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性课题教育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2 22:5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研究性课题教育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研究性课题教育教学案例》。

第一篇:生物研究性课题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案例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胡波

一、背景

授课内容:生物《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的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二、主题

思考: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三、教学方式:本课用“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

四、教与学过程

(一)提问: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三)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讨论

1、基因

① 基因是什么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② 基因是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③ DNA分子上也有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④ 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2、转录

① 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② 信使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3、翻译

① 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② 碱基与氨基酸如何对应?

(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图与文字说明,寻找“可疑”的地方,提问,解答。

(五)学生的提问

某个基因含有60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条肽链所含的肽键数应是()

A.999个 B.1000个 C.1999个 D.2000个 师答:6000除2„„ 生(摇摇头):不懂。

师(指导学生翻开课本P64图)问: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他马上(指着课本的转录图)问:什么意思? 师(指着课本基因的概念)问:什么是基因? 生答:这些我都懂了,基因是遗传的单位。师再问:基因是什么物质? 生:略

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意思是什么? 生:略

五. 教学反思:

“传授-启发式”教学,师生轻松地进入教室,上课语调放缓,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多思考、肯回答。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多,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增多,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并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掌握学习策略”,既然他们不主动阅读,那我就只好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讲解。

三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传授-启发式” “掌握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 优点: 教学效率高,通过必要的点拨,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进行测试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反复进行矫正,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重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提倡在过程中学习;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足: 被动学习以接受、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

基本上只注意知识的掌握,没有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过多的测验,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耗费时间,难以覆盖学生全部需要;学生缺乏真正的研究所需要知识基础和经验,困难较大;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

《酶与酶促反应》生物教学案例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一、背景

《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课题是学习新陈代谢一章以及后面其他各章内容的基础。从教材的分析来看,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它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安排了三个学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探索酶特性的实验涉及的实验原理比较复杂,实验仪器比较多,实验材料多种多样,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在高三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改的理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做法,对知识的获得,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培养。

然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评价学生的活动也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题

本文以《新陈代谢与酶》中探究酶的特性的教学作为教学案例,谈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困惑和反思。

三、细节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上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如何评价的问题?

3、评价的效果如何? 1.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评价的目的既然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评价的内容就应该综合化: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和表现对知识的理解,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为此,在评价的内容上,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分析实验素材是否合理?是否有重点?

2、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出现科学性错误?

3、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在原有内容上有所拓展?

4、学生材料组织的形式和介绍语言的表达有何特色? 2.如何评价的问题

我在构思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时,尝试把赏识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即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位学生的积极表现做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在评价的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的办法,使学生通过评价和被评价,有所思,有所得。3.评价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否有效,要看评价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使学生保持和强化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了了解这堂课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课后,我请所教班级的学生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积极听科组其他老师这个课题的课,根据学生和听其他老师的课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再评价。

我将整个探究实验教学流程设计为四个环节:分析实验素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素材”:教师提供信息资料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酶的特性。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析实验素材,小组讨论,提出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第一小组的同学根据提供的材料,认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探究“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的实验方案。

试管序号 H2O2溶液 肝脏研磨液 FeCl3溶液 观察单位时间内O2的生成量

============================= 1号 2ml 2滴 — 2号 2ml — 2滴

针对这一组的汇报,我采取了学生评价的方式。有的学生认为,此方案的设计,遵循实验设计原则——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对照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而且根据单位时间内O2的生成量,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进行检测。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马铃薯块茎小块代替肝脏研磨液进行实验等等。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实验探究中发现,1号试管和2号试管卫生香的燃烧程度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认为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

对这一组的汇报,我采取了教师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实验情况,同时指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肝脏)的新鲜程度,肝脏必须进行研磨,使酶释放,另外肝脏的量是否足够,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第三小组的同学则在根据提供的信息材料,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利用图像表达酶的活性与温度和PH的关系,组员杨甲星同学在整个介绍中的语言非常流利和顺畅,并能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很有吸引力。同时他还就教材中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的曲线发生质疑,认为教材中两条曲线不应该是对称的,并作出解释。

