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几点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几点体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已由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并将于1993年秋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实行。这部新大纲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多方面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才确定的。它是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将作为编写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考试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编者、小学教育行政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领会大纲的精神,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一 明确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首先明确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同语文一样,同属工具学科。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大纲》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新大纲》进一步指出了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学习数学,并且学好数学。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它把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目的是给学生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有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和现在小学一直有数学课,它与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体会有以下两个不同点。
第一,义务教育强调全民性,即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受到9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课,要给所有的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不能采取淘汰的办法。
第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过去片面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这两方面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都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这也正是《新大纲》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二 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是一部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纲。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就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来的。这部文件中强调的“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仅是对教师提的,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领导者和教研人员提出的。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唯物辩证法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科学的方法论。以它为指导来研究和处理工作,才能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改革获得成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问题很多,归结起来是三个方面: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改革教育思想是首要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目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的。教育思想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例如,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增加一些超过大纲、课本的内容和难、深的题目,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在实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首先就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问题,然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上述总的指导思想下,《新大纲》进一步结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提出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即“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中处理好这五个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每个关系的两个方面都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我们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会给教学造成损失,不能很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学科都担负着这一方面的任务,不能有所忽视。但是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智育方面,既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但是也要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数学知识就不可能较快地掌握;反过来,片面地着重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也会落空。又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如果小学数学课只注意教师教,忽视引导学生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反过来只强调学生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至于处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一刀切”,不利于更好更多地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因此,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民族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 进一步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新大纲》把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明确分为三条:第一条是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第二条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第三条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这比现行大纲明确。三条并列,体现对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少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要求,新大纲也比现行大纲全面、明确、具体。它在具体要求中不仅对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作了说明,而且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做了说明。
《新大纲》对数学知识,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的要求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就是说在小学要打好基础,初中一般不再提要求了。而对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等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知识,进入中学还要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对于计算能力,也根据其在实际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的作用,提出适当的要求:首先强调正确,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在各年级教学要求中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新大纲》对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适当的。首先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数学知识本身是由若干判断组成的一定体系,后面的判断都是由前面的判断推导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不能要求很严密,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逻辑系统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时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当然在小学还只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进入中学后还要进一步培养。《新大纲》还重视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属于培养思维品质的问题,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对于提高民族的素质有很大好处。《新大纲》增加有关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的说明,不仅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会促进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对发展空间观念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幼儿期(学前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所谓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立体状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觉,其中包括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知觉。小学则主要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与空间知觉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等表象,也就是说,离开具体的物体或模型,学生的头脑中仍保存着它们的形象,甚至带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当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时能再现它们的形象,并且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征。至于中学阶段,除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外,还需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当然,小学阶段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因素。例如,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各个面的长和宽。《新大纲》增加了有关发展空间观念的具体要求的说明,将有助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改变以求积为重点的教学,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新大纲》还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培养学生经常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并善于把所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大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较具体的要求,即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风品质教育。这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中结合有关内容提得更为具体,并且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四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小学阶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的开头,明确提出了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符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过多,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应使全国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负担不重。第二,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里特别强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很重要,因为义务教育是为培养21世纪人才打基础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以不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就应该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随着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加强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第三,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新大纲》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既便于使全国大多数小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选择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使小学和初中既有分工又能很好地衔接。
(二)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如笔算加减法强调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珠算只学加减法,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口算。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降低笔算的要求,加强口算,以及在较高年级教学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措施与国际改革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2.删去一些不十分必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内容。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处不大,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约分问题就可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中还要学习,小学可以不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体积较难,初中也只出现很简单的,也可以不教;繁分数用处不大,计算比较复杂,而且中学已删去繁分式,故也可删掉。
