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项链》教学设计 30
《项链》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科组 张县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小说通过出色的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多角度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脚踏实地、敢于直面挫折的人。
重点与难点:
多角度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说《项链》,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回味无穷。我想先请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为大家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回答,PPT)。
二、再现经典——把握人物形象
1、复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请同学表演,其余同学留心观看。
注意观察表演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处理。 依据小说内容,对表演作出评价
3、根据小说内容,评价玛蒂尔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得请柬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现状的不满心理,得请柬后神态的变化看出:
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
4、讨论玛蒂尔德值得肯定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样看来,玛蒂尔德还是一个恪守信誉、勤劳坚强的人。
三、由人及己写感悟
反观社会现实,反观我们自己,你从玛蒂尔德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谁都可能在生活中迷失过,谁的性格中都会有不足,但重要的是能在生活的历练和考验中清醒、成长,让适当的虚荣心激励自己上进拼搏,在面对生活巨大打击时依然能坚守自我,活出尊严。
五、布置作业:
试从小说《西游记》四师徒中选一人物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
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玛蒂尔德
恪守信誉、勤劳坚强
第二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3.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学习借鉴小说主人公诚实守信的品格和遭遇厄运不沉沦,逆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教学方法】
1.通过导读、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把握人物性格。2.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向往美好生活,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如果一味不切实际地梦想享受豪华、舒适的生活,就会葬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就为满足一时的虚荣付出了10年的代价。今天,我们就走进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探寻酿成她悲剧的原因。
二、字词检查 1.读准下面的字音:
寒伧(chen)奢(shē)华 黯(àn)淡 粗陋(lòu)佳肴(yáo)惆怅(chóuchàng)请柬(jiǎn)债券(quàn)契(qì)约 租赁(lìn)账簿(bù)油腻(nì)誊(téng)写 2.解释下列词语: 资质:人的素质。艳羡:十分羡慕。寒伧:不体面、寒酸。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准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中,引出有声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以及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简洁、质朴、优美的文体风格,处处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水般清新流畅,又不乏幽默机智。
四、理清思路,分析小说构思的精巧 1.整体把握课文
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要求学生速读三分钟,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的情节曲线。
(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阅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朗读,教师用多媒体配乐。(配乐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3.研读课文: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
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可以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提示:小说情节中有三处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参考答案: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讲解: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丢、赔的过程展开,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
五、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红颜色字的注音、书写无误的一组是()。A.誊写juàn
契约qì
惊骇hài
妩媚wǔ B.膺品yàn
租赁lìn
奢华shē
帷幕wéi C.惆怅chàng 账薄bù 寒伧chèn
丰韵 yùn D.鲈鱼lú
瘦削xiāo 懊恼ào
债券 quàn 2.下列句子词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②她
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③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
年轻,美丽动人。 ④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陈设着
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A.①黯淡
②陶醉
③依旧
④精巧 B.①黑暗
②沉醉
③依然
④精美 C.①黑暗
②陶醉
③依然
④精巧 D.①黯淡
②沉迷
③依旧
④精美 参考答案答案:1.B 2.A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造成玛蒂尔德的悲剧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本课我们就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二、分析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序幕部分对刻画玛蒂尔德有什么作用?请说明它与后面情节的关系。提示:通过现实与“梦想”的对比,尤其是七个“梦想”的心理描写,分析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的作用。
参考答案:通过现实与“梦想”的对比,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讲解:这部分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这部分内容虽是非基本情节部分(序幕),但它是构成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2.从“挑选项链”这一情节中,找出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的文句,指出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从人物的具体行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答案: 这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讲解:作者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玛蒂尔德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作者是怎样描写玛蒂尔德在夜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注意体会主人公在夜会上的表现所反映出的内心世界,并体会四个“陶醉”等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部分通过对主人公在夜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等描写,并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刻画了其精神世界受到的毒害。