我在评价这组的发言时说:“这组同学在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时,能运用有关酶的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整个探究过程,各个环节间的衔接比较紧凑,学生探究热烈,汇报结果结合生活实际,各具特色,且敢于对教科书质疑,完全打消了我先前的忧虑,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果

如果评价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内省和反思,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这种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其效果就是积极有效的。从课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这节课让自己 “受益匪浅”。杨甲星同学在课后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老实说,我们小组在准备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早已对实验注意事项烂熟于心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未能把握实验操作的关键,却犯下科学性的错误。未能在短短几分钟的介绍中把我们的理解很好地传达给其他同学,要不是评价的同学用“马铃薯块茎小块代替肝脏研磨液进行实验”和老师的说明帮我们补充,我们小组的介绍就完全失败了。这是我们课后一直耿耿于怀的。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上去介绍,我想我们一定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学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把这种不足内化为下次努力的强大推动力,进而产生继续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我想,这样的评价就能促进学生进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五、分析与思考

1.评价方式的改变。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发展性评价已经成为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在这节课上,我尝试把赏识性评价介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2.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通过评价可使学生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显露自己的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3.教师要掌握好评价上的“收”和“放”。让学生介绍某个知识点,总有精彩和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精彩之处,要不吝赞美之词,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之为“放”;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评价要恰到好处,既有肯定,又有补充或修正,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是之为“收”。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实验探究中发现,1号试管和2号试管卫生香的燃烧程度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认为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这个知识上,教师要做好评价上的“收”——如果一味肯定学生的观点,无疑是误导学生进入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的认识了。因此在评价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肝脏)的新鲜程度,肝脏必须进行研磨,使酶释放,另外肝脏的量是否足够,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样,通过适当的评价,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展性评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在评价之前,教师如何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自评往往是难以开展的一个环节,或是只能留到课后进行,在有限的一堂课中,如何把他评和自评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5.以学论教。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学,评定一堂课的效果也是从教师的角色出发,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教师的讲述与表现为标准的。这堂课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在高三教学中尝试渗透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新的课堂教学指标体系,其主要特正是“以学论教”,即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学的状况来评价的。

小生态瓶制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李会

【案例背景】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从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呢?针对这个问题,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模拟生态系统制作小生态瓶,期间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进行了教学尝试。【案例描述】

本案例实施利用课间和课外时间共同完成。主要由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几部分组成。

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最难的一环。

首先我对学生进行任务分组,6个人为一组总共分成八组。其中1、2、3、4四组同学负责设计水域生态系统,而5、6、7、8四组同学则负责设计陆地生态系统。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分配的任务,以及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它的基本组成成分、营养结构和非生物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原理,选择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各组的材料选择大同小异,基本情况如下: 组别(1、2、3、4组)水域生态系统(5、6、7、8组)陆地生态系统 所选材料 浮萍、满江红、黑藻、生有杂草的土块、螺丝、蜗牛、小鱼、河水、洗净的沙、凡士林、广口瓶等 苔藓、小型蕨类植物、少量河水、蝗虫、生有杂草的土块、小乌龟、蜗牛、凡士林、广口瓶等 再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先各小组独立讨论,要求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提供一个方案,再每个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针对过程中碰到的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发言,再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老师适时地答疑,并给出意见。

为了使自己的设计方案符合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原则,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反复地进行分析、推理,最后都作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案来。实验过程:

有了一个科学的、可行的设计方案,接下来小生态瓶的制作可以说是简单多了。各个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而在制作环节,女生则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们的天分。最后的成果是可喜的,每个组都制作出美仑美奂、赏心悦目的生态小瓶。实验观察:

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的有利手段。由于这个实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由于每组学生所选择的材料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知识能力不同,且是分组独立操作,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这些小生态瓶最终的不同命运。其中维持时间最短的只有3天,最长的可以维持1个月左右,并且总的来说水域生态系统所持续的时间普遍要比陆地生态系统长久。通过观察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实验分析:

最后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于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亲身参与、非常积极地投入,所以在要求对结果进行分析时,每个人都能够“有话可说”并且也都能认识到自己实验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案例反思】