3.有些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例如,循环小数实际用处不大,主要是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做些准备,积的变化主要是为学习小数乘法做好准备。这些《新大纲》都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此外,在低年级教学一些简单图形的直观认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所以也只列知识点,没列入教学要求。
4.简化应用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现行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应用题比较复杂,步数也较多,教学用的时间也较多。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新大纲》中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分数应用题以
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其次,强调培养一般的解题能力,通过1—3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未见过的不大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此外还强调,应用题应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选学内容。主要安排有以下几项:
(1)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验笔算和用工具算的结果,看大数目是否有错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小学数学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合图形的面积(只限两个图形的组合)。
(4)比较容易的四步应用题。
(5)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球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增加球的初步认识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如初中自然地理中的认识地球)做一些准备。
(6)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
《新大纲》中在选学内容的前面都标有“*”,并说明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五 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得更明确,有针对性
现行大纲的第四部分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已做了较有指导作用的说明。《新大纲》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经验,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使之更加明确,有针对性
特别是注意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下面就这部分内容中改动较大的几点谈一些体会。
(一)突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点现行大纲只是在第三条中,结合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了一句。《新大纲》中第一条仍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条则专门讲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体现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并重,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思想。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国义务教育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看,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把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还要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否则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在《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中已经明确提出来,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对如何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归纳起来,强调以下几点:
1.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这就是说,教学每个内容,上每一节课,每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新大纲》特别强调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是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既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还要结合知识的特点,考虑培养哪些能力。例如教学“9加几”时,要使学生掌握“凑十”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同时结合教学“凑十”的口算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学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凑十”,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想。教学8加几、7加几„„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口算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况中去。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2.强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虽然也有些体现,但是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来。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只有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的认知规律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可以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维的,从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虽然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往往离不开动作。因此加强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是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发展,遇到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或法则,也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形成表象。因此,《新大纲》强调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任何知识都必须从动作、感知开始,《新大纲》也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例如,教学“用三位数乘”就可以在复习“用两位数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想出来。
3.重视思维过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具体地讲。《新大纲》对这一点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具体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套公式,重视思维的结果,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新大纲》强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既重视思维过程,也重视思维结果的思想。首先是加强算理的教学。例如,《新大纲》讲到口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讲到笔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其次,强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很有好处。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上所述,《新大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还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小学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就便于将来在工作中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并注意提高效率。为此,《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强调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新大纲》对思想品德教育比现行大纲更为重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问题。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以下两点。
1.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强调经常性,上每一节课都考虑着重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书写整洁。只有每个年级每一节课都注意坚持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2.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小学各学科都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是有过历史经验教训的。此外,《新大纲》强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在低年级结合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可以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但是如果给学生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不理解,收不到好的效果,还浪费了教学时间。
3.根据学科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以及进行的方式。第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主要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来进行。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举一些实例向学生说明,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第二,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结合教材以及一些数学史料来进行。第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主要通过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来进行。这里提启蒙教育很重要,只是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能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原理。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这是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的培养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来进行。
(三)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现行大纲中只讲了一句。而《新大纲》把它单独列为一条,说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也是针对小学数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大纲和教学都存在着“一刀切”的思想,很少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之间在生理、家庭条件、环境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要使差生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而另一方面有些优生很容易达到基本要求,还学有余力,对他们也要适当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对于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好基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大纲》在这一条中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体会。
1.强调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如果不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确定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失去重要依据,也就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且要了解和研究不同年级学习不同数学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拟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和依据。
2.强调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备课时一方面要很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教材。正如《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要求”。只有在弄清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强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也讲到,但比较简单。《新大纲》进一步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这是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上。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学生既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又发展能力。