讲解:在夜会上,她“狂热”、“沉迷”、“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4.在丢失项链前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不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两次“什么也不想”分别出现在夜会上获得成功和她丢失项链后。参考答案:两个“什么也不想”分别描绘出主人公由幸福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讲解: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5.讨论:玛蒂尔德对一夜的虚荣换来10年的贫困后悔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从文中对她“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进行揣摩。
参考答案:从文中的心理描写不难看出主人公爱虚荣的性格是她不幸遭遇的根源。
讲解: 从文中对她“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可看出她对一夜的虚荣换来10年的贫困并没有后悔。10年的辛苦,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由此也可见,她的不幸遭遇绝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
三、探究学习
1.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参考答案: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因为如果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项链之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晚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都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边的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2.如何理解“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 参考答案:对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作者是同情的,对她的虚荣心,作者是讽刺批判的。但路瓦栽夫人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不是丢失项链这一细小事情本身,而是她摆脱不了那个社会为她安排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她那种爱慕虚荣的思想正是那个社会的产物。作者认为人生是变幻无常的,人们的生活命运具有不稳定性,这并不是最完美的归因。
3.如何评价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人的性格是复杂的,路瓦栽夫人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小结:
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追求虚荣、崇尚奢华思想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
四、随堂练习
1.朗读“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时,重音处理最妥当的一项是()。
A.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B.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C.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D.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2.《项链》结尾处的精巧构思,其深刻含义在于()。
A.深化了主题,既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又对受害者路瓦栽夫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证明一件偶然的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的道理。
C.揭露佛来思节夫人一伙资产阶级的虚伪,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统治的罪恶。
D.掀起波澜,把情节推向高潮又出人意料,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行径以及他们的虚伪奸诈。
参考答案答案:1.B 2.A
五、布置作业 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二三百字的短文。
假如项链没有丢,或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文)
(二)分析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
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
五、板书设计
主题
内容
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
一夜欢乐
借项链
讽刺
丢项链
情感倾向
同情
赔项链
赞扬
还债务
恪守诚信(不惜)
十年艰辛
识项链
第四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讨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结构艺术。教学方法:讲读法与分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出尽一夜风头,她受尽十年心酸。大家猜一猜这里面写的是谁?很好,她就是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项链》,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历来争议很大。大家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可以放开胆子,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以交流看法为主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管你怎么说,都要让大家觉得言之有理。
二、简介作者作品
1、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三个人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呢?
明确: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师说: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背景:发表于1884年,原题为“首饰”。文题即是本文线索。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他们羡慕上流社会,爱慕虚荣。作者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
1、重温经典:大家在课下已经预习了,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我”因为爱慕虚荣,借了朋友的项链去参加舞会,没想到出尽风头之后,把项链给丢掉了,迫不得已和丈夫借了巨款买了一串项链还给了朋友,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辛劳还债生活,没想到最后和朋友见面的时候得知项链竟然是假的。
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线索;板书:
序幕——爱慕虚荣(马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开端——得请柬、借项链(参加舞会)
发展——参加舞会、丢项链(舞会结束)找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十年艰辛)
高潮、结局——得真相(发现项链是假的)
问:通过四幅图片可以展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一副对联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一夜风流,项链变锁链;十年辛苦,虚荣变纯真。四:文本探究:
(一)读完文章,有没有发现作者一直在暗示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作者一直在暗示项链是假的。
巧妙的铺垫(伏笔):
1、借项链时,朋友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相当随便,毫无顾忌
2、买项链时,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3、还项链时,朋友“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二)小说三要素有人物、情节和环境,读完文章说一下这些故事情节对小说创作的作用。
1、推动故事的发展。(项链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2、塑造人物的形象。
3、揭示小说的主旨。
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主旨? 明确:作者表达的是一个小人物在生活的漩涡中被命运摆布的悲惨处境,比较可贵的是玛蒂尔德的转变,更可贵的是玛蒂尔德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尊严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面,这也是玛蒂尔蒂这个人物人性中的闪光点。总体上来说作者对这个人物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的。
四、点评人物形象
(1)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是如何评价玛蒂尔德的?
