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体育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2:3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体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体育》。

第一篇:新课标体育

如何上新课标体育课

一、实施新《课标》后体育课怎么上

今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在全国的50%的地区实验和实施,一个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将以其具体的形态展现在体育教师面前。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发出“看了新《课程标准》后不知体育课怎么上了”的感叹。一些人对此类议论不理解,但仔细想后,觉得也是个必然,体育教师感到不知体育课怎么上了的原因可能有四:

一是,《课程标准》比起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其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告诉大家“为什么而教”和“教什么”,而“教什么”和“怎样教”则变得宏观起来,这对于多少年来已经习惯了去按大纲要求的内容去教学的体育教师来说,像是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当然有些不适应。

二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体育老师们还不太熟悉的目标,如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虽然大家可能对这些新目标的含意有个大概的认识,但要如何落实到体育课中,无论对于《课程标准》,还是对于基层的教师都还是新的课题。

三是,新课标的目标与评价和现实中的内容和教法还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甚清楚。新课标中提出了状态性标准(领域目标加上水平目标)就有164个;提出的行为性目标(“学生将能够”)就有242个,总共406个目标的目标群体,由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实现,的确还得让体育教师们去琢磨一阵,困惑一阵。

四是,旧的体育课型(俗称“三段式”)虽不被大家满意,却被大家熟悉。新课标的课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型?旧课和新课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表象特征在哪里?能不能一眼就能看出孰是大纲的课,孰是课标的课,为什么?

要说新课标后的课难上,是对的。因为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科名称、新的目标体系、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管理形式、新的评价思想,自然使体育教师感到新的体育课不知怎样上了。其实问谁,谁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新”是我们大家共同要面对。就像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但我们谁都要去适应、都要去琢磨一样。

要说新课标后课不难上,也是对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改革课题依然如故,老师们所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努力依然是有价值的工作,我们的前进方向也依然明确;多少年来的改革课题也不可能因为有了新课标就全都得到解决,如教学目标的问题(为什么教体育和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效果的问题(12年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如何评价?),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授予鱼,还是授予渔?),教学关系的问题(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问题),教学中的平等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和成功体育的课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许多教学改革实践都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它们的成果依然是使我们前进中的榜样和范例。

无论体育课程管理的形式怎样变,体育的学科特性不会变;无论体育课程的目标方面怎样变,其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理想不变;无论学段的划分怎样变,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会变;无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怎样变,学的体育要有用、要有乐趣的原则不变。

因此,只要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被表面的纷杂所迷惑,我们就能深刻地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就能明确工作和改革的方向。

那么,我们就会自己回答:“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就应这样上!”

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新的课程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1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力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体系,以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0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亟需改革。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2.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因素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改变学生过多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体育课程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操作性很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尽管这里还有运动文化传承的问题,但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想终身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彻底改进,应把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仍一直乐此不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四)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五)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1.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

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

3.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六)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1.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树立现代体育健康教育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

4.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

三、新课标下的体育课

(一)要确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及教学进度去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去学习,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很少能看到真正活跃的气氛。而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材,学生可以运用自己习惯的动作技术去完成练习,而使课堂练习显得气氛活跃,练习密度加大,锻炼效果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明确学、练的价值

过去我们必须是按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带有强迫性地让学生被动练习,没有目的就没有动力。被动地学习往往让学生失去活动兴趣,使原本活跃有趣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练习,都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练,有什么用,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得上,让学生懂得练习的价值和好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源泉。

