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操作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操作
一年级二班:邓兰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老师必须在“有感情”上下功夫,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如何流利地朗读课文
首先,学生在读课文时,要做到气息平稳流畅,要减去他们的思想压力,要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小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看着文字章字一字地唱读,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告诉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同样的一句话不是“这样唱着说的”,平常在生活中“这样说话”是很别扭的。要培养一年级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笔者还得益于复式班学前班的小学生,他们没有书,没有要求,没有压力,不用看着课文“读”,反而能把一句很长的话“读”得流畅、完整。于是我干脆让一年级的学生也“合上书”,象学前班一样,老师“教一句”,学生跟着“说一句”,这样多“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读”完一句完整的话语,然后再翻开书看着文字读。这同时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认识以前不认识的生字,帮助理解新词语。
二、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你跟一年级学生说“有感情地朗读”,他们是不懂的,是不知所措的,老师们只能引导他们“如何读”才能再现课文的感情、被课文的感情所感染。比如:我在教读《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合上书”和学生先“说出”小鸟们的那种“争论”场景来,说出那种“争论的语气”来。又比如在教《要下雨了》一课时,当我们读到“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
呀”,我看着黄兆毅说:“兆毅,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到我们家来玩呀?”他笑了,这说明他回忆起了这样的“说话环境”。当我们读到“小白兔边跑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快回家吧!”我看着学生喊:“兴华,快回来,要下雨了!”然后说:“那天下大雨时,他的奶奶就是这样喊他的。”学生们都笑了,他们再读课文的时候,也就能自觉地读出那种“喊话的语气”来。这就很顺利地把学生带入了语言描述的环境之中,也比较轻松地完成了一年级学生要理解的程度。这样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借鉴、比照,既能帮助一年级学生体会课文感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读书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用“自己的兴趣”去感染学生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两类特点明显的儿童:一是顽皮好动、不守任何规矩,他们动起来旁若无人,说他不听;另一类是孤僻不动、沉默寡言、怕生人。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带着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读,谁最带劲,我就去和他“比着劲儿读”,这时我就瞄眼“看一看”那几位不愿读的学生,用眼神示意他们来“一起读”,多鼓励他们几次,他们也就读起来了。他们没读对时,切忌说他“不是”,要直接说“这样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逐步地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地朗读”,“有感情地阅读”要抓住瞬间的机会运用“生动的课文句子”来点拨他们,这样他们会乐在其中、感同身受,产生阅读兴趣,就能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 领”与“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要实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老师可以担当好“领” 与“导”的角色.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作过一些尝试。
一“领”着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
首先,学生在读课文时,要做到气息平稳流畅,要减去他们的思想压力,要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小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看着文章一字一字地唱读,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告诉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同样的一句话不是“这样唱着说的”,平常在生活中“这样说话”是很别扭的。要培养一年级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还得益于复式班学前班的小学生,他们没有书,没有要求,没有压力,不用看着课文“读”,反而能把一句很长的话“读”得流畅、完整。于是我干脆让一年级的学生也“合上书”,象学前班一样,老师“教一句”,学生跟着“说一句”,这样多“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读”完一句完整的话语,然后再翻开书看着文字读。这同时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认识以前不认识的生字,帮助理解新词语。
二、“诱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你跟一年级学生说“有感情地朗读”,他们是不懂的,是不知
所措的,老师们只能引导他们“如何读”才能再现课文的感情、被课文的感情所感染。比如:我在教读《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合上书”和学生先“说出”小鸟们的那种“争论”场景来,说出那种“争论的语气”来。又比如在教《要下雨了》一课时,当我们读到“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看着黄兆毅说:“兆毅,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到我们家来玩呀?”他笑了,这说明他回忆起了这样的“说话环境”。当我们读到“小白兔边跑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快回家吧!”我看着学生喊:“兴华,快回来,要下雨了!”然后说:“那天下大雨时,他的奶奶就是这样喊他的。”学生们都笑了,他们再读课文的时候,也就能自觉地读出那种“喊话的语气”来。这就很顺利地把学生带入了语言描述的环境之中,也比较轻松地完成了一年级学生要理解的程度。这样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借鉴、比照,既能帮助一年级学生体会课文感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读书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用“自己的兴趣” 去“领导”感染学生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两类特点明显的儿童:一是顽皮好动、不守任何规矩,他们动起来旁若无人,说他不听;另一类是孤僻不动、沉默寡言、怕生人。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领”着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读,谁最带劲,我就去和他“比着劲儿读”,这时我就瞄眼“看一看”那几位不愿读的学生,用眼神示意他们来“一起读”,多鼓励他们几次,他们也就读起来了。他们没读对时,切忌
说他“不是”,要直接说“这样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逐步地“导”会学生“怎样正确地朗读”,“有感情地阅读”要抓住瞬间的机会运用“生动的课文句子”来点拨他们,这样他们会乐在其中、感同身受,产生阅读兴趣,就能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并非一朝一日之功,应该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一年级阶段的朗读教学应该具有必要的重视.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当好“领“与”导”的角色,朗读教学的乐趣才能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个人见解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中的无限乐趣。切实抓好一年级朗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语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朗读时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小组比赛读等进行教学,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般来说,朗读的方式因文而异。因为一年级的课文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把动物或植物拟作人来写,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流畅,所以,可分角色读,描写景物或为了易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宜轻声读,情节生动的宜表演式地读,容易混淆的则可用对比读的方式等。如《雨点儿》这一课,比较生动,富有情趣,我采用了对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抓住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情景,抓住你要到哪里去?你呢等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让学生边品析边轻声读,通过多读来理解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去等句子的意思。在各自的朗读体会与进步的喜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收到的效果比老师多讲好得多。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1.一年级学生好动活泼,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因此在教学时可用轮流读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自己去吧》这课时,因为对话较多,情节比较生动,我在教学时采用分角色朗读教学,并在朗读训练中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边谈边演,使其全神投入角色,通过多读,学生对部分词语加深了了解,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因此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3.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乌龟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青蛙的不同之处。此处,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在这句话中,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只要老师做出范读,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读好重音。
三、注重评读和朗读评价。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我让学生听我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的朗读,到了第二学期,我让学生学学老师的样子去评评别的同学。现在,班里许多学生都能评价别人的朗读,并且评得还是蛮有道理的。这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如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总之,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在朗读教学中,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生与女生比赛、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出轻声、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
呢?
