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语文听课的教学随笔
关于语文听课的教学随笔 孟 庄 小 学 刘 绪
华2013、12 语文听课的教学随笔
每学期学校都会发听课记录,要求每位教师记听课记录15次。“随堂听课”、“年级组听课活动”、“公开课听课”、“外出学习听课”,一次次的听课,我们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听课后产生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听课后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多少启发?专业水平提高了多少?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听课的:
对话一:有些教师匆匆忙忙走进听课教室。“您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吗?”“不知道”。
对话二:“在您的听课本上,我发现您认真记录了老师的语言和教学环节,而没有学生的表现,为什么?”“听课,就是要向老师学习,所以我重点记录了老师的表现。”
对话三:去听课时,老师们非常积极。但是让老师们进行集体评课时,却完全没有了听课的状态。问其原因,教师说:“愿意听课,愿意听别人评课。”
对话四:“这次听的也不是我们学科的课,我能不能不去听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若这样,教师听的课再多,也是徒劳的,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听课更有效呢?
一、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听课共识。一是组织听课是学校领导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决定的。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用本校教师培训本校教师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做法。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思想、经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二是组织听课是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俗话说:“人生处处皆学问”。课堂看似平常,却不平常,里面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全面要求与分类指导等这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展示。教师只有深入课堂才能获得,才能借鉴,才能提高,才能不间断的为自身“充电”。三是组织听课是激发教师主体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需要。无论上课的老师是否优秀,也无论上课的效果怎样,只要老师不是听课的机器,必能引起听课老师的思考或反思。
二、要知道听课前要做些什么。首先要明确听课目的,带着目的去听。如果是“同上一节课”,那么我们就要求教师在听课时要注意比较:同一个教材内容,他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是怎样理解教材的?他的设计用于我班学生是否合适?我们在教学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等。如果是同一学科听,既可以了解不同年级同学科教材的设计,又能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如果是跨学科听课,就要分析此学科教师的教学优势、教学特点和学科融合等,也就是说无论听什么研究课,我们要先明确听课的目的。其次,要想听课有所收获,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是学习教学思路,记录精彩片段。有的教师听课时只顾埋头做记录,真正用心听、仔细揣摩教者教学意图的时间不多,课听完后,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记录,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听课要以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为主,要边看、边听、边思考,然后再有选择的进行记录,取其精华,记下有价值的互动过程(片段),汲取好的教法。二是集中身心精力,认真思考分析。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听课者如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其对教学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听课时要全身心的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做到前瞻性与对照性兼顾。前瞻性是指听课者的思维要先于教学进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多种合理预测,摸索课堂发展的趋向,为分析评价赢得时间,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对照性是指在听课过程中,将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听过的课)进行对照,以便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及时总结,把听课随感写下来。精彩的教学往往能触发灵感、激活思维,使你产生联想和想象。听课时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不要太依靠脑袋记忆,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课不思考等于没有听,有时如果光看课堂上的表面现象而不弄清教者的设计意图,而进行机械的模仿,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听课时要及时进行综合评价,写一篇简短的听课反思。四是个人课例实践,要注意模仿。听课结束不等于对课思考的结束,不仅要将所听的课作为案例进行反思研究,而且对好的教法进行创造性的模仿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既要体现出学习的痕迹,又要注意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为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三、要明确听课时我们听什么。
首先,看教师的“四个方面”水平,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二是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三是教学机智:看教师能否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能否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四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其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四种状态”:一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项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三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四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
第二篇:听课随笔
听课随笔
——听《认识圆》后
七东小学张分棉
今天听了高崚小学翟会如老师的课感触较深,她生动的讲课,丰富的课件,活跃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圆的美好,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配合较好,学生分组对折圆,发现问题,同时思考:
1、有几条直径,2、有几条半径,3、在同一个圆(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学生积极配合,气氛十分活跃,让学生动手做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很好。在圆上找圆心、半径、直径,找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用圆规画圆最后练习。《认识圆》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平面图形,老师把原来学习过的图形和现在的新图形放在一起比较是很好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用学具画圆,从自己画的圆上认识圆对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有帮助。
第三,学生的课前准备比较充分
在讲到圆时,学生每人手中都有一个准备好的圆,这已经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的能力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方便。如:对折圆及折痕,让学生直观的发现无论怎样对折,都会经过同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圆心O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一气呵成,翟会如老师通过学生画圆,从而发现在画圆的过程中发现了画圆遇到的困难引出圆要定点、定长,知识的引出很自然。很自然地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通过小圆、大圆的画图工具的比较,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什么决定圆的大小”。
总之,翟老师这节课很成功,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多帮助。
第三篇:听课随笔
《有余数的除法》听课随笔
我听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分糖教学活动,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糖果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糖果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圆的认识》听课随笔
听了徐国梅老师上的《圆的认识》,感触颇深。《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白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张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圆的面积》听课随笔