可能有几种看法:爱慕虚荣;诚实质朴;吃苦耐劳
五|试想一下,如果现实中的人遇到马蒂尔德这样的情况会有怎么的选择呢? 联想:
1、老赖:信用黑名单
2、年轻力壮:乞讨为生
3、自杀
在人与人的对比中我们更能看到人性尊严的可贵,看到马蒂尔德可爱可敬的一面。
六、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还债务的片段,感受一下马蒂尔德的精神。(学生齐读)
七、在文学经典中,你能联想到哪些可爱又可敬的人物呢? 明确:《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片段朗读)
示例:“不要,不要睡去,我的朋友,路还很长,不要,不要失去心中的希望,虽然我们有梦,破碎的梦,受伤的心也曾因光阴的流逝而痛苦,也许你已经意冷心灰,也许你已经怀疑一切,可我还是要这样对你说,请相信不是一切呼吸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星星静止就是黑夜,而不是报告曙光的到来,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折断翅膀,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土壤,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虽然生活不断摧毁了我们的梦想,却有一些损失已无法补偿,但是希望并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休息,只要垂危的生命火花仍然在闪,就要让他燃烧起来,就能继续前进。他已经不再像一个人那样去苦苦地挣扎和反抗了。他不愿意死掉,是因为他热爱生命,渴望活下去,所以他要前进。他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神经已经麻木不仁,或者是睡着了,他的脑子里弃斥着五彩斑斓的幻影和落英缤纷的梦境。
八、思考:结尾为什么要以明真相这样的方式结尾呢? 明确:
1、戛然而止,以高潮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兴趣,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
2、启人思考,揭示主题。
3、作者不忍心再去写下去,马蒂尔德已经经受了十年的肉体上的痛苦,作者不敢想象在知道真相后她又该如何面对这种精神上的打击,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一种同情,也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一种讽刺。
九、作业:作业:从以下三个里面任选其二,课下完成。
1、想象一下,马蒂尔德得知真相后的情景,续写一个小片段,不少于500字。
2、对马蒂尔德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3、你读完小说之后,有什么启发。
第五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马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玛蒂尔德的悲剧原因。(只分析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不做分析。)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在感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深深地折服于莫泊桑的文学魅力。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看看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项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围绕“项链”概括一下本文的情节。程艳 项链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十年还债——识项链
2、玛蒂尔德为什么要借项链?卢刚 为了参加舞会。
3、为了参加舞会向朋友借项链,从这一行为举动我们可以看出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孙欣
爱慕虚荣 虚荣心极强的女人
(三)、局部探究
4、说到虚荣,什么是虚荣?在文章的什么地方还能体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明确: 虚荣:表面的荣耀,虚假的光彩,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明确:原文:(1)、她梦想那些挂着东方帷幔、被铜质的高脚枝形烛台上的烛光照亮的整洁的前厅,梦想着厅里站着两名被暖气的炉火烤的昏昏欲睡、个头高大的男仆。她梦想着挂着古代丝绸的大客厅,摆放着许多无法估价的精致的家具,梦想着散发着香气的雅致的小客厅,下午五时在那里与最亲密的朋友谈天说地,和所有的女人都心驰神往并渴望得到垂青、希望与之交往的名流聊天。
她便梦想那些精美的晚宴,梦想那些闪闪发亮的银餐具,那些绣着仙境般的树林,树林中间有围墙,围墙中住满了古人和珍禽的壁毯;她梦想那些用妙不可言的盘子盛着的精美菜肴,梦想一边吃着鳟鱼粉红色的肉块或松鸡的翅膀,一边面带微笑聆听低声说出的绵绵情话。
说到这里,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玛蒂尔德的梦想? 梦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我们说,人应该有梦想。最求幸福生活无可非议,有了梦想,才有了生活的源动力,那么,在本文中,玛蒂尔德的梦想带给她的是什么?
绵延不绝的痛苦。
原文:她的痛苦绵延不绝,因为她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了享受一切精美而华贵的东西。同样让她感到痛苦的还有自家房子的寒酸、墙壁的简陋、座椅的破旧、衣物的粗俗。这一切,要是换了另一个与她同等的女人也许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却让她愁眉不展,让她恼怒不已。看到那个为她料理简单家务的女佣的样子,更激起了她心中痛苦难耐的遗憾和狂热的梦想。
明确:(2)、一开始她看的是手镯,然后是一条珍珠项链,然后是一个威尼斯式样的十字架,是用金子做的,镶有许多宝石,做工精巧。她在镜子面前试着这些首饰,有些拿不定注意,拿走也不是,放下又舍不得。她不停地问:
“没有别的吗?”