本案例的实施时间跨度较大,历时一个月,但主要集中在课余时间。通过这次“小生态瓶制作”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本身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观察、语言表达和科学研究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多开展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篇: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小结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胡波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有关遗传规律的内容放到了《减数分裂》之后来介绍,做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体会和理解新教材如此处理的用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教学顺序的改变,适用新方法,体现出新教材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实施方法

1、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握基础,注意概念性内容的深入理解,深入浅出;具体的概念如下: “相对性状”,显隐性状,“纯合子”,“杂合子”,“表现型”,“基因型”,“性状分离”。

2、本章的教学重点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难点为遗传定律的应用;另外育种学理论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是高考试题常见的,集中在:

a 亲子代表现型,基因型相互推导; b 遗传病系谱的分析和计算;

c 遗传育种中材料的选择,育种程序的设计等。

3、教学中我们尽量减少非重点内容的讲述(如前言部分),对于重点内容,我们不是一手包办全部讲完,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实验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加大讲授的难度,而是适量加一些学生的练习。

4、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画一画有关的遗传图解,让学生写一写图解,这样 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也依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

5、本章涉及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科学史的教学,一个是科学方法的领悟,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的研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渗透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二、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屡见媒体报道,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如从对克隆动物来历的介绍中,可以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动物的性状有密切的关系;从转基因耐贮存番茄、转基因抗虫棉、能产生人类蛋白质的转基因牛、羊的实例中,体验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再有,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与其他章的联系

本章的内容都与其他章有紧密的联系。本章讲述的是140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但推测是否正确,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基础是什么?需要后期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例如,本册书的“遗传和染色体”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遗传规律的应用及其发展;“遗传的分子基础”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一、高中生物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核心思想:不同学生要有共同基础,也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高中生物要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规划人生的平台,要使学生在选择课程中间学会选择人生(实质上体现了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

(二)实现改革的措施:

1、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习好八大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八大领域下又包括科目,而科目下又包括模块,必修模块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但是这个学分管理要和学分制分开,课程可以开在任何一个年级,但是必须注意科目的内容的衔接关系。每个科目都有一定的学分,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技术8学分、艺术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级,但应该注意每个学分18学时,比如生物必修共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六学分。这样必修116学分,学生还必须在选修1中获得22学分,选修3中获得6学分。高中毕业必须获得144学分才能毕业。

3、任何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

(三)生物课程的解决办法:6学分必修,共108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每学段十周),一个学段学习完一个模块,9周学习,每周4课时,这样在一个学段中的第十周复习考试。这样一个学期可以完成两个模块,在高一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结束必修学习,剩余的一个学段和高二的时间可以开设选修。在开设选修时要让学生明确每门选修的适用范围: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试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用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应用,较全面的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用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了基础。在学生选择课程时并不要严格选择,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2、生物课程来说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必修模块体现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专门设计了生物科技与社会一书。

4、生物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为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础。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努力体现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体现了生物科学的联系)模块:(1)教育价值:每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2)核心概念:每模块都应有一组核心概念(3)观念思想:每模块都应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4)学习情境:每模块都应有符合模块内容的学习情境。(5)逻辑体系:每模块都由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的兼容的和明确的。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个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

(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系统论观点)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系统是有层次的。

(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在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分析

(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分析

1、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理解生命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体会和领悟科学过程没有重点,现代生物科学生机勃勃;让学生明确科学的前进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但是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试验和探究(4)在现实生活的冰晶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件内容体系(3)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4)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3、本模块教学应注意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4)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

(5)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二)遗传和进化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在本章中有明确的价值和意义。

2、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要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基因水平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在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稳态和环境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①在知识方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

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科学方法教育侧重点在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 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④其他方面: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四、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的教学

2、注意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

3、要尊重教材,发扬教材优点,创造性应用教材,弥补教材缺陷

4、重视核心概念教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5、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的

6、要重视基础,基础扎实才会有创新

7、贯彻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8、合理安排好生物教师的工作,一定要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的亮点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庄玲妹

《生物》新教材有很多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是一些亮点。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亮点就是新教材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师生进行对“教与学”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以往生物教材中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结果易于预料和控制。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比较容易。但验证性实验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而且事先知道实验结果又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则容易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知识变的枯燥乏味。而新教材则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这种实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是新教材增改了“边做边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眼社会”: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积极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增加了“评价指南”让学生通过评价能明确学习方向;“继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历史长河”、“知识海洋”、“拓展视野”等小资料,这些小资料遍布每一章、每一节,内容涉及科学史、实验、化学、医学、农业、环保知识及生活小常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是增加大量的图和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图和图群中充满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构建明确的知识体系。