4.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把它单列一条,以示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条中强调练习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练习题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安排有层次、有坡度,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练习作业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以及重视整理和复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要讲究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大纲中只提到“要讲求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效率高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好,二是时间消耗少。教学效果好而时间消耗多的,不能认为教学效率高。按照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数学课时有所减少,又要求课上负担适当,不给学生加重课外作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制约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按照《新大纲》的指导性意见做,注意教学要求全面、适当,教学内容的份量和编排顺序合适,抓住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注意节约时间,讲求实效,就能够有效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五)改进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小学数学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查和评定,不仅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及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学,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和不足之处,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新大纲》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其中有的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修改得更确切。如强调成绩的考查和评定要以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也有的是新增加的。如强调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平时考查等。这些对改革考查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和儿展的需要,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只是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部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基础的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
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在低年级教学基本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训练。
分数四则计算(不包括带分数)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估算在日场 生活中有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
应用提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量与计量,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按照立体一平面一立体的顺序安排,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要结合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逐步看懂并会解释简单的统计图表,对于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学一些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有利于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也可以为进一步中学数学作为必要的准备。简易方程的内容只讲到ax±b=c, ax±bx=c.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直接设未知数。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留有余地,增加灵活性。在编排时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处理好数和形的关系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等式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以及习题的弹性处理。
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取适当分散,预作准备,多举实例等办法,加以解决。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要运用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画图、讨论等形式,理解和掌握教学概念,分析数量关系,了解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联系逐步达到教学要求。要重视学生估算的习惯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要充分考虑从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过分追求计算速度和加大计算的繁杂程度,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由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在解体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3、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和能力,如数和简单的计算,图形的认识,简单的测量和数据统计等。为此,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中、高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以及食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世纪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练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5、结合科学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要 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 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要有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要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教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教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通过数和形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研究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6、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教学评估要以本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教学评估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要承认学生学习数学的个别差异,用正面的方法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考查,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估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除笔试外,要注意运用口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讨论、谈话、学生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按照课程计划和本大纲的要求,控制考试次数,命题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评估中所反馈的信息,既是对学生情况的考查,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要及时做好试卷分析和教学评估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改进教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方法加以补救。要改进考查结果的报告形式,正确选择描述学习结果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六年制小学
一年级(每周四课时)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整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整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难、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和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年级(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4)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5)混合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四)应用题
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六)实践活动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调查家中本周各项消费的开支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数、写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整十的数,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加法和用加法验算减法。初步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知道乘、除法的含义和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悉全部乘法口诀,能够熟练地用口诀求积、求商。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4、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两步式题。认识小括号。
5、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进行长度的简单计算。
6、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公斤)秒,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7、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9、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0、会解答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会分部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三年级(每周5课时)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0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0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法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3)四则混合运算。三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
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面积单位。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面积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应用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教学要求
1、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2、掌握两位数的乘、除法的笔算法则,会笔算乘除法。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验算乘法。会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积在100以内)。会口算乘数、除数是整十数的乘、除法。学会一些简便算法。
3、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
4、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毫米。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克,知道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会进行长度和质量的简单计算。
6、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8、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9、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四年级(每周5课时)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1)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2)加法和减法。
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单算法。加、减法算式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3)乘法和除法。
积的变化。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简便算法。
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4)大数目估算。算盘或计算器的介绍。(5)四则混合计算。中括号。三步计算的式题。
(6)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自然数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读法和写法。
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
(7)小数的意义、性质,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移位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的近似值。加法和减法。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量与计量
年、月、日。平年、闰年。世纪。24小时计时法。角的度量。面积单位。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的测定。测量距离(工具侧、步测、目测)。
射线。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垂线。画垂线。平行线。画平行线。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统计初步知识
简单数据整理。简单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的平均数。
(五)应用题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六)实践活动
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例如假期里,学生小组组织一次考察活动,根据预算,每人需交纳活动费多少元。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会根据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近似数。