今天上午,我听了侯雪花老师的一节六年级数学课堂观摩研讨课以后,感觉受益很大。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的面积”。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给圆形纸片涂色,使学生感知圆形的面积,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圆的面积计算演变成学生以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因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弄清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表格填空的环节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通过感知、演变、推导、巩固、应用这些环节,在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组建自己的知识,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教学手段把知识化难为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用线绳子量圆的周长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立足课堂本真、追求有效教学”的体现。
最后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之,这节课紧紧围绕我校所定的专题;“立足课堂本真、追求有效教学”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有效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效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外出学习听课,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很有一种危机感,一种被改革的潮流所淘汰、被其他学校所超越的危机感。
一、今年有幸参加了“武威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暨电子白板应用评选观摩活动”听完课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一位老师都以自身诠释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每位执教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亲自听到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高效课堂”的思考:
1、这次课整体设计很好,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的点拨启发还是小组的合作,都遵循着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从导入开始就紧紧围绕课要进行的话题,对旧知识的复习环节也设计得自然,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设置了很好的梯度,学生很容易自己就可以尝试新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给学生一个阶梯,阶梯设好以后,为后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自主合作就很容易。这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的一点。
2、课堂的拓展部分也是关注了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把学生当成容器,把自己的教案全都倾倒在容器内,而不让学生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以免节外生枝,其实这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一些想法有时正是学生读书过程中的难点,可这样的难点一旦忽略,不仅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而且会让学生发问的脑筋产生惰性,让我们的课堂毫无生意。新课程提倡对话,师与生对话、生与生对话、生与读本对话,这样课堂就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老师和学生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出奇迹,唤醒潜能。
从课堂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环节中注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我们老师忽略的。
2、课堂过程要有总结性评价。
3、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特别是不喜欢举手的孩子。
4、课堂上小组的展示不能过多。
5、课堂展示时一定给下面的同学一定的任务,这样大家才能认真听。
6、对作业的处理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适当的渗透,这样学生做起来较容易。
7、重视语言的输入,巧设语言的输出。
8、对本节的重点可以多一个呈现的过程。
二、根据学科班长总结,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习惯控制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改进方向:体会、尝试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
三、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老师都很清楚它的操作流程、实施要点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反思我们的教学,根据教学模式,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出自己的课堂模式,把新的理念一直贯彻下去。
《认识钟表》听课随笔
今天听了陆敏学老师上的《认识钟表》,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 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还通过课件演示了分针的转动是怎样引起时针的转动的。学生好初步了解了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以便能区分钟面上的时间可以干什么事情。
《认识锐角和钝角》听课随笔
听了邓德鹏老师的《认识锐角和钝角》一课,有很多感想。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锐角和钝角,由于学生没学过这两个字,对它的字面意思理解也困难,更不用说把它用在数学中记住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了,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花费了大量时间,通过理解字义、编小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这一概念。
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一节课比以往都有很大进步,评课时提出其他老师提出的优点也比缺点多,这让我有了很大的自信心,下面我就说说这节课的主要优点:
1、课前准备充分,思路清晰,课件实用,能充分帮助学生认识角。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各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
3、口齿清晰,讲解明了,语言亲切,过渡自然。
4、师生双边活动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
6、练习有层次性、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时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走自主探索的道路,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
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也是我教学路上的一大障碍,要服此困难,就得多练多讲,并常请老教师听课评课,这样我才能有所进步。通过这节公开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上网查阅一些教育资源,多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并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提高自己。相信,我的课会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丰富起来!我也会成长起来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听课随笔
听了张雪老师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一课,有很多感触,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如下反思:
一、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三个方面:
1、为课堂教学中的和谐、高效作初步的探索。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知识的迁移和不同层次的反复练习,每个教学环节的不断调整只为一个目的提高有限时间内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把老师与学生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大量的激励语言和适当的教师幽默为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2、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知识点,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算法。
3、教学时,先通过两道不同复习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作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5×12,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
二、这节课不足的三个方面: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我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⑴ 290和145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⑵为什么145与290不用位数位对齐?)。
2、我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我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和我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我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教学智慧的贫乏。