(三)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

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也不要与

学生实际差得太远,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如在学习跳远时,技能目标定为“改进踏跳相结合的技术”就不明确,如何改进,怎样使踏跳相结合?再如“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则显得目标太大,一节两节课就能养成,也有点太不现实了。所以制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确定到什么程度;(2)在什么条件下完成;(3)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堂好的体育课,课堂氛围是关键,这就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作为主导者在课堂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向学生请假》一文为例,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熊老师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能亲自向学生请假,并陪学生进行活动,虽然不能亲自参与活动,但他守信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及时地为学生活动出谋划策,既发展了学生个性,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2)要以身作则,以身示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试想,你一再要求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要穿好轻便的服装,可你却西装革履走向操场,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3)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区别对待。在教学思想上和教育感情上,优生和差生要一样对待,因为差生的思想更敏感,处理不好会挫伤他的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区别对待,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水平和不同接受能力。

(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越来越大,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教学的内容可以选择,教学的目标也可以分层,用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要引起学生兴趣,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六)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空

体育课上安排一点属于学生自己的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去发挥,去创造,去想象。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自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了积极创造的环境,学生的表现欲才得以充分的体现:有的学生可以自编游戏、舞蹈动作,有的学生可以独出心裁地完成一些练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练习却有独到的见解。而在以前的课堂中这种情景却是难得一见的,体育教学是教师的一统天下,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七)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前提基础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养成经常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才能养成深人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有解决问题的积累,才能有新问题的提出,新见解的产生。

(八)要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评价理念,应该考虑学生进步幅度,注重过程性评价,不再把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要作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要科学地考查学生全面的体育学习成果,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评价中要考虑学生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什么基础。评定学生成绩时应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四、课标下的体育课构想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变化,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课程标准下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具有以下特征:

(一)新课标体育课应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现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影响。

(三)新课标下的体育课体现民主

1.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畅通,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思想火花的进发。

2.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不能追求整齐划一,体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也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多想想,学生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 7

性和创造性,应成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

3.关注学生差异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教学中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学生就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强调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选择了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也应当相应地进行改革。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体育课上我们应发挥教师、小组和学生的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五、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课堂环境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突出以学生为本,真正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体育教学应遵循“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一)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客观存在,它是学生主体性学习和体验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空间,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

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体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但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如布置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能给人以一种安全舒适感,愉悦学生的情绪;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 8 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

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蔼、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1)尊重学生。传统的教育观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消除师生间这条无形的鸿沟,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

(2)沟通感情。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控制情绪。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上的偶发和突发事件作出冷静地处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二)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讲——示——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统一号令,学生统一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只认准一种目标、一种结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思维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的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

(1)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育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的、结合思维活动参与的、带有一定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讨论时要求人人参与,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2.情感参与

体育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发展的过程,学生接受、参与体育活动不等同于思维上、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真意。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1)情知交融。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感知,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进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加深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2)情理交融。教师对学生加以理性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参与欲望,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以趣激情。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人,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3.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行为参与最主要的表现是:

(1)自主学练。传统的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重视的是老师怎么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很少论及,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承受者,教师应在遵循“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要求的同时给学生留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自主选择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和实践。教师在其中只加以点拨、引导,不横加干涉,从而使课堂达成教与学的和谐,主客观的统一。

(2)编排与表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成就感、表现欲、上进心,老师要善于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体操、韵律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中,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就要让学生自己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请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4.差异参与

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1)分层教学。常规教学的理想化目标,对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教学的定式过于单一,容易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教学实际,特别是对一部分基础偏差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就显得大而空、高而远,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分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老师重点对少数困难生采用点拨、规范、帮扶、降低学习难度等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分组教学。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科学分组常有两种形式:一是“过渡性分组教学”,即在某一单元几节课教学中,集中指导后先按自然组分组练习,再将学生调整编到几个不同小组中去。二是“直接优化分组”,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测验,了解基本情况,把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体育课就按优化组列队教学和练习,在练习中再进行小范围的优化调整。

5.全员参与

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这可从两方面人手:

(1)抓学生个体的学习。抓学生个体的学习,决不是抓少数几个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好、能进行一些超前学练的“尖子生”,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2)抓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的过程是信息纵向沟通与人际言行的多向互动过程。老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需求与学习水平,并把它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方案的依据;课后要积极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在课前、课中、课后要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及时把自己的感受、理解和问题反馈给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开展互帮、互学、互教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一个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人参与教学的局面。

