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19-05-12 00: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第一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不过,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斑羚飞渡》一课中,在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中却渗透着一种法律知识那就是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此外,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举办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一定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此外,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

第二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学生 法制教育 成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我们所教的学生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那么如何才能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既学到了知识,又不走错路呢?我想就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一、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这方面极为有利的因素,只要适时的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我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我加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又如第九册《捅马蜂窝》一文,作者写了自己小时候捅马蜂窝的事情,表达了自己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崇敬和对自己残害无辜生命的忏悔。在组织学生读文本的时候,我就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收集表现生命伟大的事件,并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对待生命,怎样珍爱生命,怎样呵护生命。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生命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们不仅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呵护每一个生命。这样无形中就把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种植到了学生心田里,相信在日后某个日子里,孩子们回忆起这节课,他们就会更加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热爱生命。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我在讲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同学们都为之叹息,惋惜。大家都说小山村的人们呀,你们真的不该这样做,多么美丽的村庄就这样毁于一旦。使学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在教学新课《翠鸟》时,学生与我进行了一场辩论。初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翠鸟抓来养着,我们照样给它吃喝,好好保护它,不会伤害它啊?”对于这个疑问,我备课前不曾想到,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国家针对动物保护有专门的法律规则,比如说禁止伤害益鸟;不能随意抓养鸟类等等。”面对这样我自以为完美的解答,学生还是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不满和疑惑,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但是我们并不伤害它,抓它来是为了保护它啊,这不是更好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符合道:“就是就是,抓它来又不伤害它,可以与我做伴,挺好啊。”“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学生激动的炫耀:“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抓到好几只鸟呢。”……面对孩子们这些突如其来的辩驳,我一时语塞,真想斥责一番,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它是有法律依据的,以后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发生。然而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这童言无忌带给了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谈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能片面的要求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学生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还是让学生昧着“良心”,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思想了,我一定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显然也不是!当一个个对策都被我否定后,我理清思路:应积极面对现实,接受认知冲突。将转变牢牢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孩子们的喜欢翠鸟体现对翠鸟的爱,再通过一个老渔翁的劝告,体会到孩子们不抓翠鸟并不后悔,而是希望翠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空间。更深层次体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你赞同孩子们的做法吗?”“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看似简单的“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却蕴藏着思辩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更是他们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随之,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发问:“你们喜欢这些孩子们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因为他们懂得爱护鸟类。”学生大声回答。我又反问:“可是这样他们就不能天天看见漂亮的翠鸟,多可惜啊。”“但是这样是为了让翠鸟有更幸福的生活。”“对啊对啊,我们也是社会的小公民,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说我们平时上课不遵守纪律,那课堂不是乱套了。”……学生的回答声声是那样悦耳动听。听着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而又深刻的陈述,我的脸上欣慰无比。因为我见证了学生们想法渐渐深厚的全过程。

二、口语交际中谈论法治现象,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对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他们往往会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对受害人的同情,对犯罪者的痛恨和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义愤„„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则,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综合实践中模拟法制现场,形成学生的法制道德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腿、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搞教育讲师德,当医生讲医德,做艺人讲艺德,当然法制教育也必须讲法制道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也是进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活动的内容要丰富,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 “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再让学生亲身实践,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 他可以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也可逆行而施,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并告诉学生这只是演艺,真实的现实是很残忍的。学生通过游戏,了解了许多的交通法规,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天网》《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第三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懂法;学生学法;减少犯罪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明确要求和任务。要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既需要加大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力度,更需要普遍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使青少年从小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论。要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又必须从学校入手,从学生抓起。而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中”。最近颁布的全国“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要求:“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深感任重道远。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教师要懂法。教师不仅要懂得本行业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还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学习等方式,了解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如《民法》、《刑法》、《合同法》、《家庭婚姻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宪法》……初步掌握财产继承的顺序,哪些是法定继承人;房屋发生纠纷怎样解决;自己的名誉、人格受到侵害应如何保护;每年的收入应怎样纳税;人民的生活生产得不到保障需向谁申诉等等这些简单的法律知识。老师有了法律知识,才能恰如其分,信手拈来、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做到说话有理有据、有根有底。从而使课堂内容与法制教育自然融洽。

