新定义可看成由椭圆的两个定义的各一部分内容所组成。
学生质疑:那么由椭圆两个定义的其他部分所组成的命题(其动点轨迹)又是什么?
问题2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仿椭圆第一定义,对上述问题分情况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师生共同完成。)设定点F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常数p,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是常数a,则
当ap时,无轨迹;当ap时,动点轨迹是定直线l;当ap时,如下图,通过分析,问题归纳为:
问题2’、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是常数(大于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式去尝试)问题
3、设动点M到定点F0,1与到定直线l:y1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并画出草图。
22解:设Mx,y,由题意得xy1y14 即xy14y1
22⑴当y1时,原方程为xy1y3 y3
22两边平方整理得 y12x2 y2 4所以 当1y2时,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y2212x2 4⑵ 当y1时,原方程为xy1y5 y5 整理得: y12x212y2 所以当2y1时,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12x22y11212 yx2 综合⑴⑵得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y121x221y24由特例得出的动点轨迹方程,就是我们熟悉的二次函数形式,其轨迹是由两支抛物线的各一部分组成。这再一次及大的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索一般情形的积极性。
问题
3、设动点M到定点
ppF0,与定直线l:y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aap0,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222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仿特例学生自己得出所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1aap2xy2ap222y
1apax2y2222ap结论:在平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的和是常数a(大于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p)的点的轨迹是由两支抛物线的各一部分组成。
通过本节课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深刻的体会到,教师不但要使用好教材。更要认真钻研开发教材,成为教材的开拓者。只有在教材上“深挖洞”,才能在解决、思考数学问题上“广积粮”。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发现的思维过程,它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非常相似,都要经历探索、实践、猜想、发现、失败、再探索再实践,不断总结教训经多次努力,最终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经历多次反复,但学生的探索过程也不会一次成功。研究性教学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应重点展示学生发生的错误,恰当分析引导,克服障碍、困难,由失败走向成功。在我们研究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时,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现整理如下。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有关性质。
当抛物线的焦点弦垂直于它的对称轴时,该焦点弦叫做抛物线的通径。如图点F是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线段AB是它的通径,若Ax1,y1,Bx2,y2,对此我们能发现什么结论?
p2p2学生:⑴x1x2;⑵y1y2p ⑶x1x2 ⑷AB2p
42教师:请同学们证明。然后学生自己证明,主要两种证法
1、用定义来证;
2、求出A,B两点坐标。那么对于通径中的这些结论,在抛物线的一般焦点弦中会怎样呢?过了一会,有个学生
说:ABx1x2pp2p,就是说,抛物线的焦点弦的长恒是定植2p。22教师:这是一个很大胆的猜想,其结论一定正确吗?几分钟后。学生1:这猜想是错误的,可以通过一个特例来验证。
0学生2 如图当抛物线的焦点弦AB的倾斜角小于90时,焦半径AF增大,BF减小。而增大的比减小的多。所以图2中的AB大于图1中的AB。(大家都善意的笑起来,这只是观察并非证明。)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学生3 当抛物线的焦点弦的倾斜角由900逐渐减小到00时,抛物线的焦点弦就逐渐变成了抛物线的对称轴,它的长度将从2p趋向正无穷大。所以这猜想是错误的。
教师:太好了,从极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非常自然。那么这个猜想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又有学生说:在所有焦点弦中是否通径长最短? 这又是一个很好的猜想。能否给于证明?
p2学生4:利用“均值不等式”得ABx1x2p2x1x2p,又因为x1x2,所以
4ABx1x2p2x1x2p2p。
p2很多学生对这种解法有疑问,就是在一般焦点弦中x1x2是否成立还不知道。
4p2学生5 设AB的方程为 ykxk0与抛物线y2px联立就可以了。
2学生经过运算得出结论正确。那么等号能否成立?
由“均值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可知,当且仅当 x1x2弦AB就是它的通径。
p,AB2p此时抛物线的焦点2结论:抛物线的通径是焦点弦中唯一最短的。
抛物线的焦点弦性质的研究没有结束,还有许多很好的性质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充满了探索精神,在探索的历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严谨思考,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教师不是课堂上拥有至上权力的“指挥官”,而是一个“导演”或参与者,站在旁观者的的角度,积极参与。在问题的关键时刻恰当点拨、引导,对学生的多方面的想法进行整合。让学生们的探索顺利进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本身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带头人
1、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学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下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探索问题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继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再是新课程的内容框架下,很多教师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于独立出色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这需要我们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后劲。
2、变角色,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新的教学观念必然要求新的与数学教师相适应的专业品格与教学技能,要有对数学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革数学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造能力。这种意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学习而逐渐内化与提高。
200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
1、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有力工具,越来越显重要,而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另外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学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所以数学教师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各另外知识的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与另外学科的知识连接点与知识应用点。所以要有意识的去学习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现代教学变化日新月异,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更新等对我们现代教师极富挑战性。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变化。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学习理论发扬创新精神,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将它们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也是研究性学习。要做到这点,笔者认为光靠吃苦、奉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才会感到不足,才会不断的探索研究,不断的提高。同时自己对事业的态度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不断的去探索、发现、思考、感悟。感觉到学习探索的乐趣,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课堂内外形成一种研究、学习的氛围。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师生在这片学习的热土上共同耕耘,共享学习、教学的乐趣。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从已知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未知的学习过程,也是应该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贯彻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是一种模式,更不是一种时髦,而是一种学习习惯,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知识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第二篇: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数学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堡垒作用,在提升数学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人文涵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学技巧和数学运算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一、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并加大教材挖掘力度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不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适时适度开展德育教育。还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出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渗透,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抵触与反感。
四、总结
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一门技艺,而是数学技巧、思想内容等的综合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的思想桥头堡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改良方法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第三篇: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改往常教科书单一枯燥的形式,犹如一位生动活泼的淘气精灵,跳跃于广大师生面前。书本多以色彩缤纷、内容丰富的情境图形式呈现,这些情境图不仅蕴涵着学科本位的有效数学信息,同时也包含着有深刻意义的德育因素,新教材比较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现行的技校数学新版教材中,拓展阅读介绍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此外,笔者在平时讲授时,结合国情,在生产总值、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等国情资料上寻找接合点,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国家经济增长,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二、利用相关的数学问题渗透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
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联系,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想教育。当前,在青少年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颂扬公民美德,渗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需提倡发扬。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编拟这方面的应用题,有助于渗透这种传统美德教育。如为鼓励节约用电,某地对用户用电收费标准做如下规定:如果每月每户用电低于100度(含100度),那么每度电价按0.53元/度收费;如果月用电量在100度—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03元;月用电量超过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10元。某户居民在两个月分别用电98度和280度,他这两个月应分别缴纳电费多少元? 在讲解这个例子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计算以上例中的结果,对照不同的收费标准,会采用哪个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省电的那种情况。然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后要节约水电,提倡低碳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通过对数学规范解题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认真,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在讲授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函数图像的知识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在上课时把教室当做一个平面坐标系,每个学生给定自己的坐标。笔者指出,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发展自己。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技工类人才而努力学习。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技工学校的数学教材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数学教学中可渗透以下观点:(1)运动、发展的观点。在数学中,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归纳、发展、应用的。(2)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3)量变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尽量创造条件,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4)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五、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能较早地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总之,教师应主动琢磨、思考,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多地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必修课中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了,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开放;收集信息的渠道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开展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系固始慈济高中)
第五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