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感悟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关键词:教育过程,课堂教学,教育公平
“没有教育公平,便没有和谐社会”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是核心的、关键的、实质性的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最经常、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我作为一个一线的老师,主要谈谈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去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他们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是教师职业生涯与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就是在这个重要场合,让许多多学生体验到的却是极大的不公平。
(一)教学不公平的现实表现:
1、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致使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来看,由于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而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的主观选择性。实践表明,教师与学业成绩好、班级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率,要远高于与其他类型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选择性交往必然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均衡。
2、座位编排使部分学生享受优先特权。教师一般是安排那些成绩好、班级地位较高和与自己有特殊化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近前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自己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学生放在后排。所以,座位的前后排成了班级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3、课堂教学语言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那些优等生热情关注,即使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也只是和风细雨地点一下,问题回答不出,也是再三启发且表情和蔼。但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或“弱势群体”则大不一样,如果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轻则当众点名,重则厉声训斥,更有甚者动手打骂或体罚,使他们无地自容。这种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不当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以致发展为厌学,甚至出现经常性的逃学现象。
从心理学最简单的道理来讲,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一个孩子学习兴趣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体验到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每一个家长、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在班级年级第一名,然而,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学生不听话犯错误都是正常的,不然也不要我们大人教育了,要正确看待不听话、学习不好的同学,他们的心里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更渴望被关爱,被尊重。我们老师更要关心他们,给他们提高自信的机会,教育是面向全体接受教育者,不然,我们就有脖于教育,也
就是貌似教育的公正,其实,是教育的不公平。(二)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
1、教学公平的核心是差异发展。教学的公平就是要让学生有差异地、充分地、自主地获得发展,教学的公平不是要“修剪”学生而是要量体裁衣,它体现在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由度的平等上,体现在各种成才之路的差异共存上。卫昶烨同学现在成绩是名列前茅了,这次考试后他对我说,老师呀,我能有今天多亏了你当时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学生。”当时他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如任其发展别说考出好成绩,80分都考不上,我除了在学习方法上指导更多是精神上鼓励。
2、教学公平离不开差别对待。教学公平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对那些后进生、外地学生、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的关怀和照顾,教学的公平就体现在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区别对待和额外关照,让他们能够加入到与其他学生公平竞争、共同学习的团体中来。2007年初郭军龙同学是随父母从外地来打工的农民工子弟,生活环境和学习基础的薄弱让他产生了严重自卑心理,以不写作业、抽烟等呈英雄,家长拿他没办法。我对他始终不离不弃,每天要他到办公室补课,学习成成绩收效甚微,而我对他的批评教育还是愿意接受的,渐渐的他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气,让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小学毕业后每年春节都要打电话给我拜年,说的最多一句话:在我最不懂事的时候,在人们最看不起我的时候,是您关心我,帮助我。所以,差别对待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公平地参与学习生活,不歧视他们,让他们能
够和其他学生一样感受到教育的关怀。
(三)、促进教学公平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角色,更新教学观念。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和课堂的控制,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新课堂要求教师“走出演讲的角色”,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包办代替不了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意味着在教学中将教师的“一言堂”改为学生和教师的“群言堂”,而且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更多、效率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决定学生如何做,何时做,做什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层次性,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同时兼顾水平较高的和较低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教学流程。其次,在练习作业的设置上要体现出梯度性,如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拔高题等,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个人兴趣以及能力水平进行适当选择。再次,教学评价的标准要富有弹性,体现公平。评价的公正、公平并不在于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使用同一尺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不同。
当然,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是千变万化的,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应该是一种长期的、观巨的任务。不过,我们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将会进一步地减少,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将会得到更公平的发展。
第二篇: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摘要】:现今,分配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收入、教育、公共资源、政治等方面的分配问题,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表现在分配的起点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上。在我国则突出表现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和重点、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分配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得从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出发,重视和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应在政策倾斜之外重视本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分配的过程中避免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走产业带动教育之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
分配公平
起点均等 过程公平
一.分配公平概念的界定
关于公平的界定,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大致有三种观点。[1] 1.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公平是要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而要使得所有成员的福利得到提高,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2.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分配公平就是要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着眼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经济福利。罗尔斯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税收以及其他途径改变现实中不平等状况,并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化,以保证分配公平,实现正义。
3.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平应该是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是分配公平的保障。哈耶克认为,国家强制性地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均等化,势必使一部分人根据自已提供的生产资源而本来应得的合理报酬,强制地被别人占去,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公平不能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均等,而应该是机会均等。
我认为,将公平看作一个过程,保证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合理化才是公平的真正要义.社会和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在分配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均等的,在前提大致公平的条件下,结果可以是不同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三者的完全公平则就不公平了,就失去了追求公平的真正意义了。同时,寻求分配的公平,光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利于分配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但市场机制是不可靠的,一方面,它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利用和操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会有失灵的时候。再一个,分配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时不一定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鉴于此,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国家干预,配合市场机制共同完成。
二.教育资源费配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保证其提供的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平等地为国民分享。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难如人意。一方面,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公共教育资源,中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较低,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教育投人不足,以及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原因,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纵向比较:
1.高等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已有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就越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造成头重脚轻、脑大体小的畸形状况。对各级教育的分配极不合理,各发达国家均重初等教育,轻高等教育,而我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高等教育,轻低等教育。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公共产品属性强,却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高投人;高等教育属于相对少数群体,即使经过较大范围的扩招,但还是属于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精英教育”,但却得到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较高投入。可是如果没有优质的初级教育哪来的高级大学教育;没有根基牢固的小学生,哪来有创造力的大学生?
前面提到,分配的公平包括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基础教育就是一个教育的起点,资源分配与高等教育相比严重不足,造成“头重脚轻”之感。试问根基不牢的大厦如何做得高做得大,那岂不是空中楼阁?