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实施情况的现状调查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从2005年9月起,我校高一年级进入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人教版),为了解这几年以来的课改基本情况,我们对历届学生、生物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本组人员互相听课,通过听课,交流,就新课标的理解,新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教法设计等方面及时与老师们进行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总体感觉是,校领导非常重视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也非常高,新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生物教师接受和认同,并开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亮点

一、注重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养

学校每年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培训,而且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能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因材施教的设想与建议。学校实行师徒制帮助青年教师,解答教学疑难,并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教研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利用教学以外时间,开发出生物校本课程。

亮点

二、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现代教学论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这次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均开始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角转向以学生为主角,由过去教师一人讲转向师生共同讲,长期以来课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当演员,学生当听众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质疑的场面。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那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亮点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了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陈瑞华老师在教遗传规律的习题课时提示同学们不要就题论题,要养成耐心仔细的审题习惯,并要求审题时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和词,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外显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

亮点

四、课堂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准确,能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交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并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上存在问题。一是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衔接,初中在某一知识点上要求较低,而高中在这个知识点的深化上要求较高。二是学科之间的衔接,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机化学知识,而学生却还没学过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产生困难。三是广大教师都反映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生物基础很差,直接影响高中模块的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校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补习初中知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比较简单,首先是初中阶段很多学校只对中考学科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和家长更是如此),而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往往被忽略,如生物等学科教学或应付,或被缩减课时,严重影响初中的生物教学。

2、课时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对教材的难度处理缺少把握。二是许多教师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对某一知识点的内容教学“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把许多高三复习知识点上的要求下放到高一。三是教师对目前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不适应,教教材而没有学会用教材,总觉得教材内容多,目前的课时完成不了这些教学内容。四是教材与教辅不配套,目前符合课标理念又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奇缺,这是调研中老师们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市场上的教辅习题偏难偏旧,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将来的高考,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教辅上的习题。五是教师在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把握不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经常因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当而浪费学时数。

3、教师实施新教学方式和理解,践行课程标准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等教学方式的理解不够到位,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各种教学方式所体现的教学有效性差。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考不到位,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下一步工作建议

1、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析比较新课标和旧大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协调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让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教材的体系内容切实抓好初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加强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材的体系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组织高中教学的一个好的办法。

3、要加强有效的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培训,将教师观念转变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一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专业支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教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二要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修一体化,逐步形成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良好教研氛围。三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学年组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做教材的主人而不做教材的奴隶,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改中的问题。四是要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对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学习总结

1.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

《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图示如下:

8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生物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中还有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一部分。因此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对应上述结构层次,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可图示如下:

还要说明的是课程的修习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选修又分成Ⅰ和Ⅱ,Ⅰ是国家规定的,Ⅱ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无论必修或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每学分为18学时,因此,每个模块为36学时。为便于安排,每学期分为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授课9周,复习考试1周。如此,l个36学时(2学分)的模块,若按周4学时安排,将在1个学段内完成。如生物的3个必修模块,各为36学时(2学分),合并计算为108学时(6学分),可在3个学段(1.5学期)完成。至于选修模块的学习,学分、学时、学段和必修是一样的,但所有科目的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选部分或全选,以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这是我国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划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连同必修模块一起,从课程结构上保证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国家还对学生毕业的学分作宏观调控。即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3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为116(含生物的6学分),选修Ⅱ(学校自主开发的)至少6学分,选修Ⅰ(国家规定的)不能低于22学分,高线不限(以上请参阅《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中学生物学教师关心的生物科目学时(学分)的多少问题,《方案》规定科学领域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必修学时和学分是相同的,即改变了过去厚此薄彼的不正常状况。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模块设计 《方案》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设。”

