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为你打开一扇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为你打开你一扇门》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凭借自己对文学的深刻感悟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的一篇美文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课文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你打开一扇门》安排于异地可,实际上也是为出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培养语文兴趣、学好语文的大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篇课文以丰富的语言、多种巧妙修辞来介绍文学的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a、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b、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文学的魅力
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你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 情感目标:a、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b、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中,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魅力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围绕中心议题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从感性到理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讲解12节第二课时讲解3到5节,同时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感受文学丰富的内涵本说案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五、说教学程序
1、通览全书,激发兴趣通过目录学习,让同学了解课本设计,通观全书
2、文章导入,初步识文:
导入: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今天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结赵丽宏先生讲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接着板书课题【上课伊始,用一段故事引入新课,引领学生一同进入文学之门,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朗读课文,初步试问【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意图,是为谁打开的】
简介北京,明确写作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现作者的用心,便于理解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行间,数分钟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作小结归纳)
【这段时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路,结构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围绕标题中哪一个字入手来构思全篇的?有事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呢?请大家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货默读、或低声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边读边设疑,然后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遇到疑难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学生自读,合作讨论学习)
学生说疑,教师适当评说,引导学生设疑,懂得怎样怎样的疑问有价值对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思考
【这一过程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将作者的言语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得到了培养】 深入研读12节(1)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我们会收获什么?如果不去开门探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2)面对关闭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
(3)文章有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之门”?
【在学生结合课文感受到文学魅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句分析(1)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这句话中的两个“世界”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第二个“世界”指:领域】
(2)第二节中运用了“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你能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吗? 句子深层分析,让学生体味句子的美,并学会运用这种句式,提升语文能力
5、课堂小结:听过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叩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陷其中的宝藏
6、课后作业
复习生字词,并掌握 预习35节
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
【这样设计作业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预习是为下一课感受并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准备】
(二)《繁星》 A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三《冰心诗四首》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后两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学习冰心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 4.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2.学习《母亲》(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3.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三)《安恩和奶牛》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安恩和奶牛》是本学期第一次选编进教材的一篇小说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进一步理解文学的价值发现真、善、美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2.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关系 3.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看到过奶牛吗?对它了解多少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奶牛的小说 2.《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约翰尼斯 延森,丹麦(国籍)的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3.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出生字词
2.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3.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段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段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
1、第一小节主要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外貌和神态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2、第一小节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3、第二小节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三、研读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
1、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3、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5、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结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6、小结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四、概括文章主旨和写法
1、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2、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五、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本文字数在150—300字左右
六、拓展延伸:
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夫妻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七、课堂小结:
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四)古代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 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 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 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 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 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 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 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 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 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五)往事依依 A.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幼时记趣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幼事记趣》一课以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说目标确定 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样样实现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孩子玩耍的场面,配上导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我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注重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标的几点要求,制定两点: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5.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并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6.深入探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2)“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拓展延伸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再更深层次培养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七、说作业
作业训练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十三岁的际遇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伟人细胞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六)社戏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社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戏》是新课标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风情的赞美和对美好童年的无限眷恋“景物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词语运用准确传神”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是本文教学的其中一个重点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人物性格极具特色,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江南水乡的淳朴善良的风土民情,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难忘之情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2).掌握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与抒情的关系品味心理描写的细腻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
(3).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4.教学设计
(1).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5.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个步骤,分别是:1、预习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1).《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领悟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整体概括能力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本文结尾处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教师应采取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的困惑得到清楚明了的解释,不要让疑问留到课下
(3).《社戏》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赏析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针对在答疑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三、说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了两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形容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系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用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童年的画卷上学期我们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陪童年鲁迅度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继续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此导语以名人名言导入,后面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既开门见山的引出“童年趣事”的文章主题,又使学生重拾了对旧课文的印象,激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以及具有文学常识性的词语进行提问,(例如:读音中“省亲”的“省”,“行辈”的“行”,“潺潺流水”的“潺”等;社戏、神棚、归省等词语的意思)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三)回顾作者,交代背景
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与故事背景,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概括情节,划分层次
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法回顾全文,然后以提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围绕这个故事有展开了那几件事情,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五)依据思路,书写板书(七)端午日
各位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设计简单阐一下: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2、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八)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十)三峡
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二、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 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十一)《济南的冬天》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 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过程的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大板块,即“课文品读三部曲”: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每个板块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这个环节的“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辅之以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课下布置大家找来一幅最美的图画,自己配上一段欣赏画面美的文字,要求尽量多地用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准备课前交流
(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解决字词教学,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古诗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冬天,在北方人们的眼中一向是寒风凛冽,冰封雪冻,然而在一代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被描绘得那么美丽多情,温馨可人,富有诗情画意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请大家赶快走进《济南的冬天》跟随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此环节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立时把学生引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读三部曲之一——发现美
美读课文:即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四、品读三部曲之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老师将打印好的“薄雪覆盖小山图”评析分发给学生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特别生动、特别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八个组,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对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课文中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肯定能得到学生的青睐,2、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五、品读三部曲之三————“创造美”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济慈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十二)夏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由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www.xiexiebang.com(十六)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一、说教材
《以虫治虫》这篇文言文精简、短小,较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较少,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方面是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的实词,这符合中考和课改注重基础的要求;其次,本文虽说是古文,但是极具现实意义《以虫治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是让学生关注科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习科学;再者,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悉”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三、说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方”、“悉”等
感知全文
难点: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以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我设计的教案如下:
1.由一则关于今年内蒙古地区发生严重虫害的新闻报道引入以前古人是怎么对待虫害的,即密切联系了实际,又让学生从关注现实的兴趣当中去迫切的想了解过去的古人的做法,这能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简单了解作者、作品后,今年进入知识学习的重点,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了三个步骤的教学,先是小组活动,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再是关注重点字词,由教师点出重要的实词让学生回答,接着是字词诊所,让学生充当医生,找出翻译错误的词语,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比较及时有效的进教学反馈最后总体感知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3、最后几个环节一步紧接着一步进行深化拓展是本节课程的一大亮点:
第一个问题是承接上面“用一种虫子(傍不肯)治理另外一种虫子(子方虫)”的答案的,我叫学生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对你有何启示? 很自然的学生就回答出庄稼会减产或者颗粒无收,我们去保护益虫,而益虫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然资源,才能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由此第一个主题就会从学生的嘴里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与本课导入相呼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的某个乡的乡长,你还会采用哪种方法?