2、会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学会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3、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验算乘法。知道商不变的性质。会口算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学会一些简便算法。初步掌握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
4、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会进行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
5、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对位数个数的限制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和简单的口算。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与闰年以及各月的天数。会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大小,会量角器量角和按照指定的度数画角。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
8、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初步学会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
9、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通过统计材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0、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1、结合解题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认真负责的态度。
1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五年级(每周5课时)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1)数的整除。
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100以内质数表。分解质因数。约数和倍数。公约数和公倍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2)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乘法和除法。积和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 超过三步)
(3)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分数加、减法运算(不含带分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代数初步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ax±b=c,ax±bx=c).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量与计量 体积单位。
单名数和复名数(计算面积或体积一般不使用复名数)
(四)几何初步知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
长方行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统计初步知识
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简单的统计表。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六)应用题
相遇问题。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七)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调查某月10家住户水、电、燃气费和 房租分别交纳的钱数或10家农户各种农作物的年产量,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教学要求
1、知道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会求最大公约数(限两个数的)和最小公倍数(不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概念)。
2、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对位数个数的限制与整数乘除法相同)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3、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5、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
6、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行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7、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知道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8、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和分类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9、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六年级(每周5课时)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三)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四)统计初步知识 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五)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率、税率等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
(六)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就家中的卧室,画一个平面图。
(七)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会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认识圆。会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认识圆柱和圆锥。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6、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利用作图纸绘制简单的统计图。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绘制统计图表要注意整洁、美观。
7、会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步)。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会看地图上的比例尺。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
9、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比较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附录
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表述词还有“认识”等。
理解: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途,知道它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计算,能说明一些道理。
应用:是指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表述词还有“运用”。
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会:是指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量、画图、制作和正确的计算等教学活动。比较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的程度。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涵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订,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纲要的形式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性文件。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它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小学数学教学和评估的依据以及考试的依据,它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小学数学课程的依据。
3.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发展简历
清朝政府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 中华民国1921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3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4.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一般由前言、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组成。
“前言”是小学数学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大纲其它四部分的依据。通常概述数学的功能、小学数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是详细、具体地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等三个方面的目标。教学目的要求是教学大纲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大纲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原则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把握都需要以教学目的为准则,同时,也是衡量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讲述大纲颁布的当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上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比如,依据当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应提倡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需要防止或者应当避免什么。对于一线教师,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般是教学大纲中占篇幅最大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小学数学各年级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及每个要点的具体教学要求,也即是有关小学数学在各个年级应该使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在每个知识点上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的详细说明。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保证教学质量、规范数学教学活动、控制学生数学学习负担总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5.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制订修改的基本策略(思路)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为例说明)
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与1986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比较,具有以特点: ⑴教学目的要求提法更完整,表述更规范
▲要求提法更趋完善。92大纲在总的教学要求方面,改变了只提出知识方面的要求的做法,形成了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对四种初步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项进行了说明,具有阐明了各种能力的含义和学生应当达到的水平
▲要求表述更趋规范。大纲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给出了不同层次的表述词和具体的界定。如:知识的学习水平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技能学习水平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并在大纲的附录中对每一个表述词进行了具体界定。为广大教师理解把握教学目的提供了便利,可以更大限度地降低随意性,使教学使教学目的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使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有依据。
知道: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表述词还有“认识”等。
理解: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途,知道它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计算,能说明一些道理。
应用:指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表述词还有“运用”。
会:指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量、画图、制作和正确的计算等数学活动。
比较熟练: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 的程度。
熟练: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⑵教学内容适当减少,难度要求适当降低
大纲非常明确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正确把握确定教学内容的总趋势:适当降低的学习难度、适当拓宽知识基础。
▲删去部分内容。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特别计算机的发展,教学内容中主要删去了繁分数、珠算乘法、立体图形的组合图形、扇形面积计算。
▲降低内容要求。计算方面适当减少了大数目笔算的位数和四则运算的步数,限定了应用题的步数,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四;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一、二步计算为主,最多不超过三步;三步应用题只限于较容易的;几何初步知识部分,不仅删去了扇形面积计算,而且还降低了求积计算的繁难程度。
▲增加选学内容。(扇形、统计、珠算,乘除法的简单估算等内容)
⑶数学内容的呈现减少规定性增强灵活性
