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著读后感1[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22: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专著读后感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专著读后感1》。

第一篇:教学专著读后感1

在学生心田播撒爱的种子

——读《爱的教育》有感

五年级

崔祖华[ “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书里面的故事有悲伤的、高兴的、催人泪下的、发人生省的 ……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地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每个孩子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老师,却常常只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对于他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孩子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我班上的学生肖天宇。他是个所有教他的老师都头疼的学生,自由散漫、屡教不改。我没有嫌弃他,而是想办法引导他。他的特长是跑得快,我就和学校体育组的张老师商量通过他的兴趣爱好激发他,鼓励他。他的进步很快,不仅学习天天进步,而且在这学期广陵区田径运动会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比赛完后,他写了一篇名叫《有一种礼物叫“机会”》作文,文章中写道:“谢谢您,张老师,是您给了我参加比赛的机会;谢谢您,张老师,是您在我跑不动的时候鼓励我让我坚持到最后;谢谢您,张老师,是您给了我正确的指导,让我跑步的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地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的、真诚的、宽容的心去爱父母、爱兄妹、爱同事、爱学生、爱家长、爱祖国。

2013.12.16

第二篇:教学专著读后感

读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有感

这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学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鱼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鱼夫不满意。拿到家后留意的剥掉白点,就在鱼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鱼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鱼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取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用心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能够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好处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但是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完美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就应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取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理解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第三篇: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定稿]

撇开世事的繁华,端坐在书桌前,澄净我的思想和灵魂。看着满架的书桌,随手取下一本,是《孙双金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这是我几年前去义乌听名师上课的时候在会堂大厅里买的。现在想起来,真佩服义务人的商业眼光,他们总能在在最恰当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非常投其所好地为你准备好你最需要的商品,让你在热血沸腾的驱使下,挥金如土般地买下他们所为你准备的商品。而这些商品是有时你并不讨厌的,反而会感谢他们及时滋润了你的生活,给你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感受。这书便是其中的一种。回想几年前在会堂听大师讲课的情景,至今仍会感到热血沸腾,那时一种怎样的澎湃和激情,他们的激情点燃的我们心中沉睡的热情,只想去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一起走进课堂,走进语文,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第四篇:专著读后感

文学是可爱的 ——读《文学回忆录》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一群旅居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同时也是文学爱好者在纽约结识了木心,惊其学识,纠缠老人给他们开讲世界文学史,一门“荒”的课程由此诞生。而《文学回忆录》便是当时的学生之一,陈丹青所整理的五年听课笔记。书中字字都是木心对文学的感受和赏析,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评讲文学。木心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关键字:木心、文学、《文学回忆录》

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画家。他一生钟情文学,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著作。木心是文学艺术天才,在现代中国文学、艺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孤例:他的创作生涯鲜为人知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一个漂洋过海者,他满脑子的世界文学,数不清的作家巨人、数不清的文学人物、数不清的精彩见识,充盈于他大脑皱褶,流淌于他全身血脉,烂熟于他清瘦躯干,随时可能崩破,可能四溢,可能外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他以自己一个人的视角,审视中外文学史,完成了自己的“美学的流亡”。他海阔天空、纵横掉阖、得心应手、丰沛娴熟,世界文明几乎被他一网打尽。他完成了自己的文学的远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遗产„„

他惊人的学识,即使在异国他乡,也依然令人钦佩不已。因而,在纽约才会有那一门他所主讲的“世界文学史课程”。当年的听课学生陈丹青描述道:“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开讲第一课,木心定下规矩:“讲课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原定一年的课程因种种原因最终竟成了五年的“文学远征”,但当最后一课散去后,没人想到这纯属私人讲学的一幕会被20年后的青年学子所关注,正是这一场“荒谬的文学远征”才促成了今日的《文学回忆录》。

传说高东嘉写《琵琶记》至精彩处,屋内两蜡烛火光忽然相交。木心说他写东西,只有嶂螂爬上书桌。他希望以后写出好东西,会收到电话,“木先生,我们感到你在写好东西。”而今,《文学回忆录》做到了他的希冀,透过书本,我们看到了他对文学独到的简见解。古今中外,诸多文学作品及文学大师,木心都一一点评,或者率性蔓延开来,指东打西。单这只言片语,就令人读来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曾有人问陈丹青,“这本迟来的《文学回忆录》你觉得它够‘木心’吗?”他坦言道:“里面每句话都是木心说的。我可能漏记,但绝不添一句一字。”厚厚的一本《文学回忆录》皆是木心的原话,足见其非凡的意义与价值。他对世界文学史的真知灼见,独到解读,即使过了二十多年,仍旧熠熠生辉。

