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通力“合作”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首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其次,要合理规划分组,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以及学生差异进行分组。最后,教师营造宽容多元的评价氛围。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注意合作学习目标与合作任务的设定、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等问题。【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规划 监控 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总能发现一些处在“边缘状态”的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中,这些小组的学生甘于“边缘”,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好像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在探究学习中,他们甘于孤寂,“冷眼”看其他小组同学忙碌的身影;自主学习中,这些小组的部分学生甘于将主动权交还给老师,或者交给其他同学,没有自觉,没有主动,甚至做起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相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互助中习得知识,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在分享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针对着这些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新理念的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策略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能替代其他优秀的教学方法,因此,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何时进行学习,或者说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比较合适?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综合性应用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作学习的开展。因为,在运用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或用多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师设计的拓展(提高)任务时,势必涉及问题的分析、任务的分解以及实现技术的选择等环节,而这些要素的确定,学生不通过讨论、协作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复杂任务的完成,还会带来实现技术的复杂性的多样化,分工合作是理想的选择。在教学《帮垃圾分类回箱——制作多图层动画》一 ① 郑金洲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福建教育出版社 课时,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两个图层动画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多个图层的动画制作,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操作是有难度的。笔者此时将任务进行分解,布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多图层动画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相互讨论,能较快并能得出“物体同时运动时,要将不同的运动对象放在不同图层中”的猜想,教师趁势再让学生用操作去印证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的操作方法,最主要的是通过小组探究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也为今后的动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在教学《我行我秀——主题动画创作》一课时,如让学生独自完成动画的创意、脚本的编写、动画的制作等学习任务,显然是有难度的。可按课堂的情况将学生编成若干个4~6人的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框架内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与任务的分解,集中团队智慧,通过讨论,确定小组创作主题,按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互相寻找各自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合理规划分组,营造合作氛围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目的,合理规划小组分组不仅可以高效地达成既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可以体现和达到课程性目标,即在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的能力。②
笔者观察发现,如果任意分组,处于“边缘”游离学习状态的学生,所处的位置多在课室的后排,而坐在前排的学生虽然合作学习的氛围很浓,但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印证了“魏拉德·沃勒尔(Wilard Waller)”效应③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同样适用,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合理的小组分组,是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计算机设备的限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摆放学生的座位。怎么办,这就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的座次上采取一些策略,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考虑“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组际平衡”分组原则,将优、中、学困三类学生组合在一起,力求每组力量均衡,避免出现强势小组和弱势小组。通 ②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如果座位的选择是随意的,坐在教室前排座位的学生大多是些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的学生,可能也有部分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其中,而坐在后排座位的往往是些捣乱和不听讲的学生。过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对于学困生来说,改变了他们处于“旁观者”的身份,更重要的使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他们不再是一叶孤舟,不再会感到孤立无援。而且,通过与成绩优秀生的合作,可以提高学困生的个人学习能力。
“实践出真知”。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遵循“设计→观察→调整→优化”的实验原则,根据所在学校计算机室设备摆放情况,总结了一套较为可行信息技术课程座次编排策略。首先,在新学期初,与任教各班的班主任密切配合,调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兴趣、爱好、性格,各科学习成绩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基础分类。其次,按学生相关表现进行分类,最后依据学生个性分成A~F类。按4—6人一组将学生分配到8—12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见下图)。将学困生的座次提前,使它们有最多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每组安排1~2名A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小老师”,履行小组内学困生的“传、帮、带”的职责。安排前好基本座位,每三~四周轮换一次,这些学生位置相对稳定,全班学生的学习素质均匀分布。各班确定学习小组组长8—12人。按学生意愿,部分调整个别学生座位,以优生为代表树立学科权威,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教师对个别、“热点”对个别、个别对个别等形式,达到教育提高个别学困生的目的。
(说明:A—学科权威; B—善于语言表达者;C—善于推理者;D—善于操作者;E—善于观察者;F—学困生。)
