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受我读过许多历史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受
五(3)班董宽泽
我读过许多历史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但这些书都是文言文,十分难懂。
而《明朝那些事儿》也是有关历史的著作,该书通俗易懂。作者用人们常用的语言方法来讲述明朝历史,十分有趣,有极强的吸引力,每次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这本书讲了朝廷内战,城池之争,制度等,十分精彩。书中的朱元璋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开国皇帝,重新恢复了汉民族的中原政权;他出身卑微,了解百姓疾苦,痛恨贪官酷吏,但也有乱杀官员的毛病。徐达是一个忠实的人,也是一个好人,我十分敬佩他。常遇春性格勇猛,但十分骄傲。蓝玉也有这个坏毛病。朱标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可惜年轻时就去世了。于谦身心报国,但之后被人所害。王守仁一世光明磊落。健文帝十分孝顺。唐伯虎才华出众。还有伟大的郑和,为祖国作出了贡献,这些人我都十分崇拜。但有些人我也十分讨厌,比如贪污的钱宁,宦官朱健,还有一心想称帝的曹吉祥,简直是愚蠢到底。
《明朝那些事儿》为我大开了历史的大门,使我了解明朝的历史。还给我树立了很多榜样。
第二篇:读《明朝那些事儿》
读《明朝那些事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借来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第五部。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发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位皇帝期间的内争与外战。内争的核心是权力之争,有君臣之争,有臣臣之争,从严嵩到徐阶到高拱最后到张居正,斗争是斗智斗勇,很是激烈。外战即援朝抗日,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仿佛历史就在眼前。一口气读完了第五部,我便急急地从朋友那里陆续借来了其他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所写,共七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并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伦道德和权力争夺进行了详细描述。
读罢全文,才深深的感叹:历史原本很精彩,而历史书竟也可以写得很精彩。高中时学历史,最讨厌的就是学中国古代史。天天在那里背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科技等,背得晕头转向、头昏眼花暂且不谈还容易搞错,根本不知所云。现在想来,自己当时之所以如此讨厌中国古代史,是因为自己肚子里本来就没有多少底蕴,却还要断章取义的学,所学知识太空,根本没学进去,也没有着陆点,因而也没有多少真正收获。正如一个农人锄地,为了尽快将满地的杂草除完,东一锄头深,西一锄头浅,地虽很快锄完了,却都是无用功。加之又有考试的压力在那里,随时恶魔般的督促你快点背,所以学中国古代史竟成为了一种负担。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只是机械地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结果等。
读完这本书,我又翻看了一下高中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才惊奇地发现:当年明月的七本书,在这里只有三节的内容,不到十页的纸张。虽然说“浓缩就是精华”,但前提是精华也是需要人们去提取的,而没有基础的精华便是空洞的说教和无味的哲理。我曾经听到一个很搞笑的笑话,沉思良久,终是笑不出来:中国的学生很奇怪,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小学生知识,小学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学习高中知识,高中学习大学知识,大学学习小学、幼儿园知识——如何玩得开心和做人应有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
读这本书,我的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对某些历史人物有了更丰满、全面的了解。例如戚继光,我以前只是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他用铁的纪律练就的戚家军令倭寇闻风散胆。但他也经历过战场上的失败和面对士兵毫无战斗力的实际情况而束手无策的悲哀。最后,他在寻找解决办法时还是与中央某些官员妥协而最终成为一代英雄。正如书中所说,有些人“媚上”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而有些人则是为了老百姓做更多的好事实事。一位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他曾经的失败或错误而使人们误解。相反,他的有血有肉有苦痛会使更多的人因为他是普通人而不是神而更加钦佩、景仰。还有王守仁,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创办了所谓的“心学”,仅此而已。但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而鲜活起来。他从发展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穷理”到自己悟道,终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艰辛,他终其一生,在天泉论道中说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不朽名句,他的心学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我为我以前对他的误解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看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历史人物在眼前跳动,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卑微。纵是这样一部写了七本书的明朝历史,能榜上有名的有几人?而默默无闻的又有多少?而在历史的长河里,两百多年的明代史却也只是尘埃一粟。“做好自己,活在当代”是我在感慨之余对自己所说的话语。