看来清晰,但要落实到生物学课程的模块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并非易事。我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无论我国还是多数国家,基本上是不同形式或有不同重点(如美国BSCS的不同版本)的《普通生物学》,一本书,概而全。当然,在有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宽松,可以在一本书中,多教或少教某部分的内容。以模块方式构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为数不多。这就是说,可参考的不多,必须创新,而创新不只是难,还有风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至少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

·以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确保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又要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密切的方面以及某些“生长点”。

·模块的选择和厘定,要区分哪些是共同基础,哪些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个性差异。共同基础不可太宽或太窄,多样化也不可太杂或太碎,不可变成“课程超市”。

·模块的数量,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数量受到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3个。因为所有科学领域的科目,均为6学分,108学时,每一模块2学分,36学时,1个学段内完成。

·还需考虑我国教师队伍的适应状况;各学校课程资源的状况;高考考试组织和实施的难易程度„„

就是在这样诸多考虑之中,并多方面征询意见,待别是两院院士代表的真知灼见,最终诞生了现在的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设计的依据和它们的教育价值,还有在实施中两者的关系,有简明的表述: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若提出这要增加,那要补充,都是有道理的。但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适切性而言;对于浩浩荡荡、激越飞腾的生物科学发展而言,这样的精心遴选,更是有道理的。另外,3个模块相对独立,又以“生命系统”而整合。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拓展”、“增进”、“提高”,是分别针对3个不同选修模块的教育价值和对应的学生群而言的,使选修模块内容的总体,涵盖面较宽,又避免了专业化的倾向。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设计思路还对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分别作了说明,请参见《高中生物新课标》。至于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生物学通报》将分别以专文介绍。

模块设计的工作是否就终止于此?没有。更困难的任务是转化为模块式的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构建一个适用性好的教学平台。教育部组织过多次学习和研讨,普遍认为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应当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

·在符合本课程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要体现本模块内容的教育价值; ·确切地反映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

·一个模块应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

·一个模块应有学习探究的共同情景,或随着问题的深入,情景有相适应的变化。情景可以是社会的、生活的、科学实验的等;

·一个模块,应体现内在的逻辑线索,同时又是开放的,即动态的、普遍联系的;

上述这些,似乎是课程专家要研究的问题,但教材的编著者,乃至每一位执教的教师,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模块式设计,在教材中、教学中如何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实践远难于理论上的勾划。现在还只是一枝蓓蕾,花开时节如何,尚只能拭目以待。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次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体现,同时也必定要引起课程管理、实施、评价诸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不妨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l)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地等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理化、轻生地的状况的改变,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对生物学教师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2)现在由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前进了一大块。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分别用36学时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这样的核心内容。学时增加,内容集中,其深广度可想而知。又例如,过去的选修课也有几大生物工程,但没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这样的内容,新课程作了全面的扩增。这样,一方面将能提高高中生物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尽管高中仍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若一门课程人为地降低难度、宽度,既影响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也波及本课程的地位,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深、广度提高了的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了吗?如果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没有兴趣;不能化难为易;对他的人生选择和规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那么,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和将付诸东流。

3)《方案》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这就意味着3个必修模块应在高一年级修完,比之过去,降低了年级,学生相关的数、理、化基础不足,教学的难度又增加了。另外,选修原则上在必修之后,这就意味着,如若你教不好必修,还有几多学生来选修生物学课程呢?学生的兴趣,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常常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方案》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胜算?

4)你为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好准备了吗?《方案》指出:“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的制订和实施,本质上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这种研究和改革,并不仅仅倚重于专家的高瞻远瞩,更须植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万千教师的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洪流,将冲刷陈腐,涌现新的经验乃至新的理论。

5)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难以实施新的课程。尤其是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生物学课程,需要动手动脑去“做科学”;需要把课堂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融通;需要教学过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

专题研讨活动 高中生物教材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也是高考的考核目标之一,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培养创新精神。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初中课改后,有些内容变了,删了,高中教材也应有调整。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如DNA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这部分的内容安排上,不仅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同时,应更为详实的注解教材中的图解。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例如,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可能不生长,只是生长的速度变慢了,因此,建议将此处的生长改为伸长更为妥当。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很多教师也自制了一些教具,但因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理解的差异,基本没有什么代表性,不能推广。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研究案例及反思