三、确定学习目标并对小组及成员进行有效的监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归宿,而学习活动是学习目标的体现。3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教师要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去,首先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个人责任分工表,以便在以后能及时进行跟踪和指导监督。其次,在监控、跟踪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共同奖励与督促、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别外,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对小组成员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关心、适时的认可,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东本。必要时,也可适度利用小组之间竞争的心态,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激发和维持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如笔者在教学《制作旅游计划》一课,布置了“畅游世博四天游”的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EXCLE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含有住宿费用、旅游线路、时间安排等资料的旅游计划。接下来学生填写分工记录表(如右图),明确各自的分工。完成的小组可以到黑板上画一个个性标签,并上台汇报整个旅游的过程。通过小组分工记录表、个性化标签、小组上台汇报这些隐性的化的管理和督促手段,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责任感和阶段成就感的驱使下,最终达成对总目标的实现。
四、营造宽容而多元的评价氛围,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合作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④。因此教师应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 ④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88.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如上例中的《制作旅游计划》一课,笔者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填写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右图)。这不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各小组能通过听取其他几个小组的总结后,尝试改进方案。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价的习惯,并能从评价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这需要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特别是关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评价方法要经过反复地试用、反馈、修改来完善。另外,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不拘一格。随之而来的一定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金洲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育论》 顾明远等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3、《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文化主题性实施策略》 黄振余编著 海南出版社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李艺、李冬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88.
第二篇: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最终版)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贵州省麻江县(未发表)
【摘要】新课改中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本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强调要改变教师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特别强调自主创新、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英语,小组合作,实施
【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特别强调自主创新、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英语课堂教学里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难以达到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笔者通过实际的课题研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课堂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弥补了我国大班额班级授制的不足。能大面积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何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 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通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彼此互助来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具体而言,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的策略有哪些?
1、合理科学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我实施的课题研究中,为了合作学习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我采取了按座次就近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班上学生成绩及平时表现情况,兼顾性别、年龄、能力等因素地行分组。
2、创设有效的合作方式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载体。
将任务型教学溶入合作学习中,各小组以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中心,教师要求学生先分工再合作,最后教师通过课堂评比竞赛,将个人成绩记录好并汇总成为小组成绩,再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根据活动规则,给予相应加分。这种任务型教学可通过以下的活动来去实现:
①合作学习单词:
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地去预习生词,包括发音、拼写。不懂的再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合作小组进行朗读、拼写、听写等竞赛检查学习情况,并将学习成绩记入小组成绩当中再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②合作完成对话:
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布置任,由组长安排到小组成员中去,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规定每个角色只能由一人担任,这样,能力强的学生承担任务大的角色,而后进生也得到了开口锻炼,教师也可以抽取各小组的同号学生进行临时组合表演。
③合作学习阅读
对于长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师提出一些问题,通过现场口译,课后提问等竞赛,督促学生课前先去预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合作处理试卷
教师要求学生每次试卷发下来后先自已独立认真订正,经过自己的再次订正还不正确的,应请教本小组的优等生了。鼓励优生主动帮助后进生,培养他们关心弱者,助人为乐的品格。
教师灵活组织以上活动并通过课堂竞赛,单元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如何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
为使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教师要制定一张体现个人和小组成绩的情况统计表,张贴在班级成绩评比栏的墙上,作为学生及小组的成长记录,可使用一学期,表格大致可分,平时学习和单元测验两部分。
4.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
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是学会运用这门语言。而开口说则是语言交流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应充分鼓励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这方面应起示范带头作用,教师的课堂日常用语有:
表示赞扬鼓励的:
Take it easy!You can do it.You did a very good job!What a good idea!You are great!Your pronunciation is wonderful!Well done!Congratulations!I agree with„„ 表示询问的:
Can you translate this sentence into Chinese?(or English)How to pronounce this word? Would you please have a try ?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this question? Do you have anything else to say ? 发挥教师能动作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者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角色意识具体体现在:协调意识、激发意识、参与意识、监控意识、反馈意识。
为了健全评价机制,首先学生必须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小组所有成员进行有效的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在于能否达到某个小组目标,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否提高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成绩,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主动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总结】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新课标》提高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个大问题。“小组合 作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研究表明,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合作,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并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学习。【参考书籍】
1.《小组活动方案集锦》/胡军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英语教学心理学》/林崇德/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程可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新版薄冰初中英语语法》/薄冰/开明出版社/2006
5.《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董洪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第三篇: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一节信息技术赛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塔河县第三小学校姜宏
参加大兴安岭地区第二届“金烛杯”课堂教学大赛,我的抽签课是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十二课《旅游计划书》,本课内容是在WORD中插入图片及图片的环绕方式。我思索着:如果再用老办法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讲解本课内容恐怕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在课前三十分钟准备时间,我和学生拉近距离,问:“你们喜欢看书吗?”呼啦,小手举起一片。好多同学边举手边说开了。原来他们都很喜欢看漫画、卡通的书,因为里面有图片。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既然你们都很喜欢这样的书,今天不妨请你们来试试,自己准备看怎么样才能在文章中插入这些图片呢?”这一招还真灵,十来个“漫画迷”开始自动分组“集体备课”。他们马上翻阅课本,相互讨论,忙得不亦乐乎。经过观察,我确定教学方案可以正式实施。
课堂上,我设计几个任务,让他们按照在班级讨论时一样分组,组内各自有着细致的分工:一名同学先来讲如何插入图片,提示同学操作方法,进行比赛前的热身运动。一同学来当小老师,演示本组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讲解。一名同学负责“组织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采取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一个任务是:打开指定位置的文章,这一任务学生有基础,我在大组内容进行比一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快最好。学生学习兴趣浓。随后是小组内自学课件,使本节课掀起一个高潮,自学课件很明了,简单,学生一看就会,比老师演示更有效果,这时学生在学习中全心投入,学生气氛热烈,秩序井然。接着,全课的高潮到来,按照自学课件的方法给文章插入图片来美化文章,美化后在小组内,评价。最后推荐到班级进行评比,进行得异常激烈,同学们有序地合作,四大组挣先恐后的竞争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一篇篇被学生美化的文章随着下课铃声产生了。课间,同学们仍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与喜悦中。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生生互助、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组织教学更是形式多样、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第四篇: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策略
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策略
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最后,阐述了自己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所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小组合作学习
探索
反思
对策
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之所以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这主要是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互助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符合认知规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讨论、分析、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特别作用。在美术教学的不断实践中,我对此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关注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潜能的发挥。在美术课堂中,从探索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个体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展现他们的潜能。
二)提供交互式学习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地呼吸,在富有情趣、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中注意建立师生关系,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共享式”教学。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前提下,教师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的主旋律。四)关注学生真正的参与,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教学,加强课堂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诸如: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充盈课堂,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生动观察、动手动口等形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地实现技能、情感、态度的教育,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将学生“自主”混同于“自能”。
[案例1]一年级新教材“会动的小纸人”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分八个小组,每组分发一件会动的小纸人的范作和一些纸条,让他们自主探索“小纸人为什么会动”和“怎样制作纸弹簧”的方法。并给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顾玩小纸人、玩纸条,只觉好玩,开始还能认真一点,很快就忘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开始说笑、哄闹,热闹非凡,秩序一片混乱。
