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引思”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杨春艳)
“让学引思”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建湖县九龙口镇中心小学 杨春艳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让学”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引思”是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以学定教:基于儿童,把音乐课堂还给孩子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我们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力争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我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创作对白,设计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沐浴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趣、音乐的美,激化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二、为学设教:回归儿童,把音乐学习还给孩子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童年时,我学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扣人心弦的儿歌。教会我这首歌的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是我们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没有任何音乐器材,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在唱歌之前,爸爸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 事。我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爸爸以带唱的方式教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爸爸怀着感恩的心把我们带到了爱的暖窝。从爸爸深情的带唱声中,我们对这首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当时,爸爸眼中打转的苦涩的泪花,只有我能体会其中的点点滴滴。自此以后,我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的同学们也跟我一样,经常说起生活中的妈妈。
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一首《爱的奉献》把我的眼泪推向悬崖。那一刻,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也一个劲地深情地望着我,也许他们也能体会到了爱的价值了。是的,爱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爱是一根接力棒,他传给你,你传给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导航,我们只有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爱的魅力感染学生,完成“治人先治学”的使命。
三、顺学而引:放飞儿童,把音乐的成功还给孩子
如何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上成功感受到艺术创造与表现的快乐呢?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喜欢表演等心理特点,我在《小动物真可爱》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使知识技能在“玩”中被掌握,既生动又形象。比如: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就设计了参观动物园活动,让学生自己当游客去看动物 园里的小动物,学生看着各种动物有的学它们叫的声音,有的学它们的动作,学生对于这种参观游览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同时在他们认识小动物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探索出了各种小动物叫声的区别和各种动作,为后面的自己编歌词唱歌做了铺垫。《小动物真可爱》这首歌并不是特别难唱,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很容易接受,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喜欢表演这一特点,在唱歌教学这一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编歌词和歌表演这一活动形式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讨论、模仿各种小动物唱歌和表演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表现的角色,配戴好道具跟音乐进行表演。这种歌表演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力,也让学生在演唱歌曲和表演歌曲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了艺术创造和表现带来的快乐,去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摘要:初中的教学体系中,英语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是初中英语教师现阶段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讨和总结新式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力求提升教学质量,并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为日后的英语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让学引思;教学方法
所谓的让学引思就是要体现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课堂知识的传授进度相一致,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并使学生进行严谨的思考和探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将“让学引思”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实践中,使学生明确英语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让学”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敢于直面问题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比如,英语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应对文本的内容初步了解,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类,主动吸取教训,可以从语法或是词汇教学等许多层面,总结问题,基于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借此引导学生从中明确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使得学习活动在课堂中发挥作用[1]。
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做好教学内容以及结构的设计工作,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寻问题和困惑的知识点,将此作为课程教学开展的背景,主要围绕着这些关键点,进行讲解。
二、“让学”可加强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点的认知,学会感悟和体会
英语这门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点的同时,需要不断的训练,并强化语言表达,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理念也体现在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点这一层面,使得学生可对知识全面认识并深层次的体验,运用思维训练的方法,有效掌握知识。
例如,句型应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在强化实践训练的基础上,从感性层面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充分感悟并体会句型的具体含义,最终学生可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型[2]。
三、总结语言学科的教学规律,达到“引思”的目的
所谓的“引思”指的就是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掌握文中潜在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理解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例如,针对英语阅读训练这部分知识,课文教学的“引思”就是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主题语句吸收和牢记,借助“引思”的方式,强化对于阅读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引导方式,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引思”教学理念并非要求教师讲,学生听并且思考,而是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运用讨论以及合作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在此过程中,还可间接地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高效的利用英语语言知识。
其二,结合文章中的内容和要求,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在学生对阅读内容阅读的环节,深入到他们的头脑中,不断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到相应的升华,这一“引思”方式,可以起到开阔思维的效果,与此同时,学会运用语言知识独立进行写作训练[3]。
四、运用引导的方式,实现智慧的“引思”
英语阅读理解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语法以及词汇量较多,这就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这些知识时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可体现自身的智慧,运用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智慧的“引思”,例如,在针对阅读训练“Sau Paulo Fire”,这是一篇有关于火灾的英语阅读,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将火灾防范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后安排两名或是几名同学设置相关的问题,而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或可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形式予以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知识具有促进作用,还能扎实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让学引思”的教学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合理的、妥善的处理“让学”和“引思”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英语教材中的教学需求,参照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内容予以消化,并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氛围。参考文献:
[1]林锡钦.浅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J].广东科技,2013,22(12):224-225.[2]司继新.谈“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学《Colours and moods》为例[J].考试周刊,2016,26(88):81.[3]方小霞.让学引思——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分析[J].考试周刊,2018,15(1):117.
