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时间:2019-05-13 00: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摘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讲解、文本的阅读、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及学生作业中进行渗透。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lever legal education combined.Properly grasp the dimensions in teaching, imperceptibly in the words to explain, to infiltrate the reading of the text, language practice and student work.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学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愿望。可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其中青少年自身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2l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词语的讲解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例如.我在课堂上讲解“赡养”的意思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

又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强调指出,在当时那种黑暗社会里,人们有怨无处可诉,只寄希望于鲁提辖那样的侠义之士来伸张正义,惩罚恶人,保护良民,鲁提辖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偷豆是违反社会公德,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杜绝学生盲目模仿。在我们国家刑法中都有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偷窃少量公私财物,虽然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般违法行为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也是可耻的。

又如教学《秃鹰之死》一文时,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链接《环保法》“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随手抛弃废旧电池,可以吗?其它物品呢?”最后发出呼吁,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能随意抛弃污染物,要遵循国家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文物的爱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私自据为己有,私自贩卖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我家祖传的古玩,可以卖吗?”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也是违法。文物国有,任何人可以保存,但不得转卖,更不能倒卖。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四、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也是进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会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五、将法制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它们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教师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作业中

周末、国家法定节日和寒暑假,学生不应该一味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电视连续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看法制节目这样的任务。法制频道的《今日说法》、《第一线》、《法律大讲堂》等节目,可以让每个人从中收获到终身受益的法制常识。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第二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或的学科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与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治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士比亚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既法治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写出心得体会,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老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叙述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画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以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问题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他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治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由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它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

第三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心得体会

三(2)班 李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都匀六小红旗校区:罗恒兰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区分是非善恶,加之缺少法律意识,因此会发生许多意外,也极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糅合到课程的教学之中。把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这是我们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下面,我通过我的几个教学案例来与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依托教材,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然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只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其次,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要巧妙设计渗透方法。那么“渗透渠道”有哪些呢?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例如:一年级《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让学生感悟到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懂得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这时可以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国,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式者是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时,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再例如:三年级《翠鸟》一文,引导学生说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提问“但是这种想法可能吗?这样的小鸟你们能伤害它们吗?”从中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二章 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猎或破坏。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动物实行重点保护。第十三条: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及时采取拯救措施。第三章 野生动物管理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第二十条: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间内,禁止猎捕和 其他

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例如在收集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等事件材料时,学生了解到黑心的商家为牟取暴力,在奶粉中加入了有毒物质三聚氰氨,导致了许多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投机者的罪行,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诸如此类伪劣商品完全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次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求真务实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化法制教育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教学中,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例如,我针对我班有部分男孩子喜欢到网吧上网的事件,举行了“珍爱生命,远离网吧”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新时期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不过,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斑羚飞渡》一课中,在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中却渗透着一种法律知识那就是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此外,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举办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一定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此外,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

下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

    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以那中心学校彭仁兰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中心校 刘昌涯 过去,同学们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说明孩子们的法制意识极为淡薄。为了保......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从法制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来看,数学教学中有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优势。......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邵梅近年来,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交流......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八寨中学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考虑到众多可能的因素。一方面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形成法律......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 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处于上升趋势,而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虽然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法制观念淡......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范文合集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吴红 大多数人都认为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互不达界,认为前者是自然科学,而法制教育属于社会科学。从而也认为数学教师无法承担法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