[反思]学生是在“游戏”不是在“探索”,我们说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会,也不等于可以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有余,似乎成为学习的主人,却收效甚微。目前课堂教学中,事实上许多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因此,小组合作的“自主探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其次,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有意的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双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忙于“绘制”,失去“探索”。
[案例2] 四年级“套色纸版画”公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探索套色纸版画的绘画、制版、拓印,探究中各小组忙于绘制,迫于有其他老师听课,课堂上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安静,学生忙的忙、闲的闲,气氛非常压抑。为使后半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以保证各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只好打破了课堂的宁静。
[反思] 要想达到目标,必须要制作出拓印的底版,而制版较为繁杂,教师未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使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费了很多时间未能制好底版,学生也根本来不及探索,自然对探索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老师为了诱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探索规律和方法上,事先必须要细心考虑小组的分工合作,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探索方法规律上发挥主体作用。
三)设置“套路”,抑制“创新” [案例3] 一年级新教材,“转转儿”课的教学。
课上我把学生又分成小组,事先准备好了同样的材料,(大纽扣、厚纸板、胶水、粗棉线等),并让学生按我设计好的三步骤,分工合作完成“转转儿”的制作。
1、绘制转板,剪成圆形。
2、粘贴、穿孔。
3、穿线,尝试改进。
各小组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演示汇报结果,各小组制作表演的完全一样。[反思] 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的制作根本无法体现创意。象这种小组的“探索”,事先通知学生准备统一的材料,设定制作“套路”,无需经过学生的“头脑风暴”,无需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又成为美术手工课上一道风景线,学生似乎都在参与,是否有探索性?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学生演员”,依据剧本的成功演出罢了。
四)一味“开放”,忽略“引导”
[案例4] 二年级教材“各式各样的椅子”的教学课上,我依然把学生分成了四组,举办“椅子专卖店”的体验活动,平时一贯啰嗦惯了的我认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去学习、去体验,于是不敢过多的讲话,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评论,惟恐压抑学生的个性,所以我只充当“点将官”的角色,充分让学生民主,由学生分工,由学生组织,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同学是“经理”,有的同学是“营业员”,有的同学是“顾客”,还可以对椅子提出各种意见,毕竟他们是“上帝”呀!然而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较好的学生扮演的“经理”、“营业员”、“顾客”确实体现了能力,而一般的学生却是一团糟,特别是一些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东跑西跑,甚至捣乱,看似活跃的课堂,又是秩序混乱。
[反思]教学中的“开放”,而不是盲目的“开放”。美术课堂中应以一些游戏、角色扮演、评价等体验创作的快乐。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应是以教师的正确引导,指导小组分工合作、探索、体验,而不是任由一味“开放”、自由,使学生的体验陷入了“误区”。
三、美术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采取了一些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个人自学自探。例如,教学“会动的小纸人”纸弹簧时,每个同学利用手中的纸条尝试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并且探究纸条两端相同粗细和两端不同粗细所制作的纸弹簧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将小组合作中制作“会动的小纸人”的难题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
二)组织具有可探性、挑战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美术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美术活动,具有可探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创意,促进学生学习上的创新。例如,在一年级新教材《水墨游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中的挑战游戏活动,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出题挑战,你出一个圆形、点、方形、墨块、线等一些简单的语言,来相互挑战,作品完成再评价。学生创作既快,作品又富有创意,组织的活动让他们有内容可探,又富有挑战性,评价更有话说。合作研讨中呈现出热烈而富有创造性的场面。
三)强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指导。
指导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二:(1)舆论诱导,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态度与要求,进行正面的讲解,使学生接受并形成舆论监督;(2)个别引导,主要利用课余或美术活动课的时间,给小组长讲解组织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指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倾听、反思、借鉴的态度与方法。实践表明:只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自会逐步提高。
四)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大组交流研讨。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大组交流、研讨,必须紧紧抓住。例如,在一年级新教材《转转儿》和《会动的小纸人》这两课,在探索“转”的原理及会动的小纸人“动”的原理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后思考、讨论、交流解决了一些困难学生的思维难度,基本了解了转与动的原理,然后又展开了大组交流、研讨,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同学们不仅发现了多种制作转转儿的方法,还发现了纸的两端粗细不同,制作的纸弹簧效果更好,使转转儿“转”得更欢,小纸人“动”得更乐,原先的疑难点也很容易解决了。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的精彩发言,但是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无效的小组学习、热闹型的小组学习、瞬间型的小组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杜绝这些所谓的“小组讨论”,主要靠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会发现、会思考、会提问、会讨论、会倾听、会学习。
参考文献:《中国美术教育》、《中国中小学美术》、《走进新课程》、《美术向导》
论文题目: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策略
作者姓名:耿立丽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74年9月
教
龄:15 任教学科:美术
职
称:
小学高级 学
校:南京市清水亭小学 邮政编码:
211102 联系电话号码:52722296—8820 手机号码:***
第五篇: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新时期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的有效更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本文首先对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包括开展原则、存在问题等,之后文章对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包括: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明确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前提;引入竞争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恰当的引导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催化剂等方面。
