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基础教育

时间:2019-05-12 22: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基础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基础教育》。

第一篇:云南基础教育

云南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又是集边疆、山区、民族众多和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教育问题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主要民生问题,基础教育是民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发展民族基础教育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其成效(一)开办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

1980 年,云南省决定从省级机动财力和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拨款550 万元,开办40 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开办全寄宿制中小学和半寄宿制小学的目的是,主要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贫困山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国家对这些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使其能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截至2010 年底,全省有41 所省定民族寄宿制中小学。从1988 年起,还在33 个贫困县的第一中学创办了民族部(班),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办了内地西藏班和云南民族班,主要招收来自藏区和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各州、市、县也建立了114 所民族中小学。

(二)贫困生救助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从2000 年起,云南省在全国首创对边境沿线村委会以下小学生实行了免除课本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为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免除课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至2005 年,政策覆盖边境沿线129 个乡(镇),7个人口在10 万以下的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等特有民族聚居的23 个乡(镇)85 个村委会,以及迪庆藏区29 个乡(镇)农村户籍初中、小学生,累计投入经费2. 04亿多元,受益学生达128 万人次。到2010 年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7个人口较少民族寄宿学生的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750 元,补助小学生31331人;初中每生每年1000 元,补助初中生14963 人;46294 名中小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专项资金为小学每生每年400 元,初中每生每年600 元。

(三)实施五大工程,基本实现“两基”目标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两基”攻坚任务十分繁重。2002 年9 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振兴云南基础教育暨第四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云南发展的新跨越,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为目标,在全省实施五大工程。“五大工程”包括“两基”攻坚工程,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截至2009 年底,云南省129 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两基”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12%;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32%、98.09%,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07% 和98.25%,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国家标准。

(四)双语双文教学稳步发展 世纪80 年代,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组织下,云南民族地区积极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水平的方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试验。截至2010 年底,全省已有彝、白、哈尼等14个民族的21 种民族文字千余所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有14 个民族用21 种文字和拼音方案进行扫盲。全省除昭通、保山两市外,在16 个州市88 个县(市)的4167 所学校开展双语文教学。全省共编审出版14 个民族18 个语种343 本近112 万册教材,其中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编译学前双语教材2 本、1 ~ 3 年级双语教材6 本。除陆续编译出版小学四年级“双语文”教材外,开始在德宏傣文、西双版纳傣文、滇苗、川苗等大语种的一年级对译教学“双语教材”。

二、现阶段民族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教育投入不足,区域间的差距拉大

云南129 个县(市)区中,有73 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7 个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其中民族自治地方有56 个县,占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总数的70%,有102 个县要靠财政补贴,在国家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少数民族贫困县财政很难做到“三个增长”(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生均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由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民族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偏低,与全国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据统计,2007 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 5 年,新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 年以上,云南省的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情况则更差。云南25 个边境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 5 年,跨境民族中的拉祜、佤、布朗、独龙、怒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 年左右,涉及全省8 个州(市)、25 个县(市)125. 7 万人的民族“直接过渡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 95 年,文盲率比全省高20. 71 个百分点。2007 年全省少数民族人才总数为28. 5 万人,仅占全省人才总数的27. 9%,低于人口比例6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人才所占总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完成学业难,控辍保学任务较重

一是入学不便。2008 年,据昭通市民族宗教局对53 个苗族聚居点进行调研,53 个聚居点中仅有校点15 个,多数聚居点没有校点,即使有校点的,一般都只开设一、二、三年级,继续升学路程较远,最远的达18 公里,平均距离为4 公里。由于路途较远,导致学生入学困难,在53 个聚居点共有适龄儿童2821 名,人学仅1770 人,入学率为62. 7%,其中人学率不到50% 的有11 个,有1 个聚居点的入学率为零。二是因贫失学。虽然国家于2005 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但由于民族自治地方财力普遍较弱,难以承担所需经费,如2005 年云南省教育厅下达西双版纳州享受“两免一补”学生数为72852 人,按照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50 元,初中生每生每年补助250 元的最低标准计算,全州每年要承担1330. 44 万元的学生生活补助费。另外,在边远民族地区许多实际为全寄宿制的校点都只戴着半寄宿制的帽子,所争取到的半寄宿制生活补助却要用于全寄宿制的全部学生,实际上使所有学生的学业都得不到保障。三是“读书无用论”影响。民族地区的学生完成小学或初中后,能升入高中或进入大学,最终实现就业的人少之又少,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村寨至今还没有高中毕业生。形成受教育水平低———收入少———无法供子女上学———子女文化水平低———收入低的恶性循环。