在《文学回忆录》的开课引言中,木心曾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回忆,是对故人、对往事的缅怀,也是自照。木心的文学史,不仅裁夺、臧否以“我”为准,更要有讲述者在内:“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有的母亲讲得特别好,把自己放进去。”说到这里,木心仿佛在眯着眼笑:“讲文学史,你敢把自己放进去吗?”他有这优势,讲着古人,总会着落在自己身,自己的阅历、自己的诗文,于是文学史对认知与创作的双重启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木心的文学史讲述,除文学之外,还回顾了世界古今的哲学、宗教、艺术、历史、政治,从前人讲到个人的身世、经历、交游、人生感喟、创作甘苦„„庞杂、随意。而文学性是这广阔视野的焦点,兴致勃勃、天马行空的闲谈中,有学理、有经验、还有精到的文学批评。

木心以希腊罗马神话开篇,以魔幻现实主义收束,八十三讲。木心挚爱艺术,他讲世界文学,随之带出自己的精神家谱和写作脉络。这是我所能看到的,对于世界文学最别出机杼、最精彩的讲述。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擎大师,平视现在与未来的读者,自由自在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打开他盆满钵盈的文学宝藏。

这有多么的了不起?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孔孟老庄,佛主释迎,基督耶稣,伊斯兰真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爱因斯坦,木心讨论研究,捉对厮杀,也都能找到他的精神血统,艺术亲人。让一部世界文学史衍化成了自己的回忆。

木心在谈“东方的圣经”时说,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然而这不是浪子回头,而是先有家,住腻了,浪出来,带足哲学、宗教的家产,浪出来。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木心说,“伦自称小读书,死后发现其藏书里满是注解,真是天纵英才。1948年我乘海船经台湾海峡,某日傍晚,暴雨过后,海上出现壮丽景色:三层云,一层在天边,小动;一层是晚霞,一层是卜过雨的云,在桅杆飞掠一一我说,这就是拜伦。”木心非常认真地谈尼采,说你们年轻人要读尼采,读尼采,是个长骨头长钙的过程。

他十分坚持,“文学是可爱的。” 在课上说:“我们讲文学史课,胜于读书,就好在可以讲私房话。” 没有紧绷的而孔,没有庄重的语言。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照本宣科,木心的课如拉家常,娓娓道来,却能在不知不觉间开出你的一 个兴趣来。他讲卡夫卡,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他。”讲西蒙,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当年陶渊明要是不种菊花而种葡萄,那该多好!”他一再重复:“这样说,是为了激起你们去读书的热情。” 这就是木心个人化的叙事,他可以将中外文学史,说成自己的回忆。也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内容,说的犹如生活一般简单有趣。

木心讲课口语化,随性化,没有学院高墙里的那种程式、那种肃穆、那种腔调、那种装腔作势;也没有如今讲座流行的多媒体设施,录音、摄像,木心也小让做。他讲课收放自如,像个远房老亲戚在聊天一般。他概括力特好,要言不烦,再繁复的是非、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他在聊莎士比亚时,突然就聊到汤显祖,聊卡夫卡,就忽然聊到林黛玉。同时他的语言,也充满智慧,看似随性简单,却包含真知灼见。他讲《红楼梦》中的诗,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他讲尼采,说:“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尼采宜深读,你浅读,骄傲、自大狂;深读,读出一个自己来。《离骚》宜浅读,若深读,就殉情、殉国;浅读,则唯美。”这正是木心最迷人的地方,见识通透、金句纷披而又闲适。

《文学回忆录》中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木心的“好”,“好”在他的文字中,从不诉苦、不说大话、不卖弄学问和观点。他在文章中多有戏谑和讽刺,但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真诚、认真、宽厚的老人。他会说,“莫扎特会玩。他偶尔悲伤。他的悲伤,是两个快乐之间的悲伤。论快乐的纯度,我不如莫扎特。他是十足的快乐主义。我是三七开,七分快乐,还有三分享乐主义。”还有,“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是快乐。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他说:“凡是纯真的悲哀者,我都尊敬。人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

在纽约上课时,看着听课人数,木心说“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在1971年,木心被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狱中杂记。他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就是如此纯粹、简单地坚持着“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文学回忆录》有着太多值得品味和思考的内容,这些内容深深镌刻着木心的印记,也影响着一个又一个读者。他打通中西文化,重新理解方块字,展开一幅完全不同的壮阔组图。