6.体育课上的合作

同学之间的合作在体育课堂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每个人要全心全意地为别人服务。给别人递球时要考虑同伴怎样接球最顺手,双打中队友应该怎样配合,不可以互相埋怨,对己严,对人宽,要互相鼓励、支持,这就好象平常生活中一样,不顺心时,要让学生感觉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的关怀,给每个学生精神力量去面对挫折、失败、错误、失误、困难。

六、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

这里的“健康”是三维观的健康(大概念的健康),它的内涵远远宽于以往我们关注的增强学生体质的概念。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1)在实施教学时紧紧围绕大概念健康,完全按健康的定义确立教学目标,使我们施教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是直接指向所有学生的健康问题。

(2)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3)认真领会《标准》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康健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康健成长。

2.生活体育的教学观

体育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对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娱乐、集会等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重新组合和创造加工,体育非常强调运动过程和生活环境的一体化。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素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技能、技术积累,尽可能地利用周边体育资源条件,增加一些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类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提出有关的常识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健康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体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并使其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终身体育的教学观

体育教学应瞄准学生未来生活,既主张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生活的紧密联系,以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延迟性价值,即对将来生活体育的迁移价值。其本质是指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人的一生都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学习,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行为的实施,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以服务祖国和人民为最终目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不仅审视变革学校体育,而且要关注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要在学生在校期间教给他们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产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主体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和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体育要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是教与学双边统一的过程,在现实中,学生的学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 11

求。前苏联体育家休金娜曾说:“教学的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的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今后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才能提高。

(二)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角色的转换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学习者的角色

体育是一门社会化的课程,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体育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对怎样进行体育教育,人们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作为处身于知识爆炸的2l世纪的体育教师,只能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永远的学习者。体育课程的改革(如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本身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要充分享受体育文化的要求”。从广义的教育观上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先知与启蒙的关系,充其量是先学与后学,学多与学少的关系。21世纪知识载体呈多元化,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学生学习的渠道也被大大拓展。如果我们体育教师不好好学习,不仅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教给学生,而且随时可能被学生甩在后面。例如现在推广运用多媒体技术,据前不久在沿海某城市的一次调查显示,该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平均成绩已经落后于他们的学生。我们每个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土时代的步伐。学习一方面在于了解新知识、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在于摸清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认识特点,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以便结合现身的体验,给学生更多有效的身体学习手段和健身方法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高出学生一等的地位,对学生发号施令,实施管教,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新《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这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功能。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工作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但又不是五日的、无秩序的放任自流,体育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运作。新的体育课程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到内容的选编都有很大变化,如《体育与健康标准》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而不是规定。体育教师可在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自由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些都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已经不可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领导者、操控者,而只能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中介者的角色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拥有者,但他更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学生所需要的最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传递给学生。说教师是中介者的角色,是因为他要尽其所能使供求双方都满意,就像中介商在房产(或任何供求关系中)销售中,首 12

先必须拥有最新的市场房产信息资源,为帮助购房者获得满意的住房提供各种房型资料,介绍各种房型的优缺点,最后在供求双方均得到满意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任务。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学生获得踏上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和社会双方都满意。过去我们一直把知识作为一种私有的财富,认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有用。在当前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不断涌现,社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要当好中介者,就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最新的、今后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就体育课程而言,我们不能总是把那些陈旧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无使用价值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理解那些有利于健康的科学锻炼的方式,从而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自主地进行科学的锻炼。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服务者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尊者”、“长者”,是学生心目中令人敬畏的权威,学生只有服从于教师的教育。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并且部分地迈人了产业化的进程,“教育消费”已成为现实,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此时教师应该并只能是一个服务者。学生支付了相当的学习费用,国家作为最大的投资人,替受教育者支付了大部分教育费用,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劳动报酬,不论作为投资者,还是作为消费者,都期待着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通过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达成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实现的。但是,我们应该正视体育教师所提供的服务的特殊性;服务的过程充满艰辛、富有创造性;服务的形式是显隐结合、不易察觉;服务的方式一定要满足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因此其服务的实现也就明显地带有体育教育自身的独特个性。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施以科学;合理的教育,并能遵照社会及家长的建议改善服务。“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乃至随意责罚学生是万万要不得的。

