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济宁十一中
林文利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基于以上学习心得,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譬如在新任教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课语文课,那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就有感情地背诵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语文是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窸窣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是擦亮火柴的袅袅思绪,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我的语文平凡到穿越生命的历程,却让你不知不觉。”这样,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对语文的重新认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初中的语文生活;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散步》一文,可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同学共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风筝》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绍,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基于以上学习心得,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绍,回顾曾经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
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表达训练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之我见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都离不开教师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炼。要想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潜能为基础,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尊重文本,研读教材
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教学之源。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有两个作用不可忽视:一是文本的感染作用;二是教师本身的感染作用。语文课堂应把文本渲染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尊重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要精读文本,深读文本,直到对文本的内容烂熟于心时再进行研读。研读要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要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有关文章及参考资料。对待这些东西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再发现,架构文本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怎样的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教学,注重学生的“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至此,在已经成熟的个人主观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吸取外在的材料,对文本的认识就全面深入了,讲课的切入点呼之欲出,讲什么,怎样讲,已心中有数。
五、多向设计,关注学得
文本设计的重点分两类:一是在课文要害处、重要处引导学生思考;二是在学习困难处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一篇课文中心唯一,但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内容,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课型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得。课堂设计要先关注学,再考虑教。例如预习课,预习课的目的是为“文本展开、文本阅读”作铺垫,为有效开展“文本阅读”作必需的准备,预习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整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其自身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课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上“预习课”,师生首先要摆正预习的位置。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是当前教学思路更新的具体体现。学生对每一堂课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预习课的设计必须达成以下四级目标:一是搜集材料,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解读与文本相关的有效信息。有些文章时代背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在预习中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信息,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学生的表达和整合能力。二是阅读感知,落实字词积累。通读全文,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工作,并能利用黑板做好重点字词的整理和讲解工作。三是直观感悟,交流感受心得。将对课文的理解或某些感受写在空白处,并做好眉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以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搜集信息,及时引导、点拨。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注意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在思考问题或做眉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教师应把学生的预习思路引到学习重点上来,同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下有关文本阅读的知识,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应重点学习什么,从而教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切入点要小,挖掘要深,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有收获即可。以文言文为例,重点应放在字词上,先由学生阅读感知,自己动手翻译,然后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并由教师总结规律性的字词。四是提出问题,确立下节课的文本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并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共性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预习感知趋于深入。为此,教师必须明确预习课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预习课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
六、强化实践,落实细节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其根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设计中,应适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设计,在听、说、读、写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不要片面强调它的信息功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知识课、信息课,谈美学理论,谈“虚实相生的艺术”,谈“残缺美”,谈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备课时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国画艺术:水的浩渺无际、山的巍峨高耸等;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体味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使得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小组活动是语文课堂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要明确活动的实质,避免活动被架空,把活动虚化、形式化。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有:一是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二是答问释疑,深化理解;三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要从以上三点出发分别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不同,开展的形式也应不同,具体的细节一定要落实,真正使小组活动有效化。
七、重视反思,二次备课
以上对备课的理解只是宏观认识,具体的方法因教而异,因人而异;但要做到备课有效是相当不容易的。教师一要有知识上的综合力,知识丰富,才能信手拈来;二要有组织上的凝聚力,课堂要形散神聚;三要有思考上的催生力,为课堂推波助澜;四要有争议时的辨析力,使课堂有思想活力,但也有理性评价。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也就是教师要课后小结。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的中心位置,以教学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随笔写作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许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名师都是踏着这条路笔耕不辍而走向成功的。课后小结使备课向课后延伸。同时,还要实施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法设计,因为我们教师的预案有时是一相情愿,但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事情”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强求的,但这也往往是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程度、学 有效教学之我见生主体发展的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四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者:吴贵忠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3期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师实施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即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啊?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力求一课一得。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不应奢望在一堂课里头去灌输很多知识,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十个指头是按不住十个跳蚤的。
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实施教学时应采取启发式,废止满堂灌,充分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让“教是为了不教”逐渐变成现实。
三、必须认真备课和制作课件,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仅凭熟悉教材是不够的。课前必须花时间去查阅与教材相匹配的翔实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在40分钟里头,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课堂活跃之目的。
四、必须精心设计和认真进行板书。板书的内容是一堂课的精髓,便于学生复述和复习。必须精心设计,切忌草率行从事。板书时教师必须很工整地进行书写。把教师最好的书法水平充分展示出来,切忌龙飞凤舞,以达到见课如见人,为人师表的目的。
五、必须十分重视和具体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好了,课堂上教师实施教学才能收放自如,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对答如流,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渐入佳境。
六、必须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实行及时的精批细改。作业能反馈学生对一堂课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教师决策今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马虎不得。以上是我对有效教学的几点肤浅认识。也是我几十年在一线教学的经验点滴。教诲无涯,我愿在教学这个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共勉,为培养祖国的花朵来进行有效教学吧!