这样让学生能够运用当场所学的知识(生物防止)结合现在实际的科学发展水平(用飞机、人工喷洒农药)来综合考虑问题,教学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有一种教学的美感,并且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深化了认识 到此为止,似乎可以结束本节课程了,但是我又提出了一个当今还存在的科学与环保没有完全相结合的现实状况:“也许有同学也会有疑问,很多农药它们虽然杀死了害虫,但农药是否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处呢?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肯定会回答,农药也有毒,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有毒副作用,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明一种无毒无害的药物,即能消灭害虫,又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危害的药物 教师就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两大主题的结合处:所以老师期望在座的同学能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将来能发明一种对环境和对人类损伤率最小的药物来杀灭害虫就像现在的环保油漆,它克服了以前气味浓,污染空气和环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缺点让科技和环保同步,让科技使人类、使大草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不同的形式来学习文言文知识点;深化拓展是亮点,教学结构前后呼应,把两大主题:科学与环保通过深化拓展的环节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五、进一步思考: 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的技艺的高超?
五、发散拓展:《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
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 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1分钟)作业: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十七)天上的街市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整体把握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语文常识
1、了解作者作品:郭沫若、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2、了解现代诗、新格律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体裁有关知识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隔、甚、缥缈、陈列、定然、珍奇、宽广、闲游
2、初步培养炼字、炼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文学积累 诵读涵咏,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1、联想与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创造的美好意境
3、理解诗中作者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创新的能力,体会这首诗联想与想象的表达作用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
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作者郭沫若,明确本诗为新诗,现代格律诗,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粗读)
1、教师启发联想、想象,指导训练方法明确: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熟读成诵
3、讨论:①诗中哪些句子是写实的?它们起什么作用? ②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想象的?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③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初步欣赏感受诗歌炼字炼句的艺术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改写课文,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可作口头作文或课外练笔)
2、尝试自己创作新诗(现代诗)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 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背诵全诗
3、课外练笔(见上)强化重点,温故知新(十八)《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8226;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二)讲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十九《蔚蓝的王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专门选取的四位作家作品,有诗歌、散文诗、童话故事,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篇篇都驰骋想象,这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想象,饱含哲理,给人启迪其中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表达了美好的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竞争性、趣味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给与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持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诗这一体裁,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种文学作品,通过朗诵与优美语言的赏析,产生对这种体裁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散文诗,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是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配乐朗诵法、情感教学法和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中感受想象的魅力,进入“蔚蓝的王国”,体会迷人的意境
六、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圈点勾画批注学习法,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大海之美、语言之美
七、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情境: 1.播放瑜伽音乐《海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大海及想在海边的事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2.海常常给人博大、自由、轻松、幸福的感觉,也常常成为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伟大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为何说他伟大呢?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呢?
3.屠格涅夫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二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赏析
(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五)四读课文,领悟感情:
(六)拓展延伸,想象练笔:(七)结束语:
二十《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它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现在我就本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自我评估五个方面,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去,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二、说教材 本文内容、地位、作用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2本课的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4)、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 B、难点:想象与夸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教学计划
本课计划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理念为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备表演之需,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得
2、讨论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3、演示法: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以使大家复述课文时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是很好的复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大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4、讲故事法:在复述课文时其它已经贯穿了老师的讲和大家的讲,使大家能在故事中学习知识
四、说学法
实现教学统一,使学生能主动活泼,自主主动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激发学生积极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说”、“自己找”、“自己演”与他人讨论合作,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全过程,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导语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我是以问题的形式这样来导入的: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了,你们喜欢吗?(喜欢)在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我想大家也喜欢[接着出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图片(1)]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 我先让大家把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进行交流 [老师出示图片(2)] 让同学们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后,接着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老师出示图片(3)] 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为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怎样的皇帝 [出示图片(4)皇帝的新装 一个——的皇帝] 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发言,说出原因,让大家在听中,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皇帝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便出示了图片(5)[出示] 再次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课文分段,从而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这时,我就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根据我下面出示的图片复述课文了我出示四张图片,[出示图片(6)]让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找一个同学复述第四图片给大家听这样的“再创造性”复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也保持了兴趣并推进了第三环节的进行
(三)观看动画影片,大家模仿表演 为了让大家能再次理解课文,感受童话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我播放了最后一部分——展新装这样的影片放映是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条件,给学生创设了感性认识的丰富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丰富本节课的内容,更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空间由于影片的人物栩栩如生,假恶丑,真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此过程,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到童话作品的生命力 接着让大家结合课文进行情景表演 角色:皇帝、小孩、爸爸、百姓
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神态、语言、表情自然
(四)、作业:不改变本文原意,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原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瞩目远方,你才会加快步伐;观赏风景,你才会步履轻盈;结伴同行,你才能欢歌笑语;风雨兼程,你才能成功登顶。学习就是攀顶的行动,不断学习,不断到达新的顶峰,看见更多美好的风景。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2、品味语言;
3、感悟人生。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
4、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
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学习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2、提高朗读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明辨是非,学会与他人沟通。
2、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四)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二、说学生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
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悄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这不,邻居小明拿自己的压岁钱买手机,因此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该买吗?今天,我们先去欣赏一篇同样的故事《羚羊木雕》。
(ppt)
板书:羚羊木雕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ppt出示幻灯片
(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
怦怦树杈 攥 逮 颤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1、按照以往阅读的习惯边听边作标记.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符号画出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句
2、听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概括内容。
引导:课文围绕羚羊木雕主要写了什么?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书: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动:各就各位学生上台演示flash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性格,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爸爸虽平静,但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举例试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三)品读理解
分角色朗读: 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叙述者。
要求朗读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态语气及对此事的态度。
② 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要求其他学生: 加深理解课文,准备对朗读做评价.学生评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面对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为什么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个可以联系友情的礼物,看到万芳喜欢时就毫不犹豫的送给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贵重的东西,不可以送人。
板书:友谊 重 轻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又为下面即将进行的课堂辩论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研读探究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吧!(出示课件)
辩论的规则、方法及要求。
辩论要求:
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教师小结:双方同学都说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渐渐长大了,做事情开始有了主见,有同学认为“父母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灵。有同学认为不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木雕转送给别人,主要责任在“我”。正、反两方都说得很有道理,不分胜负!