第三篇:践行“让学引思”-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追寻让学引思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响水县张集实验学校 王兵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期间,有过预设生成所带来的欣喜,也有没达到预想效果的沮丧,更有许多困惑。今年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市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给全体老师带来一股清新的绿色空气。在学校组织的“让学引思”学习活动中,我初步理解“让学引思”的基本内涵,以及“让学”与“引思”辩证统一的关系。“让学引思”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即会运用“学法”学会知识,掌握运用技能;突出“引思”二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引导培养学生“学问”上来,即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将课堂教学始终置于积极而和谐、欢愉的气氛之中。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使学生想参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可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这样,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教师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然而,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1、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环节,往往教师要设计精心的导语。出色的“开头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兴起探究的欲望,迫切地想参与课堂。
①、开门见山式:这种导入直奔中心,化时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新的课题,说明学习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教学《云房子》一课,教师便可直接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云的美妙世界。天上的云一朵朵,一片片,多美啊!同学们,你们眼中的云什么样啊?你们想跟云打个招呼吗?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云房子》。
②、谜语式:是指教师采用“猜谜”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情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在他们积极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红冠黑嘴白衣裳,双腿细瘦走路晃,漫步水中捕鱼虾,凌
空展翅能飞翔。待学生得出谜底后,师再谈话引入:你们想知道丹顶鹤的美丽样子吗?想听听它的声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丹顶鹤》。
③、问题式:也叫设疑式。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解的兴趣和愿望。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开始,教师便可设置以下悬念:“公仪休最爱吃鱼,可是当有人送他鱼,他为何说自己不爱吃呢?”这时,学生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教师乘势引导一导:“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④、背景式:是指在进行新课学习前,教师介绍课文中人物或事件所处上午历史或现实的社会、自然和政治环境,从而使学生进入课文的特定情景,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早发白帝城》始,先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背景:有这么一个晚上,李白在灯下挥笔作诗,写着写着,听见窗外传来一阵狗叫声,接着是咯咯的脚步声。李白刚想出门看个究竟,门哗啦一声开了,闯进来几个手持刀枪的官兵,不容分说就把他押走了。一家人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呆呆发愣,个个哭成了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在一个大宫人的手下做事,这个大官人要谋杀皇帝没成,被皇帝全家斩首,还罚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到边疆服罪。这样,李白受牵连也成了“犯人”,被押往边疆。当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皇帝的一道圣旨,宣布释放李白,让他回家了。你们想想,当时李白是什么心情?(喜悦)一天早晨,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要回到他原来住的地方——江陵。李白在返回江陵的途中,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气势雄伟的诗篇。这样以故事结合背景介绍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清。
此外,游戏式导人、故事式导入、小品式导入、观察式导入和情景式导入等导人的方法,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广泛地运用于小学生的课堂中。它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教学机器及带、片、课件为媒介,来传递教与学的信息。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越来越普遍。因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很乐意参与课堂。如教《梅兰芳学艺》一课,因为梅兰芳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光盘,让学生走近梅兰芳,感受梅兰芳的艺术造诣,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课文人物感知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激励策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向心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以“需要”激励学生
需要作为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人对某种事物、某种对象的期求、渴望和欲念。它因人的内在要求、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表现为人的思想、行为的动机,是产生人的思想、行为的原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要会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的作用。如教《祁黄羊》这一课,教师可这样问:“祁黄羊这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行为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啊,如果你是祁黄羊,你开始时会怎么做呢?你会推选你的
仇人吗?这样,就刺激了学生的说的欲望,说完后还可以让学学说说写写自己的感受。