“有的。尽管找吧。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 突然,她在一个用黑缎子做的小盒子里,看见了一串绚丽夺目的钻石项链,由于极度渴望这条项链,她的心开始剧烈地跳了起来。拿起项链时,她的双手在颤抖。她把项链戴在脖子周围的衣领上,心醉神迷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
“你能把它借给我吗?只借它?” “当然可以啦。”
她跳起来搂住女友的脖子,激动地吻着,然后带着这件宝贝一溜烟似地跑了。(一个“逃”字更形象地说明她的虚荣心。)
明确:(3)她心醉神迷地跳着舞,心花怒放,飘飘欲仙,什么也不想,陶醉在自己艳压群芳的美丽中,陶醉在成功的自豪中,陶醉在幸福的迷雾之中,所有这些对她表示出的敬意,所有对她的啧啧赞叹,所有这些被唤醒的欲望,还有她所取得的在女性心中彻底而甜蜜的胜利铸就了她的幸福。(她“陶醉”的是一种虚假的,稍纵即逝的假象)
议论:追求幸福生活本身无可非议,但她不切实际,仅仅只能是“梦想”;她“陶醉”的是一种虚假的,稍纵即逝的假象;一个“逃”字更形象地说明她的虚荣心。
5、文章多处表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在本文中,玛蒂尔德的这份虚荣心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张鹤
项链丢失,为此付出十年的惨痛代价。她本人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6、玛蒂尔德的这十年是怎么过的?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时期的玛蒂尔德?文章中有一句话“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使你失足或者得到拯救啊!”你认为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是“失足”还是“拯救”?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玛蒂尔德的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明确:明确:罗瓦泽尔太太从此过上了穷人那种捉襟见肘的日子。而且,她一下子英勇无畏地打定了主意,必须把那笔可怕的债务还清。她会还清的。他们辞掉了佣人,把房子也换掉了,租了一间屋顶阁楼。
她亲自做家中的粗活和厨房里那些讨厌的杂活。亲自清洗餐具,粉红色的
指甲在积满油垢的陶罐和锅底上磨坏了。她亲自动手洗涤肮脏的床单、内衣、衬衫和抹布,把它们晾在一根绳子上。她每天早晨亲自下楼到街上倒垃圾,提水上楼,每上完一层楼都要停下来歇口气。她穿得像个贫民女子,挽着篮子去蔬菜水果店、杂货店和肉铺,讨价还价,遭人辱骂,一分一厘地守护着她那可怜的钱袋。
明确: 十年前:许多妩媚动人的漂亮姑娘,仿佛由于命运的阴差阳错而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些漂亮姑娘中的一个。
十年后:罗瓦泽尔太太现在看上去像个老太婆了。她变成穷苦人家那种强硬、粗鲁的夫人。她的头发乱七八糟,裙子歪歪地系着,双手发红,粗声粗气地说话,洗地板时大盆大盆地往地上泼水。启示:
从虚荣的两面性。
对于女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对磨难已经有很深刻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梦想要符合实际,做人要脚踏实地
拥有和付出
很有哲理性
四、小结:
十年前的玛蒂尔德,是妩媚动人的漂亮姑娘,由于太过虚荣,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十年时间,让她失去了美丽的容颜,青春的岁月,这是对一个女人而言最最重要的东西,也失去了美丽和平静的生活。十年后,玛蒂尔德变成了一个粗俗的老太婆,但是,她却拥有了实际的目标,学会了脚踏实地的过日子,拥有了生活的智慧,换来了人格的尊严。玛蒂尔德最初梦想而得不到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串项链,原来每一颗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串,就像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都是真实的,现实是残酷的,但只要我们拥有了生活的智慧,脚踏实地,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五:板书
玛蒂尔德
十年前
十年后
妩媚动人
苍老粗俗
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