第二篇:体育新课标

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程性质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指出了课程具有四个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可以看出,课程性质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通过研读,结合十年来的课改实践,对体育课程性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生应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不是掌握所有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对“必要”两字的理解在新旧课程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上世纪指导体育教学实施的《教学大纲》对“必要”的概念是学会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完整内容,“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和身心发展情况”、“教学大纲和教材,它决定育人的方向”(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95年5月第2版);而新课程对“必要”的理解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和“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

(二)不同的基础性

课程的基础就是课程的立足点,基础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两者对课程的基础也有不同的认识。

大纲强调:“身体锻炼是本学科的鲜明特点,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身体锻炼要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只有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同前),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大纲的基础是“知识、技术、技能”即“三基”;而新课程对基础的认识则是:四条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简单可以概括为:健康、兴趣、发展和受益。当然,新课程也提出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但相比之下,这就是课程的发展与进步,这应该是一个不争事实。

二、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强调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说明了实践途径有三:

(一)体育与健康学习

这里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学习概念,泛指体育课堂学习的多种形式,如技能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学习。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并不是唯一手段,因此,就有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有了探究式的方法学习,有了合作式的互助学习等。

(二)体育锻炼

这里的体育锻炼应该是指课堂以外的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如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课外小型多样体育活动,甚至还应包括向课外延伸的一切体育活动,如家庭体育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和拓展体育活动等。

(三)行为养成

行为养成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个人进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如遵守规则、帮助他人、安全意识、饮食卫生、与人交往等。新课程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对适合年龄的目标群提出要求,这在以前是很难落实的。

三、健身性

课程强调了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适宜负荷

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也非常强调运动负荷,并通过对学生心率曲线、运动强度和密度控制,达到对一节课运动量的认定。什么是中等强度?平均心率在什么范围内属于合理的运动量?这些数据早有定论,这里不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提出了新课程的新概念,即什么是“适宜”。新课程基本理念之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各人参与的活动量与他获得的效果应该是匹配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式教学。在这一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学习,并付诸实践的。

(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体能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我们依然习惯地沿用着多年前的“身体素质”概念。体能应该是一种对个人而言的表述,它是一种反映个体是否适应现时生存生活的能力概念。

一个人的体能状态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体育锻炼、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会对体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能状态是否良好,其意义对于一个学习压力很大的学生和一个登山运动员或者是一个家庭主妇来讲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体能状态是不能抽象定义的理想状态,而是取决于他们的体格和运动情况,取决于学习或工作的特殊要求和环境特殊的条件,简而言之,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新课程中提到的“体能”不应该用标准化的达标方式来界定,而应该是各人根据自己原有的体能基础不断通过体育锻炼自觉改善的渐进结果。

而运动技能水平同样也是如此,运动技能是一个人对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示。如一个普通的学生对篮球运动运球技术学习后,能够运用这项技术做到运球过人,就形成了他个人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的可比性也应该只限于和自己比较,有了多少进步,而不是去和乔丹、科比之流的高手比较。特别是这种已被学生各自掌握的运动技术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健身的效果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并不是“技术掌握得好坏决定应该获得多少评分”这样的一个错误概念,所以才叫“健身性”而不叫“技术性”,强调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四、综合性

课程强调了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一)体育不是一门只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单纯竞技运动课程