一、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我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模仿萝卜在地下捉迷藏的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等等,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的欢快,为什么那里要读的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如《林海》中描写大兴安岭形状一段“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岭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横着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
能力。
三、在朗读中进行对比
对比法是指导朗读的有效手段,把各种内容形式的朗读加以对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性朗读,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题目,我根据作者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读出自豪的语气;又根据邱少云牺牲,读出大家的沉痛怀念之情。两次读课文题目,但感情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又如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促进的。重组词句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间韵味。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换成“邱少云像石头一般”,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再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个人认识,对课文中事物加以认知判断进行再创造。朗读总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一定是不尽相同,这时对比性朗读自然是受益非浅。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活动,真正关注注重学生认知过程。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四、朗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本文来自本网http://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把“道”放于首位,今天的师者更应提倡新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不仅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身正”——新的师德。因为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明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揩摸,学生在学校里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会把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最具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功课的,”而最直接又最容易被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和教师。学习了新“师德规范”,我的体会如下:
一、保护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自从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当地教师范美忠临阵脱逃的事件之后,有关“范跑跑”行为的探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显而易见,重新修订师德规范后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一条,几乎就是针对“范跑跑”之类的行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师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师德规范的一次有益的补充。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是人性的美德,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
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三、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到: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态和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具事,信其道”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理解和关爱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感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真诚与温暖
其次,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欣赏、期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毕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毕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于落后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教师的若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他们都会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佼佼
新师德规范学习体会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先人为师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QQ文章]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本文由QQ文章整理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QQ文章|您的范文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总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注重课文的朗读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语文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精神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掌握朗读特点,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的特点
1.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
朗读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它要求朗读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因此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2.朗读是一种“读”的形式
朗读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形式。因为朗读者只有通过视觉“看”到文字并将之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才能进行朗读。朗读中除了眼、脑以外,还有发声器官的参与。从读的目的来看,朗读除了要获取信息,有时还是为了传递信息。3.朗读是一种“听”的形式
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这一连续的过程中,朗读者本身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
总之,朗读是多种感官并用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人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都能得到锻炼。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搞活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构成的复杂系统。严格地说,书面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音素即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书面语言都将受到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1.朗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积累语言材料——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具体地说朗读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对此张中行先生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墨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4.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
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5.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6。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现今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教育更高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仍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纸上空谈
我们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
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时同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不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就无从把握课堂组织教学的节秦,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2、蜻蜓点水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要范读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而,蜻蜓点水似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4、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5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6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7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
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8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四、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1.借助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
读实验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选课文绝大多数为新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读性很强。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呢?(1)借助插图,按图索文。
教材配合课文绘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对于鲜明的事物接受快的特点,先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之后,又听老师说“文中就写了图上的内容”,就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读文,了解文中所写内容的欲望,此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反复读文。比如,教学《葡萄沟》一课,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课文便是介绍图上的的美景,让学生说话,然后告诉学生:“文中是如何写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会很快很投入地开始朗读。(2)质疑启思,读文求解。
学生初读文章之后,可依托教材,让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合作质疑,再依据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教师做好调控工作,适机指导学生读文。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读文,解疑释疑。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初读之后让学生质疑:小男孩喜欢小汽车吗?为什么小男孩不让妈妈给他买小汽车?售货员阿姨为什么眼圈红了?又为什么要把小汽车送给小男孩?依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读文,自己探讨,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依问题让学生用文中的句段谈谈解疑情况。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就课文设问,让学生读文求解。
2.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滥于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3)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5)配乐朗读。如教学季老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更加能让学生体会到德国的美景。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配了朗读来渲染气氛,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6)表演朗读。如教学《半截蜡烛》、《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7)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3.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4。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6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