其次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传授法律知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时,可以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沾染毒品。这样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节时,要让学生知道,这利息不能全部归你所有,要把利息的20 %上缴国家(即就是纳税),依法纳税是每位公民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再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一课时,要教育学生向小洁学习,不乱扔垃圾,要保护好美丽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按规定要求擅自排放废气污水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人畜受害的就要被处罚,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是挖掘法制资源,拓展教育范围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实在在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学校门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平时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不能随便打人。为什么呢?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打人、骂人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要受到法律惩处。譬如,有一个村寨的两老太太因一些琐事发生矛盾,相互谩骂,结果一个老太太因此事生气突发死亡,另一老太太就受到了处罚。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事例或电视上看到的事件,在班会课上向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如一个小学生,用玩具手枪冒充劫匪对一位大人实行抢劫,这位大人因此受到惊吓,得了恐惧症和抑郁症住院治疗,学生的监护人――家长为此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误工费共计十八万元人民币。这些事例看起来很平常,可给人带来了精神伤害,就一定要受到法律制裁。

总之,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因此,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风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海华

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既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定责任,本文就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论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随时随地都能在各种媒体上听到、看到我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也能将许多自己身边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送出去。信息的传播和便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诚信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即将融入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正确的去获取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在教学中善于去寻找、去发现、去利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点,不让学生感到是在接受生硬的法制教育,从而做到自然而然地渗透,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

一、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知道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差距,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着作权的保护,未经着作权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和反对盗版软件的法律意识。而在其它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office、图片处理photoshop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适当的上机训练时间,因此这一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在公共电脑上,不可以随便修改,删除他人的东西,也不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比如:在《平面图像设计——photoshop》第一节课上,我举了个例子:电视剧《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因为比较抱歉的长相,多次应聘工作不成,好友劝她用photoshop(简称PS)对应聘的照片进行处理并在网上应聘,思量再三,林无敌还是放弃了这样的做法,最终以自己的学识和工作能力,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让学生通过例子认识到PS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要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诚实地融入社会,不能去做有悖于道德甚至违法的事。在讲授《平面图像设计》中“图层蒙版”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网络版的“武松打虎”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省镇坪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在整个事件中,雷人的就是这张猎人PS过的有明显造假的照片,为了经济利益,居然有N多官员力挺,人品、官品、道德全抛在一边!通过这个事件,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踏实的工作,面对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民族的诚信和良知,不能“忽悠”别人,更不能“忽悠”自己。

此外,在教学中,为了调节一下紧张的课程情绪,满足一下学生的小需要,让他们自由浏览一下网页或和网友聊聊天,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要去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对不熟悉、不认识的人不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情况,并随时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观察。对于这群自以为已经长大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陷入别人设好的圈套。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要在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从我们每一节计算机课中,每一次上机操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当然,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并不仅仅靠教材、靠教学内容、靠规则、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这样才能有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第五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课堂教学中贯彻文明素养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吸纳了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不太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再加上周围的环境影响,学生的文明礼仪与时代不符,相差甚远。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也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外在礼仪,将直接关系到他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几年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德育,把文明礼仪的渗透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

一、学科融合,来渗透文明礼仪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首先对学生宣布课堂常规,上好第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加强教学常规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作风,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一条重要的渠道。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收拾自己的书桌、做好下节课准备工作,举手发言、声音洪亮,坐姿站势、说话有礼貌等,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文明素养。文明规范的课堂常规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明礼仪渗透的前提。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举止经常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老师也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也主动捡起。这样的小节,慢慢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说明良好的文明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为此,我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师生应做到:文明用语、声音洪亮,举止大方、仪表端庄,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三、巧设情境,营造教育氛围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参与、体验和感悟。其核心价值是因为一定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也为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文明素养带来了契机。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我以古诗《游子吟》为引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等方式调动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继而过渡到对老师社会的感激,为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打下了情感的铺垫。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这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非是独立于课堂教学结构之外,而是完全融入情感铺垫环节之中。教育于无形,自然而顺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四、丰富语言,促进文明礼仪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

同时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专心地进行探究活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还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陶冶情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比激励,养成文明习惯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在平时教学中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每周下来都要评比“星级少年”,每期完了都要评选“优秀队员”、“成功之星”等,树立典型;语文活动课上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绿色小卫士”等,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现在我的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班风、学风已蔚然形成,同学们取长补短,以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带动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成功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学科文明礼仪教育渗透计划

宁阳六中 李晓锋

下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心得体会 三(2)班 李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都匀六小红旗校区:罗恒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其人生......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五篇模版]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创造者和主人。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范文]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 第十册语文第一单元 1、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3月2日第一周周五 执教人:王道琼 教学内容: 初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摘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

    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以那中心学校彭仁兰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