体育的本质是完善个人身体的教育过程,既有接受教育,更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身体,首先就要知道自己身体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从而去有针对性地改善。因此,就要了解有关健康的概念与知识,就要知道健康不仅是无疾病,而且还应是心理健全,并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具有一定道德水准这样的一个概念,然后向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改善自己。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体育+健康教育”的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正是新课程新名称的深刻含义,但它又绝不是简单的两门课程“1+1”的合并,这首先是由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是整个学校教育、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其次是新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指的“健康”只是与体育方面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即使是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仍然表现出其综合性的一面。

(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育领域涉及的知识内容也确实在不断地延伸

从运动项目上表现在新兴运动项目的增多,社会体育项目的出现,对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知识内容上表现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的进入课堂,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日益关注,衣食住行无一不跟学生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从道德修养上表现在人们更多地对体育道德的关注,体育不是一门只讲求战胜别人、获取金牌的竞技,它更是一门通过运动认识自我、改善交往、促进合作的行为艺术。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又是一门学会生存、保护自己的学习课程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在目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判别不管是来自自然、来自人为,还有来自社会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危险,并且通过实践去学会规避、解决的办法。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表现出了一门现代化课程所应具有的综合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新课程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原学科,它必将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一线教师,应该认真阅读和理解《标准》修订稿,认识课程的航标,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

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小学体育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一个挑战,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因此各校掀起课改热潮,不同形式的探讨课、研究课、纷纷展示出来,怎样才算好,各人说法不一,但我想有一点大家都会认同,那就是好的体育课学生应当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整个学练过程中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现角色的变换

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二、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 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 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 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 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 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游戏和比赛化的练习活动中掌握技术。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体育学习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改进动作技术,使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就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实施策略作以论述。

一、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应将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性,强化评价的激烈、发展功能。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中,推崇和借鉴的是体育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原理,少数成绩优秀学生能滋润到成功的营养,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失败者,评价结果使少数学生得到激励,挫伤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笔者认为,体育学习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结束时的鉴别和选拔的手段,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体育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评价,让学生在发现、发展、展示自己的长处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把自身的优势领域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享受评价,促进自我发展。

二、评价由注重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偏重于动作技术结果的评价,只注重越过的高度、时间的刻度、落点的远度的结论性评价,而忽略结论前的过程的评价。结果评价固然简便易行,但是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论、忽略过程的行为,造成部分体能好的学生盲目乐观、目中无人,体能差的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认为,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着体育教师给他们做出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体育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笔者在实践中把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分为四种指标的过程评价,既实践课表现评价、理论课表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跟踪评价和测试评价,运用写评语的形式简要表述学生的学习情况,目的是通过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和环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变化情况。在肯定优点和进步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他们扬长补短,促进其协调发展。

三、评价由主体的单一化转变为主体的多元化

《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的实践性很强,与生活和社会具有广泛的联系,只有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体育锻炼的过程,让学生享受体育生活。在传统的体育学习中,教师是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被评的对象,是评价的客体。其次,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很难全面观察到自己的技术动作,以至于不能自我评价到自己的技术动作,无形之中就把评价技术动作的权利让位于掌握理论并能观察到学生技术动作的教师。所以,教师拥有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的垄断权利。

当学生把技术动作展示给教师的同时,也展示给了其他同学、家长和管理者,当然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也就应该是均等的,在体育学习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评价的条件,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意识与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通过问卷和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孩子进行评价。这不仅架起了教师和家长、学校与家庭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这种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教师、家长和社区等多方面参与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克服了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性,有利于体现评价的价值、实现评价的效能,使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