长期以来,统一性思想对我国小学数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以至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自主性较弱,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难以全面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表现为大纲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顺序与教材的编写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并且严格规定了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92大纲在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动,大纲以学年为单位,分类呈现“数与计算、量与计量、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等教学内容,不注意上下学期,也不规定教学课时。这样给教材的编写与教师处理教材、确定教学进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可以编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材、形成不同的教学经验,一方面可以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原有经验)出发,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面向全体的义务教育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数学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⑷强化大纲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大纲在总结了三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分别就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思想品德)、如何体现义务教育的思想理念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增加了“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针对过去教育中强化精英教育的思想和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倾向,指导性意见中增加了“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并指出:根据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明确了“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智力开发之间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完全分开来,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直接见效的,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形成,智力的开发是一种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目标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是第一层面,最容易实现的目标,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强化了“降低计算能力的要求”
86年,对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很高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并且单独列为一项。92年,对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明显降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并且不再单独列为一项。
▲提出了“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的要求”
教学中普遍应用题海战术,存在着片面加大练习的现象,大纲提出了“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的要求”,明确提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够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但不要过于繁难。要认真上好练习课,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作业要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发。作业中的错误,应找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必要时给予辅导。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重视经常性和阶段性的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并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这些意见,对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与1986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 ⑴过渡性特点
80年代开始,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明确起来,各国开始重视数学教育,英国、美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9年提出关心数学教育的专题报告,要求“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并分别于1995年和1989年及1998年出台了新的课程目标,日本和新加坡也于1998年和2000年出台了新的课程目标,各国相继对数学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出新的课程目标,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1992年(试用)大纲之后,我国的数学教育也面临着全面进行改革的任务,但很多数学教育的思想理念、课程的内容目标等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同时又明确地感受到现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已经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普及义务教育条件下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迫于形势,于2000年出台了一个“过渡性”的教学大纲,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个大纲吸收了90年代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成果的集成,是我国小学数学的一个代表性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基础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⑵表述模式没有变
2000年“试用修订版”大纲的教学目的的表述模式沿用了63年以来的模式,由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两部分组成。全文摘录如下: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⑶“试用修订版”大纲的重大改动
▲关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增加了二个重要的词“日常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在进一步提升,数学不仅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是必须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学也是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明确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作出“二改动一增加”的修改。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也的确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学教育不只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不是数学学科所独有的功能。可见,数学教学中只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大纲提出了“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和“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等要求)
(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的探索强调的是认识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要使学生从自己生活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感受到在自己生活中也要运用数学知识,也可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纲力图改变“数学难学、数学抽象、枯燥、令人生畏”的印象,不仅要通过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大纲对“四则计算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应用题的选材和呈现方式上有了改变,调整了统计内容,增加了实践活动”
(整数四则运算的步骤在92大纲的基础上有所降低,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乘法中的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除法中的除数不超过两位;分数运算的一个主要变动是取消了带分数的四则运算;将珠算作为一种文化、一个计算工具来介绍,删去了利用珠算的运算)
(应用题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分水岭,许多学生应用题的学习成为一个主要障碍,为此,大纲特别提出“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问题,要求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问题”,明确了“用算术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
(统计内容没有增加,但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有很大不同。教学中要把统计知识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使学生了解统计的结果。在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明确地提出“学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式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及了解统计的全过程,应当成为统计初步知识教学追求的目标”)
(大纲要求“每一学期至少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并希望通过增加实践活动的方式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希望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即要求教师在尝试和教学实践之后,能够逐步认识到:与实际情境密切相联的方式,不只是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需要”)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打好基础。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师生都进入了总结、回顾、查漏补缺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学期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不可轻视,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复习阶段重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为发展能力做好知识方面的储备。复习课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把复习课分为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深化提高四个阶段。
二、本班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6人。在所有学生中有学困生4人,这几位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掌握较差,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班内大部分学生知识掌握较好,学习风气和积极性较高,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三、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位置与变换)
(三)统计与概率(统计与可能性)
(四)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点击双休日:合理安排双休日)
四、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较好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复习时间安排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月3日—7日
2、两位数乘两位数
1月9日—10日
3、分数的初步认识
1月11日
4、克、千克、吨的认识
1月12日
5、对称、位置变换
1月15日
6、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月16日—17日
7、统计与可能性
1月18日
8、综合测试、查缺补漏
1月19—23日
六、复习措施
(1)上好每一节复习课。争取把复习课上成有针对性、发挥学生自主性、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的课。
(2)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3)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知识补差与思想补差双管齐下;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差,开好“小灶”,让他们有进步。
(4)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做家访,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督促学生学习
第五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最近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书中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1)、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不仅赋予了“两基”新的内涵,而且实现了由“两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转化,即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揭示了教好数学、学好数学的基本规律,具体地指导了教学。
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有:数学抽象的思想(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符号表示、对称、对应、有限与无限)、数学推理的思想(归纳、演绎、公理化、转换划归、联想类比、代换、特殊与一般)、数学建模的思想(简化、量化、函数、方程、优化、随机、抽样统计)。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由法则到算理;由常量到变量;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推理能力;使学生多经历“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四、教师要懂得欣赏与爱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会欣赏孩子、爱孩子,才会赢得孩子们的爱与尊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表情,就是对教学最好的评价。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真正地想要学习,真正的想要跟随老师进入那奇妙的知识殿堂。
总之,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实践是一个“摸索”与“磨合”的征程,所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是:一定要适合学情,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和谐一致了,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精彩表现;才会涌现出真正创造性“思维火花”。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回车镇第一中心小学 郭英丽
2013 4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