第三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你读过让人笑到脸抽筋的历史吗?你看过让人哭得双眼红肿的历史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没有哪本历史书,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让你在无声的啜泣中微笑,在放肆的狂喜中悲伤。它是一部小说式的历史卷轴,铺开明朝近三百年的风云变换。
行走在那幽默又富有激情的文字之间,穿越历史的风霜雨雪,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那样一幅幅绝美的画面:鄱阳决战的残阳与天空,被一湖血水染成绚烂的红色;郑和伫立在宝船之首,回望在沧海中奋力前行的大明船队;阑珊灯火下,徐阶低声吟诵、张居正奋笔疾书的身影;暮色四合时,李时珍翻山越岭,寻药著书时的刚毅面容。
在当年明月诙谐而细腻的笔触下,我似乎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大明王朝,看到了那一场场血雨腥风,目睹了那一次次感天动地。在读这部书时,我总觉得我是在读一部囊括了三个世纪的小说。但在我查了很多资料后,我发现,它与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叙述的历史都是真实的,不过使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文献丰满了起来。当年明月的写作总能牵动读者的心弦,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就像个木偶,心甘情愿地受作者的摆布,在他文字的引领下,时而欢笑,时而悲伤。
我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嗟叹;为解缙的满腹才华却不自量力而悲哀;为王守仁的历经坎坷然终成圣贤而心潮澎湃;为严嵩的原本正直却在压力与抉择中误入歧途而扼腕叹息;为杨继盛的拼死上书终被害牺牲而愤慨;为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终操劳去世而心酸„„
作者在这部书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我想,只有饱含情感的书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当作者将情感蕴含在文字中时,读者才会为你欢笑,为你流泪。
但我欣赏并为大家推荐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开辟了全新的方式来叙述历史,用幽默诙谐的语调和新潮的词汇生动描绘了整整一个王朝三百余年的兴衰。更多的,是因为那些文字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凡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知道,他的文字可以瞬间让你阴转晴。但他的幽默却与那些粗俗恶心的笑话截然不同。他可以用生动搞笑的情景在轻松中再现史实;他可以旁征博引在会心一笑中拨云见日;他可以用地球话造出火星文的“笑”果,使人欲读之而后快;他可以明说暗喻、古今反差、或浅或深,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有时就会想,当年明月的语言为何就能如此风趣自然?看笑话的时候,几十个下来最多干笑一两声,而读《明朝那些事儿》,却能让人笑到前仰后合喜极而泣。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笑话纯粹是为了笑而取笑于人,当年明月却是有意无意地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书写他所热爱的历史,这是他的风格,也是他的信仰。
在我看来,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感染他人。同样地,一个乐观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含笑的。在读这本书时,那白纸黑字间蕴含着的阳光的力量,总能使人释然。怀着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再大的困难,不也就那么回事吗?
当年明月的幽默没有低俗,另一个原因,就是博览。他的词语不是笑话大全式的拼凑,而是发自内心,根据多方史料,精心融汇而成的。并且他的语音非常贴近现代年轻人的心理,没有老学究的陈词滥调(他本就是草根学者嘛),大胆地将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想法说了出来,并付诸实践。它不像一本书,倒更像茶余饭后亲近的聊天。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本书不全是幽默的,它也有催人泪下的一面,也有充满哲理与斗志的句子。
我以前极少做读书笔记,而从《明朝那些事儿》上,我却摘抄了不少。因为我觉得,那么好的句子,不抄下来,不记住,不奉行,简直就是可耻的浪费。比如“天道有常,或因人事而迟,然终不误。”比如“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比如“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比如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我认为,书是最能塑造人的性格的,每读完某本书,它其中的精神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尤其是作者的见解。每当某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某个惊天动地的事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当年明月总会作一段或长或短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短小精悍、一语中的,有的长篇大论、回味无穷。
它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诠释着历史,解读着人心。它们才是这整部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精髓,是当年明月的得意之笔。
这部书最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当他写下“世间已无张居正”的时候,我的心被揪紧,又释然,当他写下“伟大的李时珍医生远垂不朽”的时候,我欣慰,又悲伤。当年明月以自己独到的角度与高度评论历史,并给予我们回味与启示。
在最后,我想以当年明月在尾声中写的一句话来结束: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老师读来也不禁心潮澎湃。为“明朝那些事”,更为你用心用情的阅读,还有满满的收获以及娴熟的文笔洋洋洒洒的表达!