矛盾出现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Ppt,金点子。向万芳解释清楚整件事的过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万芳一定会原谅“我”的处事不当的。还可以跟爸爸妈妈好好沟通,一方面承认自己没有事先跟他们商量是不对的,下次不会这样了,另一方面也要请爸爸妈妈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讲道理。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
(五)评读思考
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作者主要是歌颂友情。但只是责备父母吗?结尾句析读。
板书:相互理解
连线,完成板书。
教师小结:生活如大海,一个小小的矛盾也会激起层层**,使家的港湾不再宁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时也应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这样,在风浪中漂泊的满载着理想与希望的那叶方舟才能顺利地到达温馨的港湾。
总结后把话题回到学生课前提出的矛盾上,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既在结构上呼应了导入语,又使学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六)拓展延伸
谈收获(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七)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文章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真挚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真诚无私的友谊,第2题将辩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成新颖、独特的帆船模样,首先刺激了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眼前一亮,同时也照应了导入语中的“一叶方舟”;其次让学生清楚地对本文作了一个回顾,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略讲课文。课时数一课时。本文以空水罐为线索,通过写空水罐发生5次神奇变化的故事,表达了爱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结尾新奇,耐人寻味,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第六单元选有《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等共4篇文章,本单元中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编者编排这一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是:
(1)将语文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2)以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3)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爱”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主要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及作者;了解文章爱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知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爱能创造奇迹。
(三)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起点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对教学极为重要。
1.学生情况和心理特点:我所教的七年级(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共有119人,学生年龄为12或13岁,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此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偏重于形象思维,缺乏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起点能力:此前已完成七年级上册5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文中并没有太多生涩难懂的生字,学生容易读通读懂课文。
3.学习风格: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记笔记等)和一定的课后自学能力,喜欢贴近生活的知识,喜欢课堂环节紧凑、有序,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阅读文本,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
(二)、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生中间仍是主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迫在眉睫。进行本课教学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指导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营造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进一步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拓展延伸——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PPT展示大熊星座的图片,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大熊星座的图片直接导出新课,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写到“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直接提到了“大熊星座”,由此引出课题,也算顺理成章。)
2、童话的体裁特点简介。
3、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阅读课文并思考:空水罐共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一一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七颗钻石》是一篇简单易懂的童话,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本,更要能够读懂文本。空水罐的5次变化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寻找相关信息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教师分析水罐第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要品,细细品析,才能品出情味,品出神韵,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及深邃哲理。教师分析故事的背景,品析字词,归纳第一次水罐变化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为主题——爱能创造奇迹的品析做好铺垫。)
2、小组讨论:水罐能发生第二、三、四、五次变化的原因并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旨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精读文本,仔细推敲词句,剖析水罐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学生品读水罐发生变化的句段。
(设计意图:古语有云:“口而诵,心而惟”,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范读等环节,使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主题:撒播爱的种子
活动设计:下列二项活动,任选一项写出你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它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更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主题,用爱的行为传播爱的信念,成为行善之人,有爱之人。)
(1)关爱身边伙伴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五块钱,十块钱……龙华区全区中小学生的捐款,装满了整整三箱。11月25日下午,龙华区教育系统负责人来到医院,将全区教育系统的爱心捐款20万元,送到了不幸患上骨肉瘤的11岁女孩黄滟茹手中。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大家还可以给予小滟茹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让她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设计意图:爱的力量很神奇,很伟大。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2)百善孝为先
报载,一对老夫妇育有一子一女。二老将一套公寓式组屋过名给儿媳后,儿子便翻脸不认人,硬将父母推给妹妹。女儿虽然心中有怨,但想到有父母照顾孩子,可省下请女佣的钱,便收下二老。可叹,开杂货店的女婿,竟将岳父当工人般颐指气使,搬货、排货、点货、送货什么粗活都得干;女儿则将老母当女佣般呼来喝去,洗衣、煮饭、抹地、看孙什么家务都得做。两老虽然逆来顺受,最终还是被女儿以“不卫生”为由请出家门。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帮助这些被遗弃的老人家?