(三)“两基”欠债严重,债务化解困难

整体上看,从全省到州、市、县,教育经费投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都在逐年增加,但80%都用在发工资上,真正用到发展教育事业的资金十分有限。据调查,临沧市“普九”共欠债1. 29亿元;怒江州兰坪、泸水、贡山3 县“两基”攻坚欠债达1. 9 亿元;玉溪市元江县在“八五”、“九五”期间,为实现“普六”、“普九”,借债建设教育基础设施,欠债高达3000 多万元。为了达到“普九”等目标,各地多采取“银行贷款、工程队垫资”等办法筹集资金,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被取消后,教育负债的偿还资金来源减少,不少县、乡、村和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截至2005 年底,全省历年“两基”欠账达37. 3 亿,有112 个县财政不能自给,单靠地方财力,难以偿还“两基”欠债。

(四)师资力量薄弱,素质偏低,流失严重

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边远山区教师队伍不稳定,是长期困扰民族地区办学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2009 年,全省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已分别达到88.89%、98.07% 和98.25%,而民族自治地方大都低于这个比例,如文山州初中教师合格率仅为80.6%,小学教师合格率仅为93.3%,沧源县、澜沧县高中教师合格率均不到80%。此外,由于教育经费投人不足、生活条件不如城镇优越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着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现象,城乡师资分布陷入城市师资力量愈来愈强、农村师资力量愈来愈弱、超编缺编共生的怪圈;由于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筹,贫困地区无力承担大量公办教师的报酬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目前普遍存在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有的少数民族乡镇缺编教师达45%,一人教多班、授多科、带多个年级的现象突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此外,由于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紧张,总量不足,致使教师队伍专业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

(五)双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在全省1500 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有1014 万人,不通汉语或基本不通汉语的约有700 万人。14 个少数民族用21 种文字或拼音扫盲,有11 个少数民族小学生使用14 种文字,要发展好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双语教学尤为重要。然而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目前只是作为汉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双语教师数量缺乏,质量不高,双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三、发展民族基础教育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巩固“普九”成果。要千方百计增加民族教育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资源必须向民族地区倾斜,彻底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切实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少数民族比例占50%以上的县新建或改建好一所民族中学,在民族乡和边境乡镇各建设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95个建村制和特困民族聚居区的村建设一批完小。切实加强省定41 所民族中小学建设,使其达到当地一流中小学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远程教育和多样化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要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并扩大到民族贫困地方和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建议省级财政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的救助力度,切实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提高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补助,巩固“两基”、实现“普九”的成果。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民族“直接过渡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师的补充和培养力度。妥善处理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的问题,逐渐减少代课教师的比重并尽力改善他们的待遇。师资配备、设备配套侧重于民族贫困地区,要制定优惠政策,实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津贴,提高少数民族聚居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鼓励和吸引众多人才到当地工作。

四要继续抓好“双语”教学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双语”教学,编写和出版适合当地实际的“双语”教材。在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及小学阶段,大力开展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对有文字的民族,积极开展双语文教学,并积极做好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发行工作。

五要建立“两基”欠债化解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化解欠债。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探索整合资源、盘活闲置校产等方式,同时积极向中央反映我省的特殊困难,努力争取中央增加专项资金。

六要建立完善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危房改造步伐,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师配备及待遇大致均衡。实施“国门学校”建设工程,解决边境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厕所、运动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

