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廖秀妹--小学语文生本教学之我见
参评论文类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学科:小学语文
论文题目: 小学语文生本教学之我见
姓名:
廖秀妹
单位及详细地址:柳州市融水县怀宝镇中心小学
时间2014年11月5日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545305
小学语文生本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融水县怀宝镇中心小学教师 廖秀妹 2015年11月15日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大讨论中,有一种声音一直十分高亢,那就是:以人为本。课堂中的“人”包括学生和老师,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具有步骤明晰、评价方便、易于展示、利于掌控等多种课堂操作“优势”。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毕竟 “生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而不是局限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上。语文教师应该将儿童看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激发童趣、启迪童智,将想象力、好奇心、敏感性、求知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也就是说生本思想下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会任何东西,都是在外界媒介的作用下通过自身内化过程达成的结果。无数的实践也证明:不是教师愿意教好学生就能主动学好,教师好教并不等于学生好学,有时候教与学的两个主体甚至还会相对立。只有那些真正关注学生需求,遵循学生规律,真正让学生亲历过程的教学才能够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效果。
然而当前真正能够做到,在现实教育教学从“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出发的,却是寥寥无几。现将主要原因及自己的见解浅谈于下:
首先,“生本思想”缺失。教师拿到教材以后往往先想该如何把教材里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该如何教,然后才会想他们喜不喜欢、需不需要这些教学内容。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教师很少去考虑。换言之,儿童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依据,教师并没有从生本思想出发,将儿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像“大阅兵”一样齐头并进是他们最喜欢看到的,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步子,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他们眼里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儿童。这样下去,教学只是改头换面,永远不是真正的创新。其次,“伪儿童化”思想泛滥。新课程提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思想观,许多教师积极努力、大刀阔斧地实施。然而,他们眼中的“尊重儿童”,只是一种实施教学的手段,学生就像群众演员一样配合教师完成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实际却一无所得。比如教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片段:
教学环节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随着课文领略到了金字塔的概貌,你觉得金字塔怎么样? 生:很大、很美。
师: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欣赏、细细品味。教学环节二:
师:请大家用五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生:我从“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重2.5吨。”这句中,感觉到埃及金字塔很高、很重。
生:我从“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句中,感觉建造这个埃及金字塔,很累,因为做得比较精细。
观看这两个教学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执教者的问题设计,都比较模糊、空乏的。由这样的问题引领,课堂上呈现出了学生游走于文本之上,并没有真正达到执教者所谓的“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的流失,也是必然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如此得蜻蜓点水,如此得公式化,固然和提问紧紧相连,教学环节二中“请大家用五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这可以说是个放之四海皆宜的问题,题干模糊而空乏,既没有一点内容的限制,又没有一个品味的标准,学生的回答又怎能不乱?课堂焉能不乱?教学目标岂能达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在通读一篇课文后大致能够理解基本的内容和重点,这些问题明显是为了应和老师,为老师解围而已。此类“伪儿童化”教学的案例非常多,一堂课看似热闹非凡、内容多样,但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我认为小学语文生本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体现生本思想,给予亲历机会
以学生为本,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从主体性出发,教学不再是单一知识的灌输,而是深刻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人”有诸多限制的因素,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的最大源泉,其行为对学生的限制极大。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放下自己的话语特权,在行动上给予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亲历一些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感悟生命、获得知识。比如学习《孔明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几条小草船,船上插满牙签,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不仅如此,还可以把制作草船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此外,对于一些特别的知识,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悟体验,还能加深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二)创设合适意境,与学生共游于内
主动参与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彻底打开心扉,信心满满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儿童的情感。情感可以说是一种合适意境,这个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内在情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蕴藏在情境中的理,以对话、交流、探讨让学生彰显个性、施展才华。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风格,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合适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是不合理的,而应营造艺术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并共游于内,共同感悟、学习、体验,共沐春风。在情境之中,教师有爱心、宽容和激励,学生有自信、积极和智慧,“教”与“学”便不自觉地萌发了。
(三)教学之中要有适当的游戏情节