(五)、小结归纳:3分钟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该文后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和概括,不追求刻意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有所获”的有效教学。)
(六)、布置作业:2分钟
要求:任选一项完成即可。
1、请写下你身边曾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
2、请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浓浓的爱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作业布置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对“爱”的主题的理解,不仅知道爱是什么,更要明白怎样去爱。)
五、说板书
为了抓住文章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揭示文章思路,体现教师的教路,激发学生的学路,我采用了图形板书,而且图形板书还具有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记忆的功效,有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于诱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习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习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谐
六、说教学设想: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4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习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习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养成自评的习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5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 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 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
⑷亲身实践,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环节,并告诉学生续写的要求与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强调。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写寓言的环节,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再次及时地巩固、加深自己对所学方法的认识。
⑸合理延伸,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最后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教师合理归纳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学生,同学们能认识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确处事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具体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两次练习,巩固、掌握编写寓言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具体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个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点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大致是:创设情绪——质疑解难——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总结
1、创设情绪。
以学生熟悉的一则《伊索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质疑解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请学生品读课文,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都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体会 赫耳墨斯“笑”的含义。)然后,结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讨读出的道理。最后,设计一问题“赫尔墨斯听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顺着这个故事 合理地往下编的话,你会怎么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蚊子和狮子》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去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强化文字失败的教训,故设计一题“分析探讨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检验学生刚刚学会的编写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改编故事情节。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当蚊子战胜了狮子后,你希望它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从“蚊子战胜了狮子”后改写,并说说改写后表达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总结。
5、作业布置:
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
板书:力争新、实、精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6一、说教材
(一)本课地位
《小巷深处》是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由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本单元及本文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这一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人物致力于表现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特点;
(2)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具有开放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课文到生活,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突出重点。
【以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分析,教学必须面对学生,要了解学习的知识范围,接受能力,于是,在教学之前要对学情进行了解。】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人文关爱,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情感。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在他们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里,点燃情感的“火焰”,进行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从关注身边的爱开始,培养博爱的情怀。
三、说教法与学法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去朗读、去讨论、去探究。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成功的课堂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我这堂课总的程序是这样的:
创设情境—在阅读中感悟—在体验中感悟—在训练中感悟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投影欣赏:《搭错车》的画面、主题曲。
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在金鹰艺术节中,分别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男、女演员奖。
设问: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深受观众喜爱?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通过选取紧扣主题的电视剧《搭错车》导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在阅读中感悟。
(二)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因此,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1、粗读课文,谈感受。
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泛泛几句,确实,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宠”惯了,对“盲母亲”的“爱”没有从心底理解。于是,我说:“老师在读第二段的时候流了泪,被盲母亲感动了,大家再读一遍。”
2、细读课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的具体事例。
让学生在生活琐事中进一步理解母爱,表达情感。
3、品读课文,赏析母亲形象。
设计学生活动一:
抓住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和句子,反复朗读,去品味、体会,理解所蕴含的感情。
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到母亲抚养“我”的欣喜,抚育“我”的艰辛,才能理解“我”的虚荣和无知。
学生因感悟而形成的情感体验比因老师程式化的解读而形成的标准答案要深刻得多。读完之后,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这是一次个体“感悟”成果的展示,学生因有“法”可循而有话可讲了。
(三)在体验中感悟
“盲母亲”对捡来的女儿的爱,可谓侵透纸背,但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很难悟出此中真情。所以,学生需要——在体验中感悟。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引导学生如何去看待“我”的感情变化。
设计学生活动二:
如果你是“莉”,盲母是你的“母亲”。当她出现在我们教室门口,没有悔悟的“莉”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这是我让学生体验的中心问题,学生在充分酝酿自己的情绪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感悟使学生产生了思想的震撼,心灵的责问,这种在体验中形成的感悟直接触及学生的内心。最后,引导学生进入——在训练中感悟。
(四)在训练中感悟
当发现不守承诺的母亲来校给我送鸡蛋和钱,而不肯让我看见时,我冲出校门,在偏僻的小巷里赫然看见“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旁飘扬”的母亲,我的心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一节的叙述及细节描写触及了“我”的心灵,形成了全文的高潮。
此时,教师配乐《烛光里的妈妈》,增强感染力。全班朗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思考讨论: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的情感得到了回归,在以后的日子里又会怎样呢?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想象性的结尾。
设计学生活动三:
“我”悔悟以后与母亲的日子里……
使文章的高潮再推进一步,使课堂也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们的心灵在想象训练中得到一次洗礼。
五、小结
“感悟”能产生新思维,新境界,但需要等待,需要宽容,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时间和机会,更需要教师的心胸和智慧。
附:板书设计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遵循简明精炼,突出重点,形象美观的原则。
(出示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7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2、品味语言;
3、感悟人生。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②重音要突出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
4、学生再读,思考:
①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
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8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说家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从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关注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引发更多的思考,更好发扬主人翁的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也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学习,好东西也要懂得分享。
从能力的训练层面,要求学生在介绍情况时,要做到具体而有层次,还要力求生动。(此前,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多锻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七年级(上)语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更好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家乡习俗的优劣等,增强爱乡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通过查询、访问、亲身体验,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问题导引法辅予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关于家乡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等幻灯片)
2、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反馈小结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交流协作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为口语交际课,让学生敢说、会说,进而指导写作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渗透爱国爱乡教育。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班是共有学生45名,其中新晋江人20人,来自四川、重庆、湖北、贵州、江西、以及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方,可以较好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可利用资源较多,但学生可调动的生活积累不多,需要从父辈那里多了解,也可以促进亲情的沟通。另外,学生来自农村小学,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这对口语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阻力。学生经过两个月多的融合,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很大的进步,这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口语交际简洁易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准备。完成预定的准备,再与同学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对学法的指导,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及练习法。
教师指导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调动学生小组讨论与课堂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合作地讨论、探究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学会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方法