【关键词】初中生物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1.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合作学习,是以合作互动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与方略[1]。合作学习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系统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促使学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其最大特点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这对于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有着变革性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丰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开展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而当我们在初中生物的教学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有明确的小组讨论主题,或需解决的学习任务;(2)小组内各成员要面对面互动;(3)小组内要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
1动的气氛;(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如果能按上述原则落实到位,真正开展起来的话,对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地方都是流于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一般就显示为:分组的随意性大、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合作意愿不强、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明显等。根据实际显示,初中生物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的实施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见开花,不见结果”,到最后往往都会出现合作过程热热闹闹、气氛热烈,汇报过程冷冷清清,学生你眼看我眼,争着往后退,没人站出来发言。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要让它在初中生物的教学里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找到有效的实施策略,并使之落实到位。
3.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分析
3.1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小学,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但传统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有着工作量小、易于管理等优点,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脱离了教育实际。所以,尊重差异、面向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这就成为新时期初中生物教学的“必由之路”。科学分组为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但科学的分组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通过家访、谈话、调查、课堂
表现等综合观察为学生分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让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小组内部获得合理的搭配。分组时应避免 “就近原则”与“一成不变”的原则,即不能因为学生座位离得近就分成一组,也不能只分了一次组之后就再也不重新分组。而应该根据组内学生个体的变化,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的重新分组。
3.2明确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前提
在有了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就要合理并且明确地进行分工,职责到人。一般可以采用6人小组制,对每个合作小组,要设立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监督员和信息搜集员等不同职务。其中,组长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主持组内讨论,分配发言任务,协调学习进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情况;报告员负责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监督员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学习和纪律情况,做好登记;信息搜集员主要是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辅助记录员落实组内学习遇到问题的处理工作。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结合实际情况互换身份,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以达到全面共同发展的目的[2]。教师要定期对各个小组的考核成绩进行检查,并结合各种考核成绩,对进步程度不同的小组和人个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考核出现下滑的小组,要及时总结差距,找出原因,制定解决措施,最终使全班成绩共同进步。
3.3引入竞争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方面是要尊重各组之间的差异,努力促使各小组共同进步,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要促使学生进步,又必须引入竞争。针对初中生的年龄,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要想取得
一定的成效,都应该建立在竞争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教学所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以一定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形式,以教学过程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教学机制,并且要形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在组间开展有序且良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采取两组为一个搭档,互相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纪律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竞争。每月选出一组进步楷模,让各组学习。以此实现各小组你追我赶,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4恰当的引导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催化剂
在初中生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关注的是要学生起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教师在每个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包括导学案的设计、活动内容的安排、考核模式的制定、竞争方式与途径的规划等等,都需要教师充分的前期工作和大量的准备[3]。一般来讲,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设问一般不宜提出太多的内容,最好是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以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作为载体,以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使用现代科教等手段去主动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为途径,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为目的,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的最大效率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4.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地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进步的理念是显而易见的[4]。所以,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定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郭凤云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12B):44-46.[3] 孟慧 浅谈初中生物中的“合作学习”[J] 现代阅读,2011(4):155-156.[4] 浅谈初中生物中的合作学习[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