第二篇:补齐短板,助力云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少数民族众多,至今仍有400多万人不通汉语。全省校点分散,至今仍有教学点3 56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 354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44万人,其中在乡镇及以下学校的乡村教师约31万人。全省于2010年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7.2年,在“全面改薄”等项目的支持下,9个县区于2015年通过国家督导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乡村教师立足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堪称当代最可爱的人;乡村教师视学生为子女,教书育人,三尺讲台送寒暑,无怨无悔,堪称时代楷模。怒江上晃晃悠悠的溜索,香格里拉厚厚的积雪,哀牢山茂密的丛林,瑞丽江暗流湍急的河道,这些在游客看来美不胜收的场景,有时却是云南乡村孩子上学、放学路上不得不经历的风险。面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做了不少,但要做和能做的仍然很多。

云南的教育能走多远,云南就能走多远。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远见,一种时代的认知。在这种情怀下,教师成为坚守者,坚守讲台,坚守山村,坚守孩子们希望的田野。在这种远见下,各级党委、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教师排忧解难。在这种认知下,全社会尊师重教,为乡村教育雪中送炭,为乡村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云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教育所肩负的任务艰巨,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这个跨越,是厚积薄发的跨越,是水到渠成的跨越,是时不我待的跨越。云南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在这点上,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础在教师,关键在教师,动力在教师,重点难点在乡村教师。

乡村学校,一块不大的地方,有的还有些许简陋,但它的心脏,却始终飘扬着鲜红的国旗,传出朗朗书声和阵阵欢笑。它,承载了故土文化的根,充盈了远行者的乡愁;它,不断读取着儿时的欢乐记忆,时刻写入乡亲们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地方,需要有人坚守,需要有人耕耘,更需要有人传承。于是,在这片红土高原上,有了爱生如子的张桂梅老师,有了坚守麻风村学校数十年如一日的农加贵老师,有了苗寨里最受尊敬的先生熊照才老师,有了立志让更多娃娃走出大山的张有国老师,有了温暖孩子快乐成长的特岗教师桑磊„„这一曲曲长期扎根乡村、受到全国表彰的师德师风主旋律,始终滋润着乡村学生的成长。

特岗教师,这一源自云南的做法经验,已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10年来,全省共招聘特岗教师57 500名,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8.89亿元。特岗教师分布在全省近100个县的2 000多所乡村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6.4%。三年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90%以上选择继续留任,转为当地在职在编教师,圆了乡村孩子们的上学梦。

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住房条件差,择偶难,是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几大难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迎难而上,以“再怎么重视教育都不为过”的共识,敢于担当,宁可其他事业放缓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千方百计地把乡村教师的问题解决好。云南129个县中,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85个县,县域财政自给率低。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意识成为行动指南,每人每月500元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政策覆盖全省符合政策规定的乡镇学校教师。在此基础上,许多贫困县实行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倾斜。昭通市绥江县根据工作环境和交通条件差异,将教师生活补助分为四个类别:一类学校每人每月1 000元,二类学校700元,三类学校500元,四类学校300元。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普洱市等州市,分别根据艰苦、边远程度,对乡村学校教师给予30~400元不同标准的生活补助,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

乡村教师有没有房住,始终牵动着大家的心。2011―2015年,中央下达云南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1 152个,建设规模747 390平方米,总投资107 000万元,拟建周转宿21 354套,预计增加入住教师21 354人。目前,一批乡村教师住进了已建好的周转宿舍,安居乐业不再是遥远的梦。

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们的重要职责。针对乡村教师的实际和需求,深化培训模式、内容和方式改革,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迫在眉睫。全省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平台,积极探索乡村教师培训改革。送教下乡,是近年来广受乡村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之一。结合“国培计划”、省级培训等项目的实施,送教下乡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平时难以“走出来”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也能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培训。针对偏远教学点的教师,我们组织实施数字化资源全覆盖培训项目,为教学点送去“新教师”,把优质教育资源送给教师和学生,逐步缩短与其他学校的差距,满足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我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好项目,服务于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联合国儿基会在云南腾冲县、景洪市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立足乡村,立足课堂,立足校本,深入偏远学校开展送教服务,系统开发适合当地特点的校本教材,实施效果显著,为西部地区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能为乡村教师再做些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自问。结合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办法,全省正在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通过“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打组合拳”的方式,统筹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乡村教师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责任,这一点,我们责无旁贷,这一刻,我们在路上。乡村教育发展了,农村孩子成才了,农村贫困不再代际传递,农村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才算打赢,对此,我们信心满怀。