四、评价由统一标准评价转向综合评价基础上的差异评价

《标准》的另一个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不是根据成绩排位次。由于学生本身存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和个性的差异,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以运动技能为主要评价的内容,但运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天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神经类型有关系的,可能一个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原来的体育评价中可以一节体育课不上就获得及格的成绩,相反有些学生怎么努力可能也得不到及格的成绩,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关注单项技能成绩。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学习内容的设置上要有层次性;在评价方式上要实行终合评价基础上的差异评价,评价不但要采取多种方式,而且在评价结论呈现方式中要尽可能突出学生学习的特长与优势,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自身特点给出个性化的评价结论并提出以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评价结论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才能使师生关系在评价中变得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受到强化和激发。这样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原有的基础不同分层教学,分层考评,差异评价,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让学生利于发现自己的进步,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体育学习中把评价的功能从注重单一的技能和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关注学生体育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转变为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具体、准确的教学信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进行 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必需和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 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改进学习提出建议.以往 的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注重测试学生的达标成绩和身体素 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评价变为一种甄别、选拔学生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大多 数学生都成为体育学习的失败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 的体育学习评价.新课标理念下体育的学习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与表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也要在评价学生中进行反思和改进, 既要重视对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生理指标的测试, 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 进行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人的努力程度给 予评定,才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助于激励学

第四篇:体育新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一)指导思想不同

(二)目标体系不同

(三)结构不同

(四)学段不同

(五)内容标准不同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七)评价方法不同

(八)教学要求不同

二、课程性质的定位与课程 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展放在主体地位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学习领域与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要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水平一)乐于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二)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水平三)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知道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二)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知道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水平二)

了解所练习的运动动作,观看体育比赛(水平三)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水平三)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二)初步掌握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一)

初步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水平三)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水平二)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危险的方法(水平三)注意运动安全(水平四)

4.获得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

初步掌握在野外条件下的基本技能(水平四)参加集体野外生存生活活动(水平五)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生存生活活动(水平六)

(三)身体健康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水平一)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水平二)

能够在学习、运动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水平三)

2.发展体能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水平一)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水平二)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水平三)

发展速度、有氧能力和灵敏性(水平四)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水平一)

描述身体特征(水平二)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三)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水平三)

(四)心理健康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要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水平二)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水平三)

2.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

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水平二)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水平三)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体验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水平一)观察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水平二)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水平三)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水平二)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水平三)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水平四)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乐趣(水平五)在体育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水平六)

(五)社会适应

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 在游戏活动中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水平一)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和关爱以及与社区活动的联系(水平三)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水平三)

五、实施建议

(一)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制订教学方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2)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来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

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一般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

小学低、中年级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 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2)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及创新精神,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3)应改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学习,师生之间是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4)关注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1)重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各地区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保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第五篇:小学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随着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提倡、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并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体育知识,所以体育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体育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体育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在体育课中把体育技巧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技巧作为学生会不会体育的标准,不但偏离了教学体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体育 惧怕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体育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体育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体育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感受,逐渐地喜欢体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教,死板的讲述体育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也无法令孩子们喜欢。我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许多与传授体育技能有关的小游戏,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创想的内容。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甚至连刘翔跨栏的动作都出现在了课堂上。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堂课四十分钟,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最重要时光,把握住这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首先,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头的设计上应该注重新颖,吸引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课堂上来;其次,各环节的衔接要巧妙,使课堂教学流畅自然,各环节自然过度,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且不中断学生的思路,易于学生接受;再次,把握好结果的处理,让学生有一种精彩的感觉,就如同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体育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前夕。“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去"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都是其次的,我们要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尽头教学结果上,要集中精神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到自己在这场改革中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让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尽快适应“新课程”,克服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下载新课标体育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体育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读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首先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参加增城市体育教研工作会议感受 仙村镇中心小学 陈沛威 本人在3月13日参加了由增城市教研室举行了2013学年第二学期体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 新《课标》已逐渐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泛采......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

    学习感悟实践提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暑假时,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本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我们体育教师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

    阅读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体育组 刘磊 通过阅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标实验稿与课标修订稿对体育课程性质的阐述作了比较,我有了以下感受. 体育学科面对的......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5篇模版)

    体育新课标学习本人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与收获。下面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一)、新的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

    体育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范文

    体育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一直在积极摸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