在下课铃敲响时,有的教师或许会问:“这节课上得怎样”“你们喜不喜欢这节课”,却很少有教师自省,整个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的内心是期盼还是厌恶?他们想要的又是什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爱玩是儿童的本性,程式化的东西永远得不到儿童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穿插游戏情节,通过“吊”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教学《麋鹿》这节课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麋鹿的图片或一段视频,然后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当导游进行介绍,从“一级导游”到“特级导游”,吊足胃口,让他们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学习之中。游戏与学习的无缝对接,让教学变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四)师生恰当评估,促成体验升华
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达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而体验的升华需要恰当评估。教学评估不是单向的评估,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评估,是一种师生、生生间交流的途径,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评价应有详细和严格的标准、严谨的表述,不能随意而为之。在评估的时候,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个体的、群体的、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尤其是不爱说话的,做出公正、公平、科学的评估。评估之后,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身对错、优缺点,还要让他们感知错误,体验错误,找出纠正错误的根本之法。
总之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的同时,生本思想也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并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反而是对教学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在此前提下,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语文学习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小学语文生本教学心得
本学期,学校掀起了一股“生本热”的高潮,早就对此新型的教学理念有所耳闻,学校这边也邀请了研究“生本”的优秀教师对我们进行了培训,我也在网上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地钻研,但这大都是理论上的知识,怎样把它用到自己的教学方面(结合学情)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所以一直到五月底生本的基本模式构建完成,也才有了我的第一堂生本课的“问世”。这两个多月来,我对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会有一篇课文花三节课上完,我也会担心进度太慢,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暗自在心里想:“万事开关难”!等我教会了学生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后面学起来就轻松了。
一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从自主识字——教授课文——指导书写三部曲,每一步都要把好关,做好多种预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受益的,下面是我执教的18课《小花猫找汗》的第一课时,整个环节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自主识字方面我安排了四道闯关题,如下所示:
第一关: 双横线里的生字(先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齐读或是个人开火车读,小组成员先商量好,等会展示时才会有成效)小组展示(其他组的学会认真倾听的同时做好点评)
第二关: 词语开花(这是要求会写的生字,此环节要求学生按座位的顺序分工,每个人说两个生字的组词,依次类推)展示、补充。
第三关: 去掉拼音认读
这个环节是把所有的生字全部去掉拼音进行认读,这部分我往往会点拼音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认读,以防止会有掉队的现象,另外如果他读对了,其他人要跟读,他也起到了小老师带读的作用,也毫不失体面,不会认读再请优等生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生生互助。
以上内容都是认读生字,避免了教师一味地教读,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彰显以生为本,学习方式多样化,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这种结对子的互助学习在课堂上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交流识字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挑选一个自己认为特别难的字进行识记,评比要求是:人人参与,识字方法多样化,声音响亮)
我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总结了以下几种识记方法:
①组词说、句子
②部首、结构(如泪字是三点水,左右结构等)
③形近字的比较(如炮与跑等)
④加一加,减一减(如味,电等)
⑤换偏旁,说同偏旁的字
⑥猜字谜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⑦在生活中识字(如出口与入口,在超市等地方会出现这样的标识等,各种包装袋上也会出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新字,这样也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这一切来源于生活)
⑧多音字(如重、朝等)
⑨反字词(如里——外、美与丑等)
……
鄂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展示、补充。
第四关:
1词语闯关(注意词要连读,读好轻声)
2小组展示。
3齐读。
这是我在上第一课时基本上会用到的模式,尽量让每个组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控,在此过程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这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做好预设,当学生没有点到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教师适时地点拔,而不是一味地给予,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令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财富,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在生本的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第二课时的生本成果,请听下回分解!
第三篇: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生本课堂,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欲望,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而现实课堂上,一般还是教师强势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即使有生成的火花,也会被教师及时扑灭或置之不理,以防脱离自己的备课思路或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以下几则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生本”与“非生本”教学的区别。
【案例】一:
一位教师上《桂花雨》一课时,先带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月夜忆舍弟》,然后问学生:“你读了有什么感受?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说:“情意浓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的,这种情感叫‘乡情’。今天我们欣赏一篇思念家乡的文章《桂花雨》。”之后,教师出示课题。我想,假如我们让学生直接从课文《桂花雨》的整体朗读中获得“乡情”的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带着古诗里的“乡情”进入《桂花雨》,假如把这四首古诗放在学完课文后来朗读,让学生满怀《桂花雨》里的“乡情”,借用古诗来表达,那该多好啊!