第五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之我见
————读《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心得体会
邵岗中心学校 张多秀
通过这次的校本研训,对我而言,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总结一下教学方面,主要还是立足基础、寻求创新,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毕竟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认知。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 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而创新”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一遍功夫一遍巧”,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创新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8.找到适合的学习场所。
9.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
10.学会整理。整理房间、整理书桌、整理资料。整理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不爱整理的人,就不爱学习。
11、找到一天中状态最好的学习时间。
12、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制定。有效记忆方法——记忆法放电影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总是苦恼,明明才刚学过的东西,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今天就来传授一招特殊的记忆法——放电影记忆法。
在每天在临睡前,躺在床上将一天中老师讲课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顾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加深记忆。回忆当时讲课的场景,就像看电影一样,通过情景演绎,归纳出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做好二次的巩固。如果碰到有疑问不明白的地方,赶紧从身边拿出纸和笔,将问题记录下来,留着第二天问老师。彻底把问题给解决。
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放电影记忆,每次时间不会很长,半个小时之类就可以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给过一遍。
长期积累,我们对于知识的巩固要牢靠很多,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
如何进行识字教学
——读《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学习心得
邵岗中心校
周勇贤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识字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弄不好就会显得十分单调和枯燥,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就难以体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
第一、鼓励自主识字
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识字。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进行预习,包括弄清读音、记清字形、了解字(词)义,能将字词回归于课本中把课文读通顺。
第二步,课堂检测。布置的任务要有检测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听写,要注意的是,听写的字词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或在以前的课文中出现的但没要求写的。另外一部分易错字、难字应在教授课文时随文强调字形和字义。
第三步,课后巩固。要让学生对课前、课堂中的识字得以巩固,就需要课后的强化。当然这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布置回家的听写
注,这就冲淡了人们对阅读理解问题研究的兴趣。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读者的认知能力,二是读者的语言知识,三是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依据对这三个因素的理解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创立了不相一致的阅读理解的模式。这些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类:(1)以高夫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模式。这一模式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阅读过程。(2)以古德曼为代表的自上而下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的作用,对课文进行加工的,即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印在纸上的文章。(3)以鲁墨哈特为代表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前两者的合理之处,不再偏颇文章提供的信息或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成功的阅读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以上可视为西方国家对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轮廓。同样,在国内,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文的阅读理解策略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如在中文认知中的大脑偏化问题、中文的语言转录问题、字优与词优效果以及中文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更有代表性。
除刘英茂分别以成人为被试和以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特点、儿童对句子理解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建(1984)研究了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理解以外,更须一提的是,缪小春等人(1984)研究了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实验用6个名词和3个动词组成各类型的句子,让被试听完一句话后,用玩具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结果发现:(1)中国人在理解汉语的简单句时,既依据词序,又依据词义,不过词义的作用相对地大于词序的作用;(2)总的来说,词序和词义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理解句子意义都有作用,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但5-7岁儿童在对某些类型句子的理解时,词序的作用相对较大些,而对成人来说则词义的作用要大些。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要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效果,就必须使其掌握适当的阅读方式和应用适宜的阅读理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