孩子,你真的很棒!
第四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它有多火,只是随便搜寻下载到手机以便无聊时打发时间。然而,一读之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将之读完了。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内容长了点,后来查这本书的相关资料时才知道它是有七部。这就意味着不知不觉中,我竟是读了七本厚厚的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仅以此,便可以得出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非常精彩。
这套书是当年明月写的,他本人是广东顺德的一名海关公务员。《明朝那些事儿》从2006年就开始在网上连载,到09年才连载完毕集结成这七本书。这套书被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倡导“为中国而读”的主体《推荐书目》作为历史类书籍推荐。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让我这个曾经把历史书籍当作解失眠之症的人为之倾倒。
《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里面的场景故事大多是作者凭着简洁的史料加以推演想象而著,虽然失了史书的严谨,但是却更能够吸引人,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优点处多加以学习么?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叫做信念,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么王振,什么魏忠贤,什么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于谦,袁崇焕,孙承恩(“关宁防线”的构筑者),张居正,王守仁........数不胜数,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明朝的历史,变得更为绚烂多姿。《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这些著名的书籍,也都是在明朝时完成,还有郑和、戚继光、唐伯虎、吴三桂、李自成等一干猛人.......在我看来,这本书能够在网上火爆持续这么多年,就是由于这部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同,它重点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令人看后回味无穷。它涉及人物众多,线索繁杂,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可以贯穿起来,加上明朝是一个十分强盛的朝代,期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人,除了皇帝、大臣外,还有王守仁、唐伯虎等各界的名人。它是部纯粹草根的作品,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读史的过程中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但是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历史的很多空白是作者自己填写的,会存在很多主观臆断。作者还对每个帝王以及重点人物进行评价,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以一己之见对很多不明的事实妄加断论,并且还存在一些情感上的骗私,容易误导人们对历史的正确判断。它的缺点就如同中南大学教授张卫良的评价:《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教科书,而作者也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个人色彩比较浓厚,提出的一些历史观点也不是很严谨。这本书仅适合作为有一定历史观的成年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而不适合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带有演义彩色,所以读者不一定能看懂从而产生误解,并且书上一些不太严谨的观点会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模糊的判断。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这套书的喜爱,它与我们课本里面不相符合的地方还会激发我们对历史真相进行探究的兴趣。这本书让读者对历史产生的兴趣还会促使读者去了解更多的历史,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它的缺陷,我们只要不把它当作史实看就好了
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当年明月顶住多方压力,在诸多非议中坚持完成这部书,并且在成功后依然保持他原有的生活方式,不骄不躁,不显不露。可见,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徐春艳
***4
第五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六年级十一班江雨哲《明朝那些事儿》七部书讲述了明朝从朱重八(朱元璋)起兵造反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被被逼自尽期间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七部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老奸巨猾的黑衣丞相姚广孝、智勇双全的朱棣、被终身禁考的唐寅(唐伯虎)、七下西洋的郑和、跋扈嚣张的严嵩、克己隐忍的徐阶、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于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大明孤臣”黄道周的故事。在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在没兵的情况下,自己招兵。一共招了一千多人,这些人大部分是老百姓,他们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是锄头、扁担。所以这支部队被称为“扁担军”。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他召集了许多妇人,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虽然黄道周气宇轩昂的去了,但结局是肯定的黄道周全军覆灭,他本人被俘。无数人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三个月后,他在南京英勇就义,死后衣中发现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这就是当年的他,不识时务,决不妥协。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若有所思,自古有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这句话真是对的吗?在历史上正是因为这些不识时务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在鸦片战争是,全世界的强国都来欺负我们。当时识时务的看法肯定是我们亡定了。然而我们没有亡,我们挺过来英法联军,挺过了甲午战争,挺过了八国联军,挺过了抗日,终究没有亡。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决不妥协!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明白了真正的历史,看到了那些誓死保卫祖国的不识时务的人。让我看到了600多年前元末的那场农民起义,让我看到了李自成进北京时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