为什么在学习新课文时,我们总会习惯地组织主观色彩很强的“导入”?一般情况下,上述课例中的“导入”不会是学生心理准备的需要,“乡情”这个文本主题的感悟也不需要这样去铺垫。看起来很正常的“导入”动作,其实消减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典型的“怕孩子跌倒”的行为。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自己能做什么?基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梳理语文课堂远离“生本”的现象,发现有“三多三少”:多媒体课件内容预设多,词语教学的“组
合拳”打得多,导入新课“主题先行”多;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少,课堂上学生动笔书写的时间少。
【案例】二:
实践“生本课堂”,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让更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学《牧童》时,我们设计的活动是“点词读句”———第一个词由老师点,然后小老师上台点。意想不到的是,在老师点了“卧”之后,小老师非常聪明地点了“铺”“弄”两个词语。真的很开心,稍不留神,我们又要去讲学生已经懂的东西了。本课教学还有一个更大胆的尝试———我们把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材分析”,稍加整理后印发给学生,熟读课文后,让他们边看诗文,边看分析资料,然后交流:哪些分析你觉得很有道理?哪些分析你不能理解?最后,让每个学生独自修改成一篇“读后感”。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前,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学习教材分析,学生有了资料,也一样能做。让孩子与老师一样,直接从分析材料中获得信息,那么,之后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有大的调整了。不然,课堂上仍热热闹闹地问
答,就是在重复学生已知的东西。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做小老师,我们试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重分量。教学《与象共舞》时,我们把平时收集的一段四人小组合作轮读课文的录像,投放到大屏幕上,要求大家借鉴并尝试着读《与象共舞》。这篇由5个自然段组成的课文,第一位同学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每人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像录像上的同学那样,拿好书,放开声,读清楚。听的同学,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的地方要表扬,读不好的地方要帮助。孩子们合作轮读课文,每个读的同学都放声地认真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并且或欣赏或给予了帮助。一段短短的录像,却为孩
子提供了小组共读的范型,使大家学有样子了。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生本教学随笔
小学二年级语文生本教学随笔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为自己确立了“改造好每一个孩子”的目标,而且“不奢求改造好每一个孩子,但是决不放弃对每一个孩子的改造”,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我对它的关心,让每一个孩子多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我努力树立这样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所谓,“言传身教”,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他们模仿的典范。因此,我赠予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礼物是:一个良好的榜样。上学,我总是提前到校,课间和同学们一块将故事、做游戏,听他们的心里话;这既是爱学生的体现,也是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体现。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真正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也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轻易开展了。
第五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讨论研究稿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成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本学期我乡语文学科结合“有效教学”课堂过关活动,尝试“目标导学”的研究。
首先,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我们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导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其次,“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基础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包括会读、会写等),课后要求背诵的精美段落等。
二、基本技能:
1.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学习方法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者写一些小练笔。
2.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导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他们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目标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2.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导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3.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导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
当然,“导学案”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我相信“目标导学”之路会越走越开阔!
附:
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可从质疑课题开始,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
三、生字词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因课前学生已通过预习单对生字词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所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从音、形、义等方面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疑惑。
2.班级交流。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有侧重点地引领学习进行生字词的学习,正音,描红,释义等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可采取开火车等形式自主朗读正音,特别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带领其他同学学习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如有必要,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班级交流。五、三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归纳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六、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课文的一到两个自然段,为下堂课作准备。
七、布置作业。
中高年级语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复习旧知,自主表达
可以朗读或听写有关词语,引导学生选用词语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上一课的学习收获。
二、精读品味,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预设的核心问题,细细品读,提醒学生读书动笔,写出研读体会等,从而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2.小组内自主交流研读感悟,全班交流,师生补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根据要求背诵相关段落。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以文为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
四、拓展延伸,自主阅读
根据课文的主题或体裁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五、检测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