②、以“目标”激励学生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如能事先了解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便会有助于他们提高实现目标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及时提出明确而适度的目标或是引导学生自己来定出恰当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就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九寨沟》一课,首先引导学生制定出学习本课的目标,感受九寨沟的美以及语言的美。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内心处于失调状态,迫切需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他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且便于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③、以“成功”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实行异步指导,使人人都能获得一些成功的机会,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局部的成功,实质上也就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又会刺激产生更高更多的需要。
④、以“竞争”激励学生
竞争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力进取的动力,调动、激发人和团体的积极性。合理的公平的竞争可以育人才、出效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小组与小组、座位与座位、排与排、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内驱力。如一位老师教二年级语文《水的脾气》这一课,其中有一个生字“暴”,不仅笔画多,而且字型长,笔划复杂,学生不易认记,不易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两块带大田字格的挂板,开展了“小组接力赛”写“暴”字的活动。两个小组,每人上来在田字格中按笔顺只写一笔,然后跑下去把粉笔传给后一人,让后一人跑上来接着再写一笔,如此传下去,看那一组先写完这个字,而且经群众评定谁写得正确,而且写得好。于是,在一片“加油”声中,人人都为集体争得荣誉而十分努力,不仅要写得快,还要注意写好笔顺、笔画形状、间架结构。显然,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益,不是学生作业本上自己写能够达到的。
(二)多渠道、全方面地创造时机—一使学生能参与
1、创设学习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里的“学习情景”是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现,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我们认为创设学习情景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的方法很多,或让学生表演,或让排练课本剧,或开故事会,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实践操作等。
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举办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学生做事迹展览管特聘讲解员。课文《伞花》教学中组织课本剧的编排。教学《说茶》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按照正确的程序上台沏茶。
2、安排小组活动,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参与”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自读、书面作业和小组讨论”三种。教师可着力使学生之间形成由“个体学习”到“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人人到位,直至最后全班讲评点拨的活动方式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参与课堂。
其中,小组讨论能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活动,扩大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教学成效。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氛围,便于形成宽松的心理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提倡偏爱差生,达到全员参与
教学过程中,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所得外,更要关心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这些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例如:在课堂提问时,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再说一遍”的特权;在课堂练习中要让这些学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上台表演、操作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则及时了解情况,调整教学,积极鼓励他们参与。
(三)教给各种参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
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他们会参与。
1、鼓励质疑问难,形成质疑习惯
①、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是要靠好学、好问。
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它不仅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之中。传统教学常在新授结束学生看书后提问:同学们,对今大所学的内容有问题吗?这种无任何意义的所谓的鼓励“质疑”,完全是形式主义的翻版。我们应让学生的质疑时刻穿插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不仅在授新课前,课后练习前,还可以在组间交流、教师精讲时发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其学习,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谁提出的问题好,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2、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了,教师还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在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启发,使学生逐渐能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如初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后,学生提问:“小骆驼为什么自卑呢?”“他妈妈为什么要带他到沙漠走一趟呢”“最后小骆驼明白了什么?”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深度?通过分析引导,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
3、积极引导释疑,增强参与强度
质疑问难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维和主动创新的过程。
对此,教师要从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地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致力于问题的精心设计,化繁琐的课文情节分析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内容或文章中有些看起来“自相矛盾”之处,让学生自主理解、体会,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巧妙地以问激问,就会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教给小组活动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要落实四个“定”。
