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课实施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三条规律称为“铁律那就是” 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我对政治课教学的认识发生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我认为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正因如此政治课 有效教学必须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政治课堂的主角。我认为以学定教第一条铁律就首当其冲因为学生只才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才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所以在政冶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中必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所以又要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三,有效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体验可以通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链条,可以增强学生的意识、态度和观念。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之一是——“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意识有利于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提升他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了。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有效教学”最终使学生走向生活,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一种思路。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所以 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总之政治课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的体验。教师挖掘教材中利于体验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感觉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的理论也能迎刃而解。
第二篇: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指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活动学习情景。“有效教学”是一种内在的、学生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主张:
1.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
有效教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学生应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学习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4.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第三篇:中学政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中学政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农植素
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的传授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具有良好的现代公民品质。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考量,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所以,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从教师的个人素养方面来说,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及时的更新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角色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从而为有效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搞好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轻视考试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以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一切以考试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而忽视育人和教改;第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同时我们要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2、掌握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步骤
思想政治课既要遵循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中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要非常灵活,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要把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和磨练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要统一的观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练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课堂就会枯燥无味。
3、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文本的知识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其具有滞后性。因此,不要把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在利用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好政治知识。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把文本的知识重新梳理和设计,把文本的知识设计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能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准确的把握
政治课的教学重点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法律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
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阶段,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上。
二、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考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
思想政治课是影响学生“思想”的,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否则,没有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仅凭教师宣讲,是难以触动心灵的,是很沉闷枯燥的。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理解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身心。
但在诸多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容易变成对学生的放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浅薄无聊”。所谓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情况,自然,在完成过程中发展了智力,锻炼了能力。没有目标、任务的学习,或者没有时间要求的学习,效率是无从谈起的。
2、把时政要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因为目标教学,所以教师自然应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知道这课的重点,甚至知识结构。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不是枯燥地告知概念,也不是静态地投影任务目标。要多用时事导入的方式,就是用投影时事报刊新闻,或者播放时事新闻视频的方式,有时借最近高考或者各地的高考模拟题导入,制造一种悬念,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另一方面穿插一些时事政治的事例和国际、民生的新闻,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教育即生活”。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泉,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
3、培养学生回顾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复习的能力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教师灵活地教,学生自主地学,还要引导学生当堂及时地吸收、消化,甚至应用。政治课的内容需要延伸、拓展,但任务不需要延伸到课后,这既是减负的需要,也是思想影响“趁热打铁”的需要。应该每节课后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归纳学过的内容,整体复习,当堂消化,提高效率。
可以师生共同或者学生分组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纲要,形成知识的“树形图”,理顺知识点间的联系,促进理解。然后由学生结合知识树形图,去复述去细化,像教师讲课一样;如果有不会的,可以先看一下课本,然后继续“想”着知识提纲,接着复述。为促使学生认真复述,教师可以个别提问,或者默写。对提问的回答可以要求详细点,也允许自由点;对于默写,能细致表达亦可,不能的写出大概也行,如关键词、中心句等,甚至越简单越好,关键是是否动脑思考,是否理解。
中学政治课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寓教学于实践中,当然,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培养、生活态度的培养、情感方式的培养,都是贯穿政治教学始终的通用原则。
第四篇:有效教学之我见[范文模版]
有效教学之我见
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认为: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内的学者有实验研究揭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5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
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应该包括:第一,有效教学是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第二,有效教学是经济的教学,即教学要有效益。教学的效益是通过时间、投入、收益等指标来体现的,“多快好省”是根本的原则。第三,有效教学是充满教师智慧的教学。
强化有效教学,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有 效 教 学 之 我 见
——中心发言材料
数 学 组
房
坤
平
第五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之我见
————读《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心得体会
邵岗中心学校 张多秀
通过这次的校本研训,对我而言,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总结一下教学方面,主要还是立足基础、寻求创新,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毕竟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认知。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 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而创新”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一遍功夫一遍巧”,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创新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8.找到适合的学习场所。
9.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
10.学会整理。整理房间、整理书桌、整理资料。整理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不爱整理的人,就不爱学习。
11、找到一天中状态最好的学习时间。
12、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制定。有效记忆方法——记忆法放电影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总是苦恼,明明才刚学过的东西,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今天就来传授一招特殊的记忆法——放电影记忆法。
在每天在临睡前,躺在床上将一天中老师讲课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顾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加深记忆。回忆当时讲课的场景,就像看电影一样,通过情景演绎,归纳出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做好二次的巩固。如果碰到有疑问不明白的地方,赶紧从身边拿出纸和笔,将问题记录下来,留着第二天问老师。彻底把问题给解决。
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放电影记忆,每次时间不会很长,半个小时之类就可以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给过一遍。
长期积累,我们对于知识的巩固要牢靠很多,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
如何进行识字教学
——读《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学习心得
邵岗中心校
周勇贤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识字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弄不好就会显得十分单调和枯燥,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就难以体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
第一、鼓励自主识字
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识字。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进行预习,包括弄清读音、记清字形、了解字(词)义,能将字词回归于课本中把课文读通顺。
第二步,课堂检测。布置的任务要有检测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听写,要注意的是,听写的字词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或在以前的课文中出现的但没要求写的。另外一部分易错字、难字应在教授课文时随文强调字形和字义。
第三步,课后巩固。要让学生对课前、课堂中的识字得以巩固,就需要课后的强化。当然这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布置回家的听写
注,这就冲淡了人们对阅读理解问题研究的兴趣。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读者的认知能力,二是读者的语言知识,三是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依据对这三个因素的理解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创立了不相一致的阅读理解的模式。这些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类:(1)以高夫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模式。这一模式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阅读过程。(2)以古德曼为代表的自上而下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的作用,对课文进行加工的,即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印在纸上的文章。(3)以鲁墨哈特为代表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前两者的合理之处,不再偏颇文章提供的信息或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成功的阅读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以上可视为西方国家对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轮廓。同样,在国内,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文的阅读理解策略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如在中文认知中的大脑偏化问题、中文的语言转录问题、字优与词优效果以及中文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更有代表性。
除刘英茂分别以成人为被试和以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特点、儿童对句子理解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建(1984)研究了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理解以外,更须一提的是,缪小春等人(1984)研究了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实验用6个名词和3个动词组成各类型的句子,让被试听完一句话后,用玩具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结果发现:(1)中国人在理解汉语的简单句时,既依据词序,又依据词义,不过词义的作用相对地大于词序的作用;(2)总的来说,词序和词义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理解句子意义都有作用,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但5-7岁儿童在对某些类型句子的理解时,词序的作用相对较大些,而对成人来说则词义的作用要大些。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要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效果,就必须使其掌握适当的阅读方式和应用适宜的阅读理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