以整体观念上好生物第一节课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学习方法多样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很轻易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直接面向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考试题,实现“月考”“段考”“期考”直至“高考”的预期成绩教学目标,却轻易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如统一观、整体观、系统论的培养,特殊是生物科学,更担负着普及生物学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提高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爱好的重任,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全局意识。

其实,新教材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整体性实例的具体体现,一线教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赋予教学生命力,构建整体教学观”必须有足够的熟悉,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中,不断把学生的整体观引向深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中提出的对课程内容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生命性的把握,对学生培养注重过程性、科学性、探究性的要求,才能以实际教学行动体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内涵。本文试从必修

1、必修3的第一节课的教法、学法的案例中来分析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案例1] 这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学生对第一次上生物课既兴奋又生疏,兴奋的是一年多没上生物课了,从现在开始又可以学习生物学了,生疏的是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什么,怎么学。也不知道这个生物老师是不是他喜欢的。为此我先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初中学了两年生物学,现在你还记得都学过什么吗?

生:(七嘴八舌)动物、植物、微生物。健康的生活、人和生物圈,性知识......师:很好!看来大家的记忆力还不错。虽然都一年多没学了还能记得这么多!那现在我想问的是,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学吗?我们高中生物学要学习哪些内容?

生1:(发言的人减少)就是学习生物的学科?

生2:还接着学动物、植物、生物圈......生3:生命现象和生物规律(可能看了资料)。

师:大家的回答有一部分正确。其实生物学也叫做生命科学(life science/biology)(板书),概括地说,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继物理、化学之后又一高速发展的学科,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不然人家怎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呢!

生:(笑!)那我们学什么呢?

师:大家看看我们这本书(拿起《分子与细胞》),这是我们学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模块,大家看过没有,我们还要学什么?

(个别同学看过前言和其它资料。)

生:还有第二模块《遗传与进化》和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

师:说的非常好!其实我们高中生物分为必修课三个模块和选修三个模块。板书:必修

1、分子与细胞

2、遗传与进化

3、稳态与环境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2、生物科学与社会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然后,再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结构体系:它是以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来给我们学习的,是将生物学的微观世界和人类的宏观熟悉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看目录,介绍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结构基础(结构成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统一体行使自己的功能,那就是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最后引导学生熟悉到细胞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生命历程)!另外,可引出既然生物学也叫做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生命,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从而介绍生命的六大基本特征。

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情愿花一定的时间来对教材进行整体引导和分析,往往教学一开始就进入具体内容中:第一节课该怎样上,简短介绍,马上导入,进入正文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其实,这样轻易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若让学生了解整个学科知识框架后,再来学习具体细节,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节课,笔者也用到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前面已学习了两个必修模块,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必修内容吗?

生:《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师:非常好!前面两个模块介绍了生命的物质性和遗传性,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生命的稳定性,那就是第三模块......生:《稳态与环境》(师生共同念出)。

师:在这一本书中围绕着一个主线即生命系统的稳态来展开的。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构建生命系统的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这一知识体系。师:大家看,前三章是讲了哪些方面的稳态。

生:人、动物、植物。

师:对了前面三章讲了植物和动物包括人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它们是怎么样维持自身稳态的。

师:后三章呢?

生:后三章讲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师:大家看前面三章和后面三章的内容有什么差异。

生1:都是介绍稳态。围绕生命的稳态来展开的。

师:那不同点呢?

(学生一脸狐疑,教师继续引导。)

师:我们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时,曾学习过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同学们还记得生命系统从低到高有怎样的结构层次吗?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师:非常正确,其实在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里,它是按照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群体的顺序来排列的。(学生继续迷惑,教师继续引导)

师:所以说课本第三模块对整个稳态的介绍,其实是按照先个体再群体的顺序来进行的。前面三章讲的是个体生物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维网络调节自身的稳态,后面三章从群体的角度来揭示生命系统是怎么调节自身稳定,并且通过一些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呼吁我们人类该怎样行动来尽可能的维持这个自然界的和谐。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整本书的脉络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建构了《稳态与环境》的内容骨架,理解了生命的统一性,对具体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通过上述案例,教师建构了生物学的整体观,使学生理解了生物学科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对以后的学习必将起到指导作用、辐射作用。