(一)、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借助多媒体资源,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性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目标导引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向进行有效研究;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品牌之都---晋江的魅力,展示食品之都—罗山的魅力,既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又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直观感受,增加课堂容量,符合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做好一手资料的准备,并进行收集、整理、初步确定要讲的内容。既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又拉近学生与家乡的距离。
(二)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设计开场白;利用形象片展示罗山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2、教师示范---介绍我的家乡安海
要点: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特色小吃:土笋冻、桔红糕
名胜古迹:五里桥、龙山寺。教育品牌:安海幼儿园、养正小学、安海中学、养正中学。知名企业:恒安公司、亲亲食品、盼盼食品、晋工机械
非物质文化:端午捉鸭、嗦啰莲
3、各小组发言(15分钟)
要求:要用普通话准确地讲,描写要具体,要有层次。语言力求浅显生动。
评价:红旗小组和班级形象代表单项奖(最具亲和力,最流利的等)
4、课堂小结(5分钟)
5、课外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就家乡今后的发展变化做出合理的想象,以《-----年之后的家乡》为题,形成500字左右的文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将来对家乡的建设出力)
附:板书设计
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介绍家乡------建设家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
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
【教材简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习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习。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习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习。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习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习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习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1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2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3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方面说一说《狼》这篇文章的教课内容。
学生情况:经过小学和七年级上半年的文言文接触与学习,目前,学生已初步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但不扎实,不牢靠。需要教师大力培养其各方面能力。
教材情况:
《狼》,它是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河北省中考要求文言文内容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⒈作家作品知识。(识记能力)
⒉理解实词。(理解能力)
⒊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能力)
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能力)
⒌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能力)
⒍概括作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概括能力)
⒎断句。
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文章某一方面提出看法和疑问。(鉴赏和评价能力)
根据新课标和中考要点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⒈熟读背诵。
⒉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⒊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⒋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内容:
⒈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⒉识记:识记、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
⒊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⒋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⒌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课文。其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这个作为重点安排。
课时安排:二课时
针对突破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和中考的要求和学生学情,我遵循两个原则:
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近几天,看了一个故事。一天傍晚,有个杀猪的卖肉回家。忽然来了一只狼,跟着他走了好几里。杀猪的害怕了,拿出刀,狼一见刀,稍稍退了一点,等杀猪的一跑,就又跟着他。杀猪的想啊:狼想吃的是肉,不如先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拿。他用铁钩把肉挂在树林间,然后把空担给狼看,狼这才停下来了。杀猪的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去取肉,远远望见树上好像有人上吊的样子,心里非常害怕。他试探着走近一看,是一只死狼,那狼口里含着肉,铁钩刺进上腭,像鱼吞着钓饵似的。(学生应大笑)这个故事,就是《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一则。同学们说说,这只狼什么样啊?(贪婪,愚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三则中的另外一则。看看,这只狼又是什么样的。
放幻灯“狼”图片,根据图片判断狼的性格。
(图片②:凶残、贪婪;图片④:凶残;图片⑤:狡诈)
①用故事引出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②故事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
③故事中的狼和课本中的狼联系较紧,潜意识中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④放幻灯“狼”图片,直观,印象深。
二、新知识的学习。
㈠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幻灯图片),让学生学起来有的放矢。
㈡作者简介:(幻灯图片)
“名,时,地,作,评”,加上文章出处,是常被考试的内容。五字简介法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㈢本文体裁:
短篇小说,因为本文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寓意,所以本文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
㈣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学生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学生结合注释和教师集中加以讲解的内容,明确文中重点实词并加以积累。可分组,提高课堂效率。
3、故事小段(整体把握)
疏通文意后,学生代表来个故事小段,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把握字词,印象较深。
4、重点词语大总结,翻译整理、大显身手。
自读,讨论,汇总,整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促进其积极主动性,还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一举三得。词语、句子用不同颜色标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5、简单一练。
第二课时:
设想通过各种不形方式(如朗读、自读、个别朗读、讲故事等)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集体朗读,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
2、自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5、归纳故事情节。出示简介图片,明了情节。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结合图片,按情节发展,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总结,教师指导明确。
2、简图板书,总结文章内容、主题。直观,有条理,便于学生把握。
3、结合情节高潮,编讲故事。
4、根据展示图片朗读、背诵,总结主题。
(三)、延伸拓展
1、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单口相声,小品等。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既活跃了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培养了其写作的能力。)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培养其鉴赏和评价能力)
3、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4、结合生态平衡等方面请以“我要为狼辩护”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4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开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要内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达到理想境界,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注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在朗读中品味,感受诗歌的内涵。
2.注重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结合自身实际了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联系我们登鸡冠山的情形提问:当我们站在山顶,都看到了什么景象,那时那地你有何感想?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教学生学会预习,掌握常用字的书写。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与小组合作朗读,探究。
学生朗读感悟,老师指导朗读。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品味揣摩语言,共同探究赏析。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第四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为你打开一扇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为你打开你一扇门》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凭借自己对文学的深刻感悟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的一篇美文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课文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你打开一扇门》安排于异地可,实际上也是为出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培养语文兴趣、学好语文的大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篇课文以丰富的语言、多种巧妙修辞来介绍文学的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a、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b、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文学的魅力
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你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 情感目标:a、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b、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中,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魅力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围绕中心议题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从感性到理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讲解12节第二课时讲解3到5节,同时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感受文学丰富的内涵本说案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五、说教学程序
1、通览全书,激发兴趣通过目录学习,让同学了解课本设计,通观全书
2、文章导入,初步识文:
导入: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今天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结赵丽宏先生讲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接着板书课题【上课伊始,用一段故事引入新课,引领学生一同进入文学之门,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朗读课文,初步试问【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意图,是为谁打开的】
简介北京,明确写作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现作者的用心,便于理解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行间,数分钟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作小结归纳)
【这段时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路,结构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围绕标题中哪一个字入手来构思全篇的?有事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呢?请大家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货默读、或低声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边读边设疑,然后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遇到疑难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学生自读,合作讨论学习)
学生说疑,教师适当评说,引导学生设疑,懂得怎样怎样的疑问有价值对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思考
【这一过程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将作者的言语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得到了培养】 深入研读12节(1)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我们会收获什么?如果不去开门探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2)面对关闭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
(3)文章有没有开门见山就提“文学之门”?