3、所学知识的深度拓展不够。由于时间不够,“思维训练”环节在课堂上被临时删除,导致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没有得到发挥。
《搭配中的学问》听课随笔
听了共和街小学李巧林老师和冯雪萍老师的两堂《搭配中的学问》,我深有感触。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真正的领略到:原来同一个课题可以上出如此迥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又是同样的成功。
李巧林老师的课堂——平淡但扎实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李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冯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冯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冯雪萍老师的课堂——简约而大气
冯老师的课堂,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但能给人一种简约的美;她不多言多语,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教学的大气。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堂课的印象:
1.教法简单,思路清晰。
老师抛开繁琐的教学形式,随意拿掉一件相同的上装或相同的下装,便很好地概括出搭配的方法,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将“实物——模型——符号”的过程有机结合,展现出本色而高效的数学化过程。
2.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老师往往会通过自己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孩子喜欢的声音,让孩子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但是,冯老师却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冯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搭配的方法。
3.环节简洁,内容紧凑。
本堂课的教学主线是“参观上海世博会”,老师没有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而是简单地以“挑选漂亮衣服——吃营养早餐——了解参观路线”等过程,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游”向上海世博会,贴切而自然。学生在老师的鼓动下,很乐意地帮老师解决了旅游中的各种问题,获得不少新知识,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外,贯穿始终的背景轻音乐,不仅舒畅了学生的心情,同时也令学生更专注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总之,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第四篇:大学教学技能听课随笔
大学教学技能听课随笔
3天的面授课程,我学习了与大学教学技能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微格教学、观摩示范及案例分析,深有感触。
通过本次培训的第一堂课,我第一次认识到,以前上学时所听的课,都包含了老师深厚的教学技能和课前诸多的准备。而如今作为一名准老师,我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课堂教学十大技能、课堂板书板图技能、课堂教学问答技能、课堂教学演示技能、课堂教学讲授技能、课堂导入结束技能及课堂教学口语技能。听了王老师的这个面授课,我学会了备课的时候应该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备课。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备课很重要,应像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有特色”,这样才能讲好一堂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时教学时需要应用不同的软件去备课,这样才能生动的讲好一堂课,本次听课我学会了应用frontpage和sharepoint designer两种软件讲课,真是获益匪浅。所以,从第一堂课开始,我就决定好好听这门课,好好学习《大学教学技能》这门课。以便于在将来有朝一日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能良好地传播知识。
尽管我之前对教学技能一无所知,但听了王老师的课,我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和期望。通过王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我意识到,一个好老师是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而成的,这个启发使我燃起了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不断保持学习,提高眼光,不断积累,使自己最初这些看似笨拙的教学技能逐渐从量变积累到质变,最终能够把一堂课或一门课驾驭的游刃有余。目前,我的首要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一堂课。
首先,我要努力讲好一堂课,进而,逐渐过度到每堂课都讲得好。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一门课讲得好,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许有机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更多的课讲得好。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实现我的这一愿望,需要不断地在课外下功夫,好好地备课,然后有机会的时候上一堂课,课后及时总结收获和不足之处,这样,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通过王老师的面授课,我学习到一个好的教学: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它通过规范的教案使务求形似,通过合适的教学课件提高授课效率。好的教案和好的课件都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掌握好相关的教案和课件技巧,不能不做,更不能不会做。老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去授课,要做到雅俗共赏,雅:小众获益,俗:脱离学术性。教学中的难点可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可能是老师授课中的难点,学生的难点是难懂,老师的难点可能是难以给学生讲解。所以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应有扎实的基本功。
至此,我知道如何去准备一堂课,如何去讲授一堂课,这都归功于王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在钦佩王老师教学艺术的同时,亦感激感动于自己能有机会聆听这样实用而丰富的课。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讲课技巧和要素之后,我深刻意识到,一堂好的讲课,不仅仅在于技巧和形式,更要求授课老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此,在今后,自己亦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发挥和应对。
第五篇:小学语文听课随笔
上周,听了两位年轻老师的课,感觉他们都有非常大的进步。
第一节听的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节课朴实无华,实实在在,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1.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了质的飞跃。组织课堂有章有法,轻松自如;教学语言一字一板,清清楚楚;特别是板书,不仅是方正有力了,更主要的是,老师一笔一画努力写好每一个字的态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示范——教育,重在点点滴滴;教育,贵在于无声处。
2.能根据识字规律进行教学,整个识字过程的安排由文到句,由句到词,由词到字;由读准字音,到认清字形,到懂得字义,做到了由易到难,层次清楚。整个识字过程比较规范和扎实。
3.能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补充的材料很有必要,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扩展。
第二节听的是一年级的读书汇报课《享受阅读,快乐启航》,这节课让人耳目一新。
1.教师年轻但不失端庄,端庄又不失灵气,给人一种清新悦目的感觉。
2.整堂课由学生主持,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表现得大大方方,自然又自信。尽管一切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个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3.在没有模式的情况下,能大胆创新。学生展示环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避免了单调和枯燥,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4.积累环节非常必要,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当然,两节课哪一节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比如,阅读识字课,还要加强读的训练,尽量做到多读少讲,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熏陶,读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朗读等等;老师可以再亲切活泼一些,更贴近孩子一些,和学生的交流要发自内心,真正实现语言的互动、表情的互动、情感的互动以至心灵的互动;表彰环节再细致明白一些,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样做才是优秀的,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教学永远是个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两位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能把课讲到如此程度已实属不易,这表现了她们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钻研的精神,积极上进的品质,有了这些,没有谁会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