①、任务定向。即在小组讨论前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定向思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使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时间定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单位时间里分组活动一定要有时间控制。因此,教师对讨论内容所需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要求学生对研讨论问题处理要及时,尽可能缩短思考的时间,形成“抢答”的情景。这便会造成紧迫感,让学生有适度的亢奋,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③、方式定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逐步教给学生各种分组讨论的方式;中心发言式(即选一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充或指正);辩论式(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归类,相同的意见为一方,相互争辩,表达不同见解,让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联唱式(即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依次发言,如对句段的质疑等,学生每人提出一个答案,然后进行比较筛选,评出最佳答案)。
④、骨干定位。即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具有协助合作精神,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让他在分组活动中发挥组织带头的作用,引导组员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结尾处深情地叙述着自己的教育思考。虽然基于儿童立场的“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还处于起始阶段,但是我想,每一名语文老师都应该坚守本真的自我,怀揣静待花开的情怀,开好先锋,为新课程的课堂改革开辟一条新路,不断完善我们的范式,不断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快乐的学园,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乐学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向上,享受成长。
第四篇:思想汇报(杨春艳)
敬爱的党组织:基于我硕士8班在2011年3月5日——雷锋纪念日,在沈农校园内开展了“将雷锋精神进行到底”的大型宣传签字活动,此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在此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汇报(杨春艳)。在这次活动中,发现大部分的同学们还是愿意参加我们的签名活动的,并称自己以后会贯彻思想于行动中。此外也有同学见了就躲,甚至有人觉得无所谓,自己顾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了。这些偶然的举动,让我深深的思考: 什么是雷锋精神?在当代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还适用吗?雷锋精神是中国解放军战士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其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思想汇报《思想汇报(杨春艳)》。雷锋精神应该是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今天,有些人只把让位这件事当作学雷锋。当然,谦逊礼让,做好事当然是在学雷锋。但是不要忘了,它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雷锋的“钉子”精神是什么?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岗位精神么?它过时了吗?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模范,对我们的影响绝对不小。记得小学的时候,每次号召学雷锋的时候,我们还要拿着扫帚去扫马路,去孤寡老人家帮忙打扫。今天,人们为什么会有“还要不要学雷锋”的疑问,这关系我们做事的方式和时间。再说到,学雷锋的时间,只是三月吗?一月、二月、四月、五月就不能学雷锋了吗?很高兴,现在有越来越多志愿组织在努力着为社会各群体服务。也许,在我们提倡学雷锋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雷锋精神是什么呢?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助人为乐呢?当我们已经把它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时,大概就没有人再去质疑雷锋精神还适不适用的问题了。汇报人:杨春艳
第五篇:让学引思发言稿
感 动 改 变 思 考 面 对
22号 王 彬
感动:在学习中有幸聆听了顾院长、游科长、孙教授、董主任和戚主任等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听了杨红干老师讲述的自己成长的故事《在一起 飞更远》,引发我们的思考,坚信我的信念,更引领着我们成长的方向。在今后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她学习,学会努力、坚持、创新和感恩。在几天的学习中更多的是感动,戚主任对我们学习活动作了精心筹划与安排,悉心关照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改变: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把“让学引思”的新思想、新理念自觉地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并努力带领学校其他教师一起改变。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思考:针对“在农村小学实施‘让学引思’存在哪些障碍因素?”这个话题,谈谈自己浅薄的想法。目前呈现出城里的家长难缠,农村的孩子难教的现象,在这一状态下,如果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低层(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让“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进行渗透实施,发展改进,并能有所成效,那定会给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新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之前,我个人认为只有解决部分学生是否“愿学想思”的这一根本问题,才是“让学引思”理念得以更好地实施与发展。还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与研究,迫切需要我们去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状态,真正去了解我们的学生,先做好他们心灵的向导,逐步引领他们想学习、愿思考。
面对:在转型前我们必须要冷静地思考,敢于面对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目前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教学思想与理念陈旧,教与学依旧是灌输重复······但我们要启发与带领其他教师一起正视这些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让“让学引思”的理念引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力。这也许就是“让学引思”这一理念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