【在学生结合课文感受到文学魅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句分析(1)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这句话中的两个“世界”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第二个“世界”指:领域】
(2)第二节中运用了“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你能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吗? 句子深层分析,让学生体味句子的美,并学会运用这种句式,提升语文能力
5、课堂小结:听过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叩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陷其中的宝藏
6、课后作业
复习生字词,并掌握 预习35节
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
【这样设计作业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预习是为下一课感受并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准备】
(二)《繁星》 A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三《冰心诗四首》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后两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学习冰心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 4.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2.学习《母亲》(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3.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三)《安恩和奶牛》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安恩和奶牛》是本学期第一次选编进教材的一篇小说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进一步理解文学的价值发现真、善、美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2.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关系 3.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看到过奶牛吗?对它了解多少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奶牛的小说 2.《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约翰尼斯 延森,丹麦(国籍)的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3.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出生字词
2.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3.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段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段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
1、第一小节主要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外貌和神态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2、第一小节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3、第二小节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三、研读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
1、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3、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5、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结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6、小结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四、概括文章主旨和写法
1、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2、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五、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本文字数在150—300字左右
六、拓展延伸:
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夫妻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七、课堂小结:
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四)古代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 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 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 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 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 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 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 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 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 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五)往事依依 A.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幼时记趣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幼事记趣》一课以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说目标确定 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样样实现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孩子玩耍的场面,配上导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我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注重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标的几点要求,制定两点: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5.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并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6.深入探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2)“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拓展延伸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再更深层次培养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七、说作业
作业训练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十三岁的际遇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伟人细胞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六)社戏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社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戏》是新课标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风情的赞美和对美好童年的无限眷恋“景物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词语运用准确传神”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是本文教学的其中一个重点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人物性格极具特色,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江南水乡的淳朴善良的风土民情,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难忘之情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2).掌握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与抒情的关系品味心理描写的细腻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
(3).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4.教学设计
(1).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5.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个步骤,分别是:1、预习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1).《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领悟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整体概括能力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本文结尾处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教师应采取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的困惑得到清楚明了的解释,不要让疑问留到课下
(3).《社戏》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赏析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针对在答疑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三、说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了两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形容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系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用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童年的画卷上学期我们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陪童年鲁迅度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继续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此导语以名人名言导入,后面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既开门见山的引出“童年趣事”的文章主题,又使学生重拾了对旧课文的印象,激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以及具有文学常识性的词语进行提问,(例如:读音中“省亲”的“省”,“行辈”的“行”,“潺潺流水”的“潺”等;社戏、神棚、归省等词语的意思)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三)回顾作者,交代背景
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与故事背景,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概括情节,划分层次
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法回顾全文,然后以提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围绕这个故事有展开了那几件事情,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五)依据思路,书写板书(七)端午日
各位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设计简单阐一下: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2、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八)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九)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二.学习目标
1.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熟读成诵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设想
课前认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授课时间:一课时 七.导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导学 1.知识结构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2)掌握一些词语
(3)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三)总结: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强品味朗读时要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试着读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咏月名句背一背 二.质疑提问 《十五夜望月》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水调歌头》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我的思念是圆的》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三.检测评价 四.布置作业
1.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理由 2.课后收集一些咏月名句 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十)三峡
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二、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 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十一)《济南的冬天》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 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过程的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大板块,即“课文品读三部曲”: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每个板块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这个环节的“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辅之以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课下布置大家找来一幅最美的图画,自己配上一段欣赏画面美的文字,要求尽量多地用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准备课前交流
(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解决字词教学,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古诗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冬天,在北方人们的眼中一向是寒风凛冽,冰封雪冻,然而在一代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被描绘得那么美丽多情,温馨可人,富有诗情画意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请大家赶快走进《济南的冬天》跟随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此环节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立时把学生引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读三部曲之一——发现美
美读课文:即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四、品读三部曲之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老师将打印好的“薄雪覆盖小山图”评析分发给学生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特别生动、特别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八个组,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对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课文中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肯定能得到学生的青睐,2、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五、品读三部曲之三————“创造美”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济慈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十二)夏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由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www.xiexiebang.com(十六)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一、说教材 《以虫治虫》这篇文言文精简、短小,较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较少,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方面是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的实词,这符合中考和课改注重基础的要求;其次,本文虽说是古文,但是极具现实意义《以虫治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是让学生关注科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习科学;再者,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感知全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悉”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三、说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 方”、“悉”等
感知全文
难点:了解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知晓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绿色环保事业,科技能够让环境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以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我设计的教案如下:
1.由一则关于今年内蒙古地区发生严重虫害的新闻报道引入以前古人是怎么对待虫害的,即密切联系了实际,又让学生从关注现实的兴趣当中去迫切的想了解过去的古人的做法,这能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简单了解作者、作品后,今年进入知识学习的重点,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了三个步骤的教学,先是小组活动,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疏通文意,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再是关注重点字词,由教师点出重要的实词让学生回答,接着是字词诊所,让学生充当医生,找出翻译错误的词语,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比较及时有效的进教学反馈最后总体感知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3、最后几个环节一步紧接着一步进行深化拓展是本节课程的一大亮点:
第一个问题是承接上面“用一种虫子(傍不肯)治理另外一种虫子(子方虫)”的答案的,我叫学生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对你有何启示? 很自然的学生就回答出庄稼会减产或者颗粒无收,我们去保护益虫,而益虫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然资源,才能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由此第一个主题就会从学生的嘴里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与本课导入相呼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发生严重草地螟虫害的某个乡的乡长,你还会采用哪种方法?