第三篇:基础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点,以创建优良班集体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为保证,以提高德育队伍管理能力为关键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断创新。按照教育局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通过扎实的德育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三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施德育教育,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学校的工作要点,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工作重点。全体教职工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促使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要达到100%。

三、具体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机制,努力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按照教育局师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七条禁令》等规定,规范我校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

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努力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1、聘任:善于发现奉献精神突出,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高,有强烈责任心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充实中队辅导员队伍。

2、培训学习:加强中队辅导员伍建设,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中队辅导员培训方案。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积极实施名中队辅导员工程,每期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坚持每月的中队辅导员业务培训,结合中队管理实际,力争每学期请优秀中队辅导员介绍经验。每个中队辅导员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

(2)收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相关杂志增强理论学习,做好自学笔记。(3)学校德育领导每期做两次班主任培训主题讲座,撰写一篇教育案例。

3、考核:按照新修订的《中队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对中队辅导员工作进行周、月、学期和考核评比,作为发放中队辅导员岗位津贴的客观依据。对中队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

4、评优:实行量化制、倾斜制和否决制。量化制是依据《中队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将总成绩的前30%作为文明示范中队(优秀中队辅导员、优秀中队)的候选名额,予以表彰奖励;倾斜制是对工作实绩突出的中队辅导员,同等条件下,评优、晋级大幅度倾斜;否决制是学期内出现事故、严重管理失误或有损师德形象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即至少本学期、本内不能被评为综合类先进、德育先进和晋升职称。

(二)强化职能作用,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1、中队辅导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各尽其责,检查做到科

学准确、一视同仁,工作中讲究艺术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2、红领巾值日岗: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做到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门卫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3、大队委: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格检查,周到服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校园文明、清洁、安全、温馨。

4、小队长: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小队管理,重视和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积极的处世态度影响队员的成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小队管理方法。

5、值周教师: 值周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值周工作细则,加大值周的力度,由副校长具体负责,建立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要起到加强监督的作用。值周工作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狠抓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管理和考核,认真落实,常抓不懈。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结合“五讲四美”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评价.。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要继续强化,加大力度,扣紧重点,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对问题学生强化帮教措施,促使其转化。

(四)扎实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要进一步强化班、团、队、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学校团队一定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校的三风建设作出贡献。

1、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建立旷日持久的规范机制。

以《中队辅导员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坚持对行为习惯的检查,坚持每周一公布评比名次,颁发流动红旗,促进正面教育和引导。每月进行一次卫生集中治理,举行《习惯决定性格》主题班会和《经济条件好了,是否有利于保护校园环境》的学生大讨论。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爱公教育。

继续完善和规范每周的升降旗仪式,提高国旗下讲话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作用。举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举行纪念“五四”系列活动,纪念“一二、九”革命歌曲传唱比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时收看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时政教育。

3、以前途理想教育为着眼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举行《知识改变命运》主题德育讲座,《北京奥运给我们的启示》主题中队会。

4、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强化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利用班会、日常活动以及大型校级活动,注重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合作观念,提高道德水准,优化班集体建设。

5、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强化情感渗透。

举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召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组织开展感恩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做知恩图报的人、善良的人,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6、以综治、法制、安全教育为保障,实行严查细管重跟踪。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及安全教育活动。严肃校门外来人登记和学生挂牌出入校

制度,加强校园值班教师的管理。建立问题学生档案,每月进行一次问题学生帮教活动。开展好法制讲座。

7、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心理教育方法。

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咨询室,长年进行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8、以社区教育为补充,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落实“三结合”教育。

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召开家长会,通过电访、信访、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情况,共同监督。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各年级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9、以提高道德素养为根本点,积极进行正面教育。

大力宣传表彰各类先进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校园正气。

10、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陶冶学生心灵。

学校层面注重利用主题德育活动、班团队会、大型庆典活动、集会广播、黑板报等阵地进行校风、校训的熏染,班级则以班风学风、班容班貌、班级精神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