反思: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假如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以模块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内在勾连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熟悉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让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单元教学构成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结构中既承前又启后,与系统中的其他点组合起来,发挥超越自身的强大的整体力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生物学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是要成为一名引导学生熟悉自然规律、探索生物学奥秘以及向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者、指导者,让学生在探索生物学的奥秘以及把生物学知识内部和向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获取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获得科学的生物整体价值观。

所以,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能整天只深陷于教授教材内部的具体内容之中,仅对一个个知识点了如指掌,或只深陷于题海中。在新课改下,教师更要有一种“大生物观”,理解生物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性、生命性、和谐性,正确把握教材的主线,理解教材所设计的意图,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熟悉生命,全面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落实到实处!

第三篇:生物研究性课题课题实验报告

《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结题报告

候庄中学综合组

2012年9月,我校综合组的两位教师申报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立项成功,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的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新基础教育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培养模式,并对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多样性以及新基础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进行了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基础,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早已呈现新的态势,一个好的教材应体现在知识呈现顺序先后性应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体现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目前,义务教育使用的生物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浙教版等。侯庄中学自2005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人教版教材知识呈现顺序进行了探究,主要观察分析各知识呈现顺序在使用中是否顺畅,学生是否利于接受,还存在那些问题等对于不同的章节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较为适合,进而总结如何安排教材中的知识呈现顺序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成长的过程,有利于教材的改编等。这对于我县生物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为教材的改编提供宝贵的意见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2012年我们提出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而立项成功。

二、研究基础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初中阶段认知水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如下:(1)记忆的发展

初中生以有意识记忆为主,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一些无意义的材料,他们还能通过谐音、编顺口溜等方式赋予其意义进行识记,且在初中阶段,抽象记忆已开始占有优势。

(2)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一定的程度,他们能够初步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进行一定思维活动,并能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高假设、验证假设的步骤去初步解决问题。

1、教材的使用

侯庄中学自2012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我们生物组教师对该版教材已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并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陕西省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等把握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合理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价,了解我县初中生物教材使用的现状以及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在初中生物苏教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根据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构建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科学体系

(3)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知识呈现合理顺序和科学体系的适用性。

四、研究内容

(1)选择我县两种类型的初中(农村初中与县城初中)进行抽样调查与测试,以了解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现状(主要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呈现顺序、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

(2)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呈现顺序体系,总结新旧版本的教材的差别,人教版知识点与学生水平测试的联系。发现人教版教材的亮点及不足,为教材的进一步改变提供合理的依据,进而对我省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3)对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推断统计和分析比较,以检验相关策略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方法

1、分班教学对照分析法

(1)对教材前后章节内容进行联系归纳,使知识呈现前后有个合理的顺序,并能正确抓住重、难点。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将知识呈现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4)根据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问卷调查法

(1)对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材中知识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多数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②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顺序。③ 对所使用的教材总结其优点和存在哪些不足,并写出好的建议(2)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是否与教材相同,哪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接受。② 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还存在哪些问题。

③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安排有何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合理性还比较满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些内容的安排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3、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每一章节进行分析,对一些好的调整会以总结方式记录下来,如教学案例等。如在讲细胞种类和结构时,教材是先安排讲解细胞的种类后分析细胞的结构,我们发现这样会使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知识过程中有些吃力,不利于他们的理解,于是我们把该部分知识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胞的结构再讲细胞的类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课后我们把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公案供大家参考。

六、研究的成果

我们认为,现行的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转基因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主持人:刘文奇 报告执笔人:刘文奇

课题组成员:王亚磊

第四篇:生物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生物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校园植物分类调查

2、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

3、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意义

4、锦鲤的饲养与观赏价值

5、对DNA的再认识

6、模拟生态系统实验

7、壁虎尿有毒?

8、调查学校生物种类(植物、动物、真菌)

9、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

10、水螅个体研究

11、现代中学生近视率及近视程度调查及原因分析

12、调查当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的开展情况

13、研究赤峰人的饮食结构以及变化趋势

14、模拟生态系统实验

15、叶片的形状及其特征

16、校园常见昆虫的特征与习性调查

17、壁虎尿有毒吗?