这样让学生能够运用当场所学的知识(生物防止)结合现在实际的科学发展水平(用飞机、人工喷洒农药)来综合考虑问题,教学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有一种教学的美感,并且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深化了认识 到此为止,似乎可以结束本节课程了,但是我又提出了一个当今还存在的科学与环保没有完全相结合的现实状况:“也许有同学也会有疑问,很多农药它们虽然杀死了害虫,但农药是否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处呢?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肯定会回答,农药也有毒,对环境和人类也有害,有毒副作用,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明一种无毒无害的药物,即能消灭害虫,又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危害的药物 教师就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两大主题的结合处:所以老师期望在座的同学能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将来能发明一种对环境和对人类损伤率最小的药物来杀灭害虫就像现在的环保油漆,它克服了以前气味浓,污染空气和环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缺点让科技和环保同步,让科技使人类、使大草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不同的形式来学习文言文知识点;深化拓展是亮点,教学结构前后呼应,把两大主题:科学与环保通过深化拓展的环节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五、进一步思考: 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的技艺的高超?
五、发散拓展:《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
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 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1分钟)作业: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十七)天上的街市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整体把握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语文常识
1、了解作者作品:郭沫若、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2、了解现代诗、新格律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体裁有关知识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隔、甚、缥缈、陈列、定然、珍奇、宽广、闲游
2、初步培养炼字、炼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文学积累 诵读涵咏,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1、联想与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创造的美好意境
3、理解诗中作者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创新的能力,体会这首诗联想与想象的表达作用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
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作者郭沫若,明确本诗为新诗,现代格律诗,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粗读)
1、教师启发联想、想象,指导训练方法明确: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熟读成诵
3、讨论:①诗中哪些句子是写实的?它们起什么作用? ②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想象的?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③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初步欣赏感受诗歌炼字炼句的艺术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改写课文,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可作口头作文或课外练笔)
2、尝试自己创作新诗(现代诗)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 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背诵全诗
3、课外练笔(见上)强化重点,温故知新(十八)《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8226;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二)讲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十九《蔚蓝的王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专门选取的四位作家作品,有诗歌、散文诗、童话故事,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篇篇都驰骋想象,这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想象,饱含哲理,给人启迪其中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表达了美好的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竞争性、趣味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给与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持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诗这一体裁,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种文学作品,通过朗诵与优美语言的赏析,产生对这种体裁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散文诗,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是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配乐朗诵法、情感教学法和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中感受想象的魅力,进入“蔚蓝的王国”,体会迷人的意境
六、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圈点勾画批注学习法,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大海之美、语言之美
七、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情境: 1.播放瑜伽音乐《海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大海及想在海边的事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2.海常常给人博大、自由、轻松、幸福的感觉,也常常成为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伟大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为何说他伟大呢?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呢?