(五)重视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从生活、学习、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建设好留守儿童活动室,组织开展好关爱活动。尽力为贫困学生以帮扶,创造条件提供各类资助。

(六)抓好文体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体育工作

组织好每天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保证质量。创造条件,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计划和课外体育兴趣活动训练。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跳绳、拔河等健身活动和比赛。

2、文艺工作

积极组织庆“六一”和庆元旦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参加上级文艺演出及赛事,力争好名次。

3、卫生工作

坚持每天两次打扫校园内外清洁责任区,严格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制度,提高考核准确性。利用广播、板报进行《卫生常识》和《四季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宣传。配合卫生部门进行学生体检,做好检后分析和传染病学生的治疗隔离处理。

四、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的科学性。

2、政教处要严格落实既定工作内容,力求活动完美。

3、坚决做到检查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监督。

4、学校对既定活动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我们要着力提高师生道德素质,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降低德育工作的起点和重心,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此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特色。

第四篇:基础教育参考

刊名: 基础教育参考

Basic Education Review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教学管理信息中心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672-1128

CN:11-4889/G4

邮发代号: 82-127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参考

创刊时间:2003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国家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瞭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本刊具有资料保存价值。本刊特色:以刊登国外基础教育信息为特色,国内外信息并重,突出可借鉴性,力求为我所用,具有前瞻性,内容上分层次,能适合管理者、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不同口味,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办学经验的权威刊物。本刊大力推介国内外办学经验和教改动向,直面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让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有所借鉴,成为他们获得权威、鲜活、前卫、及时和可借鉴的国内外教育最新动态的独特窗口,同时为中外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的平台。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30509794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办刊宗旨:本刊以刊登国外基础教育信息为特色,国内外信息并重,突出可借鉴性,力求为我所用,具有前瞻性,内容上分层次,能适合管理者、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不同口味,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办学经验的权威刊物。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栏目设有:本刊特稿、专题研究、海外传真、借鉴园地、管理研究、一线动态、教师天地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投稿说明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

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

(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

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期刊之家唯一投稿信箱:qikanbox@126.com;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编辑部征稿

美国私立学校的管理体制

建优美校园创优质学校——广州市东圃中学办学经验谈

真正实施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南非教育部加强理科教育成绩斐然

美国教育漫谈:发展个性培育人格(下)

美国“有待提高学校”出炉法律认可择校

论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新加坡教育见闻

搞好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双语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西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新起点上推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因地制宜显特色传承创新谋发展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 在课程改革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第五篇:基础教育

基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以宁夏花儿进校园为例

摘要:基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更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转型与发展。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表现形式,采用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实现多元文化的教育目标。回族花儿是宁夏地区优秀文化成果,将其引入校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不仅能实现宁夏地区教育模式的多元性、科学性、名族性,而且能很好的对宁夏花儿这一民族艺术瑰宝进行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近年来,民族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民族地区的课程政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民族文化课程不仅在比例上而且在内容广度上都有所增加,从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进而形成新的课程模式: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民族地区校本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着力从民族文化入手,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形式,力求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领导、教师做主力、课程专家做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也可以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改造。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研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基于校本课程的这一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

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着眼于民族特色文化,把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传统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毫无疑问,宁夏地区的校本开发,应着力于回族优秀文化,宁夏花儿进校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花儿”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花儿”的传承和发展

宁夏花儿是宁夏地区一大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而蜚声中外,但随着现代文化以及流行元素的渗透,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尤其在广大青少年的意识当中已渐行渐远。从目前对花儿的研究来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以宁夏花儿作为素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逐渐把“花儿”这一艺术纳入到中小学的课堂当中,通过理论学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花儿”的历史,了解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使得很多同学会唱原生态“花儿”,培养年轻一代的“花儿”歌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宁夏花儿。

(二)是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有效途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宁夏花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宁夏地区各级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对宁夏中小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宁夏花儿进课堂也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通过宁夏

花儿进课堂,音乐教师可以累积“花儿”方面的相关素材,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丰富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多元化