2.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的措施,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以至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重点、示范学校不仅在教育投入上享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在生源、信息等方面占有难以相比的优势。这种优先分配权已经严重违背了公平的起点和过程的机会、权利均等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国最古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其实这也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前提。
横向比较:
1.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各类资源的分配带来较大的影响,教育这种公共资源的分配也同样是优先满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在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后批评,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排全世界最后几名,人均教育经费之少,连乌干达都不如。她特别指出,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往往为了支付基础教育费用而欠下大量债务,某些农村地区的情况“令人震惊”。这番话不仅点出我国教育经费投人太少,还触及教育资源分配上城市农村两重天的不公正事实。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不公平,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境遇的改善。
2.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其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教育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最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势,其他的一切经济的直接大量投入也只是短期效果,不能解决其根本。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国家的政策。当年优先发展南部沿海特区也带动了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要清楚的是经济上的暂时偏向可能会造成一时的差距;教育上的偏向将会造成长期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渐进的,影响却可能是一代或者几代人。
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所产生的影响,诸如收入、公共资源只是物质方面的,是及时的;而教育资源是知识文化层面的,它的影响是渐进却又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所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
三.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应采取的对策
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起点均等出发:
1.重视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重视并不仅仅是资金和各方面教育资源的倾斜和投入的加大。我们政府有很多政策的出台的出发点和措施本身都是非常好的,都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到受者的一面就被曲解了,甚至造成或加重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教育资源问题的重视很可能加重社会对重点、示范的崇拜和误区。所以,重视和支持不仅要落到措施本身,还要注意方式问题,考虑大众和社会的接受情况。
2.给予普通学校均等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这涉及到这个教育机制的问题和社会心态和文化的问题。但单就教育资源上来说,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必要的。政策对人是有引导力的,这种引导长期下来就成了社会的心理和文化。
3.自主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并主动投入教育事业,充当教育资源。对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能单靠政府政策的支持,还要靠当地发挥主动性自主培养和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培训或自主学习的办法使这些地区拥有大量优秀教师,要为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公平分配的过程出发: 1.分配过程中,避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少数人或少数阶层占有。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但事实上地方和部门在利益的博弈中一再获胜。结果,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投入仅仅造就了城市里少数几个名校,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城市和相对富裕的社会阶层占有,教育资源配置上日渐生成“富裕集聚效应”。这就要从源头上做好分配问题,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结果处做好反馈工作。
2.建立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联系。由政府出面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设备和人员支持。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定向招收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到发达地区学习,共享优良教育资源,或发达地区委派优秀教师定期到不发达地区支援教育,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他们,进而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3.走产业带动教育的道路。[3]鼓励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办学,号召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教育一定的支持,或在政府的帮助下教育单位建立各种经营性的教学实验基地,通过开展各种生产经营取得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可以举办养殖厂、小工厂、小农场、餐饮店、服务站、小超市等,以工商产业促进教育发展。这样既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补贴教育资金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走进这些场所参加社会实践。
结语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已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它的不利影响也日益凸显。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第一原则便是要给受教育者一个机会均等的共同基础,使得所有自然资质的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共同的教育收益,学校也为他们所有人的未来的最基本的发展铺垫了一个相同基准的起飞平台。同时保证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均等。在这两个前提下的差异化结果都是公平的。
注: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4,(4):59—62.
[2]张寒梅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7月 , 99-103 [3]郝利建 教育资源均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今日论坛
【参考文献】
韩东林 分配不公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月, 119-122 唐勇 朱长华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5月, 87-90 丁媛媛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第7期下半月刊
徐玉斌 关于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思考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顾拓宇 促进公平,实现教育的本真追求 理论探讨 方巍 魏雁滨 社会发展:社会资源分配的新思路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
彭杰武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制度探析 保山师专学报 2009年1月第1期
包巍
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视角看教育的不平等性 学术交流 刘延云
试析高校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
教育理论 2004年第3卷第2期
第三篇:实验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性论文
一、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课堂教学公平性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民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位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2、课堂教学公平性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能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又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学生的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3、课堂教学公平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最大发展。
二、实验教学的特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劳动人士和专业人才。因此做好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实验方式的探究性。新课程倡导实验教学应该以探究式为主,教师不再把实验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周密地全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自由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展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实验对象的主体性。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动手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学生时终处于实验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3、实验过程的协作性。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心理、习惯、能力等方面差异,所以教师在分组时应该合理搭配,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学生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三、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都得到公平合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如何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我以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实验分组的公平。实验分组要做到公平合理,注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充许每个小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稍差的、表达能力强的和表达能力稍差的、男生和女生要均匀搭配,但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做到大致相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学生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
2、实验资源的公平。实验资源是实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以及多媒体硬件设施等,每个小组都应该享有相同实验资源,这样才能有利于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才能保教师评价的公平性。
3、实验机会的平等。实验机会的平等主要是针对组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一点,就一直由他动手实验,从而使其他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甚至会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我认为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给予适当指导,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实验机会。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小组全体成员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教育的民主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核心,而实验教学的公平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公平的实验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第四篇:五年级游戏公平性
教学设计
课题:游戏公平性(教材第98—99页例1)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会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学习目标: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难点: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教学准备:硬币、转盘。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足球场上的裁判员在干什么?为什么抛硬币?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比赛的公平性)
二、明确学习目标。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展示。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98~99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看图,小朋友们在做哪些游戏?
2、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
3、你们做游戏时还用哪些方法决定谁先开始?公平吗? 【反思】掌握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
类比题:课本99页“做一做” 【反思】为什么不公平?怎样设计?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二十第1题。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五、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教育过程》读后感
《教育过程》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最近我读完了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收获很大。知道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1、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2、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3、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4、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这些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