18、赤峰常见植物种类及其功能调查

19、了解转基因技术 20、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豆芽生长的影响

21、尝试无土栽培

22、鲜花的保鲜

23、泡菜的制作

24、市民爱滋病常识的调查

25、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及速率的影响(实验法)

26、比较植物细胞壁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的试验研究

27、高中学生早餐摄入量与上午听课效率的关系

28、不同行道树在夏天遮阳降温效应的比较

29、走进癌细胞——从细胞水平研究其特殊性 30、高中学生的睡眠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31、对孟德尔豌豆实验进行客观性验证

32、当地蛙类资源调查

33、研究睡眠质量与上课效率之间的关系

34、XX的饲养与观赏价值

35、仿生学对人类的发展的贡献

36、烟丝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第五篇:生物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研究性课题个人开题报告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昌江矿区中学高二(5)班 陈光鑫

研究课题:酸奶的制作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营养易被吸收。酸奶还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作用。特别是治腹泻很有效。因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产生许多乳酸,它可以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酸奶是使用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牛奶中发酵制成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活性乳酸菌可抑止腐败菌的生长,排除体内残留的毒素。

酸奶不但具备了牛奶中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酸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消化道内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抵御各种病源菌的侵害;此外由于乳酸菌的生长所产生的有机酸具有刺激作用,还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

制作的基本原理: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 .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酸奶。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组员还要相互合作,表达与交流。这样既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锻炼了我们的学习,动手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在丰富我们知识,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需学会如何制作酸奶这一门技能。

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腐乳

研究方法:实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上网搜索法,访问调查法,实地参观考察法,讨论,交流以及总结和归纳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讨论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关于酸奶的制作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共享。

2.进行相关调查,访问制作员工和有关专家。

3.实地参观和考察。

4.制作酸奶

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共享。

第三阶段:)

1.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交流研究成果。

2.撰写个人结题报告和小组报告。

实验方案:

原料:

纯牛奶500ml

原味酸奶125ml

工具:

电饭锅、带盖瓷杯、勺子、微波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热牛奶,但用微波炉不仅速度快,而且加热温度好掌握)

做法:

1.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盖。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热的温度如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发酵失败,如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发酵缓慢,以摸着不烫手为度。

3.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保温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气上发酵。

4.发酵容器用带盖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杯子质量不过关的话,加热消毒时容易变形。盖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发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作制作酸奶的原料。

7.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欢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发酵前放糖。

8.自制酸奶保质期为2~3天。

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唐利英

第三小组组长兼最后整理:陈光鑫

收集资料人员:黄娟.金玲.陈敏.黄诗颖.李秋月.林曾嘉欣.符颖.整理资料人员:黄舒婷.柯学文.李艾倩.符芳妮

制作人员:陈光鑫.黄舒婷.柯学文.李艾倩.黄娟.金玲.陈敏.黄诗颖.李秋月.林曾嘉欣.符颖.符芳妮.请改姓名,可以适当改一下引言

下载生物研究性课题教育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研究性课题教育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课题生物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理结题报告《生物》 手机辐射与人体健康 三、活动时间:2008.10.20——2008.11.21 四、课题背景: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手机使用频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生物研究性课题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名称: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学校: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教师:周霞 曹刚陈明雪 王金林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现在很多研究表明人类健......

    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主要分为三大步,分别是?第一步?那么原始生命又是怎样进化成现在的人类呢?我们没有......

    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相互比较,看看哪种方法学生乐学、掌握知识最快、最灵活,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现举两个在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七年级上册(鲁教版)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第一节《病毒》 山东省博兴实验中学 韩爱兰案例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理念与教学实践......

    生物研究性学习(定稿)

    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轮作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调查当地农民有计划更换作物种类的方法及原因。校园植物分类调查。尝试过程:①让学生明确完成开放性作业的步......

    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一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范围 问题1函数y=aX+b/x的性质研究 问题2整理求定义域的规则及类型(特别是复合函数的类型)。 问题3 回顾解指数、对数方程(不等式)的化归实质(利用外层函......

    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供参考) 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初高中语文学习内容衔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摸索 2、现代人如何理解隐士文化3、语文与生活 4、传统节日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