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当是校本课程开发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应当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宁夏花儿进校园,不仅很好地拓宽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主题班会、海报制作、成立“小小花儿”演唱团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理解“花儿”更加深刻的内涵,使“花儿”这一民族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凸显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进校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启了另一扇窗户。传统课堂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加之应试的压力,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也很难从传统课堂入手来实现素质教育。把民族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能使学生比较容易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回归校园文化当中,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使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改革的动力与需要,也使素质教育有了科学、可行的载体。

三、宁夏花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作为课改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与国家课程更好的配套,体现课程间的一致性、互补性,使之成为立足现实、与时俱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自身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体系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着力解决的问题。宁夏花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应当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含义,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在民族地区,有些学校由于条件薄弱,认为无力开设校本课程,更有甚者认为:教材就是校本课程。诸如此内的观点,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狭隘的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校本课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民族地区有其丰富自然的社会文化,而这些文化就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将“花儿”艺术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对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宁夏地区来讲是民智而又科学的选择。宁夏花儿表现出的宁夏人民淳朴的民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花儿”优美的演唱形式,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具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不能把校本课程看做是“奢侈品”,同时要摒弃一直以来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育资源的狭隘挂念,营造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与空间。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深刻内涵,才能从思想上,观念上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提高理论平台。

(二)校本课程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国家课程最大缺陷在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习俗、不同学校背景、不同学生素质结构等很难全面兼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恰到好处地弥补这一缺口,就必须以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为背景、以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辐射到课程创造中,从而体现课程的乡土化和生活化。民族地区学生只有从可感知、可熟悉、可触模的事物出发,才能消除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实践的隔阂或对立,提升他们在所处当地社会中获取信息知识的技能,并学会尊重、理解这种认识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他们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宁夏花儿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生活,体现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以“花儿”为素材的校本课程,就必须要从民间去汲取养分,获得最原始的材料,学习“花儿”所包含的最真实、最自然的民族文化。同时,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里,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学校要组织同学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去体验原始“花儿”艺术,听民间艺人讲有关“花儿”的故事、听民间艺人唱原生态花儿。基于此,校本课程开发要 直面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直面具体的生产生活领域、直面广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体验到不仅仅是在读书,更主要的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

(三)民族地方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大众化、民主化、科学化。

校本课程要体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精神。学校须以社会人的眼光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良好环境。广泛邀请行政人员、专家、教师、社区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等参与课程研究。从准备,酝酿,设计,启动到实施必须精心组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保证学校与各社会群体间保持不断的对话,使课程标准与各有关项目研究得以在开放、民主、科学氛围中得到深化和提高。宁夏花儿是宁夏地区一大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成果,它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就必须邀请多方人员参与进来,包括相关政府机构、文化单位、民间团体、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教师代表、家长以及学生代表,多维度、多方面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更加大众化、民主化、科学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民族、城乡、语言、文化日渐增多的交流和融合中,我国的少数民 族的校本课程必须反映多元文化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宽容、理解等价值观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人学校现有的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特点,并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融人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在宁夏地区,回族花儿应该是,也必须是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2] 罗绍辉.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J].教育科学.2010.

[3] 姬文革.对宁夏花儿进课堂的几点思考[J].体音美教学.2009.

[4] 陈巧妹.对我国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2010.

下载云南基础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基础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与学生学习发展的相关性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3年3月至6月实习期间对我所在实习学校——xx小学的学生......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2013年3月1日我选择自主分散实习来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在此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武清区物理教育教学而言的。......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1年9月13日——2011年10月21日 调查地点: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对象: 初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 查 人:......

    基础教育论文

    轻轻松松备课,实实在在成长 ____谈谈我的备课经验 北碚区农林小学 刘晓琴 电话:68277431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 础 教 育 调 查 报 告班级:美术学国画一班姓名:杨小平学号:111014070 在2014年新学期的开始学校安排了实习课程,我实习的地点是洛阳市涧西区第9中学。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实习之基础教育调查研习报告——《关于化学兴趣教学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 实习学校:【摘要】:化学是一门科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3年10月14日——2013年12月6日 调查地点:***乐育中学 调查对象: 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 查 人:**......

    基础教育通知

    区属各学校、教育组: 为加强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发挥省资源网的使用效益,推进我区教师个人空间建设,提升我区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根据省教育厅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