书中明显的个人色彩,常让人想起木心所说的,“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而今,这本书读完,木心的另一句话又让我深思,“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因为上课时,木心常常随性地离题趣谈,对作家和作品评判,很重私人偏好,谐趣横生,偶失客观。这不打紧。因为木心是一个作家,而非学者。这本书,重要的不是“文学史”,而是“他的文学史”。读作家自己述作的文学史,好看的地方恰恰是见解是他的,写作取向是他的。

木心的时空是阔大的。他对历史和己身的荣辱有另一种尺度,无所依傍、又无不依傍,独享之乐离于众人之乐。他纵横裨阖,抒发己意于文学史,开阔了至少两代人的眼界,我想,这是他的诗与散文所不及的地方。而他独特的文学和做人的见识,实则高山景行,徒让吾辈仰慕。木心,夫子木铎有心。他不止于今天,也还会被叙述于将来。

参考文献:①一个人的文学史——读木心《文学回忆录》(上、下)卢惠龙

贵阳文史 2013年第5期,94-96页

②《文学回忆录》充满木心的“个人主义”

瘦猪 一书一世界138-139页

③给学生“剩下的东西”——《文学回忆录》的另类阅读 魏宁 教育科学研究 2014.07 79-80页

④每一个寻常日的驰骋——《1989-1994: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书山 2014.12.19

⑤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蒋方舟 商周刊 2013.2.18 78-79页

吉草

第五篇:专著读后感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

很高兴加入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梁光明老师工作室,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一些著作,补充学习了一些教学理论知识,受益非浅,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副主任,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秘书长,全国优秀校长,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张海晨老师和李炳亭老师的著作,他们专注于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本书思路非常清晰,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教案之殇;正名“导学案”;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导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导学案使用,其中第六章从具体的应用层次,分为8个专题:导学案基本版式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情调查、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导学案问题设计、课堂评价、集智备课,这8个专题对我们一线教师获益更深。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反对教教材和学教材,主张把学习还给学生。我们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学习能力总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只能是“导学案”。我们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渡船”。对于导学案来讲,它顶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功能”,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也没有错,“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仍然没有理解这个意图,把导学案变成了习题集。如果说我们反对学教材,那么,当然也应该反对“学导学案”,只为了应试的“案”,不管打什么名堂,统统都不是好东西。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实顶低级的就是“惟知识”的讲授课堂,不教而教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就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不教而会,这种可能性只能来自于渡船——摆渡。其实,靠摆渡过河还不能称得上“学习能力”,仍然算是借助外力,因此,要明白,导学案实在不是目的主体,它只能是工具和手段。

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教案,它主张“服务于学”,它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因而,它一定是变传统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为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法,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很久只前,就听说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据说它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它是轰动全美的热门教育畅销书,是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同时推荐的“全美最佳教师”。轰动全美的小学老师,全美前5%,哈佛骄子启蒙老师雷夫艾斯奎斯最受欢迎的读本。只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繁忙,一直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本教育科学书,很荣幸有机会加入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梁光明老师工作室,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这本著作,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每年都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亦有人用百万年薪邀请这位洛杉矶的小学教师,但雷夫,这位“全美最优秀教师”依然坚守在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答案。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他从“教师里的火”说起,认为“家最温暖”“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津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他认为这样才能教出好学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

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而那个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适合所有人看。

更多的是感动。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

这本书在讲一个故事,故事梗概就是一位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们叫苦连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问题的老师,即可得到验证。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

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雷夫老师是位好老师,也是好家长。当有人问他做家长易还是做老师易时,他坦率地回答做家长更容易。因为作为家长,他可以更好对自己的孩子施与影响;作为教师,他只能在每个孩子受过某种家庭影响后再施与影响。尽管他是站在教师的角色上来写这本书的,但他不是那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谈的人,他用他的文字处处提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家长读,让第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进你的家中。

“第56号教室”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码,应该得到传播。我们经常说“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位大鼻子“雷老师”也实在是个好榜样,值得教师和家长向他学习。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下载教学专著读后感1[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专著读后感1[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

    篇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 沈永铭2009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一个暑假,因为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首届......

    教育专著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马安镇小 刘婷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

    教育专著读后感

    倍的 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一: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 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江滨小学丁丽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 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

    教育专著读后感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

    教育专著读后感

    读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体会 实小西区 唐娇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