3.屠格涅夫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二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赏析
(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五)四读课文,领悟感情:
(六)拓展延伸,想象练笔:(七)结束语:
二十《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它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现在我就本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自我评估五个方面,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去,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二、说教材 本文内容、地位、作用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2本课的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4)、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 B、难点:想象与夸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教学计划
本课计划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理念为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备表演之需,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得
2、讨论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3、演示法: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以使大家复述课文时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是很好的复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大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4、讲故事法:在复述课文时其它已经贯穿了老师的讲和大家的讲,使大家能在故事中学习知识
四、说学法
实现教学统一,使学生能主动活泼,自主主动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激发学生积极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说”、“自己找”、“自己演”与他人讨论合作,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全过程,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导语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我是以问题的形式这样来导入的: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了,你们喜欢吗?(喜欢)在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我想大家也喜欢[接着出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图片(1)]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 我先让大家把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进行交流 [老师出示图片(2)] 让同学们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后,接着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老师出示图片(3)] 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为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怎样的皇帝 [出示图片(4)皇帝的新装 一个——的皇帝] 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发言,说出原因,让大家在听中,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皇帝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便出示了图片(5)[出示] 再次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课文分段,从而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这时,我就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根据我下面出示的图片复述课文了我出示四张图片,[出示图片(6)]让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找一个同学复述第四图片给大家听这样的“再创造性”复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也保持了兴趣并推进了第三环节的进行
(三)观看动画影片,大家模仿表演 为了让大家能再次理解课文,感受童话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我播放了最后一部分——展新装这样的影片放映是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条件,给学生创设了感性认识的丰富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丰富本节课的内容,更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空间由于影片的人物栩栩如生,假恶丑,真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此过程,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到童话作品的生命力 接着让大家结合课文进行情景表演 角色:皇帝、小孩、爸爸、百姓
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神态、语言、表情自然
(四)、作业:不改变本文原意,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原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教材文稿
东洪镇天良中学-----赵喜梅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的体现
三、编排体例
四、内在逻辑关系
五、内容与结构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力求构建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二、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标准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专题单元、练习体系,课外古诗及名著导读、新型学习和实践模式。内容的选择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专题单元(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混编)在主题和内容上 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练习体系与课外古诗及名著导读的编排,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开阔了阅读视野;新型学习和实践模式,这是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编排体例
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概述了这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每个单元有 5 篇课文阅读,每课包括阅读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习题后小知识
5部分,阅读提示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习题后小知识,课外知识的补充。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能力。名著导读安排了《繁星 春水》、《伊索寓言》,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附录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规范书写习惯。
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新教材仍然传承过去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个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本册有14篇略读课文。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二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
四、内在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三维的设计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内容结构线索.分为三大板块、六个主题、两个系统。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生命体验、理想信念、自然美景、科学世界、家庭亲情、幻想世界六个主题,“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阅读从整体感知、抓要点、理思路、赏语言、品意蕴、谈见解几个进行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性是学科整合,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及实践能力整体发展。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文修养。达到了整体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突出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的途径。
五、内容与结构
第一单元人生主题 生命体验 包括《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综合学习性 “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人生主题是理想信念包括《理想》《短文两篇》《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综合学习性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主题是自然美景 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综合学习性 “感受自然”。
第四单元主题是科学世界 包括《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
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综合学习性 “探索月球奥秘”。
第五单元主题是家庭亲情 包括《风筝》《羚羊木雕》《散步》《散文诗两篇》《世说新语》两则、综合学习性 “我爱我家”。
第六单元主题是幻想世界 包括《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两则》、综合学习性 “追寻人类的起源”。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在山的那一边》象征手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会实现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重点探究含义,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短文两篇》哲理性语言领悟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紫藤萝瀑布》以花喻人,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童趣》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受“物外之趣”,体现了生活的乐趣。综合学习性 “这就是我”,以 答记者问、自荐当班委、模拟面试的形式,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写作。
第二单元人生主题是理想信念包括《理想》打比方,用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抒人生体验,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人生寓言》复述情节,探究寓意。正确把握、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我的信念》梳理各要点的逻辑联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论语》十则、从学习态度、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对照反省自己。提升人生品位.综合学习性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时采用对联长廊、网络用语、广告设计、病字医生过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显示的”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现象
第三单元人生主题是自然美景,《春》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形象的语言,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济南的冬天》深层感受自然美景,品味优美语言。《夏感》对夏季的情有独钟,激发了学生想象和联想。《秋天》绚烂多彩的秋景图,品味语言,体味诗意.《古代诗歌四首》品景、悟情、成诵。综合学习性 “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走过四季、自然之声,扩大阅读面,又起到了巩固复习效果,同时也为写景散文提供写作素材。
第四单元科学世界《化石吟》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看云识天气》生动的语言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绿色蝈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散文,《月亮上的足迹》无限遐想,幻想变为现实《山市》、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极富想像力。综合学习性 “探索月球奥秘”,月之奥秘、月之轨迹、月之文化。培养语言、思维能力,搜集整理筛选概括能力,以“月亮”话题进行写作。
第五单元主题是家庭亲情念,《风筝》流露同胞之间的手足之情;感受自省精神。《羚羊木雕》讲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散步》体现浓浓亲情,营造和谐气氛。《散文诗两篇》学会回报母爱,感受无私母爱,《世说新语》两则古代家庭教育文化生活的画面,综合学习性 “我爱我家”。悠悠岁月的写真、点点滴滴的珍藏、耳边唠叨的温馨只有细致观察、积累生活,从小事、细节写人,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第六单元主题是幻想世界,《皇帝的新装》荒唐的闹剧,天真烂漫的童心。《郭沫若诗两首》向往自由幸福生活之情。对时代的失望、淡淡的忧伤。《女娲造人》感受神话故事中喜悦之情,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关爱的主题,同情帮助弱小者,会提升精神境界.《寓言两则》分析情节,理解寓意。综合学习性 “追寻人类的起源”。中外人类起源说、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对话、劳动创造人本身,说与写建立了语文实践活动,进而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
六、知识整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阅读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人与自我包括第一单元的生命体验和第二单元的理想信念,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因此告诉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第二单元面对人生选择,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理想,要求进一步巩固朗读技巧,这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人与自然包括自然美景和科学世界,第三单元审美层次的体会,强化对自身能力,悟性的认识开发。要求体会诗文美感、学习修辞方法,第四单元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兴趣,掌握速读方法,它们之间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人与社会包
括家庭亲情和幻想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捕捉对亲情的体会和赞美,要求圈点勾画,理解感悟精美语句。第六单元想象世界,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发表对事物的看法,主要是发挥想象,要求表达创见。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6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七、教学策略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能抓住主要信息,积累好词佳句,捕捉作品亮点,吸纳思想精髓;比较各类文体的不同,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要以读背为主,借助注释弄懂文意,背诵名家名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常识。
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写作与批改。逐步养成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的能力。
八、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
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课外阅读。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现在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第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人力资源。学生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和奇异多彩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我研说的内容就是这些,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